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51)
2023(17555)
2022(14930)
2021(14035)
2020(11877)
2019(27099)
2018(26277)
2017(50842)
2016(27692)
2015(30950)
2014(30630)
2013(30407)
2012(27914)
2011(24794)
2010(25020)
2009(23589)
2008(22893)
2007(20017)
2006(17689)
2005(16014)
作者
(80287)
(66450)
(66162)
(62967)
(42107)
(32020)
(30072)
(25816)
(25390)
(23885)
(22544)
(22491)
(21130)
(21099)
(20889)
(20557)
(19985)
(19730)
(19047)
(18870)
(16578)
(16357)
(16207)
(15111)
(15057)
(14882)
(14855)
(14844)
(13494)
(12996)
学科
(101091)
经济(100946)
管理(85768)
(80449)
(67768)
企业(67768)
方法(45917)
(41048)
数学(39793)
数学方法(39404)
(35328)
银行(35180)
(33522)
中国(33071)
(32233)
(32076)
金融(32073)
(30067)
业经(23901)
(23807)
财务(23736)
财务管理(23679)
企业财务(22573)
(22523)
地方(21827)
(20523)
贸易(20506)
(20013)
(19022)
农业(18631)
机构
大学(384966)
学院(383000)
(152820)
经济(149452)
管理(149055)
理学(128589)
研究(128168)
理学院(127198)
管理学(125078)
管理学院(124413)
中国(106653)
(81579)
(80886)
科学(79086)
(68934)
(64929)
财经(61110)
中心(60654)
业大(60005)
研究所(58790)
(56762)
(55393)
农业(54465)
北京(51395)
经济学(46949)
(46769)
(46243)
师范(46193)
(45872)
财经大学(45513)
基金
项目(260419)
科学(203058)
基金(189354)
研究(186411)
(166247)
国家(164873)
科学基金(140820)
社会(117728)
社会科(111685)
社会科学(111653)
(101511)
基金项目(100739)
自然(92687)
自然科(90487)
自然科学(90462)
自然科学基金(88823)
(85406)
教育(84761)
资助(78071)
编号(74960)
成果(60806)
重点(58320)
(57020)
(54508)
(54376)
课题(51427)
创新(50987)
科研(50261)
(49165)
教育部(48808)
期刊
(164693)
经济(164693)
研究(117703)
中国(76599)
(66520)
学报(65988)
(62406)
科学(57267)
(57114)
金融(57114)
管理(53460)
大学(49641)
学学(47305)
农业(40557)
教育(36720)
财经(30941)
技术(29431)
经济研究(26941)
业经(26415)
(26246)
问题(21368)
(20509)
理论(20063)
(19094)
科技(18483)
实践(18284)
(18284)
财会(17221)
技术经济(17067)
业大(16967)
共检索到5777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段福印  李方  
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对中国的宏观金融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的宏观金融理论已经无法解释当前宏观金融数据的大幅波动。本文在研究银行理财产品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影响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的相关实证数据,解释了银行理财产品与宏观金融数据的关系。在宏观金融层面,存量角度的银行理财产品将过去的间接融资还原为直接融资,增量角度的银行理财产品将潜在的间接融资转变成现实的直接融资。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中国的金融结构,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货币增速的下降,甚至是货币绝对量的下降。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田苗  
银行理财业务作为银行重要的中间业务,其发展总体上反映了金融市场投资品种不断丰富和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对拓宽投资渠道、改进经营模式有积极作用,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本文梳理2009年以来的理财业务发展,通过分析当前理财产品对宏观经济的现实影响,以期对理财产品的监管和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昌忠泽  赵铁柏  曹沁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宏观经济影响机制,以此为基础,通过构建SVAR模型,实证分析了银行理财产品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1)理财产品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与固定资产投资以及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2)理财产品规模对固定资产投资和宏观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对通货膨胀率具有显著的影响;(4)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和规模对居民储蓄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收益率对居民储蓄影响更为直接,而理财产品规模影响力度更大;(5)理财产品规模和收益率均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影响,且规模指标对固定资产影响更大。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怡庆  蔡继东  
近年来,带有明显集合理财特征的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迅速发展。本文对我国金融调控与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金融调控是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的主要外部冲击,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也影响金融调控的效应。在分析了两者关系后,本文对未来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作出展望,同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朱永利  王婧  
随着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快速增长,理财产品关联交易问题日益突出,对其实施监管很有必要。本文借鉴国内外针对基金、信托等资产管理产品关联交易的相关规定,指出对于理财产品关联交易,应通过建立理财产品投资者同意制度、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不当关联交易的投资者救济机制等监管措施,切实保护理财产品投资者和商业银行的合法权益,保障银行理财业务健康、持续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查奇芬  郭鑫鑫  
2004年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第一款银行理财产品以来,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银行理财产品作为重要的投资品种,银行理财产品的样式、种类、发行款数与资金规模都开始急剧膨胀,而银行理财业务也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业务收入中与"存,贷,汇"并列的第四大收入支柱。随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个人理财业务也被银行业普遍看好,银行理财产品也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关注。但与此同时,理财产品市场也面临了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商业银行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相差较大的原因有哪些?对于银行业来说,怎样合理的估计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如何建立合理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昌忠泽  曹沁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银行理财产品对金融稳定的主要影响渠道。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实证分析了银行理财产品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表明:(1)银行理财产品主要通过利率、汇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以及传统金融机构渠道,对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影响;(2)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和规模对信贷规模都具有显著影响,但理财产品规模对信贷规模作用力度更大,且呈正向相关性。而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主要通过资金成本影响信贷规模,影响相对较小,且方向不确定;(3)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和规模对房价均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对房价影响较大,且作用相对持久。论文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金融稳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旭阳  
资产证券化将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发展的主战场,应把理财资金引入这一领域,并发挥重要作用自2004年以来,中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迅猛发展,规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银行理财产品已成为投资者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品种。2013年3月,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后,银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毛灿贞  
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逐渐成为我国各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和重要收益来源,但由于理财产品种类繁多、评价指标不明确等问题,使得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出现零值现象的机率不断上升。本文结合当前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系统分析影响银行理财产品风险与收益的客观因素,并在阐述结构性存款收益风险特征之后,提出一些评价指标,从而在将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降到最低的同时为投资者创造最大经济效益。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潘明清  尹华北  向杨  
考察2009~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消费市场发展的现状并利用经验数据对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银行理财消费规模与股票市场收益率不存在显著关系,但居民可支配收入、物价水平都对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我国银行理财消费市场的发展还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尤其是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导致银行资金面紧张时,商业银行则通过提高收益率来刺激人们的理财消费需求。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博  刘时雨  罗荣华  张晓玫  
本文基于我国上市银行理财产品的微观数据,探究互联网理财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冲击,即从微观视角阐释互联网理财产生的"鲶鱼效应",并着重通过双重差分模型(DID)评估金融科技监管带来的外部效应。研究发现:(1)互联网理财通过提高银行理财的预期收益率,加剧其高息揽"储"动机,即面对互联网理财带来的存款分流压力,银行会借道影子银行业务强化监管套利行为;(2)金融科技监管能够减弱银行的高息揽"储"动机,受互联网理财冲击,中小银行采取了更为激进的理财产品定价和规模扩张策略,由此监管的正外部效应对它们的作用更强;(3)金融科技监管通过改善银行流动性状况减弱银行的高息揽"储"动机,监管政策对短期、非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影响更大。本文研究表明,在监管政策助力下,推动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既有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又会减少银行的监管套利行为。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彭碧  孙英隽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风起云涌,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在线理财产品受到大众的青睐,从而推动商业银行加速对理财产品进行创新。论文在分析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构建博弈模型对理财产品创新中的微观主体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创新行为进行博弈分析,最后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提出策略及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彭碧  孙英隽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风起云涌,以余额宝为主的在线理财产品受到大众的青睐,推动商业银行加速对理财产品的创新。本文在分析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构建博弈模型对理财产品创新中的微观主体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创新行为进行博弈分析,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提供策略及建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骆祚炎  莫贤锐  
本文以银行理财产品监管套利程度的测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往文献对理财产品的研究较少,且这些研究侧重于定性分析,关于理财产品监管套利程度的测度等定量分析更少见,本文力求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本文测度结果表明,银行理财产品无论从单项产品还是从总体来看,监管套利程度都呈现上升趋势,理财产品的监管套利风险在增加。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理财产品监管套利程度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本文认为,应该采取"疏堵"相结合的措施进一步防范理财产品监管套利风险。第一,根据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做好分类监管,尤其要做好对短期理财产品的重点监管。第二,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配合遏制理财产品监管套利可能引发的风险。第三,从深度上推进银行理财产品纳入监管体系。第四,将银行理财产品监管套利程度作为货币政策关注目标。此外,在适度限制银行理财产品交易的同时,要有效促进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袁增霆  王伯英  蔡真  
银行理财产品是近六年来国内最活跃且充满争议的一类金融创新。本文在多年跟踪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供给和需求分析的思路总结和梳理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动机、影响因素及案例,并对其中的重要量化关系做了进一步验证。这些内容详实地阐明了这类金融创新在我国利率市场化、银行业转型与金融产品结构完善等方面的历史性功能和作用。为进一步配合金融深化的必然过程,适时构建银行理财监管制度是必要而可行的,货币信贷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应当及时适应这类金融创新所引起的政策环境的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