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37)
2023(6501)
2022(5485)
2021(5257)
2020(4262)
2019(9838)
2018(9616)
2017(19685)
2016(10719)
2015(11691)
2014(11960)
2013(11728)
2012(11127)
2011(10099)
2010(10279)
2009(9588)
2008(9704)
2007(8753)
2006(7956)
2005(7521)
作者
(30279)
(25101)
(24796)
(24125)
(16325)
(12073)
(11513)
(9626)
(9477)
(9390)
(8666)
(8397)
(8314)
(8207)
(8176)
(7797)
(7489)
(7433)
(7341)
(7236)
(6387)
(6247)
(6072)
(5859)
(5847)
(5776)
(5765)
(5620)
(5136)
(5023)
学科
(37953)
经济(37913)
(28908)
管理(28686)
(23365)
企业(23365)
(18580)
银行(18435)
方法(17711)
(17164)
(16078)
数学(16038)
数学方法(15821)
(12033)
(12005)
金融(12005)
(11061)
中国(10684)
(10541)
制度(10536)
业务(10038)
(9826)
贸易(9817)
(9659)
(8811)
银行制(8610)
业经(7728)
(7361)
财务(7346)
(7336)
机构
学院(146237)
大学(145646)
(64157)
经济(62677)
管理(55361)
研究(51167)
中国(49343)
理学(46216)
理学院(45742)
管理学(45048)
管理学院(44761)
(34220)
(30156)
科学(28510)
(27981)
银行(26923)
(26282)
财经(26233)
(26065)
中心(25741)
(25123)
(23948)
(23916)
研究所(23272)
农业(20560)
经济学(20532)
(20158)
金融(19880)
财经大学(19783)
(19714)
基金
项目(90593)
科学(71713)
基金(67180)
研究(66409)
(58022)
国家(57537)
科学基金(49363)
社会(42374)
社会科(40356)
社会科学(40346)
(34122)
基金项目(33958)
自然(31957)
自然科(31261)
自然科学(31253)
教育(30880)
自然科学基金(30739)
资助(29532)
(29318)
编号(26381)
成果(22556)
(21000)
重点(20331)
(19746)
(19033)
课题(18772)
(18728)
教育部(18253)
人文(17564)
创新(17554)
期刊
(69647)
经济(69647)
研究(51493)
(40588)
金融(40588)
中国(29866)
(25928)
(23896)
管理(20716)
学报(20667)
科学(19345)
大学(15899)
学学(15198)
教育(14363)
农业(13713)
财经(13596)
经济研究(11759)
(11487)
技术(11126)
业经(10376)
理论(9012)
国际(8985)
(8914)
问题(8785)
实践(8191)
(8191)
农村(7352)
(7352)
(6794)
现代(6698)
共检索到2404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齐志鲲  
本文建立并比较了四个分别强调不同因素的信贷市场模型 ,对现阶段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的“银行惜贷”现象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理论解释和征策含义分析。得出结论 ,只有将商业银行的风险厌恶行为与信贷市场中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相结合才能完全解释“银行惜贷”现象 ;而且 ,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出发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银行惜贷”与信贷紧缩问题 ,并最终促进商业银行的融资效率的提高。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江曙霞  秦国楼  
在货币理论中,无论是凯恩斯学派还是货币主义学派,都注重货币市场的作用而忽视金融机构和信贷市场的影响。在凯恩斯的通论中,流动性偏好理论完全取代了可贷资金理论以及金融机构和公司财务结构的作用。后来被纳入到希克斯的IS-LM框架并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穆争社  
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处于枢纽地位,其信贷配给行为的发生,一方面形成了巨额的超额准备金,另一方面造成了信贷市场的分割,其结果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这在我国表现为: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所形成的“惜贷现象”阻断了货币政策向融资企业的传导;另一方面,民营企业难以成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体。从而造成了我国货币政策效果较差的后果。解决此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于降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缓解信贷配给。具体措施:一是建立商业银行进行信息搜寻的激励机制,二是建立融资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使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得以转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铭利  
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影子银行已经部分取代商业银行,在向企业提供流动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得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由传统的狭义传导转变为广义传导。国内尚缺乏对广义信贷传导渠道的研究,这将导致对货币政策效力估计不足,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微观层面证明广义信贷传导渠道已成为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路径,并对狭义和广义两种信贷传导渠道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在货币政策紧缩时,广义信贷传导渠道相对于狭义信贷传导渠道显著提高了企业外部融资水平。因此,影子银行弱化了货币政策效力,央行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需要监测更广义的信贷才能保证货币政策效果。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明  
本文基于1992年1季度至2005年2季度数据,运用LM检验和t检验,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以及“阀值效应”,得出我国货币政策的“阀值”处于-0.08~-0.05之间。同时,研究得出1998年前我国货币政策的阀值为-0.09~-0.03,1998年后为0.002~0.026,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性减弱。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和“阀值”的存在是由于微观信贷市场上的信贷配给导致的,“阀值”和“阀值效应”的存在反映了信贷配给的强弱程度,“阀值”因此也可以用作度量信贷配给程度的指标,它间接地反映了信贷市场的完善程度。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宋长青  
选取我国17家商业银行2006-2017年数据构建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变化会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有效性产生影响。当银行集中度较高时,银行集中度与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有效性间呈正向变动关系;但是反向关系存在于较低银行集中度时,临界点位于银行集中度为39.795%时。中小型银行的信贷增速较之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受到货币政策影响更大。银行集中度越低意味着竞争程度越强,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有效性越高。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宋长青  巴合提努尔·尔斯别克  
本文在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系统GMM广义矩估计方法,以银行业微观结构特征为视角,对中国62家不同类型商业银行2003—2017年间资本充足率、资本规模和资产流动性等银行业微观结构特征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银行微观结构特征能够对货币政策银行信贷传导的有效性产生影响,资本充足率影响最为强烈,其次为资本规模,而资产流动性影响最弱。资本管制环境下,银行微观结构特征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果的影响在中外资银行间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性。建议综合考虑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微观结构特征,针对资产规模和流动性等级不同银行实施差异化货币政策。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杜立  钱雪松  
运用手工搜集整理的委托贷款这一独特数据,本文从影子银行视角切入,考察了中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有效性问题。研究发现:(1)运用社会融资规模数据的经验分析表明,当货币政策紧缩时,与银行信贷显著下降不同,委托贷款规模显著增加;(2)运用上市公司委托贷款公告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货币政策紧缩不仅在广延边际上显著提高了企业发放委托贷款的概率,而且在集约边际上显著增加了放贷规模;(3)中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特点在于,货币政策紧缩导致委托贷款发生类型转换:与宽松时期相比,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非股权关联企业间委托贷款的增长显著高于股权关联企业间的委托贷款;(4)委托贷款的类型转换通过加大信息不对称和监管难度推高了委托贷款违约风险。本文的发现对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有效性、防控货币政策可能通过影子银行渠道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飞  
通过对中国银行业2006-2010年84家银行的数据建立Panel Data模型,本文分析了货币供应量和银行间市场利率对不同类型银行信贷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信贷要显著地受到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外资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要受到银行间市场利率的显著影响,农村商业银行没有显著地受到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另外,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信贷的影响,也与不同类型银行的规模、资本充足性、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特征有关。因此,中央银行在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时,要综合考虑不同类型的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反应。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陆跃祥  唐洋军  
本文在蒙代尔—弗莱明的分析框架下引入商业银行信贷机制,来考察固定汇率制下小型开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发现货币政策可以作为稳定经济的工具。文章指出,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小型开放经济体,其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对实际产出产生一定的作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对实际产出发生作用的传导机制不同,从而导致效果不同,因此货币当局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时必须选择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柳欣  曹晶  
在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作为政策中介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广义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和GDP序列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信贷投放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环境决定了在货币政策效应的传导机制中,信贷渠道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大于货币渠道。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王浩  
审慎使用货币政策,以实现"外堵热钱,内防通胀,把好流动性的总闸门"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货币内生性的视角,对对冲型货币政策的由来和运行特点及正负效应进行理论疏导,准确界定了国内外流动性环境变化对国内货币政策操作的制约和影响,并提出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增强商业银行绩效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向前  孙彤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不断膨胀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根据我国2006—2014年相关变量的月度数据,采用FAVAR模型测度货币政策目标受影子银行影响的效果。研究发现,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大会在一定时期内减弱经济增长波动幅度,加剧物价水平的不稳定性,降低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进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高然  陈忱  曾辉  龚六堂  
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不同,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以商业银行为主导,这使其具备独特的经济波动特征。本文运用基于符号约束的SVAR模型对中国影子银行的周期性特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于商业银行融资规模的顺周期变动,影子银行融资规模的变动是逆周期的。本文随后构建DSGE模型刻画中国的银行体系,通过引入商业银行的信贷约束机制,有效解释了影子银行的逆周期特征。模型分析表明,货币政策冲击与存贷比监管冲击是导致中国影子银行信贷波动的主要驱动力,且这两类冲击分别通过商业银行面临的两类信贷约束——资本充足率约束和存贷比约束——导致影子银行融资规模的逆周期变动。反事实模拟验证了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子银行造成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渠道被部分替代,从而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毛泽盛  许艳梅  
运用CC-LM模型和我国相关月度数据,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发现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均存在明显影响,且对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影响大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影子银行只是弱化了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效应,但并未从根本上消除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