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77)
- 2023(16933)
- 2022(14551)
- 2021(13617)
- 2020(11559)
- 2019(26576)
- 2018(26048)
- 2017(50938)
- 2016(27085)
- 2015(30227)
- 2014(29865)
- 2013(29321)
- 2012(26633)
- 2011(23512)
- 2010(23213)
- 2009(21306)
- 2008(21349)
- 2007(18646)
- 2006(16246)
- 2005(14264)
- 学科
- 济(108617)
- 经济(108492)
- 业(99312)
- 管理(95662)
- 企(94914)
- 企业(94914)
- 方法(55045)
- 数学(45238)
- 数学方法(44675)
- 财(37001)
- 业经(30789)
- 制(28414)
- 务(27896)
- 财务(27825)
- 财务管理(27777)
- 企业财务(26480)
- 农(25522)
- 银(24987)
- 中国(24928)
- 银行(24840)
- 行(23368)
- 理论(20484)
- 技术(20193)
- 和(19367)
- 学(19365)
- 融(19267)
- 金融(19265)
- 划(18451)
- 贸(18434)
- 贸易(18418)
- 机构
- 学院(378997)
- 大学(378515)
- 管理(160463)
- 济(152789)
- 经济(149626)
- 理学(138958)
- 理学院(137598)
- 管理学(135395)
- 管理学院(134692)
- 研究(114180)
- 中国(94379)
- 京(78695)
- 财(74388)
- 科学(68159)
- 财经(60338)
- 江(55204)
- 经(54973)
- 中心(54775)
- 农(54729)
- 所(54596)
- 业大(53507)
- 研究所(49520)
- 北京(48863)
- 经济学(46380)
- 财经大学(45460)
- 范(45191)
- 州(44969)
- 师范(44766)
- 商学(43816)
- 商学院(43385)
- 基金
- 项目(260030)
- 科学(207356)
- 基金(192785)
- 研究(189944)
- 家(166287)
- 国家(164858)
- 科学基金(145243)
- 社会(121875)
- 社会科(115722)
- 社会科学(115691)
- 基金项目(102804)
- 省(100305)
- 自然(95819)
- 自然科(93748)
- 自然科学(93728)
- 自然科学基金(92075)
- 教育(87531)
- 划(83819)
- 资助(79222)
- 编号(76893)
- 成果(60146)
- 部(58009)
- 重点(57058)
- 创(55170)
- 发(53031)
- 创新(51313)
- 教育部(50789)
- 课题(50751)
- 国家社会(50311)
- 科研(50056)
- 期刊
- 济(162381)
- 经济(162381)
- 研究(109216)
- 中国(64989)
- 管理(62722)
- 财(62048)
- 学报(54708)
- 科学(52296)
- 农(47560)
- 融(45114)
- 金融(45114)
- 大学(42877)
- 学学(40805)
- 教育(34266)
- 技术(34160)
- 农业(31417)
- 财经(30396)
- 业经(27568)
- 经(25897)
- 经济研究(25268)
- 问题(20661)
- 技术经济(19778)
- 理论(19476)
- 财会(19306)
- 现代(17768)
- 实践(17668)
- 践(17668)
- 业(17567)
- 商业(17404)
- 科技(17124)
共检索到5481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光利 刘轶 戚俊峰
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视角,采用中国上市公司的贷款数据分析中国的商业银行对企业的监督作用。研究发现,银行对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在银行贷款数量多、贷款期限长的公司中,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明显减少。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银行的监督作用存在异质性。目前,银行的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银行中,而国有银行能有效监督的对象仅限于地方政府和私人控制的企业,国有银行对中央企业的监督能力较弱。从事后监督来看,银行会对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做出贷款政策的调整,对于控股股东掏空严重的企业,续新贷款的银行数量、续新贷款比例显著下降,而且贷款利率显著提高。
关键词:
银行监督 掏空行为 公司治理 银企关系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陈海声 王华宾 陈宁 冯莉
利用我国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2007—2014年媒体报道与大股东掏空行为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媒体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超出正常业务与资金往来需要的异常关联交易和资金占用获取私利的行为进行了识别和监督;媒体对关联交易方式的掏空行为具有监督作用,但是这种监督作用较弱;媒体对资金占用方式的掏空行为表现出较强的监督作用,报纸媒体的监督作用明显更强;媒体的监督作用受到制度环境和分析师跟踪的重要影响。研究也表明,在我国法律制度对外部投资者保护不足的情况下,媒体对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公司治理作用,保护了投资者产权。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明 叶勇
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外部治理机制,媒体负面报道对约束控股股东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有着重要影响。基于中国的特殊制度背景,我们以中国2010-2012年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媒体负面报道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媒体负面报道能够减少控股股东的掏空;相对于国有上市公司,在媒体负面报道后非国有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掏空程度减少的较大。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媒体的公司治理作用,而且有助于推进公司治理的完善,保护投资者利益。
关键词:
媒体负面报道 控股股东 掏空 投资者保护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潘林 盛强
近年来,集中股权结构下控股股东的掠夺行为是公司治理研究领域的热点。文章以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终极所有权方法,研究了内部治理机制、法治水平及公司特征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从治理层面提出了约束控股股东利益侵占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终极产权 法治水平 控股股东 掏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凯 武立东 许金花
利用来自2004—2014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从业经历不同的专业背景独立董事对控股股东掏空问题的监督功能。研究结果表明:(1)与非实务界会计背景独立董事相比,实务界会计背景独立董事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具有更强的事前与事中监督功能。对于法律背景独立董事而言,其事前与事中监督功能并不因工作经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2)与非实务界会计背景独立董事相比,实务界会计背景独立董事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具有更强的事后监督功能。(3)制度环境的外部治理机制与实务界会计背景独立董事治理之间是替代关系,而法律背景独立董事的事前与事中监督功能与外部治理机制之间为互补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独立董事 监督 合法性 会计 法律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严继超 刘瑞涵
LLSV研究范式正是建立在股权相对集中、两权部分分离基础上,研究控股股东与小股东及外部股东代理问题的一种全新范式。本文通过对1976-2010年64篇文献的研究发现:LLSV研究范式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掏空理论"阶段和"投资者保护理论"阶段;控股股东主要通过股票金字塔控制结构,以自利性交易和非资产性转移的方式谋求控制权私利;控股股东与企业存在四种关系,即掏空、掏空为主、支撑为主、支撑,当所有权与控制权严重偏离时,控股股东将以掏空企业为主要目的,企业价值下降;加强投资者保护能够有效抑制掏空行为的发生,提升企业价值。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赵国宇
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规律与新优序融资顺序理论不符,用大股东利益掏空行为可以合理解释。以2008-2010年间增发、配股、债务融资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大股东控制、股权融资偏好与利益掏空行为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大股东控制下实施股权融资的上市公司其盈余管理幅度、关联交易水平与资金占用程度更高,导致公司市场价值更低;大股东利用股权融资行为实现了控制权隐性收益和财富转移。
关键词:
大股东 股权融资偏好 掏空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赵尚梅 史宏梅 杜华东
地方政府作为大股东,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存在掏空行为,会影响银行的信贷结构和经营绩效。本文选取2005-2010年的城市商业银行为样本,研究了地方政府控股对城市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证实了城市商业银行中的地方政府掏空现象并探寻了掏空渠道。研究发现:融资平台占贷比例与地方政府控股权显著正相关,与地方政府控股能力无关;融资平台占贷比重增加会提高银行的不良资产率,降低银行绩效。地方政府控股导致的城市商业银行与融资平台之间的关系表明融资平台信贷是地方政府的掏空渠道。本文最后提出通过规范城商行治理结构、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以及完善融资平台运行机制等措施来减小地方政府在地方金融体系发展中的负作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学洪 章仁俊
在一个简单的框架下,笔者运用进化博弈理论从监督的角度分析了大股东与监管当局的博弈关系。博弈的复制动态方程分析表明:监管当局的超额收益、正常收益、大股东的掏空金额、租金等初始条对博弈均衡的结果都将产生影响。借鉴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范式得出,不同的掏空金额会导致博弈双方出现多重均衡,但并非所有均衡点都具有安定性。
关键词:
掏空行为 监督 有限理性 进化博弈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嘉伟 王铷州 蒋影
以大股东掏空为代表的第二类代理问题始终是新兴市场公司治理中的关键议题,受到学界、业界和监管部门的持续关注。在新的技术和经济背景下,能否从技术治理视角探讨数字经济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具有理论上的创新价值和实践上的现实价值。本文研究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数字经济水平越高,大股东掏空程度越低,这一结果通过多种检验后依然稳健,信息机制和竞争机制是数字经济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核心机制。市场化程度和法治环境水平越高,数字经济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的作用越显著。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技术治理与制度治理之间关系,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管理层持股和内部控制具有替代效应,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和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具有补充效应。本研究为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缓解第二类代理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解决方案,对数字经济时代探索新型监管模式、推动企业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唐庆
以2009~2014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内部控制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与控股股东的掏空程度显著负相关,即内部控制越有效,控股股东的掏空程度就越低。进一步研究发现,产权性质、公司规模在内部控制与控股股东掏空关系之间起调节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及中小规模企业中,内部控制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主要原因在于国企内控制度引入较早,内控强化的价值增量效应较低。这一结论表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可以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稳步发展。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刘烨 王夺 李丹 于丹
选取股改后2008-2010年沪深A股上市的机械设备业(C7)公司为样本,从关联交易的角度研究公司治理机制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股权集中程度越高的上市公司,其关联交易规模越高,控股股东掏空能力越强;而股权制衡度、外资持股、市场化程度和独立董事比例等治理因素能够抑制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规模,弱化控股股东掏空的动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婉丽 吕怀立 陈丽英
把控股股东按照不同的终极产权性质分为非国有控股和国有控股两类,其中国有控股又包括中央国有控股、省级国有控股和市县级国有控股,以此来研究不同类型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三种"掏空"方式(关联交易型、资金占用型和现金股利型)的选择偏好。研究发现,国有控股股东偏好于选择关联交易型"掏空"方式,政府层级越高的国有控股股东越编好于选择关联交易型"掏空"方式,市县级国有控股股东和非国有控股股东偏好于选择资金占用来"掏空"上市公司,并且国有控股股东与非国有控股股东对现金股利型"掏空"方式的选择偏好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关键词:
终极产权性质 控股股东 “掏空”方式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智
公司股权的集中导致了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第二类委托代理关系":一方面,大、小股东作为公司的所有者享有共同利益,这促使大股东合理地使用手中的控制权扩大公司的价值,产生对公司的"支撑"行为;另一方面,控制权的集中使大股东通过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而获得私利,产生对公司的"掏空"行为。本文结合我国目前大股东掏空现象愈演愈烈的实际,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动机、方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监管对策。
关键词:
上市公司 大股东 “掏空”行为 监管对策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蓓 姚惠宇 马丽亚
本文以2005-2008年中国企业集团及其旗下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探讨了企业集团、金字塔式控制结构与大股东掏空的关系。采用行业业绩冲击敏感性方法,以同属于一个集团内公司间的相对控制权为基点,研究控制性大股东利用集团内部市场进行非效率资产转移与配置的可能性与转移路径。结果显示"大股东掏空"行为在中国非常普遍,而且控制性大股东倾向于把资源从拥有较少所有权的底层公司转移到拥有较高所有权的上层公司。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