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22)
- 2023(3831)
- 2022(3327)
- 2021(2991)
- 2020(2714)
- 2019(6316)
- 2018(6061)
- 2017(13210)
- 2016(6831)
- 2015(7936)
- 2014(7893)
- 2013(8197)
- 2012(7684)
- 2011(6938)
- 2010(6821)
- 2009(6419)
- 2008(6763)
- 2007(5937)
- 2006(5092)
- 2005(4652)
- 学科
- 济(36268)
- 经济(36229)
- 方法(24571)
- 数学(23127)
- 数学方法(23016)
- 业(22911)
- 管理(22430)
- 企(19283)
- 企业(19283)
- 银(15854)
- 银行(15708)
- 行(14427)
- 制(13029)
- 财(11642)
- 融(9454)
- 金融(9454)
- 业务(8886)
- 务(8681)
- 财务(8677)
- 财务管理(8660)
- 度(8657)
- 制度(8656)
- 企业财务(8397)
- 银行制(7708)
- 中国(7142)
- 农(6556)
- 贸(5836)
- 贸易(5832)
- 易(5657)
- 业经(5468)
- 机构
- 大学(103101)
- 学院(100148)
- 济(47209)
- 经济(46425)
- 管理(42535)
- 理学(36642)
- 理学院(36373)
- 管理学(35922)
- 管理学院(35734)
- 中国(29404)
- 研究(27174)
- 财(24652)
- 财经(20341)
- 京(20027)
- 经(18688)
- 银(18624)
- 银行(17805)
- 行(16474)
- 经济学(16441)
- 财经大学(15633)
- 经济学院(15165)
- 江(14948)
- 中心(14793)
- 农(14663)
- 融(14532)
- 金融(14327)
- 科学(13039)
- 商学(12839)
- 商学院(12762)
- 业大(12451)
- 基金
- 项目(65092)
- 科学(52317)
- 基金(50959)
- 研究(46562)
- 家(42714)
- 国家(42410)
- 科学基金(37998)
- 社会(32590)
- 社会科(31266)
- 社会科学(31260)
- 基金项目(26801)
- 自然(24156)
- 自然科(23656)
- 自然科学(23653)
- 省(23346)
- 自然科学基金(23278)
- 资助(22846)
- 教育(22310)
- 划(19410)
- 编号(17246)
- 部(16319)
- 教育部(14949)
- 人文(14457)
- 国家社会(14314)
- 重点(13783)
- 成果(13753)
- 大学(13443)
- 创(13231)
- 科研(12955)
- 制(12514)
共检索到1512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王健康 周艳
使用Feltham和Ohlson阐述的剩余收益评估模型对国内银行类上市公司的商誉与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银行商誉价值主要源于存款、贷款以及销售有偿服务。但由于在产权结构及经营模式等诸多环节存在的差异,高度适应于国外商业银行商誉评估的剩余收益模型却在国内表现出非适应性。
关键词:
银行商誉 F-O模型 剩余收益法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钟翰
本文首先分析了各种商誉本质理论,认为以"投资者视角"下的"超额盈利观"来界定商誉最具有实证分析意义。进而引入著名的Ohlson剩余收益模型,理论分析了商誉和当期剩余收益之间的联系,绕开传统的多期贴现求和方式,建立了一个基于当期信息的商誉分析框架。最后基于此框架,以A股数据来对现行披露商誉的"杂质"问题和价值相关性问题做了经验研究,发现现行披露商誉具有正的价值相关性,但是也存在着不属于"超额盈利能力"的"杂质"。
关键词:
商誉 超额盈利观 剩余收益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勾东宁 郑嘉诚
非理性繁荣会在泡沫破碎之时给本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造成沉重打击。对中国股市进行非理性繁荣的实证检验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剩余收益价值模型对中国股市2007~2014年的非理性泡沫进行度量,并根据历史实际情况对泡沫进行容忍度定性划分,旨在预测中国股市2015年非理性繁荣区间,对中国股市的牛市进行泡沫预警提示。
关键词:
非理性繁荣 中国股市 剩余收益价值模型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孝华 朱特红 陈鹏程
2012年12月至今,我国创业板走出了一波牛市行情,涨幅超过了一倍,引发了不少人对创业板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论。本文结合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及分析师预测数据,利用三阶段剩余收益模型对创业板行业进行估值,并与各行业股价进行对比,判断了股价对其内在价值的偏离程度。结果显示:2013年12月底各行业股价对内在价值的偏离程度很小,都在合理的范围内,股价基本回归内在价值。
关键词:
创业板 剩余收益模型 偏离测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欣望 高劲 梁爱云
文章借助中国数据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支撑了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会提高剩余价值率的判断,并发现现阶段实际工资的上升并不能扭转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态势,有必要采取其他提高劳动者收入的政策措施。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徐莉萍 金献坤 滕飞 辛宇
目前,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正在重新审视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从自创商誉对并购商誉减值的"缓冲"效应出发,探讨年度减值测试法存在的问题。在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来阐释自创商誉"缓冲"效应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本文以供应商关系管理为研究情境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集中的供应商体系所产生的高自创商誉显著地降低了公司的商誉减值风险,并且这一作用在法制环境较差地区、制造业中以及公司市场势力较强时更加明显,支持"缓冲"效应假说。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讨论商誉会计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袁力 朱文革
文章以2006~2009年沪深两市的限售股减持数据为样本,使用事件分析法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减持窗口期的累积异常收益率和异常交易量显著为正,其中减持前90天至后30天CAR均值为11.16%。这表明在减持期间,限售股股东获得了超出市场的收益水平。随后采用多因素回归模型对操纵行为、需求曲线效应和过度反应等特征变量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减持股东对公司价值具有更准确的认识,减持时机的选择非常准确,但并不存在普遍的操纵现象。
关键词:
限售股 减持 异常收益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岩 金德环
文章构建理论模型探究了投资者情绪与股票收益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东方财富股吧论坛中的历史讨论数据进行情感分类处理,以此构造投资者情绪指标。结合2010—2016年沪深A股数据,使用Fama-Mac-Beth的估计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投资者情绪与股票收益间呈正相关关系。(2)情绪交易者越多,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的影响越大。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王晓静
基于美国现房数据,实证检验价格、需求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总收益与价格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总收益与需求之间也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更加进一步地,还发现总收益的变化量与价格的变化量、需求的变化量、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都有关,而总收益的变化率与价格变化率、需求变化率显著相关,但与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无关。因此,以总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应该重视总收益的变化量或变化率。
关键词:
价格 需求 总收益 实证检验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张东祥 刘英顺
本文采用小波分析法分别考察盈余和资产质量两类财务信息对银行股价的预测力。研究发现,盈余信息可作为预测未来短期银行股价的有效依据,预测力在"熊市"更显著。单个盈余指标对银行股价的有效预测频域多限于半年内,其中每股净利润对股价预测的效果最好,能有效预测未来短期和中期的股价波动,而总资产报酬率的解释力相对较小。资产质量信息对银行股价的有效预测主要在未来中长期,单个指标对股价的预测在2012年之后显著,其中,资本充足率对股价的预测较为显著,但不良贷款率的解释作用则很微弱。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张东祥 刘英顺
本文采用小波分析法分别考察盈余和资产质量两类财务信息对银行股价的预测力。研究发现,盈余信息可作为预测未来短期银行股价的有效依据,预测力在"熊市"更显著。单个盈余指标对银行股价的有效预测频域多限于半年内,其中每股净利润对股价预测的效果最好,能有效预测未来短期和中期的股价波动,而总资产报酬率的解释力相对较小。资产质量信息对银行股价的有效预测主要在未来中长期,单个指标对股价的预测在2012年之后显著,其中,资本充足率对股价的预测较为显著,但不良贷款率的解释作用则很微弱。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俊民 毛玥 宋婕
近些年,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爆雷”频发凸显商誉减值的及时性问题,严重损害资本市场稳定性。本文实证考察了媒体负面报道对上市公司商誉减值及时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商誉减值不及时问题,而媒体负面报道会进一步加剧这一问题。并且,这一影响主要通过资本市场压力机制实现,表现为管理者短期业绩压力越大、股权薪酬与股价间的敏感度越强、个股反映公司特质信息速度越快的企业,在面临媒体负面报道时越有动机延迟商誉减值确认。研究还发现,政策导向媒体的负面报道显著降低了企业商誉减值及时性,且这一负向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占主导。研究结论表明,媒体负面报道加剧了企业商誉减值决策中的机会主义动机,降低了企业商誉减值及时性。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南星恒 柴济坤 曲培烊
本文以高新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财务报告为目的部分商誉价值评估为例,从剩余收益的视角评估以财务报告为目的商誉价值。文章构建了适用于以财务报告为目的商誉价值评估的修正的剩余收益模型,并给出了详尽的评估过程。结果表明,用修正的剩余收益模型评估商誉价值,可以使评估过程较为精简且评估分析重点突出,进而节省评估资源、提高评估效率。因此建议评估人员在商誉价值评估中使用修正的剩余收益模型,特别是在以财务报告为目的商誉价值评估中使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林键 范从来 蔡欣磊
从金融与实体经济利润分享的理论机理出发,对中国银行业盈利水平进行回顾分析,并与美日德银行业进行了横向比较。利用面板门限模型实证发现,银行业盈利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双门限非对称效应,当银行业净利润率低于0.491%时,提高银行业盈利水平会因利润"掠夺"抑制实体经济发展;在0.491%-0.801%区间时,银行业盈利提升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两者处于最舒适的共生状态;高于0.801%时,继续提升银行业盈利则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减弱,不过仍处于正向促进的共生状态。现阶段,中国银行业盈利状态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整体上已经由次优状态转入最优区间,这得益于2016年以后中国政府的强力去杠杆、严监管,及时果断"踩刹车",将金融业从"自我循环"的盈利"幻觉"中拉回,避免了滑向危害实体经济边缘的不良后果。
关键词:
银行业利润 实体经济 门限效应 改革路径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菁 周好文
根据我国12家商业银行1999年—2006年期间的数据分析得出,银行非利息收入与股权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且稳定的负相关关系。非利息收入的增加引起银行股权收益下降的原因是,除风险因素外,还存在诸如成本、内部结构等其他影响因素。
关键词:
商业银行 非利息收入 股权收益率 波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