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844)
- 2023(20051)
- 2022(16878)
- 2021(15680)
- 2020(13357)
- 2019(30207)
- 2018(29914)
- 2017(58348)
- 2016(31612)
- 2015(35339)
- 2014(35252)
- 2013(34624)
- 2012(31756)
- 2011(28536)
- 2010(28360)
- 2009(26255)
- 2008(25848)
- 2007(22906)
- 2006(20120)
- 2005(17857)
- 学科
- 济(122148)
- 经济(122004)
- 管理(90988)
- 业(89560)
- 企(72421)
- 企业(72421)
- 方法(59668)
- 数学(52516)
- 数学方法(51892)
- 中国(35982)
- 财(34392)
- 农(33812)
- 制(29232)
- 银(27853)
- 银行(27705)
- 业经(27355)
- 学(26821)
- 行(26176)
- 贸(23535)
- 贸易(23520)
- 易(22878)
- 融(22740)
- 金融(22738)
- 地方(22664)
- 务(22623)
- 财务(22537)
- 财务管理(22490)
- 农业(22458)
- 企业财务(21423)
- 理论(20033)
- 机构
- 大学(452915)
- 学院(449624)
- 济(177464)
- 管理(175791)
- 经济(173659)
- 理学(152238)
- 理学院(150564)
- 研究(148764)
- 管理学(147713)
- 管理学院(146903)
- 中国(117684)
- 京(96181)
- 科学(94108)
- 财(85327)
- 农(80591)
- 所(75052)
- 业大(71542)
- 财经(68959)
- 中心(68742)
- 研究所(68647)
- 江(65359)
- 农业(64007)
- 经(62855)
- 北京(60275)
- 范(56520)
- 师范(55806)
- 经济学(54496)
- 院(53841)
- 州(53472)
- 财经大学(51734)
- 基金
- 项目(309763)
- 科学(242157)
- 基金(225800)
- 研究(218467)
- 家(199547)
- 国家(197939)
- 科学基金(168993)
- 社会(138076)
- 社会科(130868)
- 社会科学(130835)
- 省(120186)
- 基金项目(119496)
- 自然(112794)
- 自然科(110226)
- 自然科学(110192)
- 自然科学基金(108205)
- 划(102289)
- 教育(100838)
- 资助(93955)
- 编号(87404)
- 成果(69888)
- 重点(69639)
- 部(67960)
- 发(64876)
- 创(63895)
- 科研(60266)
- 课题(60052)
- 创新(59758)
- 教育部(57853)
- 计划(57780)
- 期刊
- 济(185048)
- 经济(185048)
- 研究(131210)
- 中国(81260)
- 学报(78965)
- 农(72127)
- 科学(68871)
- 财(64631)
- 管理(62753)
- 大学(59191)
- 学学(56236)
- 融(52035)
- 金融(52035)
- 农业(47886)
- 教育(43204)
- 技术(37165)
- 财经(33722)
- 业经(30730)
- 经济研究(30474)
- 经(28724)
- 问题(25059)
- 业(24421)
- 版(22432)
- 理论(21922)
- 科技(21676)
- 技术经济(20772)
- 图书(20597)
- 统计(20540)
- 业大(20404)
- 商业(20048)
共检索到6520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于鑫
本文选取我国A股上市银行财务数据,通过余弦相似度模型测算了银行间同质化水平,并实证检验了银行同质化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结论表明,整体而言,我国上市银行同质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显著降低其系统性风险,但这种影响效果与银行性质及贷款占比有关。机制检验显示,银行同质化可以通过降低银行个体风险和加强银行业竞争水平的渠道抑制系统性风险。基于以上结论,本文从商业银行个体和监管当局的角度,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肖崎 邓少慧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开展轻型化转型,本文从多个层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轻型化发展的现状,阐述了商业银行轻型化转型对系统性风险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并以2008-2017年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我国商业银行轻型化转型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后的十年我国商业银行呈现出明显的轻型化转型趋势,不同层面的轻型化转型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效果并不一致,监管当局应该关注商业银行轻型化转型可能对宏观金融稳定带来的影响,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桂荣 卢添翼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其中的系统性风险有涉及面广、传染性大、危害性严重等特点。本文用单指数模型对沪市四家上市银行的β系数进行实证分析,进而给出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
系统性风险 实证分析 β系数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春志 范尧熔
银行贷款集中度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联是金融危机之后监管改革的重要议题,但鲜有文献从行业、地区及客户细分的角度加以深入分析。鉴于此,本文选取中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3年期间的面板数据,对上市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商业银行贷款行业集中度、地区集中度和客户集中度与其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度之间分别存在正相关、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其可能原因在于企业关联性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和银行对客户的监管效率作用。据此,中国商业银行应着力优化银行贷款结构,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监管当局也应该就监管标准和监管导向问题作出妥善安排。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雪兰 卢齐阳 鲁臻
不恰当的薪酬激励被公认为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根源之一,优化薪酬结构则是针对性监管政策的关键举措。基于东西方银行薪酬机制差异,本文将银行高管薪酬分解为权力薪酬、激励薪酬及操作薪酬,以2007-2013年上市银行为样本,研究我国银行高管薪酬结构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银行高管的激励薪酬与系统性风险显著正相关,其传导渠道为期限错配。据此,调整银行高管薪酬结构、强化银行公司治理,应成为纠正不恰当薪酬机制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高管薪酬 商业银行 系统性风险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毛建林 张红伟
本文运用CCA模型方法,对2007年一季度到2013年三季度我国整个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国内财政货币政策的"救市"刺激、监管政策对银行体系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显著影响。自2012年三季度开始我国银行体系系统性金融风险呈现逐步增大的运行态势,直到2013年三季度并没有发生趋势性的改变,提示应高度重视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并采取有效举措进行管理。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邢学艳 茆训诚 吕思聪
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金融脱媒、资产证券化发展滞后与监管套利等驱动中国影子银行业务爆炸式增长,促使机构关联性和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强,系统性风险积聚,2016年起央行构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拉开全面监管的序幕。本文在此背景下,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模型检验了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效应。研究显示,影子银行业务模式与系统性风险特征相关,随着机构间关联性上升,大型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增加并高于中小型银行;影子银行发展促使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增加,并且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该效应显著增强;MPA及后续强监管政策短期内激进式降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水平。基于以上结论,监管部门应在加强全面管控、引导影子银行业务规范化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的同时,要防止激进式调控,避免"监管不足"或者"监管过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顾海峰 卞雨晨
选取2011—2020年中国16家上市银行年度数据对数字金融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数字金融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促进作用。相对于国有银行部门,数字金融对非国有银行部门系统性风险的促进力度更大。(2)数字金融通过金融脱媒渠道促进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并通过银行业竞合、风险承担及贷款集聚渠道抑制了银行系统性风险。金融脱媒渠道的促进作用对冲了银行业竞合、风险承担及贷款集聚渠道的抑制作用,由此促进了银行系统性风险。“数字金融—金融脱媒/银行业竞合/风险承担/贷款集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导渠道均有效。(3)城镇化水平提高会加剧数字金融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促进作用,内需市场规模提升会减弱数字金融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促进作用。(4)数字金融在保险与投资功能渠道促进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在货币基金功能渠道抑制了银行系统性风险,但在支付、信贷、信用等功能渠道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无效。研究成果将为规范中国数字金融发展及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郭卫东
本文测度在未发生危机和发生危机期间中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各自对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边际贡献程度,验证MES和SES之间的显著性关系,通过建立面板计量回归模型对银行系统性风险边际贡献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银行自身的VaR与其对整个金融系统风险边际贡献度之间并无显著关系;银行自身的不良贷款率、杠杆率和总资产收益率是决定其对整个金融系统风险边际贡献度的重要因素;非危机时期对金融系统风险边际贡献较大的银行,在危机期间其单位资产对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边际贡献也较大。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孙丽霞
本文基于公允价值层级等相关理论,以2009-2015年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公允价值层级信息、银行公司治理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按第一、二、三层级计量的公允价值资产以及按第二、三层级计量的公允价值负债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正向作用明显,且逐层增加;完善的银行公司治理有助于抑制三个层级公允价值资产和负债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不利影响,且抑制作用也逐层提高。根据结论的启示,商业银行应充分披露公允价值各层级相关信息,努力完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提高公允价值各层级信息透明度及质量,以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孙丽霞
本文基于公允价值层级等相关理论,以2009-2015年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公允价值层级信息、银行公司治理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按第一、二、三层级计量的公允价值资产以及按第二、三层级计量的公允价值负债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正向作用明显,且逐层增加;完善的银行公司治理有助于抑制三个层级公允价值资产和负债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不利影响,且抑制作用也逐层提高。根据结论的启示,商业银行应充分披露公允价值各层级相关信息,努力完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提高公允价值各层级信息透明度及质量,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晓明 赵玥
金融全球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系统性风险这一概念逐渐引起关注。本文从全球商业银行的角度,以MES分解模型为实证模型,选取全球主要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系统性风险度量,分析系统性风险的情况,研究银行业竞争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愈加激烈的竞争会产生更高的系统性风险,这是因为更强的竞争水平对银行间共性行为产生了影响。在发达经济体,商业银行更容易受到更高强度竞争的影响而产生更高水平的系统性风险。MES分解模型作为一种近年最新研究方法尚未被广泛使用,本文从全球这一更为宏观的视角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关监管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钟陈 陈苏丽
本文基于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采用中国15家上市银行的相关数据,对银行所有权、收入多样化和银行风险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银行的所有权对非利息收入存在显著的影响,相对于非国有银行,国有银行往往获取更多的非利息收入,具有更高所有权集中度的国有银行更可能追寻非利息收入。此外,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的非利息收入都可以显著地减小银行风险。总之,就监管角度而言,收入多元化更有利于提升银行的竞争力。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蔡源 崔婕
本文基于2011年一季度至2021年四季度中国35家上市银行数据,实证分析气候和环境变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极端气候与空气污染均显著增加了银行系统性风险;气候和环境变化主要通过信息渠道和资金渠道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和气候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均有利于缓解气候和环境变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不利影响;气候和环境变化对不同类型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具有异质性影响。
关键词:
气候和环境变化 商业银行 系统性风险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高国华 潘英丽
本文以银行股票收益率的动态相关性作为银行业系统性传染风险的市场衡量指标,采用多元GARCH-BEKK模型对我国上市银行自1999-2010年间的动态相关系数进行测算,并应用Markov区制转换模型对系统性风险状态进行识别和判断,研究表明,银行股票收益率的动态相关系数可以作为监测系统性风险的一项有效市场指标,结合Markov区制转换模型可以很好的判断整体系统性风险的变化,识别出高风险状态,为系统性风险的监测提供一定预警和防范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