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93)
- 2023(11025)
- 2022(9447)
- 2021(8606)
- 2020(7483)
- 2019(17589)
- 2018(17047)
- 2017(33179)
- 2016(18030)
- 2015(20671)
- 2014(20979)
- 2013(20722)
- 2012(19319)
- 2011(17603)
- 2010(17629)
- 2009(17030)
- 2008(17320)
- 2007(15783)
- 2006(13789)
- 2005(12879)
- 学科
- 济(73467)
- 经济(73364)
- 管理(54311)
- 业(51548)
- 企(43209)
- 企业(43209)
- 方法(33901)
- 数学(29746)
- 数学方法(29424)
- 制(25584)
- 财(22331)
- 银(21992)
- 银行(21846)
- 农(20647)
- 行(20466)
- 中国(18932)
- 业经(16961)
- 融(15799)
- 金融(15795)
- 学(14444)
- 度(14207)
- 制度(14173)
- 贸(14009)
- 贸易(14000)
- 体(13968)
- 务(13961)
- 财务(13922)
- 财务管理(13885)
- 地方(13528)
- 易(13470)
- 机构
- 大学(267041)
- 学院(263883)
- 济(110611)
- 经济(108151)
- 管理(100112)
- 研究(89989)
- 理学(84925)
- 理学院(83931)
- 管理学(82548)
- 管理学院(82016)
- 中国(75359)
- 京(56785)
- 财(55619)
- 科学(53550)
- 农(47678)
- 所(46365)
- 财经(43010)
- 中心(42801)
- 江(41894)
- 研究所(41681)
- 业大(38904)
- 经(38824)
- 农业(37641)
- 北京(35988)
- 经济学(34683)
- 范(33887)
- 师范(33540)
- 州(33288)
- 院(31830)
- 财经大学(31828)
- 基金
- 项目(169570)
- 科学(133028)
- 基金(123584)
- 研究(123459)
- 家(107392)
- 国家(106503)
- 科学基金(90663)
- 社会(78630)
- 社会科(74572)
- 社会科学(74544)
- 省(65833)
- 基金项目(65260)
- 自然(57929)
- 教育(57430)
- 自然科(56561)
- 自然科学(56542)
- 划(55634)
- 自然科学基金(55538)
- 资助(50727)
- 编号(49992)
- 成果(41930)
- 重点(38650)
- 部(38495)
- 发(35853)
- 制(35237)
- 创(35061)
- 课题(34763)
- 教育部(33032)
- 创新(32955)
- 国家社会(32789)
共检索到4096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程金伟
现在看来 ,始于 1 933年的美国银行分业经营制度给美国的银行业乃至整个经济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 :银行国际竞争力的下降 ;银行风险的恶化 ;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变得疏远 ;证券发行市场缺乏竞争力等等。而合业经营制度却具有先天的“内在不稳定性” :易诱发“利益冲突”和“内部交易”。出路何在 ?1 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诞生预示着美国恪守了半个多世纪的银行分业经营制度的终结。同时也告诉我们合业经营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在现代的条件下会发生“蜕化”。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潘英丽
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客观性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虽然来自美元大幅度贬值后的日、美、欧和中国周边地区,但是,笔者以为,人民币升值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人民币升值趋势具有内生性,是中国经济体系内部生成的。从汇率的直接决定因素——国际收支的变化来看,90年代以来中国已?..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金邢平 姚云良
当前 ,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已成为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比较我国上一轮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制度实践 ,目前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战略选择是经济、金融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必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勃勃生机。因此 ,应注重增强商业银行的自律经营 ,完善立法 ,加强监管 ,创造条件 ,逐步推进混业经营制。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混业经营 分业经营 间接调控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高蓓 朱安琪 谭小芬
我国同业业务经历了从传统同业到同业创新的变迁,业务性质也从最初的头寸调剂、支付清算发展为银行监管套利的工具。本文基于16家上市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分别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同业业务的发展变迁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并使用中介效应模型探讨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总体来看,同业变迁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从传统同业的正向促进转变为同业创新的反向阻碍。其中,传统同业通过提高资产收益率提高银行经营稳定性;同业创新由于提高了杠杆率,降低了收益率,会降低银行经营稳定性。从结构上看,同业资产对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较同业负债更为显著。分项来看,买入返售业务和同业存放由于规模较大,对银行经营稳定性的负向作用尤为突出。此外,同业负债会降低中小银行的经营稳定性,但会提高大银行的经营稳定性。最后,"127号文"会提高银行经营稳定性,但同业创新对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并未消失,主要表现在应收款项类投资等新兴业务上。
关键词:
同业业务 银行经营稳定性 Z指数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路继业
本文在时间不一致性框架中构建内含中间汇率制度的博弈模型,对"特殊的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提供新的理论解释。研究的主要结论为:中间汇率制度并不必然导致危机,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长期存在并维持较高经济绩效;中间汇率制度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内在根源是政策制定者与公众的目标存在差异,外部诱因是经济受到较强冲击;在一国经济成熟过程中,目标差异、经济冲击的性质与强度均在不断发生变化,中间汇率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因而不断增强,出现了"特殊的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汇率制度演进并不必然遵循由固定到中间,再到浮动的唯一路径。最后,本文还利用160个国家、1970~2008年的数据,运用面板VAR模型对理论研究的结果进行了经...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春妹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陆金如 陈丽华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罗建
银行体系不稳定性就是各种金融、经济变量异常波动和各经济主体行为异常导致的银行体系发生危机的可能性。以危机是否爆发为临界点,银行体系不稳定分为两种状态:银行危机和潜在银行危机。潜在银行危机的后果有可能是爆发银行危机,也有可能其潜在不稳定性得以逐渐消除,最终达到稳定的状态。从根本上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是由于实体经济对其的影响造成的。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李婧 袁庆禄
以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基础,基于已发生损失理念的减值计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放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周期的作用,存在较多弊端。在我国,研究建立科学的、具备逆周期特征的动态拨备制度对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回顾我国商业银行拨备制度演进历史的基础上,重点对近期监管部门提出的动态拨备监管新规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新的监管标准进一步优化了原有的拨备体系,体现了动态拨备思想,但从我国国情出发,实施拨备新规在制度基础、数据基础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依然面临挑战,我国需要对商业银行拨备的计提实施差别化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锦阳 刘锡良
在同时考虑权益留存比率和抵押扣减率及它们的横向异质性和纵向时变性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内在不稳定性与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研究表明,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规模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影子银行体系分流的储蓄资金规模及其信用创造乘数。其中,信用创造乘数分别是权益留存比率和抵押扣减率的递减函数,而信用创造乘数的变化速率分别是权益留存比率和抵押扣减率的递增函数。基于与传统商业银行信用创造机制比较的视角,本文从融资脆弱性、信用媒介信息敏感性和杠杆周期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影子银行体系信用创造功能的内在不稳定性,发现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功能不仅具有顺周期特征,而且其周期振幅远大于传统商业银行。最后,本文从监管定位、信息披露、市场数据监控和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锦阳 刘锡良
在同时考虑权益留存比率和抵押扣减率及它们的横向异质性和纵向时变性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内在不稳定性与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研究表明,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规模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影子银行体系分流的储蓄资金规模及其信用创造乘数。其中,信用创造乘数分别是权益留存比率和抵押扣减率的递减函数,而信用创造乘数的变化速率分别是权益留存比率和抵押扣减率的递增函数。基于与传统商业银行信用创造机制比较的视角,本文从融资脆弱性、信用媒介信息敏感性和杠杆周期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影子银行体系信用创造功能的内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华东
在自由放任的银行体系中,储户与银行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决定了银行具有采取道德风险行为的内在冲动,银行倾向于采用高风险的经营策略,众多银行对投资项目的竞争必然产生资产泡沫,一旦泡沫破灭,泡沫资产便会形成不良资产累积在银行体系中,使得银行的流动性下降,当此消息为储户所知,便会造成储户对银行的挤兑。由于在金融市场中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储户对个别银行的挤兑会通过资产负债表进行传染,并且银行挤兑的传染会自我实现,这就导致了整个银行体系的不稳定。
关键词:
道德风险 银行挤兑 银行体系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家华 王瑞
本文首先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进行估算,然后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指数,测度了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稳健性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分别对影子银行规模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稳健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影子银行规模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稳定性指数呈显著的U型关系,而与城商行的这一关系则不显著。从2012年开始,影子银行规模已经超出银行稳定性拐点,为此需要对影子银行采取适度监管政策,构建影子银行官方数据库,重构影子银行风险导向政府审计风险模型以及加强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审计。
关键词:
影子银行 银行体系稳定性 U型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耀腾
文章使用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和内部控制等相关数据,构建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研究资产证券化、内部控制与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程度与其经营稳定性负相关,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其经营稳定性。另外,在实证模型中加入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程度和内部控制水平的交乘项研究内部控制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助于降低资产证券化业务对其经营稳定性的负面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