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4)
2023(1065)
2022(908)
2021(910)
2019(1816)
2018(1761)
2017(3849)
2016(1917)
2015(2358)
2014(2494)
2013(2365)
2012(2276)
2011(2012)
2010(1989)
2009(2014)
2008(2148)
2007(2013)
2006(1939)
2005(1896)
2004(1773)
作者
(5492)
(4338)
(4330)
(4290)
(2816)
(2093)
(2091)
(1860)
(1704)
(1612)
(1594)
(1583)
(1515)
(1508)
(1453)
(1381)
(1374)
(1312)
(1276)
(1221)
(1146)
(1119)
(1097)
(1086)
(1079)
(1040)
(1012)
(1000)
(907)
(886)
学科
(13907)
银行(13762)
(12596)
(10206)
业务(8910)
(7967)
制度(7966)
银行制(7766)
(7413)
经济(7407)
(5983)
金融(5983)
(5227)
企业(5227)
方法(5109)
管理(4021)
(3724)
业经(3132)
理论(3107)
数学(2736)
数学方法(2731)
(2697)
企业经济(2550)
经济理论(2465)
(2374)
体制(2330)
中国(1951)
(1889)
(1455)
(1343)
机构
大学(25070)
学院(23784)
(15816)
银行(15179)
中国(14449)
(14084)
(10460)
经济(10163)
管理(9234)
(7378)
(7126)
金融(7034)
理学(7006)
研究(7005)
理学院(6946)
管理学(6904)
管理学院(6854)
人民(5673)
财经(5604)
(5481)
分行(5290)
(5093)
国人(4960)
中国人(4949)
中国人民(4896)
中心(4882)
(4860)
(4777)
财经大学(4385)
(4383)
基金
项目(12163)
基金(9431)
科学(9415)
研究(8995)
(7553)
国家(7496)
科学基金(6692)
社会(6166)
社会科(5676)
社会科学(5674)
基金项目(4849)
资助(4416)
自然(4214)
教育(4145)
自然科(4115)
自然科学(4115)
(4049)
自然科学基金(4049)
(3519)
编号(3373)
(2992)
成果(2959)
教育部(2814)
(2795)
人文(2688)
大学(2625)
重点(2532)
社科(2522)
科研(2518)
(2471)
期刊
(20874)
金融(20874)
研究(12021)
(10592)
经济(10592)
中国(6388)
(6322)
(3856)
管理(3395)
财经(3355)
农村(3166)
(3166)
农村金融(3011)
理论(2711)
(2683)
学报(2648)
科学(2604)
实践(2567)
(2567)
中国金融(2266)
大学(2198)
学学(2149)
国际(2134)
上海(1920)
(1820)
(1715)
浙江(1715)
财会(1620)
(1598)
论坛(1598)
共检索到513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泽华  王志永  
近年来,我国银行卡纠纷民事案件不断增多,特别是不法分子窃取持卡人银行卡信息和密码,伪造银行卡,并使用伪卡盗取持卡人资金,持卡人发现资金被盗后起诉银行要求赔偿损失的案件,发案势头迅猛。与此同时,伪卡欺诈类案件还出现了对银行尤其是发卡行越来越不利的局面。一是欺诈防控难度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九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骆钰  黎建新  
银行卡欺诈民事责任问题是我国目前银行卡立法和司法中急需明确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结合我国银行卡欺诈案件实际,尝试就银行卡欺诈民事责任中的归责原则和银行卡各方当事人承担责任的情况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齐恩平  吕永学  
追究证券欺诈者的民事责任,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应是证券法的主要任务。我国证券法确立了民事责任优先的原则,却缺乏可操作性。为防范证券欺诈,化解金融风险,我国应确立证券欺诈的民事责任制度,为证券欺诈的求偿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刘一展  
一、"伪卡欺诈"法律风险分析(一)"伪卡欺诈"行为的定性"伪卡欺诈"也称"克隆卡欺诈",指不法分子利用偷窥、录像、测录磁卡信息、安装假刷卡设备等手段窃取卡号和密码,仿制出伪卡并利用伪卡消费或取现的行为。根据2009年两高《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伪造信用卡1张即可构成"伪造金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李国栋  
随着我国银行卡业务的快速发展,银行卡外部欺诈风险危害逐渐显现。本文在分析国内银行卡外部欺诈形势的前提下,结合内部审计工作实践,指出防范银行卡欺诈的内部审计重点,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李国栋  
随着我国银行卡业务的快速发展,银行卡外部欺诈风险危害逐渐显现。本文在分析国内银行卡外部欺诈形势的前提下,结合内部审计工作实践,指出防范银行卡欺诈的内部审计重点,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中国工商银行法律事务部课题组  董建军  王美茜  肖亮亮  陈良  周慧  
随着经济金融格局的变化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银行卡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与此同时,银行卡欺诈案件呈多发态势,欺诈手段亦不断翻新。银行卡欺诈案件的频频出现,反映出法律风险潜伏于银行卡业务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法律风险的不断累积,使得商业银行在银行卡欺诈案件中易陷于被动局面,严重影响银行的利益与声誉,并威胁银行卡业务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对银行卡欺诈的法律风险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法律文件的设计与制定、风险的提示与披露、证据的收集和保存等角度,对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银行卡欺诈的法律风险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少松  
在银行卡的申领、发放、交易过程中,由于客户、特约商户以及银行对风险认识及防范上不足,致使银行卡欺诈纠纷时有发生,欺诈手法不断翻新,范围不断扩大,在给客户和银行造资金损失的同时,也给银行的声誉和银行卡的推广带来影响。笔者通过对当前银行卡欺诈纠的调查分析,试图从国内学者较少涉及的商业银行的角度揭示银行卡欺诈的风险和交易主体责任,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维护交易主体的权益。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肖祖平  
目前,学术界对信用卡的民事责任缺乏深入的探讨,研究信用卡的民事责任具有重要意义。信用卡的民事责任一般可分为合同责任和非合同责任两种,其中的违约责任是当事人承担的主要民事责任。而对信用卡挂失止付、透支、欺诈及担保等常见纠纷发生后的民事责任进行探讨则更有现实意义。完善的法律责任制度能更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志辉  蔡楠  
2008年1月,法国兴业银行公布其一名交易员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违规从事欧洲股指期货交易,给银行造成了49亿欧元(约合71.4亿美元)的损失。这是世界银行业迄今为止因员工违规操作而蒙受的单笔最大金额损失,同时这也是自1995年巴林银行因员工从事未经授权交易并隐匿巨额期货交易损失(约16亿美元)而倒闭以来,又一起因违规交易股指期货而引发的银行危机。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杏飞  
当前对涉克隆银行卡民事案件存有三种不同的处理结果,在案由上通常当作违约之诉来对待。在涉及刑民交叉的案件中,应遵循"刑民并行"的原则;其举证责任的分配需平衡各方利益;实体责任的承担须以合同法与相关法律为依据。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杨春然  张波  
证券市场上的虚假陈述会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虚假陈述被披露后,公司市值较欺诈行为发生期间有所降低,两者的差额即为损失。一旦公司进入破产程序且股票破灭时,使用公司市值差额法计算损失,在形式上不会发生问题,当公司股票仍保留一定的价值时,使用该方法计量损失则会发生很多的问题,这是因为市场并非是理论上的有效市场,而且欺诈性信息之外的因素也在影响着股票的价格。《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简称《规定》)第七部分对损失认定的规定过于简单。本文认为,在司法实践中不应忽视其他因素对股票价格影响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胡晓慧  
在银行卡盗刷案中,对于伪卡交易的举证责任分配现实中没有什么争议,基本都认为是在持卡人一方。持卡人若没有相关证据证明银行卡盗刷确非本人交易,自己已经尽到妥善保管银行卡的义务则要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而对于银行卡密码泄露过错的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则存在较大的争议。一般有三种意见:一是将举证责任分配给持卡人,如持卡人无证据证明发卡行有泄露其密码的行为,则推定持卡人泄露了密码;二是将举证责任分配给发卡行,如银行无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姜彦君  
目前内幕交易民事责任因果关系问题是我国立法中的一个空白点。理论界对此问题做过大量探讨,但涉及内幕交易因果关系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趋势及我国应采用的基本观点还缺乏必要的认识,为此从我国相关立法实践出发,借鉴"市场欺诈理论"和西方国家立法、司法实践,对完善我国证券内幕交易民事责任的因果关系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小明  
20 0 2年以来 ,美国的几家大公司相继曝出财务欺诈丑闻 ,这些案件对美国经济和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分析美国频繁出现公司财务欺诈案件的原因 ,了解美国政府防治企业舞弊的举措 ,对我国的公司治理与会计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