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51)
- 2023(11285)
- 2022(9919)
- 2021(9621)
- 2020(8107)
- 2019(18906)
- 2018(18943)
- 2017(36737)
- 2016(19951)
- 2015(22821)
- 2014(22843)
- 2013(22448)
- 2012(20847)
- 2011(18427)
- 2010(18378)
- 2009(17110)
- 2008(17000)
- 2007(15175)
- 2006(13508)
- 2005(11939)
- 学科
- 济(74069)
- 经济(73983)
- 管理(62732)
- 业(57939)
- 企(51136)
- 企业(51136)
- 方法(36860)
- 数学(31165)
- 数学方法(30724)
- 财(22081)
- 银(20804)
- 银行(20657)
- 制(20271)
- 行(19229)
- 中国(18791)
- 农(18130)
- 学(17920)
- 业经(17565)
- 务(15900)
- 财务(15835)
- 财务管理(15808)
- 企业财务(15118)
- 理论(14833)
- 融(14353)
- 金融(14352)
- 地方(14161)
- 和(13015)
- 贸(12916)
- 贸易(12904)
- 技术(12652)
- 机构
- 大学(284355)
- 学院(279883)
- 管理(115419)
- 济(103528)
- 经济(100925)
- 理学(99375)
- 理学院(98279)
- 管理学(96478)
- 管理学院(95985)
- 研究(88641)
- 中国(73555)
- 京(61682)
- 科学(56701)
- 财(50429)
- 农(44830)
- 所(44339)
- 中心(42844)
- 业大(42181)
- 江(41078)
- 财经(40533)
- 研究所(40355)
- 北京(38986)
- 经(36753)
- 范(36596)
- 师范(36255)
- 农业(35147)
- 州(34908)
- 院(31872)
- 财经大学(30352)
- 商学(29707)
- 基金
- 项目(190417)
- 科学(148964)
- 研究(138310)
- 基金(138201)
- 家(119715)
- 国家(118699)
- 科学基金(102603)
- 社会(84772)
- 社会科(80169)
- 社会科学(80148)
- 基金项目(74162)
- 省(73728)
- 自然(68795)
- 自然科(67225)
- 自然科学(67211)
- 自然科学基金(66013)
- 教育(63740)
- 划(62103)
- 资助(57662)
- 编号(57552)
- 成果(47218)
- 重点(41643)
- 部(41578)
- 创(39128)
- 发(38435)
- 课题(38387)
- 项目编号(36694)
- 科研(36634)
- 创新(36372)
- 大学(35910)
- 期刊
- 济(111943)
- 经济(111943)
- 研究(83066)
- 中国(53433)
- 学报(46361)
- 管理(41633)
- 科学(41276)
- 农(39893)
- 财(39666)
- 融(36163)
- 金融(36163)
- 大学(34588)
- 学学(32174)
- 教育(31495)
- 农业(26527)
- 技术(23784)
- 图书(19887)
- 财经(19698)
- 业经(17661)
- 理论(16831)
- 经济研究(16774)
- 经(16501)
- 实践(15840)
- 践(15840)
- 情报(14285)
- 问题(13917)
- 科技(13826)
- 技术经济(13492)
- 业(13352)
- 书馆(13122)
共检索到4173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施丽芳 丁德明 廖飞
从本质上看,任何信贷活动都是信息流动的过程,信贷过程中信息生产的质量,直接决定了银行所获得信用信息的质量,进而影响着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水平。而信息的搜寻、甄别和分析是个耗费时间、精力的过程,它还依赖于人的自身知识和经验的水平。为此,银行必须给予员工激励,以促使其按照银行的要求做好信息工作。本文以内部信用评级来具体分析银行信息激励问题,以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对信息工作者的有效激励方式。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邓云胜 刘莉亚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银行可以使用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这两种方法来计算信用风险的资本金要求,同时针对内部评级法给出了更为明晰、细致的诠释。我国在执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时将很可能选用内部评级法。鉴于此,本文围绕银行内部信用评级这一主题,分析了进行内部等级评定时所采用的方法,并重点剖析了不同的模型法在估计违约概率PD与违约损失率LGD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以期为我国各银行在使用内部评级法时提供有益的借鉴。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德胜 姚伟峰 冯宗宪
内部信用评级是基于借款人和具体债项可度量的定量风险因素和难以度量的定性风险因素的相关特征 ,揭示某一特定信贷由于借款人不能按照规定履行偿还债务而带来的内在损失风险水平总括性的评估指标。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框架下 ,作者对内部信用评级的设计和质量管理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 ,以提高内部信用评级在专项准备金计提、资本充足率计算、贷款定价、贷款政策制定和信贷风险预警等方面的应用水平。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内部信用评级 贷款风险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孟宁
新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对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分析外资银行现有内部评级体系的特点,并与新资本协议中的内部评级法以及贷款五级分类的要求相比较,可以进一步认识外资银行评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新资本协议 内部评级法 外资银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耀峰,边智群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杨中军
美国大银行的内部信用风险评级体系被公认为世界银行业客户评级的主流发展方向 ,其评级理念和评级方法值得我们借鉴。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提出应从评级标准、评级方法等基础环节入手 ,将客户信用风险评级作为信贷管理控制的导向系统加以创新和设计 ,以构建中国特色的客户信用风险评级体系
关键词:
美国大银行 内部信用风险 评级体系 启示
[期刊] 征信
[作者]
金兵兵 才大为 王娇 陈树满
以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的比较分析为切入点,分析了两种评级方法二元化协调发展的积极意义以及在我国遭遇的发展困境,认为应加强规范性建设、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外部评级机构的准入与退出监管,以进一步促进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的二元化发展。
关键词:
内部评级 外部评级 商业银行 二元化发展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明辉 王学军
商业银行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有利于促使银行管理当局及时改进银行内部控制,并为外部信息使用者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2002年年报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情况来看,尚存在许多不足,难以提供实质性的关于银行内部控制的信息。有必要修改有关规定,规范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内部控制 信息披露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赖秋萍
接连曝出的财务丑闻使美国证券市场遭受重创,同时我国也相继发生了中国银行银行开平支行特大舞弊案等一批重大案件,因此监督检查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显得尤为重要。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可以对内部控制执行起到有效监督作用,限制内部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同时经过注册会计师鉴证的内部控制信息可以提高其公信力。本文通过对上市银行2010年年报进行描述性统计,系统分析当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先进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建议。
关键词:
上市银行 信息披露 内部控制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崔健
信息化发展给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人民银行当前的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在体系构建、功能开发、辅助工具、配套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多短板,亟须形成一套明确的信息化体系框架。本文在研究内部审计信息化典型结构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人民银行自身需求,提出了构建"一个平台、四个系统、两项基础、两组互联"的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框架体系,并对其内部结构进行了解析,对配套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人民银行 内部审计管理 信息化体系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惠英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揭示了世界各国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和监管的严重缺陷,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加倍关注。文章选取在沪深两市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2010年和2011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为研究对象,基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内部控制 信息披露 商业银行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魏朝晖 文博
笔者在考察巴塞尔新协议内部评级法和十国集团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系统建设的现状和构建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并且适合我国商业银行情况的内部评级系统的对策,并讨论了如何在中国建立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刘莉亚
本文介绍了国外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系统的外部监管、内部评级方法、基于内部评级的风险量化过程 ,以及内部评级系统的验证等方面 ,并对国外内部评级系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建立内部评级系统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内部评级系统 信用风险管理 新巴塞尔协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敬志勇 王周伟 孔东民
不良贷款率的持续攀升考验了银行内部评级的有效性。本文利用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对2008-2013年间贷款迁徙率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银行风险偏好既定条件下,正常、关注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显著受到贷款增长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期限等因素的影响,但次级类贷款迁徙率没有受到显著影响。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贷款迁徙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对此,银行应继续完善内部评级体系,强化信贷投放政策的一致性,改善信贷资金来源结构,恰当设计贷款期限,有效遏制贷款迁徙。
关键词:
信用风险 内部评级 贷款迁徙 不良贷款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钱皓
本文在分析内部评级顺周期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银行内部评级顺周期效应的表现,指出:我国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存在着顺周期效应,有必要实施压力测试来削弱这一影响;监管当局应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削弱内部评级的顺周期影响,以稳定金融体系;货币当局应注意观察实施内部评级法后银行行为的变化,监测信贷周期和经济周期的波动;要稳定金融体系,夯实资本基础是关键。
关键词:
内部评级法 顺周期效应 压力测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