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51)
- 2023(6506)
- 2022(5549)
- 2021(5475)
- 2020(4690)
- 2019(10948)
- 2018(10914)
- 2017(21852)
- 2016(11875)
- 2015(13238)
- 2014(13433)
- 2013(12900)
- 2012(12320)
- 2011(11041)
- 2010(11253)
- 2009(10867)
- 2008(11117)
- 2007(9984)
- 2006(9021)
- 2005(8337)
- 学科
- 济(50813)
- 经济(50733)
- 管理(34223)
- 业(30650)
- 方法(27089)
- 企(26226)
- 企业(26226)
- 数学(24789)
- 数学方法(24583)
- 制(20322)
- 银(19487)
- 银行(19342)
- 行(18014)
- 财(17341)
- 中国(13673)
- 融(13640)
- 金融(13640)
- 度(11790)
- 制度(11786)
- 农(11209)
- 体(10838)
- 业务(9942)
- 业经(9490)
- 体制(9395)
- 务(8775)
- 财务(8765)
- 财务管理(8728)
- 贸(8705)
- 贸易(8695)
- 易(8465)
- 机构
- 大学(165270)
- 学院(160246)
- 济(73363)
- 经济(71955)
- 管理(62418)
- 研究(53440)
- 理学(52895)
- 理学院(52390)
- 管理学(51726)
- 管理学院(51404)
- 中国(51239)
- 财(41412)
- 京(34487)
- 财经(31531)
- 经(28980)
- 中心(27107)
- 科学(27042)
- 银(26492)
- 所(25711)
- 江(25588)
- 银行(25404)
- 经济学(25032)
- 农(24905)
- 财经大学(23921)
- 行(23711)
- 经济学院(22773)
- 研究所(22541)
- 北京(21983)
- 州(20441)
- 融(20359)
- 基金
- 项目(98755)
- 科学(79091)
- 基金(75071)
- 研究(74877)
- 家(63461)
- 国家(62929)
- 科学基金(55146)
- 社会(50329)
- 社会科(47906)
- 社会科学(47892)
- 基金项目(38507)
- 教育(35952)
- 省(35510)
- 自然(33333)
- 资助(32694)
- 自然科(32625)
- 自然科学(32620)
- 自然科学基金(32114)
- 划(30131)
- 编号(28870)
- 成果(25604)
- 部(24530)
- 教育部(22324)
- 国家社会(22005)
- 重点(21836)
- 人文(20924)
- 制(20356)
- 创(20312)
- 大学(20300)
- 性(20296)
共检索到2649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黄轲 朱莹
基于中国转轨经济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搜集2005—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的银行贷款数据,研究发现,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银行系统改革的深入,政府干预对信贷歧视的解释力度变得越来越弱,隐性担保成为信贷歧视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第一,在控制或分离了企业特征因素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贷款可得性上依然存在显著差异;第二,银行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信贷政策在不同政府干预程度的银行和地区之间没有差异;第三,企业缴纳的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越低、固定资产占比越低,银行信贷所有制差异也越大;第四,金融市场化能够通过硬化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降低银行信贷所有制差异。在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从根源上消除银行信贷歧视导致的资源错配问题,将是下一步金融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
信贷歧视 政府干预 隐性担保 金融市场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程六兵 王竹泉
文章以2001-2012年借款逾期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借款数量和借款成本两个角度检验了银行的信贷歧视行为,并以我国2003年底开始的银行股份制改革为背景,探讨了这一改革是否缓解了信贷歧视。研究发现,银行对借款逾期公司存在歧视,借款逾期的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获得的贷款数量较少,贷款成本较高;与改革前相比,改革后借款逾期的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在贷款数量和贷款成本上的差异明显减小,表明银行股份制改革对缓解信贷歧视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信贷歧视 借款逾期 银行股份制改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吴贾 姚先国 张俊森
本文应用中国CHNS自1989年至2011年的面板数据,系统地研究了劳动力市场中对农村移民的歧视问题及其演进过程。研究结果发现,较之于城镇本地劳动者,农村移民获得较低的工资,并且农村移民广泛存在着较高的失业率。在分析户籍歧视时,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条件Logit模型对个体异质性进行了控制,同时还控制了同化效应。结果显示拥有城镇户籍可给劳动者带来正向的工资溢价以及更低的失业率,并且户籍的工资溢价以及降低失业率的效果正在逐年增强。以上表明1989—2011年间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对农村户籍劳动者的歧视程度有所增加。
关键词:
户籍歧视 户籍溢价 工资差异 失业率差异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杜颖洁
本文以2004-2010年的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高管具有的银行关系对公司的银行借款可得性、借款抵押要求以及借款成本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1)高管具有的银行关系与民营上市公司的银行借款率显著正相关,且对于市场化程度越低地区的民营上市公司而言,银行关系对借款可得性的影响更显著;(2)高管具有的银行关系与民营上市公司的银行借款期限显著正相关,且相同条件下,具有银行关系的民营上市公司借款时的抵押物要求显著更低;(3)民营上市公司高管具有的银行关系与公司的借款成本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
银行关系 贷款歧视 民营上市公司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苟琴 黄益平 刘晓光
本文利用世界银行对中国企业投融资环境的调查数据,考察银行信贷资金配置中的所有制歧视问题及其变化。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同时考察企业是否需要银行贷款和贷款的可得性两方面信息,甄别出受到信贷配给的企业,并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进一步甄别出企业自我信贷配给和银行信贷配给。样本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潜在借款者受到了信贷配给,而最主要的形式是自我信贷配给。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信贷配给差异,信贷资金配给更多的与企业自身禀赋和宏观金融环境有关。这对银行信贷决策中存在所有制歧视的论断提出了质疑。因而要实现信贷资金的优化配置,不能过度强调所有制平衡观,而应该着重改善企业的自身条...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澄 沈悦
本文以中国30家商业银行2005—2015年非平衡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考察了房价波动和风险约束以及银行信贷的关系,立足于宏观审慎思想,研判系统重要性银行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对信贷行为的异质作用。并基于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渠道,检验在房价波动和风险约束的冲击下,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信贷的调控效果。实证结果显示: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和信用风险的降低都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相反,会造成银行信贷规模的收缩。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信贷行为存在异质性。目前中国房价上涨并不会扩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信贷扩张效果,但信用风险的降低会强化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同时在信用风险约束逐渐减小的背景下,房地产价格对银行信贷将会产生"加速器效应",进一步加重了中国银行的信贷"高烧"。
关键词:
房价波动 风险约束 银行信贷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唐亚军 袁淳 孙健 马云飙
本文以某国有商业银行2009—2018年的贷款数据为研究样本,研究了管理者能力对贷款定价的作用机理与影响结果。本文发现,管理者能力与贷款定价显著负相关,经过工具变量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管理者能力影响银行贷款定价是通过降低企业风险、提升企业信息质量和缓解代理冲突实现的。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在民营企业、不受到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以及处于金融市场化程度更高的环境中的企业里,管理者能力对降低贷款利率的作用更加显著。本文不仅丰富了管理者能力与贷款定价两个领域的文献,也为实践中将管理者能力作为贷款定价因素,激发企业家精神、提升银行资源配置能力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
管理者能力 贷款定价 企业风险 信息质量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潘敏 魏海瑞
本文基于我国38家商业银行2003—2012年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商业银行高管团队政治关联对其信贷投放行为周期性特征的影响,并考察了高管团队成员年龄与海外教育背景在不同经济周期中对政治关联下的银行信贷投放行为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样本期间,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逆周期特征,高管团队政治关联程度的提高会强化银行信贷投放的逆周期性,但这种效应会随着高管团队成员年龄的提高而弱化。同时,在当前历史阶段,高管团队中具有海外教育背景成员人数的增加或占比的上升不会对政治关联下的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周期性特征产生影响。
关键词:
高管政治关联 银行信贷 经济周期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潘敏 张依茹
基于我国32家商业银行2003~2011年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银行信贷行为对宏观经济周期变化的反应,并考察了股权结构变化对其所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总量增速和中长期贷款占比变化呈现出显著的逆周期特征,短期贷款占比则与之相反;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国有股占比的提高均会强化银行信贷总量增速的逆周期性,外资持股比例的增加则会弱化该特征;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国有持股比例较高的银行会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外资股占比较高的银行则会削减短期贷款投放规模。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张楠 李响
银行信贷是责任投资的关键部分,但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收益不一致等问题严重影响银行对企业ESG建设的支持力度。本文基于2009-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银行信贷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表明:(1)整体银行信贷强度和短期银行信贷强度会抑制企业ESG表现;(2)整体银行信贷强度会抑制企业持续ESG策略;(3)银行信贷强度对企业ESG表现和持续ESG策略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高盈利企业中更加明显。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忠民 李振英 马本江 张燕
利用2009-2017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企业非效率投资与僵尸企业的关系,以及银行信贷对非效率投资与僵尸企业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的非效率投资与僵尸企业正相关,特别是企业过度投资中耗费的资源、形成的产能具有不可逆性,将直接增加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导致企业沦为僵尸企业;银行信贷对企业僵尸化具有负向调节效应,相对于过度投资来说,银行信贷对于抑制投资不足导致的企业僵尸化问题更加有效;从贷款期限来看,短期贷款能够给债务企业形成流动性压力和再融资压力,迫使企业经理人提高投资效率,从而对企业僵尸化问题的调节效应更显著。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杨道广 潘红波 陈汉文
本文比较了政治关系和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银行信贷资本配置效率。以2001-2009年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民营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政治关系比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更有助于企业获得数额更大、期限更长的银行贷款("融资效应");但随银行贷款的增加,政治关系组企业的投资效率既未提高也未降低,而高质量会计信息组企业的投资效率显著提高("投资效应")。即政治关系组企业虽获得了更多的银行贷款,但资本利用效率更低。这说明政治关系扭曲了银行信贷资本配置,且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高质量会计信息企业所需的资本,抑制了其优化资本配置功能的发挥。其启示意义在于,中国经济的持续与健康发展还是得依赖包括会计信息披露在内的正式制度的...
关键词:
政治关系 会计信息 信贷资本 配置效率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朱新玲 蔡颖
本文全面分析了环境信息披露对债务融资额、债务融资期限结构和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并在对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进行适度披露、过度披露和不足披露的划分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不同程度的环境信息披露对债务融资的影响差异。研究表明: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行为有助于改善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而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债务融资额、长期融资额和更加优惠的贷款。但企业无须“过度粉饰”其环境信息,因为只有适度的环境信息披露才能传递真实的企业信号,帮助银行对企业的环境管理和经营运作进行正确判断,有效解除银行对其融资约束。因此,企业要想通过环境披露缓解银行的融资约束,就应该规范其环境披露行为,多披露“具体的、易验证的”环境信息,少披露“空泛的、说明性的”环境信息。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朱新玲 蔡颖
本文全面分析了环境信息披露对债务融资额、债务融资期限结构和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并在对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进行适度披露、过度披露和不足披露的划分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不同程度的环境信息披露对债务融资的影响差异。研究表明: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行为有助于改善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而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债务融资额、长期融资额和更加优惠的贷款。但企业无须"过度粉饰"其环境信息,因为只有适度的环境信息披露才能传递真实的企业信号,帮助银行对企业的环境管理和经营运作进行正确判断,有效解除银行对其融资约束。因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宇翔
随着商业信用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对影响商业信用因素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重点集中在金融中介或银行信用对商业信用的影响。本文建立了多元线性模型,分别对山东1683家企业及其中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样本进行了回归,分析了商业信用与企业特质、银行信用、行业、经济类型等因素的关系。回归结果验证了影响商业信用的一般结论,证实了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既存在替代性,也存在互补性,替代性是一种常态,而互补性与外在条件有关。本文还证实了中小型企业承受着来自银行和商业的双重信用配给,并分析了造成商业信用配给的主要原因,而缓解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建立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转换机制是弱化商业信用配给的有效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贷款损失准备、银行信贷行为与经济周期——来自我国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效率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来自16家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
产能过剩、控股股东性质与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来自中国A股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
数字金融对银行信贷的影响——来自我国1326家商业银行地级市分行数据的经验证据
产权性质、会计盈余质量与银行信贷决策——信贷歧视抑或风险防控
企业ESG表现影响银行信贷决策吗——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信用声誉、银行信贷决策与农户融资成本——来自我国首个信用县的经验证据
环境信息披露对银行信贷期限决策的影响——来自沪市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银行信贷决策——来自我国沪深两市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