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95)
2023(10741)
2022(8802)
2021(8065)
2020(6779)
2019(14854)
2018(13960)
2017(27687)
2016(14663)
2015(15734)
2014(15332)
2013(14936)
2012(13888)
2011(12171)
2010(12179)
2009(11611)
2008(10628)
2007(9461)
2006(8262)
2005(7752)
作者
(42734)
(35376)
(35035)
(33566)
(22416)
(17329)
(15962)
(13750)
(13590)
(12610)
(12305)
(11817)
(11410)
(11303)
(11222)
(11170)
(10514)
(10450)
(10299)
(10269)
(8828)
(8703)
(8550)
(8199)
(8058)
(7986)
(7896)
(7652)
(7128)
(6996)
学科
(51456)
经济(51396)
(40992)
管理(39571)
(33881)
银行(33735)
(33706)
企业(33706)
(32153)
(30697)
金融(30697)
方法(25009)
数学(22738)
数学方法(22579)
(21071)
中国(20553)
(19687)
(13521)
(13087)
财务(13069)
财务管理(13048)
企业财务(12661)
(12321)
制度(12312)
(11958)
中国金融(11955)
贸易(11947)
业务(11907)
地方(11843)
业经(11815)
机构
大学(195735)
学院(194966)
(83526)
经济(81906)
管理(72738)
研究(66796)
中国(65692)
理学(62884)
理学院(62200)
管理学(61167)
管理学院(60831)
(42961)
(42577)
科学(40557)
(39372)
(35131)
中心(34895)
财经(34218)
农业(34031)
(34015)
银行(33793)
业大(32381)
(31603)
(31383)
研究所(31227)
(28843)
(28162)
经济学(28004)
金融(27689)
财经大学(26174)
基金
项目(135940)
科学(106558)
基金(101999)
(91719)
研究(91696)
国家(90978)
科学基金(77344)
社会(61242)
社会科(58543)
社会科学(58525)
基金项目(54198)
(52476)
自然(51709)
自然科(50606)
自然科学(50586)
自然科学基金(49751)
(44543)
资助(41720)
教育(41076)
编号(33445)
重点(31058)
(29959)
(29518)
(28672)
创新(27713)
科研(27218)
国家社会(26652)
计划(26569)
成果(25960)
教育部(25625)
期刊
(80147)
经济(80147)
研究(59980)
(54309)
金融(54309)
学报(37993)
(37433)
中国(37326)
(33733)
科学(31737)
大学(27889)
学学(27262)
管理(24507)
农业(21804)
财经(17821)
(15023)
经济研究(14712)
业经(12074)
技术(11717)
教育(11585)
(11461)
理论(11301)
问题(10622)
实践(10266)
(10266)
(10208)
业大(10006)
国际(9825)
(9270)
科技(8736)
共检索到2984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罗美娟   何姣  
银行信贷与地方债之间的隐性互惠,表现为银行基于对地方债务的信任和对未来间接回报的期望,自主地为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提供资金支持和优惠的贷款条件。中国地方债的扩张除了由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需求所致,也有银行推波助澜的作用,地方政府举债需求与银行放贷需求产生共振,促成“债务-信贷”循环扩张机制,对金融稳定有重要影响。以2008-2020年地级市的银行信贷、地方债务和金融波动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银行信贷与地方政府债务的隐性互惠关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银行信贷与地方债的隐性互惠是导致金融波动的重要因素,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财政压力越大或金融分权程度越高的城市受影响越显著;机制分析表明,隐性互惠使企业融资渠道被挤占、银行贷款集中度上升以及地方性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增加,进而导致金融波动。维护金融稳定,需要对隐性互惠关系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以实现控制地方债扩张的同时稳定金融的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苗文龙  
在中国当前的制度安排下,建立地方政府、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的决策函数并求解均衡,解释证明以片面的经济增长率考核政绩会激励地方政府争夺银行资源、同时逃废前期银行债务;银行目标不再是简单地追求正常经营收益,而是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提升"游说能力"、欺诈中央银行和监管者、获取欺诈收入上,为了提升"游说能力"易于与地方政府形成联合与中央政府(或中央银行)讨价还价,不但积累了金融风险、使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冲突,而且使投资过热、经济调控效果减弱;改进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方法、强化金融体系独立性、健全保险救助制度及银行破产制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亚明  邵士妍  
本文在全面阐述资产价格波动、银行信贷与金融稳定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侧重对我国的信贷规模和资产价格波动的内在关联性进行了理论与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在短期动态分析中,股票价格的上涨会导致银行信贷的扩张,而银行信贷的扩大又有助于股票价格的提升,且波动幅度更大。在长期的协整分析中,却不存在如此明显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股票市场的调控要考虑银行信贷的影响,逐步完善货币机制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曹军新  姚斌  
气候变化和碳减排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但有关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构造了工业37个二级行业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数据库,基于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相应行业信贷质量数据,综合采用威尔森(Wilson)模型和有约束的非线性规划方法,并通过对三种减排策略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为最小化银行资产质量冲击,碳减排应先从具备较大减排弹性和较低减排成本的行业开始,在充分利用其减排空间后再按梯度依次分配给具备相对较小减排弹性、略高减排成本和较大减排空间的行业,这比"各行业同比例碳减排"策略下的银行新增信贷不良率要低2个数量级;此外,这种策略将减排集中于几个重点行业,不仅与欧盟经验相契,也与中国当前碳减排基础建设尚不完善...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吴盼文  曹协和  肖毅  李兴发  鄢斗  卢孔标  郭凯  丁攀  徐璐  王守贞  
2001~2012年,我国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呈快速扩张态势。国有企业、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增加是政府隐性债务扩张的主导因素,这显示了经济增速放缓时期政府对经济的主导的特征。DSGE模型分析显示:我国政府性债务可持续性不断降低,财政风险极易传导至金融体系,不利金融稳定。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过多干预是根本,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是增强政府性债务可持续性、防范主权债务风险的前提。短期内,亟需建立完善有效的政府性债务约束框架和债务风险化解机制。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刘喜和  黄灵醒  
选取91家区域商业银行样本,采用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对区域商业银行脆弱性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第一,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水平与区域商业银行脆弱性呈正相关关系,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水平的上升加剧区域商业银行脆弱性程度。第二,信贷配置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对区域商业银行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水平的上升通过增加区域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地方国有经济部门的比例进而加剧区域商业银行脆弱性程度。第三,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水平提高使得城市商业银行、政府控股银行、非上市区域商业银行脆弱性程度上升更为显著。未来应强化区域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制度,优化区域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对地方政府债务扩张行为建立追责制度,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累积。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蔡庆丰   吴奇艳   吴冠琛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中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地方隐性债务风险及其处置事关能否“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地方隐性债务风险是否会通过银行部门向实体经济溢出,进而影响域内企业的投融资行为有待检验。本文构建了政府、银行以及企业三个部门的联动框架,研究地方隐性债务风险如何影响域内企业信贷可得性。研究发现,地方隐性债务风险的增加会降低域内企业的信贷可得性,且在地方财政监管力度低、地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程度低以及国有企业的样本中作用更加明显。上述结论在进行了内生性问题讨论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研究表明,地方隐性债务风险会通过提升银行的流动性囤积水平、提高贷款利率发挥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地方隐性债务风险并没有导致企业外部融资约束的提升,原因在于其会促使域内企业进行融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升股权和商业信用融资水平。然而,向商业信用融资的转变,存在域内重大风险向外蔓延的可能。本文的研究厘清了地方隐性债务风险通过银行风险感知作用于实体经济和微观企业的内在渠道,为地方政府实现“防风险”和“稳增长”双重目标提供了有益思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富有  苏韶华  
随着民间借贷规模的迅速扩张,其对银行体系的影响已成为我国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SVAR模型,以1992-2013年年度数据为样本,就民间借贷对我国银行信贷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民间借贷对我国银行信贷规模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民间借贷短期内会使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有所降低,但从长期来看无显著影响;近些年我国相对稳定的银行系统和快速增长的银行信贷规模是促使我国民间借贷规模迅速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几点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曙光  
基于在吉林东丰县、宁夏吴忠市和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三家村镇银行的实地调研,深入分析村镇银行所面临的外部制度约束与运行机制约束,并寻求在这些约束下的村镇银行最优制度设计与支农绩效增强机制。基本结论为:由于存在股东偏好约束、隐性担保缺失约束、产权和内部治理约束、运作成本约束以及不完全信息约束等诸多制度约束,村镇银行支持"三农"的意愿必然受到削弱,而要增强其支农绩效与意愿,政府必须设计相应的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在存款保险、财政税收框架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对接方面给以政策支持,从而使村镇银行可以突破现有制度约束而改善其支农绩效。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薛继增  
金融产品创新作为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金融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都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深入分析金融产品创新对银行信贷运行的影响,探讨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对于商业银行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和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占怡  王龙  
本文基于1990—2012年的数据,在测量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稳定性综合评估指数,对影子银行与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认为,2010年以来,我国影子银行呈快速增长态势,已经改变了我国银行业主导的金融体系和风险结构,是当前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需要从强化影子银行监管和推动经济结构尽快转型等方面加以改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黄少安  何坤  
本文从产权角度出发,建立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微观行为模型,通过分析和考察理论模型和现实情况,认为在中国当前金融稳定政策的框架下,由于中央银行与微观金融机构事实上的产权关系,其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职能均受制于微观金融机构,独立性受到损害。为了保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必须切断其与微观金融机构的产权关系。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冲  郭峰  
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而干预银行信贷,导致信贷风险的积累,而中央金融监管制度的创设旨在规制银行行为,防范银行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本文将代表中央金融监管的省级银监局局长,代表地方干预的地级市市委书记与城商行特征数据进行匹配,考察银监局局长对城商行信贷风险的影响,以及银监局局长、市委书记在影响城商行信贷风险上的相互作用。实证分析发现,银监局局长任期与城商行不良贷款率负相关,其作用主要体现为次级贷款率的下降,而市委书记任期则与次级贷款率正相关。通过建立银监局局长与市委书记任期的交互项,发现局长任期的延长还会约束书记任期对信贷风险的刺激作用。在经济增长下行期和货币政策宽松期,前述约束效应更强。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冲  郭峰  
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而干预银行信贷,导致信贷风险的积累,而中央金融监管制度的创设旨在规制银行行为,防范银行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本文将代表中央金融监管的省级银监局局长,代表地方干预的地级市市委书记与城商行特征数据进行匹配,考察银监局局长对城商行信贷风险的影响,以及银监局局长、市委书记在影响城商行信贷风险上的相互作用。实证分析发现,银监局局长任期与城商行不良贷款率负相关,其作用主要体现为次级贷款率的下降,而市委书记任期则与次级贷款率正相关。通过建立银监局局长与市委书记任期的交互项,发现局长任期的延长还会约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