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73)
2023(9873)
2022(8100)
2021(7711)
2020(6500)
2019(14961)
2018(14216)
2017(27765)
2016(14479)
2015(16446)
2014(15851)
2013(16024)
2012(14984)
2011(13611)
2010(13645)
2009(13148)
2008(12183)
2007(10613)
2006(9718)
2005(9223)
作者
(40638)
(33926)
(33508)
(32296)
(21688)
(16244)
(15391)
(13338)
(12827)
(12008)
(11753)
(11610)
(10837)
(10837)
(10834)
(10605)
(9950)
(9913)
(9791)
(9278)
(8419)
(8351)
(7817)
(7742)
(7670)
(7647)
(7453)
(7159)
(6788)
(6754)
学科
(64117)
经济(64063)
(39681)
管理(35877)
(33760)
银行(33615)
(32065)
(30860)
金融(30860)
(30857)
企业(30857)
方法(30442)
数学(28574)
数学方法(28439)
中国(25738)
(22240)
(17568)
(16666)
(14307)
贸易(14291)
(14041)
地方(12990)
业经(12730)
(12470)
制度(12462)
(12087)
财务(12071)
财务管理(12059)
业务(11932)
中国金融(11914)
机构
大学(203665)
学院(200756)
(98931)
经济(97332)
管理(76065)
中国(73799)
研究(73481)
理学(64521)
理学院(63844)
管理学(63043)
管理学院(62694)
(45898)
(44173)
科学(39513)
中心(37365)
财经(37082)
(36400)
(36180)
(35007)
(34167)
经济学(33971)
银行(33630)
研究所(32852)
(31409)
经济学院(30885)
(29452)
金融(28988)
(28855)
农业(28695)
北京(28647)
基金
项目(131679)
科学(105231)
基金(101008)
研究(94850)
(88162)
国家(87500)
科学基金(75345)
社会(65019)
社会科(62196)
社会科学(62180)
基金项目(52642)
自然(47123)
(46201)
自然科(46166)
自然科学(46153)
自然科学基金(45424)
资助(42972)
教育(42174)
(40585)
编号(35084)
(31426)
重点(29750)
国家社会(29071)
(28545)
成果(27890)
(27801)
中国(27625)
教育部(27483)
创新(26220)
人文(26105)
期刊
(99769)
经济(99769)
研究(68881)
(54932)
金融(54932)
中国(41509)
(34812)
(32327)
学报(29076)
科学(28448)
管理(26899)
大学(22922)
学学(21998)
财经(19822)
农业(19432)
经济研究(17563)
(16950)
技术(14158)
问题(13512)
(13185)
国际(13128)
业经(12695)
教育(12690)
世界(12171)
理论(11519)
(11301)
统计(10127)
技术经济(10122)
实践(10086)
(10086)
共检索到3234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刚  李树  刘樱  
无论是在理论还是经验上,职能完善的金融体系将能够显著地提高一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以1999-2006年地区面板数据为样本的研究发现,银行公共信贷以及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张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不利的影响,银行私人信贷规模的扩张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效应也没有看似当然的那样显著。这个发现提醒我们,放宽市场准入标准以及缓解私人部门面临的信贷约束还不足以使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得到根本改观,另外的重要举措应该包括完善相关的金融监管、企业监管以及契约维权等制度环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定祥  刘杰  李伶俐  
文章以中国财政分权改革为背景,利用1985-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财政分权、银行信贷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始于1985年的财政分权改革有效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且分权制度下政府主导的国有银行信贷总体上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而1994年进一步分权分税改革后,政府对金融部门干预过度,使银行信贷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有所减弱。进一步地,本文利用Malmquist指数法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以考察银行信贷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内在路径。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制度背景下银行信贷主要通过技术进步路径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技术效率路径并不显著。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黄强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中国4家金融控股银行和12家非金融控股银行2008~2010年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金融控股银行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平均水平高于同期非金融控股银行的平均水平,但金融控股银行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部分金融控股银行的水平低于非金融控股银行的平均水平。使用Tobit回归模型和自举法,对银行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后发现,金融控股能够显著地提高银行技术效率水平,但对提升银行技术进步水平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振  孙计领  
基于2007—2014年43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运用较新的F a?re-Primont指数DEA方法,把城商行和上市银行的效率及全要生产率置于同一框架内并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普通城市商业银行的综合效率最低,上市城商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的效率值依次增大,但普通城商行和上市城商行的综合效率不断增加,上升态势尤为明显;2007—2014年,四类银行的平均TFP指数均有所增长,普通城商行、上市城商行、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分别年均增长8.16%、5.42%、2.11%、2.51%。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振  孙计领  
基于2007—2014年43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运用较新的F a?re-Primont指数DEA方法,把城商行和上市银行的效率及全要生产率置于同一框架内并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普通城市商业银行的综合效率最低,上市城商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的效率值依次增大,但普通城商行和上市城商行的综合效率不断增加,上升态势尤为明显;2007—2014年,四类银行的平均TFP指数均有所增长,普通城商行、上市城商行、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分别年均增长8.16%、5.42%、2.11%、2.51%。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宋清华  
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最主要的问题是金融风险问题 ,国外在这方面有过深刻的教训。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 ,不仅会引起微观金融风险 ,而且会引起宏观金融风险。一种好的金融体制能兼顾安全和效率两个目标。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有助于提高金融效率 ,由此而引起的金融风险也是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加强防范和化解的 :一要加强对银行信贷资金入市的监管 ,二是构筑“防火墙” ,三是提高微观经济主体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兴华  秦建群  孙亮  
本文利用随机前沿(SFA)面板数据模型分析2001—2010年中国43家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指数、技术变化指数、规模效率指数和广义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动态变化趋势,并研究了经营环境与治理结构对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3家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在不断提高,四类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趋同,但增长率均呈波动下降趋势。在短期内,上市、战略引资、外资银行进入、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带来了显著的负向影响,管制变革对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带来了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亦表明,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仍然较低,市场结构与所有权结构不合理仍然是造成中国...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贺勇  
银行业是基于信息问题而产生的,银行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信贷决策的效果。中国作为转轨经济国家,其金融体系属于银行导向型。关系型融资能够有效解决信贷决策所依托的信息充分性和准确性。本文通过构建意会信息生产模型解释了银行对企业进行一定关系专用性投资并改善银企关系质量有助于银行信贷决策。与关系型融资相适应的银行组织创新可以提高信贷决策中的信息及时性并减少信息成本。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江涛  
文章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序列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了我国11家上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将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动、规模效率变动和技术进步。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纯技术效率呈现恶化趋势,技术水平和规模效率都在不断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全要素增长率、规模效率变动、纯技术效率落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但国有商业银行的技术进步程度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水平差异都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全要素增长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回升的变动趋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申烁  李雪松  党琳  
本文探寻了我国省级层面融资成本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降低融资成本对提升企业TFP的影响机制,并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融资成本与企业TFP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助于提升企业TFP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在处理了潜在的内生性问题之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融资成本主要通过影响资源错配作用于企业TFP。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融资成本对非国有企业、小型企业、非高新企业以及非僵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为显著,可能的原因是该类型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更强。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实现金融“脱虚向实”提供了参考。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丹丹  
本文基于技术溢出理论,研究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首先通过DEA—Malmquist模型测算出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然后使用文本挖掘法筛选出高相关性的关键词构建金融科技发展指数,最后分别以金融科技发展指数、金融科技企业融资总额、金融科技机构新增数量作为转换变量,建立面板平滑转换回归(PSTR)模型,检验金融科技的非线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非线性影响,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技术溢出效应逐渐增强。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沈悦  郭品  
立足技术溢出理论,本文剖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借助无导向DEA-Malmquist模型测度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运用"文本挖掘法"从金融功能的四个维度构建互联网金融指数,并结合2003~2012年36家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互联网金融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显著提升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但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对互联网金融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具有差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吸收能力最强,城市商业银行次之,大型商业银行较弱。因此,鼓励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规范其有序竞争,对于完善传统金融模式,深化我国银行业改革意义深远。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磊   范志国  
选取2011—2020年中国283个地级市数据实证检验数字金融、银行区际竞争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数字金融有效提升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稳健性检验之后,结论依然成立;以区际银行竞争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挤出了数字金融的发展,削弱了数字金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对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后发现数字金融显著提升了地区的技术效率,数字金融在高生产率、普通城市、低产业结构以及数字金融元年之后对各地级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更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磊   范志国  
选取2011—2020年中国283个地级市数据实证检验数字金融、银行区际竞争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数字金融有效提升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稳健性检验之后,结论依然成立;以区际银行竞争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挤出了数字金融的发展,削弱了数字金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对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后发现数字金融显著提升了地区的技术效率,数字金融在高生产率、普通城市、低产业结构以及数字金融元年之后对各地级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更大。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宋凯艺  卞元超  
本文测算中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存贷期限错配缺口,分析存贷期限错配对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中国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缓慢增长态势,且存在较大的流动性盈余;期限错配对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倒U形特征;存贷期限错配对商业银行效率改善的影响显著为负,对其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显著为正,且这两方面的影响亦均表现出非线性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