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20)
2023(17375)
2022(14796)
2021(13433)
2020(11339)
2019(25660)
2018(25121)
2017(48481)
2016(26835)
2015(29996)
2014(30249)
2013(29490)
2012(27574)
2011(25008)
2010(25035)
2009(23586)
2008(23531)
2007(21547)
2006(18932)
2005(17246)
作者
(80453)
(67483)
(67084)
(63988)
(42676)
(32275)
(30628)
(26166)
(25391)
(24046)
(22955)
(22360)
(21667)
(21472)
(21322)
(20809)
(20558)
(19990)
(19616)
(19305)
(16882)
(16787)
(16484)
(15430)
(15275)
(15005)
(14994)
(14989)
(13654)
(13511)
学科
(105089)
经济(104946)
管理(79402)
(73101)
(59558)
企业(59558)
方法(45464)
数学(40150)
数学方法(39740)
(31319)
(30199)
(30109)
中国(28353)
(26014)
银行(25868)
(24423)
业经(23102)
地方(22559)
(22423)
(21715)
贸易(21704)
(21121)
(20823)
金融(20815)
农业(19383)
(18635)
财务(18584)
财务管理(18538)
(18091)
企业财务(17556)
机构
学院(384460)
大学(383914)
(158234)
经济(154776)
管理(143385)
研究(133511)
理学(122523)
理学院(121133)
管理学(119021)
管理学院(118327)
中国(106880)
科学(82565)
(80430)
(77902)
(74254)
(69448)
研究所(62904)
中心(62479)
财经(60654)
(60373)
业大(60233)
农业(58950)
(54902)
北京(50154)
经济学(49198)
(48365)
(47767)
师范(47743)
(47680)
财经大学(44850)
基金
项目(255494)
科学(199832)
基金(185096)
研究(182144)
(163588)
国家(162240)
科学基金(137299)
社会(115782)
社会科(109805)
社会科学(109774)
(100676)
基金项目(97477)
自然(89410)
自然科(87364)
自然科学(87333)
自然科学基金(85823)
(85403)
教育(83826)
资助(75789)
编号(73045)
成果(60012)
重点(58456)
(56431)
(54967)
(53230)
课题(51638)
创新(49977)
科研(49412)
(48402)
国家社会(48174)
期刊
(173493)
经济(173493)
研究(114521)
中国(78359)
(67104)
学报(66600)
(61489)
科学(58089)
管理(51456)
(50665)
金融(50665)
大学(49168)
学学(46868)
农业(43335)
教育(38544)
技术(31355)
财经(30513)
经济研究(28342)
业经(28185)
(26150)
问题(22943)
(22786)
(19806)
(19693)
理论(18674)
技术经济(18026)
科技(17595)
国际(17500)
统计(17389)
商业(17179)
共检索到5834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刘郁葱  
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现有银行体制特征对货币政策传导和经济效应的潜在影响,在此基础上推断国有产权制度和集中性银行体制是造成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重要因素。认为短期内政府可通过财政政策的应用降低这种区域效应的负面影响,从长期来看,应加快推进金融制度改革,以消除地区间金融体制的差异。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张喜玲  周远慧  程方泽  
本文以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相关数据为样本,运用SVAR模型及其脉冲响应函数对影子银行对经济及货币政策的冲击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影子银行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和贡献度均比较明显,同时影子银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价上涨,对货币供给量产生一定的负向影响,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带来干扰。最后提出政策建议:了解影子银行运行机制,密切监控并深入研究影子银行体系及其信用创造能力,适当引导影子银行稳定发展的同时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统计监控与业务监管,考虑相适应的救助制度。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于则  
要实现各地区协调发展需要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了解各项政策给不同地区所带来的不同影响。本文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聚类分析讨论了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即不同地区对于货币政策的不同反应。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对于货币政策的反应与全国水平的平均反应接近,东部地区反应十分强烈,京津冀地区对于货币政策反应轻微,西部地区对于货币政策反应持续时间较短。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忠  
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在一个国家内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必然在经济发展有明显差距的地区之间产生较大的政策效果差异。探讨这一效应的性质,对于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制订及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因素。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赵玉  胡亮  
本文以泛长三角地区为例,结合该地区的具体产业结构特征,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变动对泛长三角各地区产出和各产业部门产出的具体影响。本文运用VAR模型和多因素方差分析实证检验得出: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表现明显并且与各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关。而且,在货币政策的变动的过程中,产业部门的影响效果要突出于地区影响效果。最后本文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提高货币政策的合意性提供参考。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牛秀起  
本文以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并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通过模型分析了我国银行业的垂直组织体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霞  朱玲  
文章基于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影响的理论分析,选取2008年至2015年的月度数据,构建VAR模型实证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内影子银行会使新增信贷规模减少;但从长期来看,影子银行会使信贷规模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预期发生偏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霞  朱玲  
文章基于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影响的理论分析,选取2008年至2015年的月度数据,构建VAR模型实证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内影子银行会使新增信贷规模减少;但从长期来看,影子银行会使信贷规模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预期发生偏离。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振  曾辉  
本文通过引入银行和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和流动性创造功能,对传统的IS-LM模型进行修正来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并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选用我国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如信贷、利率的传导效果造成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难度加大,应执行更为谨慎的货币政策;影子银行的发展对经济具有扩张作用,但也存在影子银行资金不具有长期效应等问题,应客观对待,注意防控其风险。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林德发  胡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和投融资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影子银行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影子银行突破了传统金融监管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投资者和融资者的需要,有利于优化市场资金配置的结构。但是事实证明,影子银行自主性的发展确实对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胡利琴  陈锐  班若愚  
本文运用非对称的NARDL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详细探讨了影子银行体系在不同货币政策周期的规模扩张和风险承担行为。实证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的影响在长期和短期均存在非对称效应,其中长期内紧缩性数量型调控政策和扩张性低利率政策更易引起影子银行的扩张行为,且两者的配合会强化影子银行的风险承担。此外,经济下行会助推影子银行转型,引起影子银行体系风险增加,我国影子银行以房地产为主的投资导向已发生改变,因此,进一步完善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拓宽居民和企业投融资渠道,构建影子银行全面监测平台,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影子银行资金运作,促进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向,引导影子银行与经济政策的良性互动。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成  姜柳  
本文基于“三元悖论”理论分析了当前我国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减弱的必然性,透视了货币供给内生性对经济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汇率制度改革。提出的建议主要是:完善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培育相对均衡汇率;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有序开放资本市场;汇率制度改革与其他政策改革配合协调。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柳  屈小娥  
本文通过构建模型,区分了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两个渠道。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最终影响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对大小:当逐利效应占优时,降低基准利率能够提高银行盈利能力,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当杠杆效应占优时,降低基准利率则会促使银行扩大信贷规模,降低信贷标准,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地,本文基于银行业整体层面构建了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综合效应指数,利用GMM方法实证检验了不同货币政策对综合效应的影响,并利用VAR模型研究了不同货币政策与综合效应之间的动态联系。最后,本文在厘清货币政策对综合效应的作用效果的前提下,给出了化解银行风险承担的货币政策选择策略。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柳  屈小娥  
本文通过构建模型,区分了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两个渠道。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最终影响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对大小:当逐利效应占优时,降低基准利率能够提高银行盈利能力,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当杠杆效应占优时,降低基准利率则会促使银行扩大信贷规模,降低信贷标准,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地,本文基于银行业整体层面构建了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综合效应指数,利用GMM方法实证检验了不同货币政策对综合效应的影响,并利用VAR模型研究了不同货币政策与综合效应之间的动态联系。最后,本文在厘清货币政策对综合效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国松  孙自胜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基于1995-2014年的年度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显著的非对称区域效应,货币政策产出的反应由强至弱次序为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部。经对区域异质性信贷传导渠道的检验发现,各区域信贷对货币政策响应存在同样的强弱次序,即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是由于区域异质性信贷渠道所致。但对各区域的信贷产出效应检验发现,由强至弱次序分为西部、中部、东部和东北部,主要是由于各区域对信贷依赖度不同所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