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14)
- 2023(14601)
- 2022(12119)
- 2021(11379)
- 2020(9745)
- 2019(22195)
- 2018(21486)
- 2017(41152)
- 2016(22142)
- 2015(25153)
- 2014(24462)
- 2013(24140)
- 2012(22664)
- 2011(20367)
- 2010(20462)
- 2009(19487)
- 2008(18635)
- 2007(16521)
- 2006(14700)
- 2005(13655)
- 学科
- 济(89497)
- 经济(89386)
- 管理(60018)
- 业(56631)
- 企(45687)
- 企业(45687)
- 方法(41866)
- 数学(37781)
- 数学方法(37536)
- 银(35393)
- 银行(35247)
- 行(33613)
- 中国(32451)
- 融(32423)
- 金融(32416)
- 制(27187)
- 财(26528)
- 农(22512)
- 学(19406)
- 贸(18923)
- 贸易(18905)
- 易(18497)
- 业经(18173)
- 务(16823)
- 财务(16786)
- 地方(16772)
- 财务管理(16753)
- 体(15923)
- 企业财务(15803)
- 农业(15313)
- 机构
- 大学(308375)
- 学院(303072)
- 济(134641)
- 经济(132042)
- 管理(112006)
- 研究(111435)
- 中国(100882)
- 理学(95297)
- 理学院(94270)
- 管理学(92772)
- 管理学院(92251)
- 京(66551)
- 财(65433)
- 科学(64822)
- 所(56686)
- 农(56600)
- 中心(54682)
- 财经(51692)
- 研究所(51450)
- 经(47376)
- 江(46263)
- 农业(44823)
- 经济学(44506)
- 业大(43920)
- 北京(42415)
- 经济学院(40313)
- 院(40099)
- 银(39301)
- 财经大学(38989)
- 银行(37762)
- 基金
- 项目(201810)
- 科学(159617)
- 基金(151286)
- 研究(144273)
- 家(133965)
- 国家(132958)
- 科学基金(112765)
- 社会(94643)
- 社会科(89967)
- 社会科学(89947)
- 基金项目(78522)
- 省(74108)
- 自然(72326)
- 自然科(70771)
- 自然科学(70748)
- 自然科学基金(69543)
- 教育(65731)
- 划(64461)
- 资助(63473)
- 编号(55879)
- 成果(46783)
- 部(46529)
- 重点(46391)
- 发(42951)
- 创(41938)
- 国家社会(41321)
- 教育部(40083)
- 科研(39521)
- 创新(39457)
- 课题(38975)
共检索到4820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勇 黄旭平
本文运用了2007至2009年13家上市银行季度数据,考察了紧缩性政策下银行个体特征决定贷款行为差异性的机制。本文首先从我国当前银行体系制度约束的典型事实出发提出理论假说,然后建立引入银行个体特征的贷款决定模型,并进一步扩展为动态面板模型以对理论假说展开检验。研究表明,在以资产主导型的盈利模式,较为宽松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和完善的银行间同业市场制度的约束下,银行的资产规模越小,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比率越高,可能会面临较高的外部融资成本,并且贷款下降幅度较大。反之,银行的资产规模越大,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比率越低,就会面临较低的外部融资成本,而贷款下降幅度较小。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潘敏 张依茹
基于我国32家商业银行2003~2011年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银行信贷行为对宏观经济周期变化的反应,并考察了股权结构变化对其所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总量增速和中长期贷款占比变化呈现出显著的逆周期特征,短期贷款占比则与之相反;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国有股占比的提高均会强化银行信贷总量增速的逆周期性,外资持股比例的增加则会弱化该特征;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国有持股比例较高的银行会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外资股占比较高的银行则会削减短期贷款投放规模。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王宇伟 李寒舒
文章分别使用微观和宏观层面的数据证明,小银行占比与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难度之间呈U型相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地区市场化程度、大银行网点密集度和中小企业活跃度的提高会使U型曲线更为平坦,代表着银行业结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力变小。可见,要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既要认识到银行业结构对其存在的影响,也不应过度依赖之。政府应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改善中小企业的营商环境,促进其自身发展。这样才能缩小不同规模企业间的信息成本差异,从根本上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黄宪 熊启跃
增强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减少银行信贷行为的亲周期效应对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对理论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波动下我国银行业资本缓冲调整行为特征、资本缓冲对宏观经济波动产生影响的传导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2000-2010年我国45家商业银行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对该问题分析提出的相关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银行资本缓冲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这有别于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银行业资本缓冲与经济波动两者之间的负相关关系;①(2)我国银行业资本缓冲在经济周期上升期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增加资本金②或权益...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潘敏 魏海瑞
本文基于我国38家商业银行2003—2012年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商业银行高管团队政治关联对其信贷投放行为周期性特征的影响,并考察了高管团队成员年龄与海外教育背景在不同经济周期中对政治关联下的银行信贷投放行为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样本期间,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逆周期特征,高管团队政治关联程度的提高会强化银行信贷投放的逆周期性,但这种效应会随着高管团队成员年龄的提高而弱化。同时,在当前历史阶段,高管团队中具有海外教育背景成员人数的增加或占比的上升不会对政治关联下的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周期性特征产生影响。
关键词:
高管政治关联 银行信贷 经济周期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郭杰 洪洁瑛
本文运用2001年至2008年50家银行总共207个数据来分析国内银行贷款损失拨备的决定因素。我们发现国内银行会根据当年的贷款损耗和上一年度的贷款损失储备来决定本年度的贷款损失拨备量,然而我们并没有得到银行的贷款损失拨备与未来不良贷款变动成正比。这说明我国银行可能还是主要根据过去的损失情况而不是根据估计未来可能出现的损失来决定贷款损失拨备的。同时,我们还考察了国内银行是否应用贷款损失拨备来调整资本比率、平滑收入以及作为显示银行未来经营状况的信号。我们的实证结果印证了前两个假设,但是却没有找到关于信号假设的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赵平 孙志峰
银行贷款是否遵循风险定价原则,事关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与银行体系稳定。本文利用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深入考察中国银行业贷款利率与借款企业违约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银行存贷款利率管制名义上完全放开的背景下,制造业上市公司贷款利率总体上遵循信贷风险定价原则;定价信息约束较弱的松融资约束企业、政府信贷干预较少的民营企业和高利率市场化水平地区的企业,银行贷款定价均显著体现信贷风险定价原则,而三者分别对应的紧融资约束企业、国有企业和低利率市场化水平地区的企业,其贷款利率定价均不反映风险水平;双重差分分析表明,2018~2019年民企信用债“违约潮”的爆发,并没有使民营企业的贷款风险定价,出现相对于国有企业的显著上升,这可视为中国银行业贷款利率决策并不遵循动态风险定价原则的“个案”证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澄 沈悦
本文以中国30家商业银行2005—2015年非平衡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考察了房价波动和风险约束以及银行信贷的关系,立足于宏观审慎思想,研判系统重要性银行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对信贷行为的异质作用。并基于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渠道,检验在房价波动和风险约束的冲击下,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信贷的调控效果。实证结果显示: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和信用风险的降低都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相反,会造成银行信贷规模的收缩。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信贷行为存在异质性。目前中国房价上涨并不会扩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信贷扩张效果,但信用风险的降低会强化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同时在信用风险约束逐渐减小的背景下,房地产价格对银行信贷将会产生"加速器效应",进一步加重了中国银行的信贷"高烧"。
关键词:
房价波动 风险约束 银行信贷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建辉 岳娟丽
笔者基于2008—2017年我国30家主要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使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估算出银行成本效率,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了存款市场约束对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就存款市场数量约束看,公司定期存款比重的增加对银行成本效率并无显著影响,但公司活期存款比重的上升却有利于提高银行成本效率;个人定期和活期存款占比的增加均对银行成本效率的提升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就存款市场价格约束看,以利息支出占比为代理变量的存款市场价格约束对银行成本效率的影响异常显著,价格约束效应明显。就不同类型银行间差异看,公司类存款比重的上升对大型商业银行成本效率无明显数量约束效应,但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数量约束效应相当显著;个人类存款占比的增加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成本效率不存在明显数量约束效应,但对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数量约束效应十分突出;存款市场价格约束对大型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但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却产生了显著的价格约束效应。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存款市场约束 成本效率 SFA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姜付秀 蔡文婧 蔡欣妮 李行天
银行竞争的加剧将促使银行更多地搜集和挖掘企业信息,降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为此,本文在构建理论模型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证检验了这一假定。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银行竞争显著降低了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即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该结论在控制内生性问题,以及采用不同银行竞争指标和融资约束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仍旧成立。同时,本文还发现,银行竞争降低了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从而为银行竞争降低企业融资约束这一结论提供了补充性证据。进一步地,在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更严重的情况下,银行竞争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更大,且银行竞争能够降低企业贷款的交易成本,从而为银行竞争降低融资约束的作用机制提供了证据支持。本文不仅丰富了银行竞争的经济后果以及融资约束等相关领域文献,同时还具有较为重要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
银行竞争 融资约束 信息不对称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黄秀秀 曹前进
本文采用中国13家上市银行2005~2012年的相关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贷款集中度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贷款集中度的不同代理变量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可抑制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行业贷款集中度和地区贷款集中度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无显著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地区贷款集中度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依赖于银行规模与其资本充足率,银行规模越大、资本越充足,则风险承担行为对贷款集中度的反应越不敏感。监管部门应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范银行的信贷集中度风险。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曹廷求 朱博文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推导以及运用面板GLS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贷款渠道理论进行了检验,并验证了银行治理在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贷款渠道中的作用。结论显示,董事会规模和独立性对贷款规模影响较小;第一大股东性质和上市特征对贷款规模和货币政策敏感度产生显著影响;股东与股东大会、高管层以及监事会三方面的治理水平差异是导致不同银行贷款行为对货币政策反应不同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货币政策 贷款渠道 银行治理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高波 李言 李萌
降低杠杆率是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根据美国的经验,在不同经济部门之间进行杠杆转移是降低杠杆率的有效策略。结合中国各部门的杠杆率情况,通过增加住房抵押贷款规模提高住户部门的杠杆率,成为实施杠杆转移策略的可操作选项,但增加住房抵押贷款规模将会影响商业银行风险,进而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增加住房抵押贷款规模会通过信贷和抵押品价值效应两个渠道发挥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作用,但该作用会受到住房抵押贷款规模和房价变动的影响。利用2000—2015年65家商业银行相关数据,采用Z值测度商业银行风险,检验了住房抵押贷款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当商业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规模较大时,增加住房抵押贷款规模对商业银行风险的降低作用显著;当房价上涨且变动幅度较小时,增加住房抵押贷款规模对商业银行风险的降低作用显著。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彭建刚 王舒军 关天宇
本文立足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现实背景,对H-S(做市商模型)利差决定模型进行调整,构建利率市场化指数作为衡量利率市场化程度的代理变量,并利用45家商业银行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探讨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差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利差产生了影响,但利率市场化与利差之间的关系并非线性,而是呈倒U型关系。整体而言,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商业银行的利差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利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苏芳 蔡莎 王煊
本文运用我国92家商业银行2000~2015年的数据,通过多元回归模型研究商业银行实际利差对非利息业务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实际利差与非利息收入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具有同期性;实际利差越高,佣金手续费收入和投资收益越低;商业银行的规模越大,实际利差对非利息收入的影响越大,且对投资收益的影响尤为明显。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本文研究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正确审视实际利差和非利息业务的关系,而且为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及交叉补贴策略提供了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银企关系、关系型贷款与融资成本——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影子银行、信贷传导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基于上市公司委托贷款微观视角的经验证据
我国汽车消费贷款违约的实证分析——来自商业银行的微观证据
疫情对企业融资的影响研究——来自银团贷款市场的经验证据
资本急停、银行稳健与贷款差异——来自“金砖五国”的经验证据
贷款集中、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来自2007-2017年中国银行业的证据
资金流动性与银行风险承担——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
货币政策能够影响贷款供给吗?——来自银行资产组合行为的经验证据
提升监管强度加重了小银行负担吗——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
业务自由化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