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31)
2023(14802)
2022(12869)
2021(12164)
2020(10358)
2019(23666)
2018(23248)
2017(45941)
2016(24451)
2015(27447)
2014(27216)
2013(27024)
2012(24896)
2011(22294)
2010(22231)
2009(20464)
2008(20228)
2007(17909)
2006(15538)
2005(13885)
作者
(70599)
(58528)
(58095)
(55419)
(37612)
(28196)
(26634)
(22814)
(22225)
(20965)
(20189)
(19836)
(18456)
(18451)
(18318)
(18263)
(17450)
(17262)
(16801)
(16796)
(14413)
(14341)
(14257)
(13352)
(13108)
(13056)
(13037)
(12797)
(11744)
(11426)
学科
(95673)
经济(95552)
(74085)
管理(73323)
(61447)
企业(61447)
方法(49486)
数学(43356)
数学方法(42948)
(28670)
中国(26538)
(24537)
银行(24390)
(24119)
(23869)
(22911)
(20577)
业经(20495)
(20001)
财务(19935)
财务管理(19893)
(19637)
金融(19636)
企业财务(19060)
地方(17282)
(16715)
贸易(16702)
理论(16536)
(16210)
农业(16196)
机构
大学(349606)
学院(343927)
管理(141185)
(138175)
经济(135218)
理学(122207)
理学院(120918)
管理学(118923)
管理学院(118297)
研究(111053)
中国(91677)
(74050)
(67924)
科学(67737)
(54982)
财经(54881)
(54739)
中心(52199)
业大(50870)
(50147)
研究所(49872)
(49546)
北京(46860)
农业(43391)
(42752)
经济学(42578)
师范(42301)
财经大学(41532)
(40776)
(40099)
基金
项目(237591)
科学(187606)
基金(175959)
研究(170994)
(153391)
国家(151904)
科学基金(131525)
社会(109255)
社会科(103572)
社会科学(103545)
基金项目(93563)
(90339)
自然(87063)
自然科(85047)
自然科学(85025)
自然科学基金(83576)
教育(78445)
(76758)
资助(73689)
编号(68162)
成果(54984)
(53290)
重点(52245)
(49262)
(48322)
教育部(46213)
科研(46147)
创新(45895)
课题(45754)
国家社会(45272)
期刊
(142357)
经济(142357)
研究(104532)
中国(63216)
学报(55498)
(52359)
科学(50441)
管理(50310)
(48101)
(46119)
金融(46119)
大学(42314)
学学(40003)
教育(32776)
农业(31772)
技术(27994)
财经(27525)
(23227)
经济研究(23038)
业经(21660)
理论(18346)
问题(18231)
图书(16901)
实践(16853)
(16853)
(16544)
技术经济(16397)
科技(15983)
(15804)
现代(15031)
共检索到5043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邱兆祥  王丝雨  
基于中国16家上市银行近6年的数据,对非对称Co VaR模型进行分位数回归,研究不同资本补充行为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商业银行进行资本补充时,发行债券补充资本可以降低系统性风险;发行优先股亦可以降低系统性风险,但效果不显著;增发普通股或配股会导致系统性风险上升。因此,商业银行进行资本补充时,应避免上市银行集中采取定向增发和配股方式,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上升。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吴成颂  唐越  倪清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将银行业高管激励机制推向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本文将高管激励分解为货币激励和股权激励两种类型,以2007-2016年我国沪深股市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两种类型高管激励、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激励加剧了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股权激励则有助于减小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其均以活期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为传导渠道。据此,应在货币激励中引入风险衡量指标,优化股权激励机制和重视活期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与控制。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蔡源   崔婕  
本文基于2011年一季度至2021年四季度中国35家上市银行数据,实证分析气候和环境变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极端气候与空气污染均显著增加了银行系统性风险;气候和环境变化主要通过信息渠道和资金渠道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和气候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均有利于缓解气候和环境变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不利影响;气候和环境变化对不同类型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具有异质性影响。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柯孔林  
本文以中国上市银行2008-2017年季度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不同货币政策工具、不同货币政策周期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的银行体系稳定效应。研究表明,从金融稳定角度看,无论是数量型工具还是价格型工具,货币政策都是非中性的,宽松的(紧缩的)货币政策促进了(抑制了)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承担。不同货币政策周期对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抑制作用强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促进作用。货币政策与贷款价值比之间具有互补性,增加贷款首付比要求,有利于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资本要求配合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并不能提升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最后,本文从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和政策协调两方面,提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曹源芳  蔡则祥  
以国内16家上市证券机构和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通过构建函数,结合系统性风险检测方法,从宏观审慎的角度对证券机构与银行机构的系统性风险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存在较大差异,但证券业与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均存在显著的收敛效应。从金融领域看,传统印象中"证券业系统性风险远比银行业大"的观点在中国市场上得不到验证,反而是以安全性作为首要原则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要大得多。这些研究结论不仅充分反映出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也给未来金融监管部门在保持金融业健康发展中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和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帮助。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郑淑霞  
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监管力度相对薄弱的区域,其是否会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以及如何影响系统性风险是金融部门监管、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主要依据。本文选取2007~2017年的季度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分析了影子银行业务规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为非线性的U型关系,当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较低时,会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而当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超过一定水平后,将扩大银行系统性风险。最佳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为0.315万亿元至0.4万亿元之间。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合理引导影子银行业务方向和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郑淑霞  
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监管力度相对薄弱的区域,其是否会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以及如何影响系统性风险是金融部门监管、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主要依据。本文选取20072017年的季度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分析了影子银行业务规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为非线性的U型关系,当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较低时,会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而当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超过一定水平后,将扩大银行系统性风险。最佳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为0.315万亿元至0.4万亿元之间。本文的研究结论对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志洋  
本文基于中国上市银行的数据,实证研究流动性风险监管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是存贷比指标不仅无法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而且还会加剧商业银行放贷的冲动;二是流动性比率指标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与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的结合能够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度;三是对于流动性覆盖率指标而言,由于样本期内许多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尚未达标,因此,其对于降低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检验。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启示:一是引导商业银行不再沿用存贷比指标监测、考评流动性风险,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二是将流动性风险监管与资本监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资本监管引导商业银行扩大流动性资产规模,夯实应对流动性风险冲击的基础,从而达到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目的 ;三是在推动巴塞尔协议III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其实际有效性的验证,不断优化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晓明  赵玥  
金融全球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系统性风险这一概念逐渐引起关注。本文从全球商业银行的角度,以MES分解模型为实证模型,选取全球主要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系统性风险度量,分析系统性风险的情况,研究银行业竞争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愈加激烈的竞争会产生更高的系统性风险,这是因为更强的竞争水平对银行间共性行为产生了影响。在发达经济体,商业银行更容易受到更高强度竞争的影响而产生更高水平的系统性风险。MES分解模型作为一种近年最新研究方法尚未被广泛使用,本文从全球这一更为宏观的视角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关监管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顾海峰  卞雨晨  
选取2011—2020年中国16家上市银行年度数据对数字金融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数字金融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促进作用。相对于国有银行部门,数字金融对非国有银行部门系统性风险的促进力度更大。(2)数字金融通过金融脱媒渠道促进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并通过银行业竞合、风险承担及贷款集聚渠道抑制了银行系统性风险。金融脱媒渠道的促进作用对冲了银行业竞合、风险承担及贷款集聚渠道的抑制作用,由此促进了银行系统性风险。“数字金融—金融脱媒/银行业竞合/风险承担/贷款集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导渠道均有效。(3)城镇化水平提高会加剧数字金融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促进作用,内需市场规模提升会减弱数字金融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促进作用。(4)数字金融在保险与投资功能渠道促进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在货币基金功能渠道抑制了银行系统性风险,但在支付、信贷、信用等功能渠道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无效。研究成果将为规范中国数字金融发展及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顾海峰   卞雨晨  
盈余管理是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常用工具,但其风险效应存在被夸大的现象。文章基于2008-2021年中国32家A股上市银行数据,就盈余管理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展开研究。研究表明:商业银行进行盈余管理能够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并且该影响在股份制银行、高资本质量银行和信贷收缩期银行更为明显。机制检验表明:盈余管理主要通过提升银行盈利能力和盈利稳定性、降低影子银行规模和提升银行竞争度来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强会减弱盈余管理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抑制作用。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宫鹏浩  江俊蓉  
本文基于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4~2013年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缓冲对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宏观因素以及银行微观因素对两者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资本缓冲对风险承担行为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对于两种不同风险代理变量不良贷款率(npl)和风险加权资产占比(rwa),经济周期均会弱化资本缓冲对风险承担行为的正向影响,而监管环境与资本缓冲的交叉项对npl产生显著正影响,对rwa则相反;从银行异质性视角,流动性与资本缓冲的交叉项对风险项均产生显著负影响,而绩效水平与资本缓冲交叉项的系数在npl下显著为正,在rwa下显著为负,银行规模并无显著影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熊启跃  曾刚  
随着巴塞尔资本协议Ⅲ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新监管环境下商业银行的行为调整特征及其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基于1998-2012年全球350家商业银行的经验数据,采用系统GMM等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资本缓冲与银行资产配置行为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资本缓冲与银行信贷行为呈现负相关关系,与证券投资行为呈现正相关关系;高资本缓冲、高资本质量(核心资本比例较高)的银行资本缓冲与信贷行为(证券投资)的负(正)相关关系更为明显。本研究说明巴塞尔Ⅲ的实施将减弱银行信贷投放能力、迫使银行将资产更多地配置在证券投资领域。监管当局在实施巴塞尔Ⅲ的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小其对实体经济带...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忠阳  刘志洋  
风险是未来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股票价格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对于未来风险的预期。本文运用中国上市商业银行股票收益率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和CoVaR方法测度系统性风险。结论表明,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银行的平均相关性高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且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陷入困境从而引发银行系统陷入困境的概率也高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这一方面是因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近些年来扩张较快,风险逐渐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声誉资本的注入降低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概率,规模大从而国家必须进行救助("大而不能倒")的预期反映在股票价格中。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孙莎  李明辉  刘莉亚  
文章基于1998-2012年我国113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银行流动性创造与资本充足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资本充足率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在不同类型的银行中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大型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不显著;而对于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会使流动性创造水平降低,这验证了"金融脆弱-挤压假说"。(2)流动性创造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在三类银行中均显著为负,即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越大,其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越高,但银行并没有相应地提高资本充足率。文章的结论为我国银行业监管当局制定合理的资本与流动性监管政策以及促进商业银行自身加强资本与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