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35)
2023(15470)
2022(13014)
2021(12064)
2020(10516)
2019(24127)
2018(23625)
2017(45781)
2016(24435)
2015(28128)
2014(28198)
2013(27678)
2012(25818)
2011(22937)
2010(22994)
2009(21733)
2008(20915)
2007(18791)
2006(16188)
2005(14542)
作者
(70232)
(58568)
(58097)
(55731)
(37237)
(28059)
(27041)
(22796)
(22453)
(20835)
(20038)
(19701)
(18494)
(18466)
(18361)
(18266)
(17503)
(17146)
(17016)
(16713)
(14501)
(14475)
(14207)
(13473)
(13301)
(13204)
(13062)
(12980)
(11815)
(11642)
学科
(99764)
经济(99642)
管理(70438)
(68514)
(57128)
企业(57128)
方法(50159)
数学(45054)
数学方法(44565)
(34815)
银行(34669)
(33004)
(32179)
金融(32171)
中国(30568)
(29267)
(27646)
(25773)
业经(20483)
(19837)
地方(19601)
(19345)
财务(19281)
财务管理(19232)
(18363)
贸易(18351)
企业财务(18342)
(17871)
农业(17123)
理论(16482)
机构
大学(344264)
学院(343316)
(143556)
经济(140543)
管理(133681)
理学(114676)
理学院(113552)
研究(111936)
管理学(111507)
管理学院(110910)
中国(96870)
(71589)
(69239)
科学(66405)
(58798)
中心(56499)
(55392)
财经(55224)
(51820)
业大(50547)
研究所(50248)
(50228)
农业(46483)
经济学(45382)
北京(44586)
(41985)
(41669)
师范(41459)
财经大学(41364)
经济学院(41271)
基金
项目(230133)
科学(181322)
基金(168580)
研究(166732)
(146742)
国家(145274)
科学基金(125223)
社会(106128)
社会科(100701)
社会科学(100674)
(89888)
基金项目(88585)
自然(81301)
自然科(79473)
自然科学(79446)
教育(78223)
自然科学基金(78047)
(75405)
资助(70585)
编号(67356)
成果(54785)
重点(51873)
(51829)
(48523)
(47981)
课题(46490)
创新(44905)
教育部(44854)
科研(44789)
国家社会(44183)
期刊
(148919)
经济(148919)
研究(100060)
中国(67055)
(55955)
金融(55955)
(55763)
学报(54110)
(52126)
科学(48434)
管理(47890)
大学(41518)
学学(39506)
教育(33451)
农业(33228)
技术(30426)
财经(28157)
经济研究(24684)
(24008)
业经(23540)
问题(19758)
理论(17986)
统计(17951)
(17940)
(16677)
(16526)
技术经济(16348)
实践(16312)
(16312)
(16044)
共检索到5169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曙光  张逸昕  
本文从微观个体稳定性出发,创新性地系统提出了外资引入影响银行业微观个体稳定性的六大效应,其中积极效应包括金融创新效应、信用体系与治理结构优化效应、溢出效应;消极效应包括投资减持效应、制度不兼容效应、特许权价值降低效应。基于国内112家银行机构的面板数据,构建实证回归模型,结果发现,外资持股比例增加能够提高引资行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和流动性,但同时也将增加运营成本、降低净资产收益率;外资银行占行业总资产比例提高对国内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成本管控和盈利水平均有正面影响,但将降低非利息收入占比、限制金融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曙光  张逸昕  
本文从微观个体稳定性出发,创新性地系统提出了外资引入影响银行业微观个体稳定性的六大效应,其中积极效应包括金融创新效应、信用体系与治理结构优化效应、溢出效应;消极效应包括投资减持效应、制度不兼容效应、特许权价值降低效应。基于国内112家银行机构的面板数据,构建实证回归模型,结果发现,外资持股比例增加能够提高引资行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和流动性,但同时也将增加运营成本、降低净资产收益率;外资银行占行业总资产比例提高对国内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成本管控和盈利水平均有正面影响,但将降低非利息收入占比、限制金融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曙光  张逸昕  
本文对外资引入影响银行业宏观市场稳定性的途径和机制进行了系统性归纳,提炼出了市场竞争效应、金融文化重构效应和金融监管倒逼完善效应三大积极效应,及资本外撤效应、外资母国风险传导效应和金融监管规避效应三大消极效应。采用61个国家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本文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外资引入与一国银行业宏观市场稳定性之间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曲线极值点对应了消极效应不断放大并超出积极效应的临界点。倒U型曲线代表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且随一国发展发生动态变化,不同国家因制度文化等差异其倒U型曲线也各自不同。最后,本文基于该关系曲线,提出了适度提高银行业外资占比、健全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制度和内外并举、双向开...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吕祥勍  李源源  
本文通过对国家金融安全理论的拓展,阐述了新型国家金融安全理念下银行业对外开放同金融安全的联系,并从银行业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设立、外资进入对银行业效率的提升以及中资银行的海外扩张等四个方面的实证分析入手,研究了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金融安全性,从而证明对外开放对于提升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吕祥勍  
本文通过对国家金融安全理论的拓展,阐述了新型国家金融安全理念下银行业对外开放同金融安全的联系,并从银行业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设立、外资进入对银行业效率的提升以及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等四个方面的实证分析入手,研究了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金融安全性,从而证明对外开放对于提升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晓煜  
文章使用中国银行业2005年第一季度至2017年第三季度的季度数据,建立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进行实证研究并发现: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随着外资银行业务份额占比的上升呈现"U"型关系,即当外资银行贷款占比小于2.3%时,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随着外资银行贷款占比上升而下降;当外资银行贷款占比大于2.3%时,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随着外资银行贷款占比上升而上升。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高蓓  朱安琪  谭小芬  
我国同业业务经历了从传统同业到同业创新的变迁,业务性质也从最初的头寸调剂、支付清算发展为银行监管套利的工具。本文基于16家上市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分别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同业业务的发展变迁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并使用中介效应模型探讨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总体来看,同业变迁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从传统同业的正向促进转变为同业创新的反向阻碍。其中,传统同业通过提高资产收益率提高银行经营稳定性;同业创新由于提高了杠杆率,降低了收益率,会降低银行经营稳定性。从结构上看,同业资产对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较同业负债更为显著。分项来看,买入返售业务和同业存放由于规模较大,对银行经营稳定性的负向作用尤为突出。此外,同业负债会降低中小银行的经营稳定性,但会提高大银行的经营稳定性。最后,"127号文"会提高银行经营稳定性,但同业创新对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并未消失,主要表现在应收款项类投资等新兴业务上。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维安  
本文在总结入世一年多来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新进展的基础上,从金融开放度、金融竞争度、金融冲击度三方面理论与实证分析了银行业开放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并就银行业开放提出相应的金融安全策略。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杨大光  何静  
我国银行业开放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及社会稳定,如果处理不当,金融开放的压力完全有可能转换成金融安全的压力。影响一国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国债规模与偿债能力、金融市场状况及来自外部的冲击。我国银行业开放并不能直接威胁到国家的金融安全,相反,通过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在降低银行不良资产、优化金融市场结构等方面,还会减少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在提高中资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也会发挥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开放进程。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金同  毛育新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源源  
新型金融安全理念强调主动融入全球经济,通过提升本国金融业竞争力和构筑地区金融防御体系来实现国家金融安全。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本文试图从银行业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外资法人银行设立、外资进入对银行业效率的提升以及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四个方面,研究银行业对外开放同我国金融安全的关系,从而证明对外开放对于提升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艳艳  
把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分为三个子系统,从功能的角度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进行界定和估算,根据金融稳定的内涵从金融机构平稳运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金融市场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和资产价格平稳四个方面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金融稳定性指数,并用FGLS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发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但是有滞后期,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不容忽视。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艳艳  
把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分为三个子系统,从功能的角度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进行界定和估算,根据金融稳定的内涵从金融机构平稳运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金融市场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和资产价格平稳四个方面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金融稳定性指数,并用FGLS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发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但是有滞后期,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不容忽视。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李春肖  田盛丹  
中国影子银行以商业银行为中心,本质上是商业银行为进行监管套利主动发起或主导的类信贷业务。影子银行不仅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之间的关联更加复杂,也增加了商业银行与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存在系统性风险隐患。本文使用2007—2020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季度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少量适度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有助于增强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超过一定阈值后才会降低银行体系稳定性。因此,本文认为应中性看待影子银行发展,维持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适度平衡,防范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死灰复燃,引导低风险影子银行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雨露  马勇  
银行混业经营不仅关系到自身效率的提高,更关系到银行体系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对全球范围内61个国家的跨国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一个国家对银行混业经营的限制越少,该国的金融体系越趋于稳定,发生银行危机的概率也越小。不仅如此,在宏观经济越不稳定的国家,其一般性银行危机演变为系统性银行危机的概率也越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