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共检索到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科友  樊军锋  赵忠  李玲  朱海兰  
在建立以银腺杨(84K)叶片为外植体的再生系统基础上,通过农杆菌介导法把Cry I Ac和API双价抗虫基因导入银腺杨(84K)基因组中。转化杨树叶片,在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诱导不定芽和诱导生根,获得了400株卡那霉素抗性转化再生植株。抗性植株经PCR检测,有70株呈阳性。通过Southern杂交和ELISA检测进一步证明Cry IAc和API双价抗虫基因已整合到银腺杨(84K)基因组中,拷贝数1~2个,并得到了表达。转化植株用杨扇舟蛾幼虫进行饲虫试验,结果表明昆虫幼虫的死亡率高达60.0%~80.0%。同时,存活幼虫的生长发育也受到了明显抑制。本研究结果为杨树抗虫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周宇  王金林  李春生  
以染料弱酸深蓝5R和活性艳红X-3B染色的I-214杨素材和漂白板为试材,选用氙光作照射光源,考察不同染料、不同工艺条件下染色单板在110h光照过程中试材表面材色指数,即明度指数(L*),色度指数(a*与b*)和变色度(ΔE*ab)的变化。结果表明:染色单板在110h氙光照射过程中变色明显,b*值提高显著;ΔE*ab在光照初期大,后期平缓直到不变;同一品种染料,高浓度染液中染色单板比低浓度染液的光照变色大,浸染时间长短对染色单板光照变色影响不明显,先漂白再染色的单板材色均匀,光照变色平缓;不同品种染料的染色单板光照变色规律有差异。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广路  范少辉  张群  冯慧想  宗亦尘  费本华  
对14年生I-72杨人工林生长特性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其生长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时期:1~4 a为幼林期,5~10 a为速生期,11~14 a为近熟期。I-72杨树高速生期为3~8 a,胸径速生期为5~10 a,材积速生期为6~10 a。树高生长要早于胸径生长,林木的后期生长以胸径和材积生长为主。树高和胸径的连年生长量最大值比平均生长量最大值的到来时间要早,树高连年生长量大约在第7年生时与平均生长量相交,胸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大约在第9年生时相交,材积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在14 a中未能相交,即没有达到数量成熟,其合理的轮伐期应在14年生以上。单株之间树高生长的竞争主要集中在第3~8年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吕建雄  林志远  赵有科  蒋佳荔  
通过对杉木和I-72杨人工林木材南北向、不同高度位置、不同径向位置横向干缩(弦、径向)的测量,研究上述3个因素对2种木材横向干缩(弦、径向)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南北向的不同对杉木和I-72杨人工林木材的干缩均无显著影响;高度位置的不同对杉木和I-72杨木的弦向干缩均有显著影响,而对径向干缩则无显著影响;径向位置的不同对杉木和I-72杨人工林木材的径、弦向干缩均有极显著影响:从树皮到髓心,木材径、弦向干缩逐渐减小,与其基本密度的变化趋势一致。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梁军  徐锡增  吕士行  
根据 2 90块 I- 6 9杨标准地调查资料 ,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树冠特性与生长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 ;分别不同立地指数、不同造林密度拟合了胸径、树高、材积的 Richards生长曲线 ,并用有序样本聚类法以树高和胸径连年生长量为分析指标对生长阶段进行了划分 ,分析了不同状态下各生长期的特性。认为 I- 6 9杨是一个速生性十分明显的无性系 ,造林密度太大时会掩盖立地对生长和产量的效应。培育胶合板用材 ,应选择高立地 (2 0、2 2 m)地段和采用小密度 (156、2 0 4株·hm-2 )的栽培技术措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梁军  吕士行  徐锡增  
以胶合板材为培育目标,研究了I-69杨胶合板用材林平均单株材积与造林密度和优势高的关系。分别不同林龄(6~11a)建立了平均单株材积与造林密度及优势高的模型V=a0Na1Ha20,通过生产弹性分析、边际产量分析,研究了密度效应及优势高效应,计算出了不同林龄林分的生产弹性值和边际产量,并且根据立地及密度效应模型研究了造林密度、林龄、立地指数对林分蓄积的影响。认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营造I-69杨胶合板用材林密度应适当减小,选择造林地时以立地指数大于等于20m林地为佳。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秦特夫  黄洛华  周勤  
对杉木和I 72杨的心、边材的主要化学组成沿树高方向的株内纵向变异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综纤维素、α 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酸溶木质素的含量及综纤维素与木质素的比值变化等。研究结果揭示了这两个树种的心、边材的主要化学成分在纵向上的变异规律:杉木和I 72杨的心、边材综纤维素和α 纤维素的含量均为边材高于心材,但在沿树高方向的纵向变化规律各异;杉木、I 72杨心、边材的半纤维素含量沿着树高方向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杉木木质素在各个树高部位均为边材高于心材,边材木质素含量随着树高的增加逐步降低,而心材木质素含量则沿树高方向先增加然后逐步降低。I 72杨心、边材木质素含量的变化表现各异,心材...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群  范少辉  刘广路  冯慧想  宗亦尘  费本华  
应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和相对生长法,测定了长江滩地4种密度14年生I-72杨人工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发现在密度250~370株.hm-2的范围内,I-72杨林分生物量从102.40 t.hm-2增加到147.20 t.hm-2,生产力从7.31 t.hm-2.a-1增加到10.52 t.hm-2.a-1。在所调查的林分中,地上部分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0%,其中干54%、枝28%、皮7%、叶1%;地下部分生物量仅占总生物量10%。在4种密度的林分中,I-72杨人工林生物量的径级分布表现为波浪形,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生物量高峰出现时的径阶有减小的趋势。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秀梅  张志浩  王倩  凌春辉  韦业  颜攀  孟诗原  朱红  王华田  
【目的】以欧美杨I-107为试材,探讨磁化处理后镉毒害作用的生理机制以及磁化作用缓解镉毒害的作用方式。【方法】通过施入外源Cd(NO_3)_2,共形成4个处理,并对AsA-GSH循环中的非酶抗氧化物质和关键酶活性、H_2O_2、MDA以及内源激素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1) 100μmol·L~(-1) Cd(NO_3)_2添加后,磁化作用诱导根系大量富集Cd,且随S/R的提高,Cd被转运到地上部分器官(叶片),并刺激产生大量的H_2O_2和MDA。磁化作用刺激ATPase酶总活性的提高,这有利于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以减轻膜脂过氧化。2)镉胁迫后,磁化作用提高了AsA-GSH抗氧化系统对过氧化物的清除效率,且GSH在AsA-GSH循环中起主要作用。3)镉胁迫下,磁化作用诱导IAA、GA_3、ABA和ZR 4种内源激素水平在叶片中降低而于根系中升高,且根系中激素水平的表达在杨树抗氧化系统调控中占主导地位;另外,磁化作用有效调节了内源激素的比值。由此可见,Cd胁迫下,经磁化处理后杨树体内AsA大量消耗,GSH和GSSG在AsA-GSH抗氧化循环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系则通过调控不同种类抗氧化酶活性和内源激素含量及其比值在清除H_2O_2和MDA等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磁化作用通过维持根系较高的ATPase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Cd毒害造成的膜脂过氧化程度。【结论】磁化作用下AsA-GSH循环能力的提高增强了杨树对镉胁迫环境的适应能力,缓解了镉离子浓度的升高对叶片和根系组织造成的伤害,以此维持植株正常生长和代谢。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敬敏  刘春生  叶桂梅  杜振宇  刘方春  邢尚军  
腐殖酸是一种廉价无污染的有效肥料基质,广泛存在于褐煤、风化煤、泥炭和草炭中。腐殖酸具有多种活性基团,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墒能力,还可增强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调节土壤pH值,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武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秦特夫  
对从杨树心、边材提取的磨木木质素进行了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 ( FTIR)、质子和碳 - 13核磁共振波谱 ( 1H、13 C NMR)等化学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杨树心、边材木质素的经验式分别为C9H7.16O2 .3 8( OCH3 ) 1.99和 C9H8.6 1O2 .73 ( OCH3 ) 1.3 3 。心材木质素甲氧基含量 2 8.16% ,比边材高8.73 %。两种木质素均具有典型阔叶材的特征 ,化学结构类型基本一致 ,碳骨架结构基本相同 ,但化学官能团和键型的组成上存在差异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孔文迪   陈曦   杨金先   葛均青  
为了建立美洲鳗鲡腺瘤病毒(AEAdoV)的检测方法,根据AEAdoV福建株(AEAdoV-FJ)的superfamily 3 helicases (S3H)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AEAdoV的普通PCR和qPCR检测方法;进一步评价检测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及重复性,利用两种方法对美洲鳗鲡“出血性烂鳃”病料进行了检测,并对美洲鳗鲡体内不同组织的病毒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普通PCR扩增的目的片段长度约300 bp,利用其构建了qPCR质粒标准品,其拷贝数与qPCR的阈值循环数(C_(T))线性关系良好,线性范围广,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达到0.999,扩增效率为105.067%;建立的普通PCR法和qPCR的最低检测AEAdoV拷贝数分别为100个和10个。上述两种方法均可特异性检测AEAdoV,而对蛙虹彩病毒(RGV)、鳗鲡疱疹病毒(AngHV)、鲤疱疹病毒(KHV)、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日本鳗鲡内皮细胞坏死病毒(JEAdoV)和花鳗鲡腺瘤病毒(MEAdoV)均无扩增反应;qPCR法的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表明其重复性良好。临床应用结果显示,35份美洲鳗鲡“出血性烂鳃”病料,采用普通PCR法的AEAdoV检出率为82.8%,而qPCR法的AEAdoV检出率为97%。对美洲鳗鲡不同组织的病毒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心脏、肝脏、鳃、鳍的AEAdoV相对含量较高,而黏液、皮肤和脾的病毒含量相对较低。研究表明,建立了AEAdoV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普通PCR和qPCR检测方法,证实AEAdoV与美洲鳗鲡“出血性烂鳃”病密切相关,且在感染鳗鲡主要组织中都存在。上述结果对于研究AEAdoV的致病性,开展其流行情况和病原学情况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