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5)
- 2023(1659)
- 2022(1440)
- 2021(1457)
- 2020(1226)
- 2019(2991)
- 2018(2840)
- 2017(5570)
- 2016(3337)
- 2015(3757)
- 2014(3799)
- 2013(3977)
- 2012(3890)
- 2011(3562)
- 2010(3501)
- 2009(3285)
- 2008(3488)
- 2007(3194)
- 2006(2992)
- 2005(2890)
- 学科
- 银(13475)
- 银行(13330)
- 行(12159)
- 济(10271)
- 经济(10268)
- 制(10239)
- 业务(8507)
- 度(8025)
- 制度(8020)
- 银行制(7421)
- 融(6097)
- 金融(6095)
- 方法(4430)
- 地方(4427)
- 数学(4198)
- 数学方法(4191)
- 业(4141)
- 管理(3804)
- 学(3611)
- 农(3246)
- 中国(2824)
- 体(2531)
- 害(2477)
- 企(2446)
- 企业(2446)
- 农业(2305)
- 体制(2191)
- 虫(2168)
- 虫害(1992)
- 病虫(1881)
- 机构
- 大学(44222)
- 学院(43655)
- 中国(20449)
- 研究(18825)
- 农(18493)
- 银(15975)
- 银行(15297)
- 农业(15034)
- 科学(14310)
- 行(14152)
- 济(14066)
- 经济(13573)
- 管理(12520)
- 所(11354)
- 业大(11077)
- 京(11052)
- 研究所(10484)
- 中心(10242)
- 理学(9702)
- 省(9701)
- 理学院(9460)
- 管理学(9150)
- 管理学院(9089)
- 业(8930)
- 农业大学(8604)
- 江(8314)
- 室(7856)
- 市(7628)
- 财(7620)
- 融(7422)
共检索到803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鹏泽 王晓敏 孔维康 王林 白圣懿 李小红 郭猛 程国新
对宁夏银川市收集的番茄白粉病病叶上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分别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银川市番茄白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单生,呈卵圆形或腰鼓状;其顶端位置萌发出芽管,芽管末端生有乳突状附着胞,附着胞亦着生于菌丝上;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支;未发现闭囊壳。对病原菌的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进行比对,其与新番茄粉孢菌(Oidiumneolycopersici)的一致性达99%以上。形态学鉴定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引起银川市番茄白粉病的病原菌为新番茄粉孢菌。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鹏泽 王晓敏 孔维康 王林 白圣懿 李小红 郭猛 程国新
对宁夏银川市收集的番茄白粉病病叶上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分别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银川市番茄白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单生,呈卵圆形或腰鼓状;其顶端位置萌发出芽管,芽管末端生有乳突状附着胞,附着胞亦着生于菌丝上;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支;未发现闭囊壳。对病原菌的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进行比对,其与新番茄粉孢菌(Oidiumneolycopersici)的一致性达99%以上。形态学鉴定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引起银川市番茄白粉病的病原菌为新番茄粉孢菌。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端冲 杨金库 林若竹 姚艳霞 淮稳霞 赵文霞
[目的]分离并鉴定引起金银花黑斑病的病原菌,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发病金银花叶片进行分离,结合形态学、多基因序列分析(ITS、gpd和EF-1α序列)和致病性测定进行病原物种鉴定。[结果]在形态学上,分离获得的菌株YP4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呈灰白或黄白色棉毛状,与番茄匍柄霉的菌落特征相符;在基于ITS、 gpd和EF-1α序列联合构建的3种系统发育树中,供试菌株YP4均以较高支持率与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聚在同一分支上;致病性接种实验结果表明,菌株YP4接种至金银花叶片上和番茄叶片上均可产生病斑,并可再分离获得其纯菌株;因此,结合形态学、分子系统发育学以及致病性测定,该病原真菌被鉴定为番茄匍柄霉。[结论]本研究明确了引起河北省金银花黑斑病的病原菌为番茄匍柄霉,这是该病菌在我国危害金银花的首次报道。
关键词:
金银花 黑斑病 番茄匍柄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柴阿丽 石延霞 谢学文 帕提古丽 李宝聚
为明确引起加工番茄早疫病的病原菌种类。2013年6-9月,从内蒙古、宁夏和新疆等加工番茄主产区采集了加工番茄早疫病样本46份。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2种真菌分离物,通过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r DNA-ITS序列测定及分析,确定2种真菌分离物分别为茄链格孢和链格孢,分离比例约为2∶3。2种病原菌与GeN BANk中已有的茄链格孢和链格孢序列相似性均达到100%,序列已在GeN BANk上登录,登录号分别为kJ696551、kJ696552和kJ018786、kJ018787。因此,将内蒙古、宁夏和新疆等地的加工番茄早疫病菌鉴定为茄链格孢和链格孢,这是我国首次报道由2种链格孢菌复合侵染引起加工...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冯婵婧 孙广正 王阳 马青
【目的】白粉病(powdery mildew)是番茄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番茄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为抗病基因挖掘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ARP2/3(actin-related protein 2 and 3)复合体是肌动蛋白微丝骨架动力学的主要调控因子,能够参与包括响应外界胁迫等多种细胞学过程。本研究通过对番茄ARPC5(actin-related protein C5)进行克隆和抗病功能验证,为番茄基因组信息完善、抗病机制解析和分子育种等方面打下基础。【方法】从番茄LA1777(Solanum habrochaites)cDNA中PCR扩增ShARPC5,使用DNAMAN 6.0进行多序列比对;MEGA 6.0构建系统发育树;应用在线工具ProtComp v. 9.0进行亚细胞定位预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比较接种白粉菌(Oidium neolycopersici,On-Lz)后高感品种Moneymaker(MM)和高抗品种LA1777中番茄ARPC5的表达特征,分析白粉菌侵染与ARPC5表达的相关性。应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进一步验证该基因在番茄中的抗病功能,观察沉默株和野生型株系接种后表型变化,利用台盼蓝和DAB染色法检测植株产生过敏性坏死和H2O2的能力,并检测ShARPC5沉默后一些与植物抗病相关标记基因的表达变化。采用农杆菌浸花法遗传转化拟南芥过表达ShARPC5植株,观察转基因和野生型株系接种后表型变化,并统计单病斑分生孢子数。【结果】从番茄品种LA1777中克隆到ShARPC5,编码132个氨基酸残基,包含一个保守的P16-Arc结构域。与番茄MM-白粉菌亲和互作相比,非亲和互作的番茄品种LA1777在接种白粉菌后,ShARPC5显著上调表达,尤其在接种后18 h。在番茄上沉默ShARPC5能够增加植株对白粉菌On-Lz的敏感性,防卫反应基因PR1b1显著下调表达。组织学观察显示与对照植株相比,ShARPC5沉默植株接种后诱导产生过敏性坏死和活性氧减少。在烟草上瞬时过表达ShARPC5能够诱导产生坏死斑。相反,在拟南芥上过表达ShARPC5能够增加植物的抗病性。【结论】ShARPC5是番茄响应白粉菌侵染的重要基因,可减轻番茄白粉病的发病程度,在番茄抗白粉病机理研究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可作为番茄抗白粉病分子育种的一个候选基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董华芳
将4个番茄品种分期育苗、定植,用诱导接种法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同时接种白粉病菌,以此对番茄不同品种的幼苗期、开花期、结果期进行抗性研究;接种12 d后开始对不同品种及位于不同生育期的植株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数据作出病害流行曲线。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不同,且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期的抗性也不同。其中,‘露佳’在幼苗期及开花期的感病程度最重,而结果期的抗性却最强;96-8则在幼苗期的抗性最高,在结果期的抗性却最低。
关键词:
番茄 不同生育期 白粉病 病害流行曲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崔萍 安慧 张楠 李芳慧
应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病番茄根部分离番茄枯萎病病原菌并进行致病性测定,根据菌体形态特征、ITS序列同源性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镰刀菌属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探讨了发病及健康番茄根际栽培基质、大田土及山地贫瘠土壤的微生物数量,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初筛得到77个对番茄枯萎病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分离物,进一步复筛得到24个拮抗性能较为稳定的分离物,其中来自山地土的真菌A6、A29、A9、A31、A44、A28拮抗作用较强。山地贫瘠土壤尽管微生物总量较少,但是分离获得的拮抗菌数量最多。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冯晓晓 施斌 陈恩磊 王国荣 吴慧明 郑永利
该研究对2020年浙江设施栽培的番茄进行病害调查,利用柯赫氏法则进行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采用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法、脂肪酸含量测定及16Sr RNA-gyr B-rpoB-rpo D四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种属鉴定,并进行药剂室内毒力测定。该研究表明番茄髓部坏死病有明显的发病中心,设施大棚中易传播扩散;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等方法确认该病原菌为绿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viridiflava);中生菌素对番茄髓部坏死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其EC50仅0.106 mg/L,是较为理想的杀菌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振荣 田云霞 董琼娥 谭海燕 张丽芳 冯德党 赖泳红 杨俊誉 苏代发 崔晓龙 童江云
【目的】了解昆明地区冬草莓主要栽培品种白粉病病原菌的种类和离体后病原菌种群的变化。【方法】2019年2-4月在昆明市草莓白粉病爆发区3个不同地点取样,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对昆明地区3个冬草莓主要栽培品种章姬、红颜、桃香的白粉病患病部位表面的真菌群落组成与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将离体白粉病样品在人工气候箱中培养,温度25℃,光强1500 lx,光照时间12 h·d~(-1),培养7 d,检测长出的真菌群落组成,进而对比两类样品真菌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变化。【结果】6个样品的真菌群落组成与结构分析结果基本相同,即在属水平上进行真菌群落组成与结构分析均显示98.8%以上是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2个离体白粉病样品在灭菌培养皿内培养7 d后,HL(地点3的红颜白粉果实和叶片)样品上长出许多浅绿色的粉状霉菌,其真菌群落组与结构分析显示为Penicillium(88.80%)、Cladosporium(9.38%)、Acremonium(1.44%)、others(0.25%);而ZH(地点2的章姬果实和叶片)样品上长出许多黑色粉层的霉菌,真菌群落组成与结构为Aspergillus(86.87%)、Acremonium(4.11%)、Cladosporium(1.25%)、others(0.23%)。实验结果表明,样品培养之后真菌群落组成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结论】昆明地区冬草莓栽培种的白粉病病原菌为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不同草莓品种和感染部位的白粉病病原菌相同,是首次报道中国西南地区草莓白粉病病原菌种类。草莓白粉病病原菌感病的部位离开母体植株后,感染部位表面很快生长出其他真菌菌落,原白粉病原菌不再是优势菌群,说明草莓白粉病病原菌是活体营养寄生菌。该病原菌还表现出侵染周期长、侵染不同品种的不同组织的特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熊艳 杨帅 青玲 周常勇 孙现超 杨水英
【目的】明确引起四川番茄黄化曲叶病(Tomato yellow leaf curl disease,TYLCD)的病原。【方法】对采自四川攀枝花市田间表现矮化、黄化和曲叶症状的番茄植株SC64-67,通过PCR、克隆及测序等技术获得病毒及卫星DNA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序列进行变异分析。【结果】利用双生病毒简并引物PA/PB从4个样品中均扩增得到约500 bp的片段,随机选择SC65进行DNA-A全基因组扩增和序列测定,该DNA分子全长为2 732 nts,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其与已报道的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TYLCCNV)...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春泉 陈宜修 林玉 蔡学清 邱思鑫 刘春莹 胡方平
2006年在福建省闽清县种植的反季节番茄上发现一种细菌病害,从病叶和茎杆上共分离到15个细菌菌株,经柯赫氏法则证明均能在番茄上引起相同症状病害,而且从接种病株上又重新分离到了相同细菌.这15个菌株致病力均无明显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等鉴定,确认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寄主范围测定的结果表明,该病菌除侵染番茄外,人工接种尚能侵染茄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纪雨微 李梓嫣 邓硕真 汪玉清
番茄溃疡病(Bacterial canker of tomato)是目前国内外番茄生产上最严重的细菌病害之一。为建立准确有效的人工接种鉴定体系,本研究采用5种不同的人工接种方式(剪顶法、喷雾法、复叶柄注射法、茎顶端注射法和茎基部注射法)对番茄植株进行接种,比较和分析了接种后各群体植株起始发病时间、平均发病率、病情指数和平均死株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剪顶法和茎部注射法接种病原菌致病效果最好,发病率达到100.0%,病情指数>75.0,但是剪顶法接种后植株死亡率很高,接种40d时死亡率高达96.7%,不利于后续的遗传分析及留种;进一步分析发现茎基部注射接种时病原菌在植株体内传播速度更快;用5份抗感性不同的番茄材料及2个遗传分离群体共计742株番茄进行茎基部注射接种,结果表明该法接种后可以准确区分番茄材料的抗感性。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茎基部注射法接种适用于番茄材料抗溃疡病评价及遗传分析,为抗溃疡病番茄材料的筛选及抗性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键词:
番茄溃疡病 人工接种方式 茎基部注射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运峰
在唐山地区发现一种危害越来越严重的番茄病害,该病害与文献报道的溃疡病和青枯病类似。对其病原进行分离和鉴定,关系到对该病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从该病害的典型病株上分离获得2种细菌TSK-1和TSK-2,分别接种健康植株,TSK-1能够产生典型症状,TSK-2没有产生致病性。通过形态学鉴定和16S rDNA测序鉴定表明,该病菌为密执安棒形杆菌密执安亚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michiganensis)。因此,唐山地区的种新发番茄病害为番茄溃疡病,而不是番茄青枯病。该研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勇 王万立 刘春艳 郝永娟
对天津地区新发病害番茄红粉病的致病病原进行鉴定,并研究了不同培养基、温度和酸碱性对该菌生长速率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成天津地区番茄红粉病的致病病原为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 (Bull.) Link);番茄红粉病菌菌丝伸长速度以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V8蔬菜汁培养基、燕麦片培养基、马铃薯蔗糖培养基和黑麦培养基上最快;产孢量以玉米粉琼脂培养基和孟加拉红培养基最多;15~25℃为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产孢最适温度为20~30℃;粉红单端孢喜好中等偏酸性条件,但有较强耐受碱性环境能力,菌丝伸长和孢子着生以pH 5~9较为适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