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0)
- 2023(1344)
- 2022(1160)
- 2021(1103)
- 2020(952)
- 2019(2084)
- 2018(2158)
- 2017(3691)
- 2016(2338)
- 2015(2576)
- 2014(2595)
- 2013(2602)
- 2012(2590)
- 2011(2329)
- 2010(2335)
- 2009(2013)
- 2008(2033)
- 2007(1710)
- 2006(1533)
- 2005(1282)
- 学科
- 济(6032)
- 经济(6029)
- 学(5991)
- 土地(4080)
- 业(3438)
- 管理(2961)
- 农(2802)
- 物(2455)
- 方法(2391)
- 生态(2293)
- 资源(2200)
- 植(2053)
- 农业(2050)
- 植物(2017)
- 数学(1967)
- 环境(1948)
- 问题(1933)
- 数学方法(1932)
- 企(1784)
- 企业(1784)
- 生态学(1587)
- 壤(1584)
- 土壤(1583)
- 森(1517)
- 森林(1517)
- 和(1502)
- 林(1449)
- 地(1341)
- 经济学(1270)
- 贸(1231)
- 机构
- 学院(34139)
- 大学(33590)
- 研究(17325)
- 科学(15584)
- 农(14715)
- 中国(12717)
- 农业(11785)
- 所(11077)
- 业大(10923)
- 研究所(10620)
- 京(8945)
- 管理(8904)
- 济(8519)
- 经济(8298)
- 农业大学(7873)
- 室(7867)
- 实验(7684)
- 理学(7516)
- 实验室(7355)
- 理学院(7310)
- 资源(7164)
- 省(7080)
- 中心(7020)
- 管理学(6965)
- 重点(6939)
- 管理学院(6918)
- 科学院(6867)
- 院(6853)
- 环境(6519)
- 业(5923)
共检索到485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胜尼 孙庆业 王铮峰 彭少麟 夏汉平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铜陵铜尾矿废弃地上可定居的植物及几种优势植物群落基质的理化性质。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在铜陵各尾矿(库)场上,共有 30 科 96 属 122 种植物。禾本科、菊科与豆科中的草本植物,是铜陵铜尾矿废弃地自然定居的先锋植物,具匍匐茎或地下茎的植物或具固氮能力或具种子小、易传播的特性植物,适宜在铜尾矿废弃地定居成活;几种优势植物群落基质的理化性质较未复垦区及酸化区得到明显的改善,其 pH值得到缓和,N、P、有机质营养成份含量增加,重金属铜的含量下降。
关键词:
铜尾矿 定居植物 理化性质 复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世勇 谢建春 刘登义
安徽省铜陵市位于长江中游 ,是我国主要的铜矿产区 ,其铜尾矿共有 5个主要的分布区域。随排放时间的延长 ,各尾矿库的持水保肥能力和植被覆盖率提高 ;铜尾矿限制植物定居的主要因素是极端贫瘠和重金属毒性 ,各尾矿库的重金属含量都很高 ,而N、P、K和有机质的含量很低甚至为零。自然和人工定居于尾矿上的植物共有 9科 37属 4 0种 ,其中禾本科、豆科、菊科植物占所有植物种的 72 .5 % ,此 3科植物因有完美的生态适应机制而能成为在尾矿上定居的先锋植物和优势种。铜尾矿库植被自然演替属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长期演替 ,铜矿废弃地的治理和恢复重建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关键词:
铜尾矿 理化性质 植被覆盖 植物名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学玉 孙宏发 陈德林
通过野外调查和取样分析,研究了大冶铜绿山矿冶废弃地鸭跖草等5种优势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累积与迁移特性,以期为矿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等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鸭跖草等5种植物对重金属Cu、Pb、Zn、Cd、Cr都有程度不等的高量积累,尤其是铜元素,其最高积累量出现在海洲香薷根部,达到844.65 mg/kg,是一般植物Cu含量(5~25 mg/kg)的33.8~168.9倍;而在同样条件下,As在5种植物体内的含量为0.18~0.98 mg/kg,远远低于As在一般植物中的含量(
关键词:
矿冶废弃地 重金属 超富集植物 耐受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宏 沈章军 阳贵德 安宗胜 孙庆业
本文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在4 kg铜尾矿中分别加入腐熟鸡粪0、8、16、32 g,记作JF0(CK)、JF8、JF16、JF32处理方式。研究不同比例腐熟鸡粪改良铜尾矿后对菊科植物串叶松香草(Silphium perfoliatum)生长和尾矿基质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尾矿基质中添加鸡粪改良后,植物株高、冠幅、叶长、叶宽、茎叶生物量、根系生物量、植物体总磷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植物根长也有增加。随着串叶松香草的生长,尾矿基质中总氮、总磷含量增加,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P<0.05),土壤pH值和有效态Cu、Zn含量有所降低,土壤微生物量C、脲酶和脱氢酶活性提高。相关分析表明,尾矿基质中...
关键词:
铜尾矿 基质改良 串叶松香草 生态修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克中 朱永恒
以安徽省铜陵市林冲尾矿复垦地(Reclamated Copper-mine-tailings)为研究对象,按照尾矿库内部自然生长的3种优势植被(芒、矛叶荩草、野豌豆)进行土壤采样,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分析不同优势植被下土壤养分含量特征及各养分之间的相关性,为尾矿地生态恢复的优势植被选择及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3种优势植被下土壤有机质(18.0~28.6g/kg)、全磷(0.276~0.438g/kg)、全钾(16.0~20.7g/kg)含量差异显著,全氮(4.14~4.67g/kg)变化幅度不大。其中以芒草覆盖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全钾含量最高分别达到28.6和20.7...
关键词:
铜尾矿 植被类型 土壤养分 复垦 相关性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闫烨琛 赵廷宁 张艳 王美琪 胡平 杨凝 陈童
为揭示不同植物恢复措施对采石矿废弃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选取白杨Populus tomentos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黄栌Cotinus coggygria和油松+黄栌5种典型植物恢复措施,采用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采用措施后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通过5种植物恢复措施对采石矿进行修复后的土壤粒径均主要分布在0.25~10.00 mm;②相比较于白杨、油松、黄栌、油松+黄栌4种恢复措施,侧柏恢复措施下土壤容重降低了2.51%~29.83%、土壤孔隙度增大了7.49%~24.16%、土壤持水量升高了3.74%~24.03%;③5种不同植物恢复措施治理后的表层土壤田间持水量比深层提高1.36%~24.30%;④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5种不同植物恢复措施下的土壤容重、田间持水率、土壤孔隙度等指标分析得出:矿区土壤物理性质质量从高到低排序为侧柏、油松+黄栌、油松、黄栌、白杨,其中侧柏、油松+黄栌、油松3种植物恢复措施最后综合得分无显著差异,即在采石矿的生态恢复中优先依次推荐。图4表3参2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星明 袁新松
化学固定法通过向土壤中添加一定的固定剂,降低重金属有效态含量达到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利用石灰、炉渣和稻草作为土壤重金属固定剂,通过土壤与固定剂的混合来修复铜陵Cu、Cd、Zn污染土壤,分析石灰、炉渣和稻草对土壤有效态Cu、Cd、Zn的固定修复效率和土壤微生物代谢呼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石灰与炉渣单独使用时对Cu固定修复效率低,以及稻草单独使用对Cd与Zn的固定修复效率也较差外,固定剂能够显著的降低有效态Cu、Cd、Zn含量(p<0.05),尤其石灰、煤渣和稻草的混合物能够最为高效的降低有效态Cu、Cd、Zn含量,固定修复效率分别为94.28%、78.10%和98.57%,同时还能显著提...
关键词:
尾矿 土壤 重金属污染 修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梁希 陈永华 吴晓芙 张富运
从锰矿区废弃地重金属污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入手,综述了锰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和机理,列出了锰超富集植物的种类,分析了锰超富集植物的富集和解毒机制,并提出锰超富集植物筛选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植物修复在锰矿区废弃地的应用前景,旨在为锰矿区废弃地重金属修复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锰矿 植物修复 超富集植物 重金属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秀艳 雷海清 李发勇 闫田力 吴志钢 何家骅
采用方差分析及隶属函数等方法对苍南矾矿废弃地引入的18种环境修复植物的生长与生理适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分蘖高生长量在草本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冠幅生长量在木本植物间差异极显著(P<0.01);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SOD和CAT酶活性)在18个植物种间呈现显著差异(P<0.05),说明不同植物对矾矿废弃地环境的适应性是不同的,进行植物筛选是生态修复的关键和必要环节。综合生长与生理适应性表现,认为美丽胡枝子、新银合欢、构树和香根草是矾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的适生先锋物种,特别是具有生物固氮能力的美丽胡枝子和新银合欢对废弃土壤中N元素及有机质的积累有积极意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卢广超 许建新 薛立 杨振意 吴彩琼 邵怡若
在湖北省黄石市铁山景区的采石场废弃地设置种植槽、挡土墙和飘台3个固定样地,研究了植被的生长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人工措施2年后,各样地的植被覆盖度达100%,各样地植物的高生长速率明显要快于地径生长速率;各样地的植物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多存在显著差异;根据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可知,植物地径年平均生长量与蒸腾速率呈正相关,与初始荧光呈负相关,年平均高生长量与胞间CO2浓度呈正相关,与初始荧光呈负相关;种植槽的夹竹桃的光合效率较高,插田泡的实际光量子效率高,二者的地径和高生长较快,可以成为种植槽的优选树种;挡土墙和飘台的大叶女贞和小叶女贞的光合效率较高,地径和高生长较快,可以成为挡土墙和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石平 付艳华 张广新 郭爽
城市工业废弃地可能已经受到原有生产活动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影响,原有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废弃矿山,土壤重金属重度污染,生态恢复极为困难。植物群落的修复成为矿区生态系统修复中最为关键性的一步。通过对植物进行野外调查,并测定矿区的优势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与转移能力,筛选出适合矿区土壤状况的重金属忍耐型植物,然后优选植被配置模式,并加强后期维护管理,完成植物修复工程。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宝娟 郭耸松 李继泉 李玉灵
【目的】砂寻求最合理的铁尾矿基质改良措施,为铁尾矿土壤改良与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铁尾矿砂与无机肥、有机肥和土壤的不同配比处理的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改良方法对尾矿基质理化性质及油松和樟子松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随无机肥施肥比例增加,铁尾矿土壤密度、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饱和持水量和总孔隙度与100%尾矿砂处理均无明显差异;随着有机肥施用量增加,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饱和持水量及总孔隙度均明显增大,土壤密度呈下降趋势,其中10%猪粪施肥配比与100%尾矿砂处理差异显著(P<0.05);随着掺土量增加,铁尾矿土壤密度逐渐降低,而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饱和持水量逐渐升高,掺土比例达...
关键词:
铁尾矿 改良措施 基质理化性质 植被恢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晓旭 蔡体久 王笑峰
以黑龙江省鸡西市采石场废弃地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进行土壤取样,测定养分含量。结果表明:植被的恢复能增加采石场废弃地的养分含量,各栽植类型中除土壤下层速效磷含量与对照地的比值小于1,下层有机质含量与对照地的比值大于10外,其他养分指标含量与对照地的比值在1.05~3.17。同种植被不同整地方式的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客土保苗剂方式是对采石场废弃地进行植被恢复的最优整地方式。在植被恢复时间为5年后,客土和原土方式试验地的土壤养分含量在同一水平。
关键词:
废弃地 植被恢复 土壤养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莹 李道亮
为了科学评价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潜力,进而确定不同废弃地间植被恢复的优先顺序,根据土壤、地形、气候、废弃地现状各方面因素对植被恢复难易程度的影响,建立了各因素的隶属度函数;将三标度打分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了各因素的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灰色关联优势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模型。对辽宁阜新市矿区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潜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该模型能够为确定矿区植被恢复的难易程度以及优先顺序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
煤矿废弃地 植被恢复潜力 模糊综合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