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61)
- 2023(8202)
- 2022(6826)
- 2021(6091)
- 2020(4833)
- 2019(10769)
- 2018(10726)
- 2017(18993)
- 2016(10884)
- 2015(12254)
- 2014(12484)
- 2013(12152)
- 2012(11939)
- 2011(11015)
- 2010(11373)
- 2009(10278)
- 2008(10157)
- 2007(9379)
- 2006(8526)
- 2005(8028)
- 学科
- 济(45795)
- 经济(45737)
- 管理(24976)
- 业(23485)
- 中国(18413)
- 地方(18203)
- 企(16432)
- 企业(16432)
- 农(15396)
- 业经(11931)
- 制(11543)
- 学(11405)
- 农业(10386)
- 教育(10325)
- 融(10220)
- 金融(10213)
- 地方经济(10197)
- 银(10064)
- 银行(10036)
- 行(9857)
- 方法(9754)
- 发(9745)
- 财(8232)
- 体(8004)
- 理论(7908)
- 环境(7844)
- 数学(7628)
- 数学方法(7541)
- 贸(7353)
- 贸易(7343)
- 机构
- 学院(155100)
- 大学(153361)
- 研究(65732)
- 济(58733)
- 经济(56996)
- 管理(50061)
- 中国(47862)
- 科学(40786)
- 理学(40548)
- 理学院(39939)
- 管理学(39097)
- 管理学院(38804)
- 京(35753)
- 所(35079)
- 农(33415)
- 研究所(31607)
- 中心(28284)
- 财(27823)
- 江(27782)
- 农业(25959)
- 院(24704)
- 范(24646)
- 业大(24436)
- 师范(24267)
- 省(23440)
- 北京(23430)
- 州(22157)
- 技术(21006)
- 财经(20251)
- 师范大学(19100)
- 基金
- 项目(97431)
- 科学(74086)
- 研究(73828)
- 基金(64476)
- 家(57327)
- 国家(56734)
- 科学基金(46079)
- 社会(43247)
- 省(41880)
- 社会科(40708)
- 社会科学(40702)
- 划(34651)
- 教育(34307)
- 基金项目(32930)
- 编号(31437)
- 发(28073)
- 自然(28017)
- 自然科(27299)
- 自然科学(27289)
- 成果(27169)
- 自然科学基金(26732)
- 资助(26331)
- 课题(24931)
- 重点(23115)
- 发展(22399)
- 展(21994)
- 创(20326)
- 年(20084)
- 部(19855)
- 创新(18983)
共检索到2672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婧 严兴洪 章守宇
通过室内培养,观察了铜藻受精卵的发生与幼孢子体发育,研究了幼孢子体的适宜培养条件,为全人工育苗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铜藻雌性生殖托的基部和中部首先集中排卵,卵子粘附于生殖托表面完成受精和早期发生。刚释放的卵子具有8个核,受精后,8个核迅速融合成1个大核,开始细胞分裂。前二次的细胞分裂均为横裂,在萌发体的一端产生一个很小的"假根原细胞",后者最终发育成假根,萌发体的其它细胞发育成苗体。受精后约48 h,受精卵发育成具有假根芽的幼孢子体,开始脱落附着;培养15 d,发育成具有2个叶片、体长超过3 mm的幼孢子体。在幼苗的早期培育阶段,较高的温度和长光照时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和叶片增加,适宜培养条件为...
关键词:
铜藻 受精卵 幼孢子体 发育 人工培养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梦淇 陈超 李炎璐 孔祥迪 刘莉 翟介明
以云纹石斑鱼(EpinEhElus moara)为母本、鞍带石斑鱼(EpinEhElus lancEolatus)为父本进行种间杂交,观察比较了不同盐度(5、10、15、20、25、30、35、40、45)条件下受精卵的孵化率、初孵仔鱼畸形率,以及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及形态变化;测定了盐度为30时,正常初孵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显示,受精卵孵化的最适盐度范围是35–37,初孵仔鱼最适生存盐度为20–30。盐度为20–35时,仔鱼不投饵存活系数值较高(均在30以上);盐度为5、10、45时,仔鱼的sai值较低。胚后发育根据卵黄囊的有无、第2背鳍棘和腹鳍棘的伸长与收缩、鳞片及体色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卢素芳 赵娜 刘华斌 何瑞国
研究了黄颡鱼受精卵孵化期间和仔鱼发育阶段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的组成变化规律。采用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和气相色谱法对黄颡鱼从鱼卵受精开始至仔鱼孵化后未投饵的7d内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受精卵在整个孵化期间脂肪含量有下降趋势。受精卵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于饱和脂肪酸含量。受精卵在整个孵化期间各种脂肪酸含量无明显变化。仔鱼孵化后,鱼体总脂肪含量急剧下降,总脂含量从0日龄的4.57%降低到7日龄的0.75%。仔鱼在饥饿期间鱼体脂肪酸组成发生明显变化,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最为明显,尤其是C18∶1。仔鱼在饥饿期间,脂肪酸按n-9>n-6>n-3顺序被先后利用,黄颡鱼仔鱼发育阶段主要以单不饱和...
关键词:
黄颡鱼 受精卵 仔鱼 脂肪酸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汪文俊 孙修涛 王飞久 王翔宇
以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幼孢子体为材料,比较了不同光质(白光、红光和蓝光)对其生长的影响,并对假根的发育进行了研究。在为期56d的培养期内,蓝光始终促进幼孢子体的生长,平均叶片大小为9530±125μm长/1350±49μm宽,是对照白光组的4倍之多(2200±56μm长/356±20μm宽);而红光下,藻体生长极为缓慢,叶片大小仅为580±63μm长/135±11μm宽。但是三光质下,藻体假根生长差异较小;假根长/叶片长为红光下最大,蓝光下最小,三光质下该比值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由于海带的主要捕光色素之一岩藻黄素的吸收峰位于蓝光区,因此加大环境中蓝光的辐射可有效提高...
关键词:
海带 孢子体 假根 光质 蓝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寿海洋 马清温 刘頔 李凤兰
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对土沉香小孢子发生与雄配子体发育的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土沉香小孢子发生与雄配子体发育过程均正常;花药4室,花粉囊壁由4层细胞组成,分别是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绒毡层的类型为腺质绒毡层,药壁形成方式为双子叶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形成的四分体大多为四面体型,少数为左右对称型;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还利用扫描电镜对土沉香的成熟花粉进行了观察,发现成熟花粉呈球形,表面为具钝三角形投影的基柱所组成。萌发孔小,边缘不清晰,不易被观察到。
关键词:
土沉香 小孢子发生 雄配子体 发育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冰峰 林世煌 苏静 薛奋勤 江天宝
在32、33、34、35、36℃下观察,蜜蜂受精卵的发育历期分别为3.68、3.40、3.00、2.81、2.74d.35、36℃下蜜蜂受精卵的发育历期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各温度条件下发育历期差异均极显著(P0.05)外,其余各温度下的封盖期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蜂王在37℃下发育,封盖期比35℃延长11h,差异极显著(P0.0...
关键词:
蜜蜂 受精卵 蜂王蛹 温度 发育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华莲 何川 马立鸣 宣廷孝
为持续保护和开发利用匙吻鲟资源,对匙吻鲟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对匙吻鲟亲鱼进行人工催产、人工产卵、取精,进行干法人工授精;人工授精后在双筒解剖镜下观察与研究,并用体视显微镜辅助拍摄并记录。结果表明,匙吻鲟的成熟卵为多黄卵,卵裂为特殊的辐射裂。匙吻鲟的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卵黄栓期、神经胚期、心脏搏动期、孵出期。在水温为22~25℃时,匙吻鲟胚胎发育需要90~96 h,总积温为2112~2250℃.h。孵化出的仔鱼全长7.05~7.32 mm
关键词:
匙吻鲟 胚胎发育 积温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涵生
在室内水池以溢水法收集真鲷 (Pagrosomusmajor)受精卵 ,并置于不同盐度海水中静水孵化 ,孵出仔鱼以流水培育。设置盐度梯度为 17.0、2 2 .0、2 7.0及自然盐度 3 3 .0 ,水温分别为 19.5~ 2 1.5℃ (孵化 )、2 0 .5~ 2 3 .5℃(培育 )。结果表明∶①真鲷受精卵在自然盐度海水中发育很好 ,孵化率较高 ( 85 .0 %~ 97.0 % ) ,畸形率较低 ( 3 .2 %~ 2 3 .7% ) ;在低盐度条件下静水孵化 ,发育不好 ,孵化率为 4 8.0 %~ 1.0 % ,且盐度越低 ,孵化率也越低。充气孵化时 ,盐度低至 17.0 ,孵化...
关键词:
真鲷 盐度 受精卵 仔稚鱼 发育 生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保华 王建华 史志诚 严兴荣 冯若鹏 冉林武 王志东
采用腹腔注射染毒法研究了Aroclor1254对公鼠精子受精能力及受精卵发育的毒性。将体重(18±3)g的性成熟期公鼠随机分为1/10LD50,1/50LD50,1/250LD50和1/1250LD504个染毒组及稀释剂对照组,染毒组公鼠于试验的第0,3,6天,按照0.01mL/g的注射量,分别注射用灭菌花生油稀释的20,4,0.8,0.16mg/mLAroclor1254溶液,稀释剂对照组注射灭菌花生油。试验开始40d后,用各组公鼠对未染毒的超排母鼠配种。结果表明,用高剂量Aroclor1254染毒公鼠对超排的正常母鼠进行配种时,会显著降低受精卵比例(P<0.01)和受精卵的卵裂率(P<0....
关键词:
受精力 胚胎发育 毒性 多氯联苯 小鼠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尹亚南 刘长琳 胡鹏 张金勇 柳淑芳 庄志猛 薛同明
为了深入了解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的生殖生理特性,本研究采用解剖学方法及组织切片技术,观察和描述了金乌贼卵巢形态和卵子各个时相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金乌贼卵子发生过程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卵子成熟之前滤泡细胞一直存在且伴随着其结构变化,滤泡细胞解体与卵黄物质出现同步发生,卵黄物质从无到有再到大量积累直至充满整个卵母细胞,细胞核则随着滤泡细胞内折逐渐发生偏移直至最后消失。研究还发现金乌贼卵巢内卵子发生不同步且形态差异显著,未成熟的卵子粘连在卵巢基质上,依次环布于卵巢基质周围,越靠近中心,卵母细胞发育程度越低;成熟后的卵子游离在卵巢腔中,经过输卵管排出体外。根据卵巢内卵子的大小和形态、滤泡细胞形态及卵黄形成情况,将金乌贼卵子发生分为增殖期(卵原细胞期)、小生长期(无滤泡期,单层滤泡期,双层滤泡期)、大生长期(滤泡内折期,卵黄形成早期,卵黄形成晚期)、成熟期、退化吸收期共5个时期9个时相。卵巢发育分期则是以卵子时相为基础,根据卵巢的外观形态、性腺系数以及切面上优势卵子的时相,把卵巢分为Ⅰ~Ⅵ共6个时期。金乌贼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的动态观察与描述,对丰富头足类繁殖生物学理论及提升人工繁殖技术都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谭杰 孙慧玲 高菲 燕敬平 董迎辉 叶乃好 王清印
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荧光显微方法,对刺参成熟未受精卵以及受精过程中精子入卵、极体排放、雌雄原核的形成与结合、早期卵裂以及多精入卵等细胞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刚产出的刺参成熟未受精卵呈圆形,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在水温22~23℃、盐度29条件下进行受精,受精后12 min,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释放第一极体;受精后20 min,大部分受精卵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放出第二极体。受精后35 min,雌、雄原核开始在卵中央发生染色体联合;受精后80 min,部分受精卵完成第一次卵裂,受精后100 min,部分受精卵完成第二次卵裂。刺参在受精过程中存在极少数的多精入卵现象。
关键词:
刺参 受精 多精入卵 细胞学观察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梁洲瑞 孙修涛 王飞久 汪文俊 丁昌玲 李涛 刘坤
以成熟的鼠尾藻生殖托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温度(13~23℃)、光照度(3000~12000lx)和光照周期(15L∶9D,12L∶12D,9L∶16D)对鼠尾藻排卵及幼孢子体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在20~23℃范围,有利于鼠尾藻卵子的排放;在3000~12000lx范围内,光照度越高,越有利于鼠尾藻卵子的排放;光周期不是影响卵子排放的主要因素,光照度是鼠尾藻幼孢子体生长的重要因子;温度是制约鼠尾藻幼孢子体生长的关键因子,水温低于16℃时不利于幼孢子体的快速生长。
关键词:
鼠尾藻 卵子 孢子体 温度 光 排放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敏 张唯 宫再欣 郑彩霞
为了准确掌握油松大孢子叶球发生发育过程的外部形态特征及内部胚珠生长的解剖学特征,建立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发育的对应关系,本研究采用形态观测和石蜡切片法,在2013—2016年对北京地区油松大孢子叶球,从花芽分化到种子成熟的过程进行了形态学和解剖学观察。结果显示:北京地区油松的花芽在第1年8月初分化,9月底大孢子叶球原基形成。原基在冬季休眠,至第2年春季继续发育。大孢子叶球在4月初从形态学上可辨,到4月10日左右,胚珠进行细胞分化,此时,大孢子叶球纵径约为5.0 mm。大孢子母细胞在4月20日左右形成,随后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蔚辉 肖卫彬
为探讨水蕨的生活史及其发育机制,采用土壤培养法,对粤东产水蕨的配子体和孢子体发育进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蕨孢子于3月和11月播种,在室内自然条件下培养12 d后萌发形成丝状体,接着发育形成原叶体;1个月后原叶体分化出精子器和颈卵器,第2个月形成胚,胚经过3~4个月的发育形成成熟植株,长出新的孢子叶;孢子发育成熟约需1个月;4~6月是水蕨营养生长的高峰期.水蕨以孢子繁殖为主,其原叶体上能长出新的原叶体或片状结构,形状大多不规则,雌雄同体.此外,水蕨具有1个原叶体上发育出多株孢子体的现象.
关键词:
水蕨 配子体 孢子体 发育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田美平 庄平 张涛 颜世伟 章龙珍 刘婷
利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人工繁育、养殖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仔、幼、成鱼性腺发育过程中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的迁移,生殖褶的生成,性腺雌雄分化和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于3dph(Days post-hatch)时,PGC以单细胞的形式存在于仔鱼卵黄囊上方两中肾管之间,10dph时其迁移到背侧的腹膜上皮上,13dph时其沿腹膜上皮朝肾管区下方迁移,22dph时生殖嵴形成,31dph时原始性腺形成,40~60dph时原始性腺发育形成裂腔,PGCs沿腔壁排列,裂腔经过进一步发育并从背离腹膜上皮的底端慢慢愈合成实体,90dph时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