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88)
2023(11101)
2022(9800)
2021(9074)
2020(7594)
2019(17501)
2018(17569)
2017(34176)
2016(18207)
2015(20626)
2014(20685)
2013(20588)
2012(18879)
2011(17222)
2010(17217)
2009(15815)
2008(15004)
2007(13050)
2006(11623)
2005(10255)
作者
(53450)
(44315)
(44099)
(42042)
(28319)
(21166)
(20034)
(17561)
(16899)
(15721)
(15079)
(14974)
(14089)
(13986)
(13672)
(13401)
(13215)
(12970)
(12649)
(12530)
(10984)
(10952)
(10538)
(10060)
(10031)
(9819)
(9702)
(9593)
(8951)
(8541)
学科
(94417)
经济(94335)
管理(53069)
(47478)
(40221)
企业(40221)
方法(37526)
数学(32540)
数学方法(32226)
地方(21819)
中国(19712)
(18985)
(18619)
业经(18592)
(16719)
地方经济(13976)
(13463)
理论(13233)
(13076)
贸易(13069)
环境(12871)
农业(12738)
(12737)
(12582)
技术(11328)
(10695)
(10663)
金融(10661)
(10353)
(10343)
机构
大学(268989)
学院(266301)
(113554)
经济(111190)
管理(108748)
理学(94569)
理学院(93542)
管理学(92044)
管理学院(91570)
研究(89749)
中国(64467)
(56870)
科学(54986)
(48021)
(44463)
研究所(40657)
中心(39522)
财经(39325)
业大(37911)
(37698)
(37237)
北京(36153)
(35671)
(35001)
师范(34744)
经济学(34321)
(32416)
(30602)
经济学院(30587)
农业(29296)
基金
项目(182664)
科学(143964)
研究(134289)
基金(133103)
(114903)
国家(113994)
科学基金(98592)
社会(85355)
社会科(80877)
社会科学(80854)
基金项目(71255)
(70579)
自然(63850)
自然科(62336)
自然科学(62326)
自然科学基金(61194)
教育(60607)
(58958)
资助(54979)
编号(54506)
成果(43793)
(40081)
重点(40054)
(39198)
(37608)
课题(36863)
创新(35028)
国家社会(34747)
教育部(34729)
科研(34496)
期刊
(128406)
经济(128406)
研究(81027)
中国(45293)
管理(40513)
学报(39753)
科学(37459)
(34365)
(33768)
大学(30035)
学学(28245)
教育(26573)
农业(23903)
技术(23808)
经济研究(21206)
(19898)
金融(19898)
财经(19486)
业经(19160)
(16633)
问题(16113)
图书(15445)
技术经济(14921)
理论(14025)
实践(12720)
(12720)
科技(12711)
现代(12415)
商业(11932)
情报(11629)
共检索到3857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左广  李红昌  
网络经济是由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构成的,且在不同的网络型基础产业中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如在铁路产业中密度经济就转型为密度经济和幅员经济。尽管人们对于网络型基础产业的网络经济概念界定不完全相同,很多文献在网络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密度经济及幅员经济等有关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上并不清楚甚至混用,但他们的研究成果无疑是具有先导意义的。如一些西方学者研究了铁路的规模经济和密度经济,结果表明:铁路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密度经济的(如表1),且对个别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确实存在着幅员经济现象(如表2)。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安俞静  刘静玉  李宁  乔墩墩  刘梦丽  
选取城市间最短旅行时间数据和社会经济综合指标,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地统计分析、空间探索性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可达性与经济联系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原城市群可达性水平整体呈现"十"字型空间格局,南北向沿线城市的可达性优于东西向;局部空间上,高低值空间集聚分块状特征明显,显著空间关联类型以显著HH区和显著LL区为主。(2)经济联系整体呈现"钻石"型立体网络格局且分层态势明显;局部空间上凸显以郑州、商丘、洛阳等核心区城市为中心的辐射状格局;网络结构呈小团体集聚特征,团体内部联系密切,整体联系相对松散。(3)经济联系强度受到城市规模、城镇化水平、交通、区位及资源流通能力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甍娜  郭进利  
从我国高速铁路信息中提取610个站点以及3 058个列车的信息,基于L空间建立高速铁路加权网络。通过复杂网络理论对网络结构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高速铁路网络为小世界网络。当节点度大于等于6时,网络呈现无标度特征。通过计算机模拟,进行网络的可靠性试验发现,对边或节点进行蓄意攻击比随机攻击破坏性更大。其中,只要对极少的最大度节点或最大介数节点进行攻击,就能造成网络全局效率的急剧下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钟业喜  郭卫东  毛炜圣  王晓静  冯兴华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闽新轴带高质量发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列车时刻表数据,以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可达性方法对闽新轴带铁路网络密度与层级、可达性及一日交流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闽新轴带的网络密度由12.89%增长至29.94%,武汉、西安、南昌的规模分列前三;铁路网络区外联系密度与强度均显著提升,多层级铁路网络结构分别显示出城市群核心区扩张演化及其结构拓展细节,高层级网络结构与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吻合;闽新轴带城市可达性均获得较大提升,区域、省域及城市尺度间可达性提升差异明显;高铁网络的发展对中心城市的一日交流圈范围具有显著影响;最后分析了闽新轴带铁路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恒宇  汝宜红  孙膑  
以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省会城市铁路"客运能力矩阵"。该矩阵同时考虑了各省会城市之间客运列车开行数目及相应的运行速度等级,反映了各省会城市的客运铁路能力。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Ucinet软件,拓扑出了基于"客运能力矩阵"的全国省会城市普速铁路网络和高速铁路网络,并利用"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指标分别刻画各省会城市在两个铁路网络中的网络影响力及网络控制力。结果表明:北京、石家庄等4个城市在普速铁路网络中最具影响力;北京、上海、南京在高速铁路网络中最具影响力;北京、郑州等5个城市在普速铁路网络中最具网络控制力;北京、武汉在高速铁路网络中最具网络控制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覃成林  朱永磊  种照辉  
高速铁路通过提高城市可达性影响城市人口增长。1997-2011年,在铁路提速的影响下,城市可这性每提高1%,可引起城市人口增长0.67%。到2020年,全国高速铁路网建成后,将对城市化格局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表现在:城市人口向高速铁路沿线城市集聚,尤其是向高速铁路密集区域的城市集聚;城市人口向城市群集聚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城市群之间的人口增长速度具有差异性;包括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巨型城市在内的城市等级一规模结构将呈橄榄形发展;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将呈现出小城市>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巨型城市的格局。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韦前  
随着高速铁路时代渐行渐近,产业经济战略中的"高铁"因素开始提上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筹划中。高速铁路的网络化推进对我国产业经济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理论上的高铁规模经济性、速度经济性、网络经济性,如何在中国现实中实现?它一旦实现,对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又将意味着什么?"高铁"技术环境与"高铁"产业发展将是一种什么关系?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正引起学界的关注与重视。2010年3月24日,在由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和产业经济研究院共同发起的暨南经济学术沙龙上,产业经济研究院张耀辉教授发表了题为"高铁对现代产业体系及经济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严思齐   吴群  
研究目的:探究铁路网络联系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为依托铁路交通发展促进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空间面板模型。研究结果:(1)长三角城市铁路联系强度和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均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2)铁路联系强度的提高促进了本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与综合铁路联系相比,高铁联系对本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3)铁路联系的加强促进了本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提升和创新产出的增长,进而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产生影响。高铁联系在促进本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和创新产出增长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4)城市对外铁路联系强度的提高产生了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抑制了邻近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研究结论:应充分发挥铁路建设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创新方面的作用,依托铁路网络加强区域内经济技术合作、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以推动区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整体性提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来逢波   许冰   王彤彤  
高速交通已成为推动区域空间格局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保障。基于山东省2010年、2015年与2020年高速铁路网络数据以及城市层面数据,分析了山东省高速铁路网络与区域空间格局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高速铁路网络对山东省区域交通整体可达性提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会助力交通可达性的提升;省内区域经济联系总量基本呈现增长态势;山东省交通可达性与经济联系总量的耦合度基本保持均衡发展状态,但省内各城市的耦合协调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大部分城市交通可达性水平强于经济发展水平,代表着高速铁路网络的带动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对经济的整体带动作用不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映慧  初楠臣  郭晶鹏  姜博  朱亮  
构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际O-D高铁运营频次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三大城市群高铁网络结构与特征,结果表明:高铁整体关联性京津冀紧密,长三角次之,珠三角松散;然而长三角内部高铁城市联系与高铁网络不均衡性最强;长三角东部比其西部高铁联系密切,珠三角北部强于群内其他区域,京津冀高铁流动频繁区集中在京津;省域内部高铁紧密性:江苏>浙江>广东>河北>安徽;城际视角,深圳—广州、上海—南京、上海—苏州、南京—苏州、上海—无锡属于点对点间高密度联系。三大城市群高铁网络均具有显著的"小世界"效应特征,京津冀与长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陶思宇  冯涛  
城际铁路是对现有城市群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补充,城际铁路网的新建不可避免地会形成诱增客流。深入分析了城际铁路网诱增客流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结合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诱增客流预测理论,对重力模型进行改进,运用改进重力模型和生长曲线法进行诱增客流预测,提出了基于城际铁路网的诱增客流预测的思路与方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宗明  刘敏  高兴民  
高速铁路作为交通运输服务的高级形式,促进了城市圈之间的文化旅游交流。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基于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高速铁路对城市群旅游经济增长产生的空间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的旅游经济具有高度空间自相关,其旅游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空间外溢效果;旅游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周边,高铁运营里程及运行班次对武汉城市圈的旅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高速铁路网密度的加大,使各地区旅游出行成本逐渐降低,旅游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加快。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晓楠  运迎霞  任利剑  
文章运用复杂网络模型和潜力模型对1997—2017年京津冀地区铁路网络变化及随之形成的河北省中小城市可达性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对2022年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铁路物理网络结构由"两横两纵"成长为"三横三纵",霸州市作为纵横线路交点的中转优势不断强化,固安县的枢纽作用将明显提升;(2)铁路网络密度提高,中小城市直达率提升,高铁沿线大城市的分隔作用被削弱;(3)铁路出行网络路径流量空间分布由均衡式向集中型转变,中小城市点权强度高值向高铁沿线城市转移;(4)铁路出行网络平均路径长度缩短,中小城市之间的可达性差距呈现先缩小再扩大又缩小的波动变化。(5)普通铁路的建设与提速、高速铁路开通是促进区域铁路网络生长和中小城市可达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云  李雪梅  
使用1998~2012年间的30个省份数据,由专利指标构成区域知识资本的度量。通过考虑区域间的个体异质性和省域可达性导致的空间自相关,使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知识溢出效应。研究证明:一方面,知识存量对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存在显著的影响,并从一个新的维度分析了可达性提高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的增加;另外一方面,高速铁路网络影响下各关键节点省份的外部知识存量都出现显著增加,我国知识溢出拓扑结构也将随之出现变化。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古丽米热·阿吾旦  
近几年网络给予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注入的强劲动力,数字网络化、多元国际化、实时交互性、广容易检性等特性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效能,凸显了网络经济的新活力。文章认为,发挥网络经济强大的拉动效应,为新疆区域经济添力添彩,是解决新疆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