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227)
2023(18897)
2022(15835)
2021(14498)
2020(12077)
2019(27541)
2018(27168)
2017(52976)
2016(28260)
2015(31794)
2014(31799)
2013(31272)
2012(28414)
2011(25426)
2010(25372)
2009(23306)
2008(22237)
2007(19692)
2006(17440)
2005(15369)
作者
(80865)
(67487)
(67110)
(63959)
(42986)
(32300)
(30497)
(26525)
(25828)
(23874)
(22838)
(22803)
(21528)
(21268)
(20915)
(20622)
(20202)
(19591)
(19385)
(19198)
(16606)
(16432)
(16346)
(15491)
(15206)
(15081)
(14745)
(14515)
(13696)
(13121)
学科
(133766)
经济(133638)
管理(81632)
(77863)
(64005)
企业(64005)
方法(54851)
数学(47632)
数学方法(47071)
中国(32885)
(32744)
地方(29307)
业经(29023)
(28067)
(26072)
农业(22059)
(20733)
(20338)
贸易(20323)
(19628)
理论(19396)
(18515)
技术(18346)
环境(18335)
(17612)
金融(17609)
产业(17322)
(17228)
财务(17147)
财务管理(17110)
机构
大学(405828)
学院(404920)
(173586)
经济(170148)
管理(161648)
理学(140329)
理学院(138808)
研究(136919)
管理学(136332)
管理学院(135601)
中国(101587)
(85456)
科学(82222)
(76186)
(67218)
(62474)
中心(61646)
财经(61614)
研究所(61139)
业大(58647)
(58497)
(56117)
北京(53549)
经济学(53503)
(52370)
师范(51887)
(49737)
农业(48501)
经济学院(47929)
(47133)
基金
项目(277368)
科学(219683)
基金(203034)
研究(202827)
(176254)
国家(174803)
科学基金(151597)
社会(130706)
社会科(123969)
社会科学(123937)
(107554)
基金项目(107480)
自然(97742)
自然科(95518)
自然科学(95498)
自然科学基金(93782)
教育(92635)
(89864)
资助(83293)
编号(81646)
成果(64997)
重点(61720)
(61208)
(60025)
(57555)
课题(55740)
国家社会(54373)
创新(53711)
教育部(53074)
科研(52501)
期刊
(192988)
经济(192988)
研究(121355)
中国(74188)
管理(61371)
学报(61097)
科学(57695)
(57684)
(57069)
大学(47420)
学学(44891)
教育(40019)
农业(39164)
技术(36598)
(34804)
金融(34804)
经济研究(31865)
财经(30839)
业经(30821)
(26668)
问题(25102)
技术经济(21396)
(19877)
理论(19081)
统计(18859)
商业(18818)
科技(18772)
现代(18570)
图书(18569)
(17849)
共检索到5934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姚常成  宋冬林  范欣  
以第一次铁路提速和第一次高铁动车组的运营为研究对象,利用PSM-DID模型方法,实证分析了铁路提速对于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和间接传导途径。研究发现:铁路提速除了能通过"时空压缩效应"直接促进经济增长,还能借由城镇化、产业集聚、市场潜力等中介变量间接影响经济增长。其中铁路提速借由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在不同提速时期表现有所差异,而铁路提速对产业集聚的影响还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异质性: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显著降低,而非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却明显增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吕朝凤  朱丹丹  
市场化改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被大量研究所证实,但是系统考察市场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研究仍比较匮乏。本文在一个引入市场化与不完全契约的内生增长模型中,从市场潜力角度考察了市场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市场潜力扩大会提高长期增长率,市场化改革则通过扩大市场潜力对增长率的正影响,而促进长期增长。在此基础上,基于1999~2009年间中国省份38个工业行业的经验研究,发现这一结论显著成立;在控制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本禀赋、FDI、市场竞争、多样化与专业化及变量内生性后,上述结论依然显著。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梁超  
基础设施是决定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市场潜力的大小决定了规模报酬递增的程度。本文选取1999-2008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运用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系统GMM方法进行了计量估计。实证结果表明: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和市场潜力对产业集聚、空间集聚有显著的影响,此外,贸易开放度和人力资本禀赋都稳健地促进了经济集聚效应的提升,但人均GDP对经济集聚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国璋  戚磊  
基于劳动力、产业在地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地区间工资差异的事实,本文构建了一个市场潜力与工资的新经济地理学(NEG)理论模型。理论分析表明:市场潜力对工资产生正面影响。市场潜力对工资产生正面影响来自两种渠道:一是市场潜力引发了经济集聚效应;二是市场潜力产生了逆经济集聚。相比之下,市场潜力引发了经济集聚效应更能提高和扩大地区工资水平与差异,因为经济集聚需要更低的贸易成本、较大的市场规模以及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崔许锋  张光宏  李飞  
文章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采用我国省域人口、经济与土地数据,从"人口-经济"二维驱动视角对土地城镇化驱动作用及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GWR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非农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0.60到0.6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每增加1%,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0.24到0.27个百分点,人口-经济对土地城镇化的驱动作用具有空间性特征。基于驱动作用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分区结果表明,南方地区经济城镇化对土地耗用要大于北方地区,北方地区人口城镇化对土地的耗用要高于南方地区。因此,城镇化土地集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升学  康利机  
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作用基础在于集聚经济,而我国目前已步入服务业经济时代。为此,论文采用我国30个省份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并建立PVAR模型对服务业集聚、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它们各自存在自我发展的惯性现象,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城镇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却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城镇化过程中所带来的负外部效应和"城市病"问题阻碍了服务业集聚的发展,同时,服务业集聚也会对城镇化起抑制作用,两者互为反向关系;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来自自身的变动,但在长期中,这一主导因素转化为城镇化。最后,从产业结构高级化、服务业空间合理布局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崔宇明  代斌  王萍萍  
文章从城镇化角度研究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效应,选取1986~2011年中国省际数据,采用非参数DEA方法测算各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运用面板门槛模型估计,检验不同城镇化条件下,集聚效应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非线性关联。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促进效果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强。在城镇化背景下,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渠道主要是促进技术进步,对于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明显。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蒋华雄  孟晓晨  
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力,对城市经济及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了探讨高铁对我国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本文修正了市场潜力模型并识别出可能利用高铁的产业,计算2012年基于普铁及基于高铁城市各产业市场潜力及变化值,分析高铁对城市产业市场潜力的规模及空间影响特征。得到:1)高铁对制造业的市场潜力规模影响最大,其次分别为批发零售业、交通邮政业、租赁商服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科研服务业、住宿餐饮业,对金融业市场潜力影响最小;2)城市规模越大,高铁对其产业市场潜力的影响越大;3)高铁使得制造业、交通邮政业、批发零售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铮  岁磊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是否"以及"何时"会出现城镇化不足或过度城镇化问题成为理论研究的焦点。文章通过修正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使用首位度作为城镇化程度的量化指标,建立了度量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程度的计量模型来分析中原城市群1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发现中原城市群的城镇化还未达到理论上的最优程度。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韩博  许海霞  王哲  
本文首先阐述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接着构建城镇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数理模型,对我国西部12个省份2002-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影响系数为10.99618,城镇化通过科教支出增加和人口教育程度提高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最后,文章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叶阿忠  陈生明  冯烽  
针对已有文献研究城镇化时忽视的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效应以及经济增长对人口城镇化的非线性关系的问题,文章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利用半参数空间滞后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服务业的发展大力推动了我国区域人口城镇化发展,且它的影响强度明显高于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服务业集聚效应对该省的人口城镇化具有促进作用,第二产业集聚对该省的人口城镇化的作用不显著。(2)经济欠发达地区(云贵川等)的经济增长对人口城镇化的促进作用较小。而多数位于中部和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福建、广州等)的经济增长显著促进了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然而,在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浙江)的经济增长对人口城...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苏华  刘升学  
基于2011—2018年1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综合运用FE、系统GMM与BCFE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促进东部城市高新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是国内市场潜力、外地中间品可得性、本地专业化劳动力可得性与固定资本存量;促进中部城市高新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则是固定资本存量、本地和外地专业化劳动力可得性;本地专业化劳动力可得性和工资水平对西部城市作用更大,西部城市固定资本和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此外,国外市场潜力的作用十分有限,新兴产业偏离本地比较优势的趋势较为突出,各地风险资本市场发展普遍滞后。国内市场潜力、外地中间品可得性与交通条件均呈现出门槛效应,供给外部性与国内市场潜力均未展现出明显的空间衰减特征。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T.V.Uskova  陈宁  
一、全球经济增长现状世界经济正经历着另一场衰退。2011年生产增加量大幅度衰减。联合国在"2012世界经济形势和展望"报告中预测:2012-2013年间世界经济将出现增长滞缓现象。2012年的数据表明,全球经济增长正在减缓。欧元区经济下降了0.6个百分点,而美国的经济形势相对复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值从3.5%下降到3.3%。亚太地区经济之前表现出良好动态,现在却表现出明显的反向增长趋势。对中国而言,经济增长率也略有降低。中国媒体曾引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的话,2012年中国GDP增长率为7.7...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雷杰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开始面临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诸如财政货币政策空间有限、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等。身处重要机遇期的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速会怎样变化?本文利用Phillips and Sul(2007)分析俱乐部收敛的方法来选择与中国相似的国家或地区,并基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数据在生产函数的框架下预测未来中国经济表现,分析经济结构问题。结果发现,在2025-2045年期间中国的潜在产出增长率会逐年下降,仅考虑产出水平的预测结果为3.5%,但在考虑了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积累影响后,预测结果调整为5.1%。中国可以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采取优化人力资本积累、促进产业升级等措施将产出增长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颖  陈维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产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能够提高本地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力,同时随着经济要素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会对与之相关的其他城市发展产生一定空间影响。文章梳理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考虑在经济集聚的作用下,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化的直接影响机制和间接影响机制,并为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协调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