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93)
- 2023(7626)
- 2022(6438)
- 2021(5613)
- 2020(4535)
- 2019(10108)
- 2018(9440)
- 2017(17728)
- 2016(9688)
- 2015(10044)
- 2014(9615)
- 2013(9443)
- 2012(8425)
- 2011(7543)
- 2010(7435)
- 2009(6614)
- 2008(6293)
- 2007(5225)
- 2006(4605)
- 2005(3670)
- 学科
- 济(40982)
- 经济(40939)
- 管理(24905)
- 业(22947)
- 方法(17858)
- 企(16815)
- 企业(16815)
- 数学(16399)
- 数学方法(16277)
- 中国(13086)
- 地方(10253)
- 农(10028)
- 学(8761)
- 业经(8175)
- 财(8096)
- 贸(7944)
- 贸易(7941)
- 环境(7818)
- 易(7656)
- 农业(7199)
- 城市(7052)
- 技术(5973)
- 产业(5836)
- 发(5543)
- 划(5414)
- 城市经济(5212)
- 地方经济(4924)
- 制(4923)
- 务(4710)
- 财务(4706)
- 机构
- 大学(137947)
- 学院(136868)
- 济(56014)
- 经济(54867)
- 管理(51678)
- 研究(49413)
- 理学(46415)
- 理学院(45732)
- 管理学(44889)
- 管理学院(44648)
- 科学(34225)
- 中国(33531)
- 农(30911)
- 京(29032)
- 业大(26858)
- 所(25204)
- 农业(25020)
- 研究所(23750)
- 中心(21684)
- 财(21342)
- 江(18860)
- 财经(18380)
- 院(18327)
- 范(17994)
- 师范(17682)
- 经济学(17587)
- 农业大学(17491)
- 北京(17036)
- 经(16974)
- 经济学院(16221)
- 基金
- 项目(106637)
- 科学(84731)
- 基金(80489)
- 家(74221)
- 国家(73680)
- 研究(67550)
- 科学基金(62943)
- 社会(46577)
- 基金项目(44540)
- 社会科(44467)
- 社会科学(44455)
- 自然(43718)
- 自然科(42839)
- 自然科学(42825)
- 自然科学基金(42049)
- 省(41233)
- 划(36122)
- 资助(30590)
- 教育(29946)
- 重点(24368)
- 编号(23649)
- 发(22965)
- 计划(22533)
- 创(22469)
- 部(22418)
- 创新(21131)
- 科研(21060)
- 国家社会(20607)
- 科技(19505)
- 教育部(18631)
共检索到1797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覃成林 杨礼杉
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了铁路交通发展对沿线城市外商直接投资、劳动力和科技三大要素空间集聚动态的影响。使用铁路最短旅行时间构建了反映时间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以此描述铁路交通发展所产生的时空压缩效应和边界突破效应对城市空间关系及要素空间相关性的影响。同时,在要素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中引入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所描述的可达性指标,分析了铁路交通发展带来的城市区位增强效应对铁路沿线城市要素空间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使用时间距离构造空间权重矩阵的条件下,三种要素的空间分布均存在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但是其溢出的方式和特点有别,铁路交通发展对沿线城市三种要素集聚水平的影响也不相同。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红昌 Linda Tjia 胡顺香
高速铁路对城市经济集聚与均等化影响重大。本文分析了高速铁路引起可达性变化,再引起集聚租金变化,进而引起城市经济与空间集聚的变化的作用机理。通过构建DID估计模型,分别以第三产业区位熵等4个指标作为集聚经济指数,计量分析高速铁路对城市集聚经济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市集聚经济的水平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高速铁路促进经济更向西部地区集聚,有益于我国经济趋向于均等化。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城市可达性 集聚经济 均等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覃成林 种照辉
本文设计了一个综合的经济集聚指数描述经济集聚状态,建立了包含可达性指标的经济集聚模型,分析高速铁路对铁路沿线城市经济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高速铁路影响下,铁路沿线城市的经济集聚水平明显提升,铁路沿线城市可达性每提升1%,可引起这些城市经济集聚指数出现0.8072的相应增加。但是,高速铁路发展也引起铁路沿线城市之间的经济集聚水平差异扩大,经济集聚格局趋向非均衡。其中,高速铁路沿线城市成为经济集聚的目的地,经济集聚水平显著提升且内部差异缩小;这类城市的可达性每提升1%,可引起城市经济集聚指数发生0.8798的相应增加。相反,非高速铁路沿线城市的经济集聚水平相对下降,成为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的流出地...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经济集聚 经济集聚指数 可达性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卢福财 詹先志
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中,引入高铁变量,构建了高铁对沿线城市工业集聚影响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基于中部六省80个地级市的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以及中介效应方法对相关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开通高铁对于工业集聚度的提高有着显著且稳健的拉动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会随着高铁数量的增加而加强;高铁的工业集聚效应只在市辖区人口规模小于50万的城市显著,作用也最强;高铁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工业集聚,对国有企业的工业集聚则有反向作用;高铁通过影响工业劳动力的流动改变沿线城市工业集聚程度。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卢福财 詹先志
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中,引入高铁变量,构建了高铁对沿线城市工业集聚影响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基于中部六省80个地级市的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以及中介效应方法对相关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开通高铁对于工业集聚度的提高有着显著且稳健的拉动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会随着高铁数量的增加而加强;高铁的工业集聚效应只在市辖区人口规模小于50万的城市显著,作用也最强;高铁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工业集聚,对国有企业的工业集聚则有反向作用;高铁通过影响工业劳动力的流动改变沿线城市工业集聚程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戴学珍 徐敏 李杰
选择京沪高速铁路沿线72个城市为样本,从效率与公平两个角度探讨了京沪高铁的开通给不同规模、不同区位条件的站点城市和非站点城市带来的可达性变化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表明,京沪高铁的开通提高了沿线城市,尤其是站点城市的可达性效率,增强了高铁沿线的"廊道效应";同时,高铁的开通增大了站点城市和非站点城市之间以及非站点城市内部的差异,加剧了样本区域发展的不均衡,但减小了站点城市内部的差异,促进了其均衡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白永平 狄保忻 王鹏龙 黄永斌
根据紧凑城市的核心内涵,从空间紧凑、结构良好、效率较高三个维度构建了城市紧凑度测度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计算了2009年陇海—兰新—北疆铁路沿线40个城市紧凑度的综合得分,并将其划分为紧凑、较紧凑、一般紧凑和不紧凑四种类型。除个别城市外,从总体上来看,沿线城市紧凑度水平按照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顺序呈现依次降低的变化规律。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了城市紧凑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目前影响沿线城市紧凑度的主要因素首先是经济增长弹性,其次是人口密度、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形态紧凑度等;对于不同规模的城市,城市紧凑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亦有差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朱万春 田景仁 刘芸
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物流产业集聚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构建DID估计模型,运用EG指数分析了高速铁路的开通对沿线城市物流产业的集聚效应,并对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进行了分类计量分析。结果显示,高铁的开通对沿线城市的物流产业集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中、西部地区的效应要低于东部地区。对此,本文在探讨物流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对构建高速铁路快速物流产业基地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旦珍
本文基于2010-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省域面板数据,借助区位熵和DEA指数法分别测算旅游产业聚集水平及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一带一路”沿线省域旅游产业聚集水平与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区、对外窗口区、开放先行区旅游产业聚集对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呈促进作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旅游业产业聚集短期内抑制了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从长期来看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从溢出效应来看,旅游产业聚集对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旅游资源的共享性将促进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投入要素的充分利用,当过度聚集出现时,旅游产业聚集对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也由正向转向负向。总体上,“一带一路”沿线省域旅游产业聚集对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长期效应明显高于短期效应。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丁如曦 赵磊 李东坤
文章基于生产性服务业跨国公司联系的视角,定量测度并刻画2013年和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地区)190个样本城市网络联结状况,并探究其集聚性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网络联结具有复杂性和尺度变异特征,不同层级城市联系网络的空间形态与密度存在较大差异;沿线城市间网络联结具有核心-边缘结构,东、西两端分别已形成多中心网络化联结格局,中间欧亚内陆腹地城市的网络联结及其集聚性相对不足;整体上,"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网络具有多中心、多层级、嵌套型特征;城市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连通性硬件设施、软件环境以及城市所在国家的对外开放水平和营商便利度因素,对城市网络联结的集聚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马红梅 郝美竹
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分析框架下,基于集聚租金的视角重新探讨了高铁建设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及内在机制。首先,将中国高铁开通视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85个地级市2007—2016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高铁的开通积极地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借助构建最小生成树作为工具变量排除了潜在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其次,引入交通可达度、市场准入以及市场一体化指标作为集聚租金的替代变量,发现高铁开通直接提高城市交通便利度,继而提高市场准入,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最终增加了集聚租金,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在高铁沿线城市的集聚。最后,高铁开通对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着极大的助推效果,而对于原本就具备趋近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的特大城市和沿海城市来说,交通可达度所带来的集聚效果一般。此外,当高铁站与城市中心之间的距离超过30公里时,高铁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正向影响消失。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覃成林 刘万琪 贾善铭
以1997—2011年中国6次铁路提速和高铁开通为背景,在β趋同模型中加入用可达性度量的铁路交通发展因素,并用频次加权平均旅行时间衡量可达性,从全国、区域和城市3个空间层次分析了中国铁路交通发展对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结果显示:铁路交通发展对全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以及提速铁路沿线城市的经济增长的β趋同均有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的β趋同有阻碍作用,而铁路交通发展对非提速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的β趋同的影响甚微,对中部地区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的β趋同的影响不确定。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梁琦
集聚使距离产生的成本降低;反过来,距离将改变集聚的中心。距离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活动频繁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国际不均衡和区域不均衡。尽管新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的贡献非常重要,但它却不能轻易改变经济地理的规则。在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中,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低廉并不是绝对的优势;如果规模经济大于成本节约效应,制造业会更趋于集中而不是分散;某种程度的经济一体化对大国比对小国更有利,小国和穷国有可能沦为外围;从国内经济着眼,开发大西部对东部有深远的意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晓州 白永平 张胜武
选取兰新沿线为研究区域,利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为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铁路提速对沿线节点城市可达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铁路提速极大地压缩了时空距离,可达性大幅提高,缩小了沿线地区的交通区位差异,但不同阶段可达性演化特征不同,1994—2000年间可达性提升幅度较大,2000—2010年间变化幅度较小,这与铁路提速的幅度不同有着密切关系。同时铁路提速促使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形成,推动腹地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
可达性 加权平均旅行时间 兰新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