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54)
2023(6969)
2022(6003)
2021(5359)
2020(4728)
2019(11189)
2018(11128)
2017(21943)
2016(12466)
2015(14372)
2014(14760)
2013(15097)
2012(14479)
2011(13333)
2010(13495)
2009(12250)
2008(12635)
2007(11671)
2006(10111)
2005(9008)
作者
(40059)
(33890)
(33593)
(32123)
(21438)
(16285)
(15498)
(13216)
(12674)
(12025)
(11690)
(11446)
(10782)
(10754)
(10753)
(10638)
(10485)
(10004)
(9925)
(9903)
(8607)
(8495)
(8370)
(7742)
(7733)
(7663)
(7611)
(7522)
(6967)
(6795)
学科
(55363)
经济(55311)
管理(35739)
(32659)
方法(27294)
(25229)
企业(25229)
数学(24271)
数学方法(24028)
(16248)
(15457)
(13117)
环境(12823)
中国(12685)
(10724)
贸易(10722)
农业(10522)
地方(10465)
(10388)
业经(10288)
(9741)
(9516)
(8443)
(8154)
银行(8120)
(8028)
财务(8009)
财务管理(7986)
(7923)
金融(7919)
机构
大学(195426)
学院(193037)
(79445)
经济(77824)
管理(71499)
研究(69245)
理学(61620)
理学院(60869)
管理学(59684)
管理学院(59326)
中国(51083)
科学(45515)
(41476)
(40853)
(37609)
(35316)
研究所(34678)
业大(32791)
农业(32770)
中心(31311)
(30056)
财经(28585)
(25958)
(25823)
北京(25755)
师范(25593)
经济学(24735)
(24385)
(23167)
经济学院(22568)
基金
项目(128008)
科学(99112)
基金(92315)
研究(89806)
(82348)
国家(81732)
科学基金(67672)
社会(55333)
社会科(52370)
社会科学(52350)
(50233)
基金项目(49214)
自然(45028)
自然科(43912)
自然科学(43892)
(43437)
自然科学基金(43113)
教育(41253)
资助(38617)
编号(35918)
重点(29930)
成果(29695)
(28968)
(28344)
(25848)
科研(25566)
计划(25492)
课题(25081)
创新(24348)
教育部(23944)
期刊
(84892)
经济(84892)
研究(52554)
(36107)
学报(35705)
中国(33851)
科学(31874)
(27265)
大学(25529)
农业(24452)
学学(24252)
管理(22757)
教育(17223)
(15790)
金融(15790)
技术(15690)
财经(13943)
业经(13729)
(13296)
经济研究(12967)
问题(12199)
(11964)
(10837)
技术经济(10204)
(9681)
统计(9628)
资源(9622)
理论(9275)
业大(8803)
商业(8798)
共检索到2783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薛素燕  毛玉泽  李加琦  蒋增杰  方建光  
经食物链形成的“碳封存”和“碳转移”是海洋渔业碳汇的重要方面。大型海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力之一,也是最高效的固碳生物类群之一,端足类是大型海藻群落中非常重要的消费类群,处于食物链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中间环节,承担着“碳转移”的职责。本文以山东半岛端足类中华原钩虾(Eogammaruspossjeticus)为实验对象,开展了其对5种大型海藻[浒苔(Ulva prolifera)、肠浒苔(U. intestinalis)、扁浒苔(U. compressa)、线形硬毛藻(Chaetomorpha linum)和丝毛藻(Cloniophorasp.)]的摄食研究,比较了中华原钩虾对5种大型海藻的摄食率,分析了摄食率与海藻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碳氮比(C/N)和干湿比(DW/FW)等指标的相关性,揭示了中华原钩虾对海藻的摄食选择性特征,初步探讨了钩虾潜在的碳汇影响。结果显示,中华原钩虾对肠浒苔和浒苔具有较高的摄食率,分别为0.81和0.80 g鲜重/(g·d),而对线性硬毛藻摄食率最低,为0.19 g鲜重/(g·d);中华原钩虾选择栖息于大型海藻的个体数量比例以丝毛藻最高,其次为肠浒苔和浒苔;中华原钩虾的摄食率与海藻TOC含量和C/N呈显著正相关(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曦杰  章守宇  王旭  蒋日进  赵静  
于2013年夏季对枸杞岛海藻场螺类优势种角蝾螺进行了稳定同位素、摄食选择性、消化代谢物粒径等系列实验。稳定同位素结果显示,角蝾螺是牧食性生物,在藻场中的营养级为2.12,属初级消费者,底栖海藻是角蝾螺的主要食源,贡献率为94.5%;摄食选择性实验结果显示,角蝾螺具有较宽的摄食选择,能够摄食海带、铜藻、粗枝软骨藻等11种大型藻类,其中铜藻及蜈蚣藻是枸杞岛潮下带的重要优势种;消化代谢物实验结果显示,角蝾螺的啃食作用能为藻场碎屑提供增量,角蝾螺对海藻场碎屑的增量为(0.016~0.094)g/d,经过啃食及消化作用产生的碎屑主要粒级为1Φ(>250μm)。稳定同位素分析—摄食选择偏好实验—螺类消化代...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何培民  刘媛媛  张建伟  吴海龙  于克锋  霍元子  张建恒  
大型海藻光合作用是海域初级生产力的来源之一,是海洋碳循环中关键的一环。大型海藻可通过光合作用有效地吸收海水中溶解的无机碳以及大气中的CO2,将其转化为有机碳并释放O2,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支持生态系统外,还以有机物的形式埋藏在沉积物中,进而形成碳的汇。大型海藻的养殖和增殖对CO2的减排、减缓海洋酸化、扩增海洋碳汇效应以及缓解气候变化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大型海藻碳汇机理、潜力以及大型海藻碳汇能力的扩增途径进行了综述,为大型海藻碳汇效应研究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祖立  章守宇  陈彦  毕远新  
随着海洋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和海洋环境监测的需要,一些传统的研究方法如多样性指数等在评价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时显得说服力不足,而摄食功能群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实验根据2012年8月对浙江枸杞岛海藻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调查实验,分析该海域夏季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摄食类群的组成、空间及数量分布,并进行相关生态评价。结果表明,枸杞岛海藻场夏季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组成以肉食者和滤食者占较大优势,食碎屑者、植食者和食底泥者次之,杂食者最少;肉食者的优势种为布尔小笔螺、寄居蟹、扁平管帽螺、甲虫螺和四齿矶蟹等,滤食者的优势种为条纹隔贻贝、带偏顶蛤、短石蛏和布氏蚶等,植食者的优势种为钩虾、单一丽口螺和锈凹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凯  章守宇  汪振华  许敏  赵静  王蕾  
2007年8月至2008年6月对枸杞岛海藻场生态系统4个盛衰阶段展开调查,共获得297个褐菖鲉样本,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以研究褐菖鲉摄食习性及其随藻场盛衰、体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褐菖鲉的摄食强度很低,空胃率和平均饱满指数随藻场盛衰有显著变化(P0.05),平均饱满指数在小于100.0mm各体长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褐菖鲉是底栖生物食性鱼类,食物种类有端足类、虾类、蟹类、棘皮类、多毛类等12大类29种生物,端足类是(%IRI为97.03%)是褐菖鲉最重要的摄食种类;褐菖鲉食物种类随藻场盛衰而变化,在海藻场增长期和茂盛期两个阶段主要摄食虾类...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韩永望  李健  陈萍  李吉涛  何玉英  常志强  戴芳钰  刘德月  
研究了强壮藻钩虾Ampithoe valida的食性及其对温度、盐度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强壮藻钩虾消化道内含物组成主要可分为有机物碎屑和大型藻类。2)强壮藻钩虾消化道中蛋白酶活力最高,脂肪酶活力次之,淀粉酶活力最低。3)使用不同饵料(对虾人工配合饲料、硬毛藻、小球藻、生物絮团和蛤蜊肉)饲养强壮藻钩虾,发现对虾人工配合饲料为其生长的最佳饵料。4)成体强壮藻钩虾比幼体强壮藻钩虾耐高温,且耐温能力与其生活水温有关,生活水温相对较高情况下耐温能力也相应提高。5)强壮藻钩虾为广盐种,在盐度4~40范围内均可正常存活。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雨蒙  章守宇  周曦杰  赵旭  徐胜南  向晨  
大型海藻凋落物分解为海藻有机、无机碎屑参与海藻场C、N等养分循环,对维持海藻场较高的净初级生产力有着重要作用。采用"原位埋袋法",尝试对枸杞岛大型海藻优势种孔石莼(U.pertUsa)、细枝软骨藻(C.teNUissima)、舌状蜈蚣藻(G.livida)、瓦氏马尾藻(s.vaChelliaNUm)、羊栖菜(h.fUsifarme)凋落物的分解过程进行模拟,实验测定分解过程中凋落物有机C含量、有机N含量、C/N和C、N稳定同位素值。结果发现,海藻凋落物δ~(13)C、δ~(15)N值随时间变化趋势变化较复杂,根据凋落物碎屑化过程中不同的分解主导因素,将枸杞岛夏季大型海藻凋落物大致分为淋溶分解期...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王渊源  王全阳  
摄食是鱼虾类的基本生命活动,也是取得营养物质的生活方式。鱼虾的摄食行为是其摄食习性的行动表现,是由食欲、激发、探究、吞咽(或吐出)、饱食、饥饿的连锁反应才得以完成的,并且受神经系统控制。但是,环境因素和食物性状可以刺激摄食神经(下立脑中叶)的兴奋,使鱼虾得以完成摄食行为而得到营养物质。因此,研究鱼虾的摄食行为,不但在生理学、营养学有理论意义,而且在指导生产鱼虾饲料和饲养管理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黄诚  孟文新  陈建秀  葛家春  
通过对新疆乌伦古湖1450尾河鲈食性的鉴别与统计,比较了不同年龄组(0+~9+)在不同季节食物组成及摄食强度,研究了河鲈摄食生态位的时空格局,并综合其生长生殖特点探讨了可能存在食浮游一底栖动物群(0+~2+),食鱼群(3+及3+以上)两种生态类群及该物种的摄食生态策略。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薛素燕  毛玉泽  赵法箴  方建光  
采用生理生态学和酶学分析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中华原钩虾的摄食率和消化酶活力。结果显示,温度对中华原钩虾幼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薛素燕  毛玉泽  赵法箴  方建光  
采用生理生态学和酶学分析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中华原钩虾的摄食率和消化酶活力。结果显示,温度对中华原钩虾幼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徐丹丹  彭敏锐  王江丽  王志坚  张涵雪  李斌  
于2016年8月(丰水期)、11月(平水期)和2017年2月(枯水期)对藻渡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摄食类群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34种(属),隶属4门14目27科,扁蜉(Heptagenia sp.)、二尾蜉(siph1onurus sp.)、二翼蜉(Cloeon dipterum)、泉膀胱螺(Physa fontinalis)和狭萝卜螺(Radix lagotis)为该地区的优势类群。不同季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丰富度指数和Marglef均匀度差异显著,且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CCA分析显示丰水期水温、透明度和海拔等是影响藻渡河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该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群落以捕食者和刮食者为其优势功能类群,其次是撕食者、收集者和滤食者。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常亚青  王子臣  王国江  
对虾夷马粪海胆在10.0~25.0℃水温下单独投喂海带、裙带菜、石莼及15.4~17.8℃混合投喂海带、裙带菜、石莼、铜藻、角叉菜的不同组合和21.6~27.4℃饥饿状态下的摄食、生长及成活进行了试验研究。海胆体重与壳直径的关系为G=0.43132D2.9958。海胆对海带、裙带菜、石莼的日摄食率依次降低且随水温变化而异。1.0~3.6cm幼海胆在10.0~25.0℃下摄食上述海藻均可保持较快的生长速度(0.5×10-2~3.0×10-2cm/个·天),1.0cm幼海胆在19.0℃时生长最快,而3.6~5.0cm成海胆在16.0℃时最快。水温上升至25.0℃,5.0cm以上成海胆体重出现负生长...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徐东  张继红  王文琪  董美涛  王忠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水法测定了温度、体重对虾夷扇贝摄食率的影响。分别对5、10、15、20、25℃5个温度梯度下,A、B、C、D、E5个规格虾夷扇贝的摄食率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软体部干重对虾夷扇贝的摄食率影响显著(P0.05);在实验温度5~25℃范围内,温度对虾夷扇贝的摄食率和吸收率影响极显著(P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友国  
基于经济—能源—环境动态CGE模型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碳强度减排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内疫情冲击越大越不利于降低碳强度。实现既定碳强度减排目标时,疫情短期内对碳边际减排成本的影响比较显著,但长期内各情景中的碳边际减排成本将趋同。进一步,疫情不会明显影响中国碳达峰时间节点,但将显著降低碳峰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