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14)
- 2023(6252)
- 2022(5160)
- 2021(4630)
- 2020(3869)
- 2019(8315)
- 2018(8055)
- 2017(14831)
- 2016(8229)
- 2015(8560)
- 2014(8106)
- 2013(7787)
- 2012(6987)
- 2011(6190)
- 2010(5895)
- 2009(5291)
- 2008(5152)
- 2007(4278)
- 2006(3583)
- 2005(2884)
- 学科
- 济(28256)
- 经济(28222)
- 管理(21044)
- 业(21000)
- 企(16004)
- 企业(16004)
- 方法(14004)
- 数学(12837)
- 数学方法(12730)
- 学(8958)
- 农(8528)
- 财(8072)
- 贸(7925)
- 贸易(7924)
- 易(7746)
- 中国(6964)
- 业经(6317)
- 农业(5992)
- 环境(5303)
- 务(5170)
- 财务(5169)
- 财务管理(5165)
- 技术(5088)
- 企业财务(4934)
- 制(4626)
- 地方(4432)
- 产业(4269)
- 税(4211)
- 银(4206)
- 银行(4151)
- 机构
- 大学(113920)
- 学院(113009)
- 济(43122)
- 经济(42415)
- 管理(41656)
- 研究(41513)
- 理学(37542)
- 理学院(37056)
- 管理学(36162)
- 管理学院(35998)
- 农(31140)
- 科学(30902)
- 中国(29584)
- 业大(25589)
- 农业(25265)
- 京(23414)
- 所(22688)
- 研究所(21581)
- 中心(18791)
- 财(18034)
- 农业大学(17297)
- 江(15758)
- 院(15318)
- 财经(15292)
- 室(14731)
- 省(14317)
- 实验(14163)
- 经(14121)
- 北京(13870)
- 科学院(13587)
- 基金
- 项目(89271)
- 科学(69294)
- 基金(66814)
- 家(63407)
- 国家(62920)
- 研究(54085)
- 科学基金(52178)
- 自然(37689)
- 自然科(36845)
- 自然科学(36829)
- 基金项目(36537)
- 自然科学基金(36208)
- 社会(35527)
- 省(34765)
- 社会科(33795)
- 社会科学(33786)
- 划(30436)
- 资助(25815)
- 教育(23911)
- 重点(20979)
- 计划(20372)
- 创(18902)
- 编号(18720)
- 科研(18646)
- 部(18627)
- 科技(18586)
- 发(18549)
- 创新(17796)
- 业(16992)
- 国家社会(15620)
共检索到1481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童龙 张磊 李彬 耿养会 谢锦忠 张玮 陈丽洁
【目的】麻竹钩梢是一种人为干扰的营林措施,通过钩梢处理能够消弱其立竹顶端优势,提高单株立竹商品竹叶的产量。本文目的为进一步丰富麻竹钩稍研究理论,为其生产经营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方法】以不钩梢麻竹为对照,对麻竹进行轻度、中度、重度钩梢处理,通过测定1~3年生麻竹叶片C、N、P含量,同时对其C/N、C/P和N/P的比值做相关性分析,初步探讨了麻竹叶片化学计量特征对不同钩稍强度的响应。【结果】结果表明:与不钩梢相比,3组钩稍处理下,1~3年生麻竹叶片的全C、N、P含量以及C/N、C/P、N/P比值差别较大。其中1和2年生麻竹叶片C含量在不同钩梢处理间均表现为中度钩梢﹥轻度钩梢﹥重度钩梢﹥不钩梢,最大值为最小值的1.24倍。中度钩梢处理下,1年生麻竹叶片C、N、P含量分别比对照高6.8%、11.5%、低1.5%;对于2年生麻竹而言,3组钩梢处理的C/P分别比对照高1.2%、6.8%和低5.0%。不钩梢麻竹叶片N/P值范围13.65~14.19,平均值为13.99,表明麻竹生长过程中主要受到N元素的限制。随着钩稍强度的增大,1~3年生麻竹叶片N含量显著增加,且与不钩梢处理达到显著差异。【结论】本试验表明:麻竹叶片C、N、P化学计量对钩梢处理有一定程度的适应,适度的钩稍有利于提高麻竹生产力,对其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麻竹 钩稍处理 碳 氮 磷 化学计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魏亚娟 汪季 党晓宏 韩彦隆 高岩 李鹏 金山
【目的】探明白刺演化过程中,叶片碳(C)、氮(N)、磷(P)和钾(K)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方法】以内蒙古吉兰泰荒漠区白刺为研究对象,利用冗余分析探究影响白刺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的主要土壤因子,为揭示白刺营养元素需求和环境互馈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各演化阶段白刺叶片TC、TN、TK、TP平均值(g/kg)由大到小分别为TC(468.38)> TN(24.85)> TK(8.39)> TP(1.24);C∶N、C∶P、C∶K、N∶P、N∶K和P∶K平均值分别8.39、19.63、395.23、58.80、20.95、3.17和0.15;其中,TC、TN、C∶K、N∶P、N∶K、P∶K随演化过程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TK、C∶N随演化阶段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P随演化阶段呈逐渐减小的趋势;C∶P随演化阶段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从变异系数来看,TK、C∶K、N∶P、N∶K、P∶K属于中等变异,其余叶片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属弱变异性;2)叶片TC、TN含量显著高于中国和全球平均水平,是荒漠植物应对极端环境的一种策略。叶片TP含量显著低于中国和全球平均水平,导致叶片的N∶P比较高,各演化阶段白刺叶片N∶P> 16,表明研究区白刺生长受P限制;3)土壤pH、电导率与TC、TN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适度盐分促使叶片储存更多的C、N元素。【结论】冗余分析表明:白刺生长过程中,演化阶段、土壤容重、水分和电导率是影响白刺叶片生态化学计量比的潜在驱动因子。其中,演化阶段对白刺叶片生态化学计量比的贡献最大。研究结果为干旱盐碱荒漠生态系统的管理和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江志标 陈双林 郭子武 杨清平 朱玲 李明良
高节竹Phyllostachys prominens是优良的笋材兼用竹种,生态适应性强。采取覆土控鞭经营措施能显著提高高节竹笋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及竹林经济效益。为摸清覆土控鞭栽培对高节竹生长的影响,为高节竹林高效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测定了覆土控鞭栽培与对照高节竹林13年生立竹叶片的主要叶性因子和碳(C),氮(N),磷(P)质量分数,分析高节竹叶片形态和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对覆土控鞭栽培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覆土控鞭栽培2 a后,高节竹13年生立竹叶片变细长,单叶面积和比叶面积略有增大,单叶质量和叶片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盟 郑俊鸣 李磊 荣俊冬 洪小龙 陈礼光 何天友 陈凌艳 郑郁善
为了解滨海沙地观赏竹生长的限制元素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对8种观赏竹叶片、小枝和细根不同方位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种观赏竹叶片的C、N、P含量分别为472.98、22.34、1.36 g·kg~(-1),小枝的C、N、P含量分别为451.35、7.25、1.19 g·kg~(-1),细根的C、N、P含量分别为443.98、10.07、1.01 g·kg~(-1);叶片和细根的C∶N、C∶P相对较小,表明其对土壤中N、P的利用效率较低;方位对叶片、小枝和细根的N含量,小枝和细根的P含量,叶片、小枝和细根的N∶P、C∶P均有显著影响;叶片的C、N、P含量和N∶P显著大于小枝和细根;灌木竹的C含量、N∶P、C∶P显著大于乔木竹.‘绿竹’和‘矢竹’的生长受到N限制,‘福建茶秆竹’、‘鼓节竹’、‘实肚竹’和‘四季竹’的生长受到P限制,而‘花吊丝竹’和‘青丝黄竹’的生长受到N和P的共同限制.由此表明不同竹种器官的养分吸收利用效率和适应方式存在差异.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景润 左珂怡 郭子武 凡莉莉 林华 胡瑞财 陈双林
[目的]探究地理分异对苦竹叶片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及其主要环境驱动因子。[方法]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LSD差异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地区(安徽省潜山县、浙江省龙游县、福建省沙县区)1~3年生苦竹叶片C、N、P含量和化学计量比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纬度的升高,1~3年生苦竹立竹叶片C、N、P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而C:N、C:P、N:P总体呈上升的趋势。潜山县立竹叶片C、N、P含量显著低于龙游县和沙县区,而C:N、C:P、N:P龙游县和沙县区明显小于潜山县;随着立竹年龄的增大,立竹叶片C、N、P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C:N、C:P呈上升趋势,而N:P不同年龄立竹间无显著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年平均温度和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等)对立竹叶片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具有重要影响,而年平均降水量等气候因子和土壤物理性质影响不大。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与叶片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均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其总影响效应水平接近。[结论]地理分异导致的苦竹叶片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变异是气候和土壤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年平均温度和土壤水解性氮、全磷、速效钾含量是影响苦竹叶片养分化学计量变异的主要驱动因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符潮 戴利燕 刘倩 李江 章挺 刘仁林
以九连山常绿阔叶林为实验对象,采用样方取样法对群落中的部分植物叶片N、P元素进行测定,并从不同物种、不同生活型、不同生境类型、不同离地高度等多个空间分布的植物叶片N、P元素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群落平均含N量为15.91 mg/g,平均含P量为1.17 mg/g,群落的发展主要受P元素的限制,在物种水平上,不同植物叶片中的N、P元素含量差异较大。(2)群落中蕨类植物通常比被子植物叶片的N、P含量低,不同生活型N、P含量呈现的规律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3)山谷植物N、P总体含量明显高于山脊,山谷植物群落主要受到N元素的限制,而山脊植物则主要受到P元素的限制;在一定离地高度内,植物叶片N、P含量逐渐升高,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原雅楠 李正才 王斌 张雨洁 黄盛怡
[目的]探讨品种、雌雄异株对榧树化学计量的影响,为榧树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浙江省诸暨市香榧国家森林公园树龄300 a左右的不同品种雌榧树(实生雌榧树圆榧、嫁接良种香榧)和实生雄榧树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集不同品种榧树植物样品和土壤样品,分析不同品种榧树不同器官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结果]研究表明:(1)实生雌雄榧树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无显著差异,雌雄异株对榧树化学计量特征无显著影响;(2)圆榧和雄榧树与香榧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存在差异,其中,香榧叶C含量(533.0 g·kg~(-1))显著高于圆榧(502.8 g·kg~(-1))和雄榧树(502.7 g·kg~(-1)),香榧根P含量(1.5 g·kg~(-1))显著高于圆榧(0.9 g·kg~(-1))和雄榧树(0.9 g·kg~(-1))。整体上香榧C∶N比高于圆榧和雄榧树,而C∶P和N∶P比低于二者;(3)榧树不同器官C、N、P含量有一致的变化趋势,C、P含量表现为叶>枝>根,叶N含量显著高于根和枝。圆榧和雄榧树不同器官C∶N和C∶P比表现为根>枝>叶,N∶P比表现为根>叶>枝;而香榧C∶N比表现为枝>根>叶,C∶P比表现为根>枝>叶,N∶P比表现为叶>根>枝。[结论]雌雄异株对实生榧树化学计量特征无显著影响,对实生榧树管理时可以不考虑雌雄差异,人为经营显著影响榧树化学计量特征。
关键词:
榧树 化学计量 品种 雌雄异株 器官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瑞禛 罗丽莹 孙嘉伟 顾红波 王光军
【目的】植物不同器官的C、N、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动态特征能反映其营养利用效率及生长环境相对的养分限制。本文针对30年生杉木林叶、枝、根C、N、P生态化学计量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旨在剖析成熟杉木林各器官在不同季节养分元素的变化情况及器官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揭示成熟杉木林生态过程中养分元素的变化规律及其环境平衡关系,为杉木成熟人工林培育大径材培育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湖南会同生态站Ⅲ号集水区30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季节杉木叶、枝、根的C、N、P含量及计量比,分析不同器官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间的差异性,用CCA约束性排序对根、枝、叶之间的相关关系及不同季节下环境因子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杉木相同器官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呈显著性季节变化(P 枝>叶;叶、枝、根的N、P含量也均表现为10月份最高,7月份最低,器官之间表现为叶>枝>根;CCA分析表明植物器官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Ⅲ号集水区杉木叶、枝、根的C、N、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杉木生态系统整体的N素含量偏低,其生长主要受到N的限制,杉木林凋落物量相对较少,其凋落物的分解提供N素少,影响植物器官中N、P等营养元素的含量。【结论】30年生成熟杉木不同器官养分元素含量及环境因子对植物器官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均有影响,这一结果与普遍认为成熟期杉木的生长基本停滞的观点不同,证明了杉木到成熟期N、P作为植物生长过程中主要影响元素,其养分循环效率仍然很高,生长缓慢是由于N素限制。本研究为杉木林大径材培育和提高杉木林经济效益提供了数据支撑。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陈珊 陈双林 郭子武 樊艳荣
为揭示林地覆盖经营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林退化机理,给退化雷竹林恢复提供参考,探讨了短期覆盖(覆盖1 a),休养式覆盖(覆盖3 a休养3 a),长期覆盖(覆盖6 a)和不覆盖雷竹林2年生和3年生立竹叶片主要养分含量及其相关性和养分再吸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同覆盖经营年限雷竹林立竹成熟叶主要养分含量和再吸收率总体上2年生立竹大于3年生立竹。林地覆盖经营对雷竹2年生和3年生立竹成熟叶、老化叶氮、磷、钾和镁质量分数均有较明显的影响(P<0.05),其中,短期和休养式覆盖经营雷竹林成熟叶氮、磷和钾质量分数升高,长期覆盖经营雷竹林成熟叶氮和钾质量分数显著下降(P<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凯 雷虹 王宗琰 吕林有 宋立宁
[目的]探究干旱胁迫对小叶锦鸡儿幼苗C、N、P分配及化学计量的影响,为小叶锦鸡儿幼苗水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控水法,设置适宜水分、轻度、中度和重度胁迫处理,测定干旱胁迫下2年生小叶锦鸡儿幼苗叶片、茎、粗根和细根C、N、P含量及比值,分析C、N、P化学计量分布格局和变异特征。[结果]与适宜水分处理相比,干旱胁迫导致小叶锦鸡儿幼苗C含量在叶片中减少,在粗根和细根中增加;N含量在粗根中减少,在细根中增加;P含量在叶片中先降低再升高,在细根中先升高再降低,最后均保持稳定。C:N和C:P在粗根和细根中增加,C:P在茎中降低;N:P在叶片中先降低后保持稳定,在茎、粗根和细根中降低。各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为P>N>C,C含量变异系数在细根中最大,在茎中最小;N和P含量以及C:N、C:P和N:P变异系数在粗根中最大,在叶片中最小。[结论]小叶锦鸡儿生长受P限制,而干旱胁迫导致受N限制作用增强,增加了细根C、N分配,提高了N、P利用效率;叶片保持N、P稳定性较强,而茎和根系反应更敏感。
关键词:
小叶锦鸡儿 干旱胁迫 化学计量特征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树萍 董琼 李世民 金友帆
以一年生树番茄(Cyphomandra betacea Sendt.)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光照(100%、75%、50%、25%自然光照),测定树番茄幼苗叶片性状以及C、N、P、K含量,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叶宽、叶面积、叶片含水率、比叶面积在50%自然光照下最大;全光照处理下,树番茄幼苗叶片C含量大于其他遮阳处理的;遮阳处理下,叶片N、P、K的含量大于茎、粗根和细根的;除粗根外,树番茄幼苗各器官的K含量随遮阳程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树番茄幼苗叶片的氮磷比随遮阳程度的增加不断增加;叶、细根的碳氮比和碳磷比小于茎和粗根的,而茎的氮磷比、氮钾比小于叶、粗根和细根的;遮阳处理下,树番茄生长受N、P限制,不受K限制;树番茄幼苗主要通过改变叶片的N、P含量以及茎的N含量、粗根的K含量来适应光照变化。室外栽培、林下种植以及园林应用中可选择50%遮阳环境,并适量施用N、P肥。
关键词:
树番茄 光照 生物量 化学计量特征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树萍 董琼 李世民 金友帆
以一年生树番茄(Cyphomandra betacea Sendt.)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光照(100%、75%、50%、25%自然光照),测定树番茄幼苗叶片性状以及C、N、P、K含量,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叶宽、叶面积、叶片含水率、比叶面积在50%自然光照下最大;全光照处理下,树番茄幼苗叶片C含量大于其他遮阳处理的;遮阳处理下,叶片N、P、K的含量大于茎、粗根和细根的;除粗根外,树番茄幼苗各器官的K含量随遮阳程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树番茄幼苗叶片的氮磷比随遮阳程度的增加不断增加;叶、细根的碳氮比和碳磷比小于茎和粗根的,而茎的氮磷比、氮钾比小于叶、粗根和细根的;遮阳处理下,树番茄生长受N、P限制,不受K限制;树番茄幼苗主要通过改变叶片的N、P含量以及茎的N含量、粗根的K含量来适应光照变化。室外栽培、林下种植以及园林应用中可选择50%遮阳环境,并适量施用N、P肥。
关键词:
树番茄 光照 生物量 化学计量特征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建文 徐长林 杨海磊 肖红 柴锦隆 周洋洋 潘涛涛 鱼小军
为深入理解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冷季牧场凋落物分解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不同放牧强度下冷季牧场凋落物现存量及C、N和P化学计量特征动态。结果表明,凋落物现存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轻度(22.50个羊单位·hm(-2))、中度(26.25个羊单位·hm(-2))、重度(32.04个羊单位·hm(-2))放牧草地凋落物现存量依次为45.72125.52、17.3256.6、8.6430.96g·m(-2)。放牧季随时间推移各放牧强度下现存凋落物的C含量逐渐降低,同一时期现存凋落物C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思梦 周扬 张健
为揭示立地类型和林龄对四川省马尾松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丘陵、山地2个立地类型小区的4个立地类型组、6个立地类型亚组和15个立地类型中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立地类型与林龄内马尾松针叶C、N、P含量及计量比。结果表明:四川省马尾松针叶平均C、N和P含量分别为524.34±29.09、10.28±0.51和0.99±0.18 g/kg, C∶N、C∶P和N∶P分别为51.08±3.68、543.90±97.40和10.73±2.24,且其均受立地类型与林龄的显著影响(P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侯晓巍 文妙霞 王海 刘超 李智华 刘欢 向安民
[目的]探究祁连圆柏针叶和林下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解决祁连圆柏与土壤之间的养分循环和供应等问题,为青海省植被保护与修复提供依据。[方法]以祁连圆柏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青海省不同地区(祁连县、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兴海县、泽库县)以及不同海拔(2 900~3 519 m)采集祁连圆柏针叶和林下土壤样品,综合探究针叶和林下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祁连圆柏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之间的差异,并采用冗余分析研究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1)不同地区、不同海拔间祁连圆柏针叶和林下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泽库县和海拔3 000 m地区祁连圆柏针叶及林下土壤总氮(TN)、全磷(TP)含量均相对较高,祁连圆柏生长速率快。(2)祁连圆柏针叶全碳(TC)、C:N、C:P和N:P为绝对稳态型,针叶TN和TP含量均为稳态型。(3)祁连圆柏针叶和林下土壤C、N、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受平均气温、海拔、年均降水量、pH等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环境因子对祁连圆柏针叶和林下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差异的累计解释率分别为73.34%和57.10%。[结论]祁连圆柏内稳性较强,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其中泽库县和海拔3 000 m处较适合祁连圆柏生存,可进一步作为青海省天然林保护修复以及种苗培育的重点区域。整体来看,祁连圆柏生长主要受N元素的限制,可采取叶面喷施氮肥、引入固氮植物或者适当降低土壤pH值等措施以促进其生长。
关键词:
祁连圆柏 生态化学计量 养分循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