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70)
2023(8154)
2022(7255)
2021(6773)
2020(5966)
2019(13829)
2018(13795)
2017(26753)
2016(15327)
2015(17421)
2014(17749)
2013(17890)
2012(16826)
2011(15393)
2010(15622)
2009(14820)
2008(14944)
2007(14070)
2006(12194)
2005(10846)
作者
(47869)
(40802)
(40591)
(38510)
(25463)
(19942)
(18586)
(16202)
(15299)
(14565)
(13851)
(13661)
(13146)
(12796)
(12782)
(12703)
(12515)
(11810)
(11806)
(11521)
(10536)
(10235)
(10135)
(9449)
(9347)
(9317)
(9217)
(8967)
(8637)
(8523)
学科
(67120)
经济(67068)
(46261)
(46223)
管理(34005)
农业(30476)
方法(29642)
数学(26869)
数学方法(26612)
(25113)
企业(25113)
业经(17181)
中国(15782)
地方(14593)
(14376)
(14212)
(12782)
(11981)
贸易(11980)
(11649)
(10620)
农业经济(10224)
(9371)
环境(9219)
(9118)
农村(9108)
(9097)
银行(9063)
(8809)
(8792)
机构
学院(228317)
大学(223846)
(91590)
经济(89554)
管理(84066)
研究(79878)
理学(72539)
理学院(71687)
管理学(70356)
管理学院(69971)
(68464)
中国(60406)
科学(53967)
农业(53270)
(47463)
业大(46309)
(43845)
研究所(40136)
(38310)
中心(38216)
(36159)
农业大学(32991)
财经(30420)
(29825)
师范(29481)
北京(29152)
(28716)
(28018)
(27553)
(27523)
基金
项目(152176)
科学(116202)
研究(108038)
基金(106435)
(94162)
国家(93265)
科学基金(77290)
社会(65986)
(63631)
社会科(61991)
社会科学(61964)
基金项目(57225)
(51824)
自然(50407)
自然科(49113)
自然科学(49084)
教育(48584)
自然科学基金(48154)
编号(45931)
资助(43686)
(36872)
成果(36619)
(34675)
重点(34473)
(33472)
课题(31445)
(30860)
计划(30030)
科研(29590)
创新(28966)
期刊
(105547)
经济(105547)
(71261)
研究(59484)
农业(48323)
中国(45185)
学报(44668)
科学(38209)
大学(32893)
学学(31560)
(28668)
业经(23767)
(23499)
管理(23215)
(21305)
金融(21305)
教育(20364)
技术(19254)
问题(15672)
(15413)
财经(14136)
农村(14064)
(14064)
经济研究(13975)
农业经济(13921)
业大(13587)
技术经济(12331)
农业大学(12106)
(12093)
世界(12051)
共检索到3344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谭艳  王波  赵瑞琳  
利用ISSR技术对29个金针菇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农艺性状分析,建立了遗传相似性聚类图和农艺性状指标。结果表明,29个金针菇菌株遗传相似性水平在0.670.89,在0.67水平上29个菌株被聚为一个类群,在遗传相似性水平为0.70上,将29个金针菇菌株分为4个大类群;在农艺性状上存在较大差异,产量上分为高产类、中产类和低产类,生育期上分为早熟和晚熟两类,子实体形态特征上分为黄色和白色、粗柄和细柄、基部绒毛分为有和无,建立了金针菇主要农艺性状指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谭艳  王波  赵瑞琳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鲜灵  
本文利用ISSR技术对来自国内外栽培菌株和野生菌株114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建立了遗传相似性聚类图。结果表明,114个金针菇菌株在遗传相似性水平为0.66时,聚为一大类群,在遗传相似性水平为0.75时,将114个金针菇菌株划分为7个类群,类群Ⅰ包括97个菌株,类群Ⅱ包括8个菌株,类群Ⅲ包括1个菌株,类群Ⅳ包括1个菌株,类群Ⅴ包括3个菌株,类群Ⅵ包括5个菌株,类群Ⅶ包括1个菌株;在0.81水平上可划分为35个亚类群,显示出我国金针菇菌株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祁丽萍  鲜灵  高俭  贾定洪  
原生质体技术在遗传分析和育种中具有重要作用。金针菇双核体在制备原生质体过程中会出现单核化。为了解单核原生质体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对3个金针菇菌株单核体原生质体不同交配型菌株以及配对而成的双核体菌株进行了ISSR分析。结果表明,3个金针菇菌株2种不同交配型单核原生质体配对的双核体与出发菌株之间遗传关系较近,遗传相似系数高的为0.97、低的为0.75;3个金针菇菌株的不同交配型菌株之间遗传差异较大,分别为0.77、0.73和0.59,表明不同交配型的单核原生质体菌株之间遗传差异显示其遗传背景的不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甘炳成  王建东  黄忠乾  
对刺芹侧耳10个菌株的遗传差异ISSR分析和子实体生长特性评价结果表明,利用ISSR的6个引物的DNA图谱经聚类分析,获得了遗传关系树状图,在相似水平为0.879时,将10个刺芹侧耳菌株分为6个类群。刺芹侧耳10个菌株的子实体在13~16℃条件下都能正常生长,但在22~27℃范围内,只有3个菌株的子实体能正常生长;根据子实体形态特征可将10个刺芹侧耳菌株分为6个类型,与ISSR分子标记聚类分类结果一致。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彭卫红  甘炳成  
对19个白色金针菇菌株和14个黄色金针菇菌株以及黄色金针菇F411菌株的6个组织分离菌株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白色金针菇与黄色金针菇在谱带上存在差异,且一些酶谱带可作为区别黄色金针菇与白色金针菇的特征酶谱带。相异系数聚类分析表明,白色金针菇和黄色金针菇可各自聚为一类群,但其中黄色金针菇F26菌株与白色金针菇菌株聚在一类。在供试的33个菌株中,共有21个菌株在酯酶同工酶谱带上完全相同,表明其亲缘关系非常相近。此外,组织分离菌株与出发菌株在酯酶同工酶谱带上完全相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李婧  鲜灵  高俭  周洁  唐杰  
对不同地区栽培的黄背木耳菌株进行了组织分离,获得10个菌株,以2个保藏菌株为对照,对其进行了ISSR、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组织分离菌株与保藏在遗传上存在差异,遗传相似系数在0.630~0.870之间,组织分离菌株与保藏菌株之间遗传差异较显著;在菌丝生长速度上差异也显著,组织分离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上差异明显,最大的相差1倍以上;在产量上表现出组织分离菌株产量较保藏菌株高,增产率在16.48%~90.85%,组织分离培养方法具有复壮效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雪凤  郎宁  韦仕岩  吴圣进  王灿琴  吴小建  苏启臣  蓝桃菊  
[目的]筛选出不同种源关系的优良反季节秀珍菇栽培菌株,为广西反季节秀珍菇优良栽培种源的选择及今后优良菌株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8个菌株的栽培品比试验,观测菌丝后期生长、出菇、黄斑病发病、子实体性状等特性,对8个菌株进行农艺性状评价;对8个菌株的DNA进行ISSR-PCR产物扩增电泳检测,以ISSR聚类分析图谱判定菌株的亲缘关系。[结果]菌丝生长后期不吐黄水、黄斑病发病率低、出菇整齐、产量高的菌株是台秀57(农)、广温秀珍和台秀(天达)菌株;子实体灰黑色且性状较好的菌株是台秀57(农)和秀珍P-6菌株;8个菌株遗传相似性水平为0.59~0.77,在0.59水平上8个菌株分为2个群,在0.68水平上分为4个群。[结论]综合分子遗传及栽培性状而言:台秀57(农)菌株各项栽培性状均表现较好,可以进行栽培推广;秀珍P-6、广温秀珍和台秀(天达)菌株可做育种材料。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田梦媛  高原  杜双田  程爽爽  陈晓文  杨丽莉  
为了筛选适合陕西关中地区栽培的香菇优良菌株,以27个香菇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栽培方法,以各菌株的菌种萌动期、菌丝生长速率、菌棒转色期、鲜菇产量及含水率、子实体形态等指标进行综合选择。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菌株之间、同一品种不同菌株之间农艺性状差异显著;2)选出了庆科212、9608-2、258、9608-1、L-01、L-02及09-1(以当地主栽菌株808-1为对照)7株优良菌株,这7个菌株的农艺性状较其他菌株明显较好。因此,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栽培的菌株,有利于体现菌株本身的农艺性状并且可以提高当地菇农的收入;7个优良菌株可推荐作为陕西关中地区的栽培菌株。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贾定洪  王波  彭卫红  
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23个金针菇菌株进行分析,使用生物软件构建系统树。试验筛选出了7个扩增谱带清晰、多态性好的SRAP引物。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143~1.000,遗传差异较大,相似系数为0.486时,23个菌株聚为3个群。实验结果显示出SRAP技术能够客观反映出全部供试材料遗传关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林俊彬   严俊杰   韩星   赵金   甘颖   苗人云   冯仁才   李斐   赖学飞   仝宗军   甘炳成  
【目的】通过分析20份杏鲍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和菌丝、子实体的性状,为新型分子标记在杏鲍菇资源保护利用方面提供一定的基础,也为后续主要性状基因的准确定位、杂交育种、表型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株全国不同地区收集到的杏鲍菇菌株作为试验菌株,对其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将分析得到的SNP位点作为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测定其菌丝在PDA培养皿上的生长速度、产量、子实体长度、菌盖直径、菌柄长度、菌柄直径、子实体硬度、子实体脆度、子实体咀嚼性和子实体胶着性,随后对10项性状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将各项性状指标与遗传多样性结果进行联合分析,评价二者的相关性。【结果】当遗传距离大于0.08时,20份杏鲍菇菌株分为6个类群,每个类群的菌株的性状与其他类群相比均有一定的差异且类群内菌株性状比较接近。其中类群Ⅴ所含菌株数量最多,包含13份菌株,且各项性状指标最为突出;其次是类群Ⅱ包含3份菌株,其余几个类群都只包含1个菌株,不同类群之间性状均有差异,类群内差异很小。【结论】国内不同地区的杏鲍菇菌株在遗传多样性、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性状和质构方面均有差异,其中各项性状比较优异且均衡的杏鲍菇菌株聚类在类群Ⅴ,说明杏鲍菇中SNP标记与子实体性状有很强的相关性。在育种实践中,可以通过SNP标记预测菌株的性状,以遗传距离比较远、个别性状比较突出的菌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育种,大大减少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与精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祁丽萍  鲜灵  
以3个金针菇为材料,研究其单核原生质体不亲和因子基因型,双单杂交构建杂交种,并对其基因型和遗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金针菇菌株的单核原生质体形成率不同,单核原生质体率分别为31.9%、88.5%和13.4%;不亲和因子基因型为2种类型。以F32和F21的单核原生质体配对构建双核体,再与F2121的单核原生质体菌株配对构建杂交种,杂交亲和率为100%;双单杂交种与亲本双核体杂交存在拮抗反应,而杂交种杂交彼此无拮抗反应。双单杂交种的单核原生质体不亲和因子基因型分析显示,杂交种的基因型一个与受体相同,另一个与供体的一个基因型相同。ISSR分析显示,双单杂交种与其单核原生质体和具有相同基因型的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一  王波  卢冰  赵晓青  甘炳成  贾定洪  彭卫红  黄忠乾  张小平  
对川西高原113个蘑菇菌株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酯酶同工酶的遗传相似性聚类图,在相似系数0.5的水平上,可划分为5大类群,菌株间遗传差异与菌株采集地理位置差异相关性不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祁丽萍  贾定洪  鲜灵  
对3个金针菇菌株进行了原生质体分离与交配型分析,结果表明,3个金针菇菌株均出现2种交配型,2种交配型比例不一致,其中有2个菌株的两种单核体的分离比例均符合1∶1,1个菌株的两种单核体的分离比例不符合1∶1,并且在交配型比例上出现偏差现象。对3个金针菇菌株的单核原生质体菌株生长速度试验表明,单核原生质体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上其出发菌株比较,表现出生长速度慢的现象,同一菌株具有2种不同交配型因子的原生质体单核菌株两两配对杂交菌株,其生长速度均快于其出发菌株和原生质体单核菌株,且同一菌株具有2种不同交配型因子的原生质体单核菌株生长速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菌落形态和菌丝生长速度与交配型因子有关。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詹秋文  林平  李娣  李杰勤  赵庆伍  祖敏  董美荣  刘敏  
选取Tx623A×S722的P1、P2、F1和F24个世代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高丹草的株高、叶长、叶宽、分蘖数、单株干重和鲜重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杂种F1在除分蘖数外的5个主要农艺性状上均表现超亲优势,株高的普通遗传率最高(H2G=47.91%),单株干重的普通遗传率最低(H2G=23.61%)。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发现株高符合2对等显性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E-6模型),主基因的遗传率为50.31%;叶长受多基因控制(C-0模型);叶宽为1对主基因+多基因的混合遗传(D-0摸型);分蘖数、单株干重和鲜重均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遗传模型(E-1模型),主基因的遗传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