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74)
- 2023(4766)
- 2022(3950)
- 2021(3950)
- 2020(3481)
- 2019(8121)
- 2018(8305)
- 2017(16022)
- 2016(8983)
- 2015(10517)
- 2014(10533)
- 2013(10168)
- 2012(9356)
- 2011(8473)
- 2010(8869)
- 2009(8348)
- 2008(8460)
- 2007(7669)
- 2006(6782)
- 2005(6082)
- 学科
- 济(36286)
- 经济(36250)
- 管理(24585)
- 业(23043)
- 企(20058)
- 企业(20058)
- 方法(20047)
- 数学(17858)
- 数学方法(17299)
- 学(9371)
- 农(8734)
- 中国(8653)
- 理论(7903)
- 财(7133)
- 业经(6937)
- 贸(6441)
- 制(6435)
- 贸易(6435)
- 易(6274)
- 教学(5446)
- 农业(5386)
- 和(5305)
- 技术(5298)
- 地方(5243)
- 策(5233)
- 银(5083)
- 银行(5063)
- 行(4813)
- 划(4721)
- 融(4693)
- 机构
- 大学(131849)
- 学院(131720)
- 管理(48315)
- 济(46727)
- 经济(45566)
- 研究(43724)
- 理学(41775)
- 理学院(41278)
- 管理学(39948)
- 管理学院(39761)
- 中国(32430)
- 科学(30831)
- 京(28522)
- 农(27263)
- 所(24050)
- 业大(23464)
- 研究所(22008)
- 农业(21796)
- 财(21246)
- 江(20126)
- 中心(19932)
- 北京(17694)
- 技术(17016)
- 财经(16916)
- 范(16596)
- 州(16333)
- 师范(16331)
- 院(15403)
- 经(15269)
- 省(14924)
- 基金
- 项目(87664)
- 科学(66929)
- 基金(62116)
- 研究(58170)
- 家(55985)
- 国家(55567)
- 科学基金(46752)
- 省(35924)
- 社会(34443)
- 自然(33146)
- 社会科(32557)
- 社会科学(32547)
- 自然科(32479)
- 自然科学(32465)
- 自然科学基金(31849)
- 基金项目(31795)
- 划(30036)
- 教育(28750)
- 资助(28186)
- 编号(23484)
- 重点(20139)
- 成果(19518)
- 部(18368)
- 计划(18153)
- 创(17996)
- 发(17699)
- 课题(17091)
- 科研(17060)
- 创新(16885)
- 科技(16258)
共检索到1939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江玉姬 赵书光 谢宝贵 邓优锦 刘新锐 王宏雨
对23个菌株进行ISSR聚类分析,选择遗传距离较远的5个菌株,通过PDA平板拮抗试验验证它们为不同的菌株;测定了这5个菌株的脱氢酶活性、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菌丝生长速度,并建立了它们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上述指标与产量有较高的线性正相关;用这些指标来预测菌株的产量和杂交优势,不需进行繁琐、周期较长的出菇试验;用这种模式来选择金针菇杂交育种中的亲本,具有简便、快速等优点,可以缩短杂交育种的周期.
关键词:
金针菇 杂交育种 亲本菌株 模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国元 朱兰宝 周玉麟
采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利用酯酶同工酶谱和可溶性蛋白PAGE表型的差异,对金针菇的杂交后代作了遗传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金针菇杂交亲本及其后代的同工酶表型表现明显的多型性。4个杂交菌株的同工酶谱与其亲本有较明显的差异。2种生化(EST,PRO)标记在杂交菌株中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遗传互补性,并有新的酶带产生。结合同工酶酶谱和标记杂合位点数目对杂种优势可进行早期预测和栽培验证。
关键词:
金针菇 杂交菌株 同工酶标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洁 谭伟 曹雪莲 苗人云 贾定洪 黄忠乾 甘炳成 彭卫红 郑林用
以姬菇258和金凤2-1为亲本单孢杂交获得4株杂交姬菇新菌株(姬菇44号、姬菇6号、姬菇115号和姬菇7号)与亲本姬菇258和生产上主栽姬菇西德33进行发菌培养、栽培出菇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姬菇6号生育期短,早于其他菌株出菇;姬菇7号商品性状表现最佳。两者都与西德33的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姬菇6号和姬菇7号同时具有经济价值和生产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谭伟 郭勇 周洁 贾定洪
通过对40株姬菇杂交菌株与2个亲本菌株进行栽培出菇试验,考察其出菇产量和商品性状。结果表明:40个杂交菌株与亲本J2-1的平均单产比较,其中有29个杂交菌株的平均单产高于亲本,13个杂交菌株(506、36、16、66、58、670、238、444、185、296、258、191和203)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9个杂交菌株(58、670、238、444、185、296、258、191和203)的差异呈极显著水平;对具有典型姬菇特征的7个杂交菌株(36、41、68、71、258、432、608)与2个亲本菌株进行菇体商品性比较表明,4个菌株(608、36、258、432)是商品性较好的杂交菌株,其中...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鲜灵
本文利用ISSR技术对来自国内外栽培菌株和野生菌株114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建立了遗传相似性聚类图。结果表明,114个金针菇菌株在遗传相似性水平为0.66时,聚为一大类群,在遗传相似性水平为0.75时,将114个金针菇菌株划分为7个类群,类群Ⅰ包括97个菌株,类群Ⅱ包括8个菌株,类群Ⅲ包括1个菌株,类群Ⅳ包括1个菌株,类群Ⅴ包括3个菌株,类群Ⅵ包括5个菌株,类群Ⅶ包括1个菌株;在0.81水平上可划分为35个亚类群,显示出我国金针菇菌株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关键词:
金针菇 菌株 遗传多样性 分子标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詹才新 朱兰宝 杨新美
用20个随机引物对16个不同来源的金针菇菌株进行了RAPD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个随机引物中,有6个引物的扩增产物DNA片段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其中每个引物对不同菌株扩增出现的DNA片段数目,少则没有,多达ll条,平均为5条,DNA片段从0.4kb到3.38kb;并且不同的引物扩增出的DNA片段带谱不同,差异较大,这6个引物对16个金针菇菌株共扩增出84条DNA片段带。采用系统聚类法中的类平均法,对16个菌株两两相似系数聚类分析生成树状图谱,可分为四大类,能直观准确地揭示菌株间的差异,并加以鉴别。因此,RAPD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有效地鉴别菌株的方法。
关键词:
金针菇 RAPD分析 聚类分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贾定洪 王波 彭卫红
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23个金针菇菌株进行分析,使用生物软件构建系统树。试验筛选出了7个扩增谱带清晰、多态性好的SRAP引物。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143~1.000,遗传差异较大,相似系数为0.486时,23个菌株聚为3个群。实验结果显示出SRAP技术能够客观反映出全部供试材料遗传关系。
关键词:
金针菇 SRAP 遗传鉴定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祁丽萍 鲜灵
以3个金针菇为材料,研究其单核原生质体不亲和因子基因型,双单杂交构建杂交种,并对其基因型和遗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金针菇菌株的单核原生质体形成率不同,单核原生质体率分别为31.9%、88.5%和13.4%;不亲和因子基因型为2种类型。以F32和F21的单核原生质体配对构建双核体,再与F2121的单核原生质体菌株配对构建杂交种,杂交亲和率为100%;双单杂交种与亲本双核体杂交存在拮抗反应,而杂交种杂交彼此无拮抗反应。双单杂交种的单核原生质体不亲和因子基因型分析显示,杂交种的基因型一个与受体相同,另一个与供体的一个基因型相同。ISSR分析显示,双单杂交种与其单核原生质体和具有相同基因型的单...
关键词:
原生质体 基因型 杂交种 ISSR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洁 郭勇 贾定洪 谭伟 张小平 郑林用 彭卫红 甘炳成 黄忠乾
采用ISSR标记技术对40个姬菇杂交菌株及2个亲本菌株进行分析,使用NTSYSpc2.1生物软件对42个供试菌株进行聚类分析,构建系统树。试验筛选出了11个扩增谱带清晰、多态性好的ISSR引物,共扩增出81条清晰易辨的多态性谱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2个供试菌株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4286~0.8537,在相似系数0.6680时,42个菌株聚为7类,两亲本各聚一类,杂交菌株与亲本菌株遗传差异较大。
关键词:
姬菇 杂交菌株 亲本 ISSR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祁丽萍 贾定洪 鲜灵
对3个金针菇菌株进行了原生质体分离与交配型分析,结果表明,3个金针菇菌株均出现2种交配型,2种交配型比例不一致,其中有2个菌株的两种单核体的分离比例均符合1∶1,1个菌株的两种单核体的分离比例不符合1∶1,并且在交配型比例上出现偏差现象。对3个金针菇菌株的单核原生质体菌株生长速度试验表明,单核原生质体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上其出发菌株比较,表现出生长速度慢的现象,同一菌株具有2种不同交配型因子的原生质体单核菌株两两配对杂交菌株,其生长速度均快于其出发菌株和原生质体单核菌株,且同一菌株具有2种不同交配型因子的原生质体单核菌株生长速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菌落形态和菌丝生长速度与交配型因子有关。
关键词:
金针菇 单核原生质体 交配型 菌丝生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谭伟 周洁 曹雪莲 苗人云 贾定洪 黄忠乾 甘炳成 彭卫红 郑林用
以姬菇258和金凤2-1为亲本,单孢杂交,获得杂交菌株81株。通过定性出菇表明,其中44号、6号、115号和7号菌株子实体形态具有姬菇的典型特征。通过拮抗反应、ISSR分子标记及聚类分析表明,这4株姬菇新菌株与亲本之间存在遗传差异,证实了杂交姬菇新菌株的真实性;4株新菌株之间也各自保持着个体遗传上的独立和稳定,即构建创制出了4株杂交姬菇新菌株。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蒋馨 鲜灵
利用白色双孢蘑菇和棕色双孢蘑菇之间杂交,构建10个杂交菌株;对亲株和杂交菌株进行了ISSR分子标记分析,建立遗传相似系数树状聚类图。结果表明,12个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539~0.839之间,在相似系数为0.66水平上将杂交菌株和亲株划分为3个类群;杂交菌株之间在产量上差异较大,平均产量在0.30~5.73 kg/m2之间,其中产量高于亲株的杂交菌株有3个,杂交菌株子实体颜色为棕色和浅棕色;产量高和子实体颜色浅的杂交菌株,与亲株白色双孢蘑菇之间遗传关系较近,而与2个亲株之间遗传关系较远的杂交菌株,产量低。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谭艳 王波 赵瑞琳
利用ISSR技术对29个金针菇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农艺性状分析,建立了遗传相似性聚类图和农艺性状指标。结果表明,29个金针菇菌株遗传相似性水平在0.670.89,在0.67水平上29个菌株被聚为一个类群,在遗传相似性水平为0.70上,将29个金针菇菌株分为4个大类群;在农艺性状上存在较大差异,产量上分为高产类、中产类和低产类,生育期上分为早熟和晚熟两类,子实体形态特征上分为黄色和白色、粗柄和细柄、基部绒毛分为有和无,建立了金针菇主要农艺性状指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祁丽萍 鲜灵 高俭 贾定洪
原生质体技术在遗传分析和育种中具有重要作用。金针菇双核体在制备原生质体过程中会出现单核化。为了解单核原生质体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对3个金针菇菌株单核体原生质体不同交配型菌株以及配对而成的双核体菌株进行了ISSR分析。结果表明,3个金针菇菌株2种不同交配型单核原生质体配对的双核体与出发菌株之间遗传关系较近,遗传相似系数高的为0.97、低的为0.75;3个金针菇菌株的不同交配型菌株之间遗传差异较大,分别为0.77、0.73和0.59,表明不同交配型的单核原生质体菌株之间遗传差异显示其遗传背景的不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