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30)
2023(7071)
2022(6278)
2021(5734)
2020(5134)
2019(11828)
2018(11972)
2017(22678)
2016(13072)
2015(15075)
2014(15645)
2013(15355)
2012(14558)
2011(13196)
2010(13493)
2009(12585)
2008(12647)
2007(11820)
2006(9960)
2005(8895)
作者
(41583)
(34936)
(34889)
(33215)
(22051)
(16902)
(16187)
(13844)
(13095)
(12534)
(11824)
(11790)
(11221)
(11180)
(11124)
(11090)
(10902)
(10301)
(10192)
(9965)
(9002)
(8800)
(8689)
(8023)
(8016)
(7921)
(7816)
(7761)
(7296)
(7247)
学科
(51938)
经济(51876)
管理(33559)
(31253)
方法(25463)
(24176)
企业(24176)
数学(22617)
数学方法(22418)
(15430)
(13828)
(13715)
中国(13618)
(11328)
地方(11039)
农业(9839)
业经(9644)
(9545)
贸易(9545)
(9228)
理论(8646)
(8590)
(8580)
银行(8540)
(8285)
(8201)
金融(8193)
(8142)
(7948)
财务(7918)
机构
大学(192775)
学院(192512)
(73880)
经济(72060)
研究(68466)
管理(68085)
理学(58162)
理学院(57421)
管理学(56215)
管理学院(55873)
中国(50282)
科学(46236)
(43910)
(41633)
(37424)
农业(35173)
业大(34623)
(34396)
研究所(34314)
中心(31652)
(30629)
财经(27068)
北京(25853)
(25563)
师范(25173)
(24373)
(24006)
(23915)
技术(23395)
农业大学(22919)
基金
项目(127803)
科学(97123)
基金(89465)
研究(89216)
(79846)
国家(79195)
科学基金(65106)
社会(53340)
(52215)
社会科(50303)
社会科学(50284)
基金项目(47561)
(43814)
自然(43236)
自然科(42172)
自然科学(42143)
教育(42026)
自然科学基金(41365)
资助(37435)
编号(37248)
成果(31099)
重点(29502)
(27863)
(27761)
课题(26647)
(25889)
计划(25707)
科研(25057)
创新(24345)
科技(23351)
期刊
(81083)
经济(81083)
研究(52540)
(40114)
学报(39663)
中国(38894)
科学(32106)
大学(28274)
(27874)
学学(26880)
农业(26707)
管理(22259)
教育(21546)
技术(16781)
(15692)
金融(15692)
(14185)
业经(13747)
财经(13380)
经济研究(12999)
(11871)
(11499)
问题(11222)
业大(10789)
统计(9579)
农业大学(9384)
技术经济(9374)
图书(9369)
科技(9190)
理论(9025)
共检索到2834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祁丽萍  鲜灵  高俭  贾定洪  
原生质体技术在遗传分析和育种中具有重要作用。金针菇双核体在制备原生质体过程中会出现单核化。为了解单核原生质体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对3个金针菇菌株单核体原生质体不同交配型菌株以及配对而成的双核体菌株进行了ISSR分析。结果表明,3个金针菇菌株2种不同交配型单核原生质体配对的双核体与出发菌株之间遗传关系较近,遗传相似系数高的为0.97、低的为0.75;3个金针菇菌株的不同交配型菌株之间遗传差异较大,分别为0.77、0.73和0.59,表明不同交配型的单核原生质体菌株之间遗传差异显示其遗传背景的不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祁丽萍  贾定洪  鲜灵  
对3个金针菇菌株进行了原生质体分离与交配型分析,结果表明,3个金针菇菌株均出现2种交配型,2种交配型比例不一致,其中有2个菌株的两种单核体的分离比例均符合1∶1,1个菌株的两种单核体的分离比例不符合1∶1,并且在交配型比例上出现偏差现象。对3个金针菇菌株的单核原生质体菌株生长速度试验表明,单核原生质体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上其出发菌株比较,表现出生长速度慢的现象,同一菌株具有2种不同交配型因子的原生质体单核菌株两两配对杂交菌株,其生长速度均快于其出发菌株和原生质体单核菌株,且同一菌株具有2种不同交配型因子的原生质体单核菌株生长速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菌落形态和菌丝生长速度与交配型因子有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鲜灵  
本文利用ISSR技术对来自国内外栽培菌株和野生菌株114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建立了遗传相似性聚类图。结果表明,114个金针菇菌株在遗传相似性水平为0.66时,聚为一大类群,在遗传相似性水平为0.75时,将114个金针菇菌株划分为7个类群,类群Ⅰ包括97个菌株,类群Ⅱ包括8个菌株,类群Ⅲ包括1个菌株,类群Ⅳ包括1个菌株,类群Ⅴ包括3个菌株,类群Ⅵ包括5个菌株,类群Ⅶ包括1个菌株;在0.81水平上可划分为35个亚类群,显示出我国金针菇菌株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谭艳  王波  赵瑞琳  
利用ISSR技术对29个金针菇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农艺性状分析,建立了遗传相似性聚类图和农艺性状指标。结果表明,29个金针菇菌株遗传相似性水平在0.670.89,在0.67水平上29个菌株被聚为一个类群,在遗传相似性水平为0.70上,将29个金针菇菌株分为4个大类群;在农艺性状上存在较大差异,产量上分为高产类、中产类和低产类,生育期上分为早熟和晚熟两类,子实体形态特征上分为黄色和白色、粗柄和细柄、基部绒毛分为有和无,建立了金针菇主要农艺性状指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谭艳  王波  赵瑞琳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彭卫红  甘炳成  
对19个白色金针菇菌株和14个黄色金针菇菌株以及黄色金针菇F411菌株的6个组织分离菌株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白色金针菇与黄色金针菇在谱带上存在差异,且一些酶谱带可作为区别黄色金针菇与白色金针菇的特征酶谱带。相异系数聚类分析表明,白色金针菇和黄色金针菇可各自聚为一类群,但其中黄色金针菇F26菌株与白色金针菇菌株聚在一类。在供试的33个菌株中,共有21个菌株在酯酶同工酶谱带上完全相同,表明其亲缘关系非常相近。此外,组织分离菌株与出发菌株在酯酶同工酶谱带上完全相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汪茜  吴圣进  韦仕岩  王灿琴  
应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技术对13个不同来源的金福菇(Tricholoma lobayense Heim.)菌株进行DNA指纹图谱分析,利用筛选出的7条ISSR引物对金福菇基因组DNA进行ISSR-PCR扩增,共扩增出DNA谱带73条,其中多态性谱带72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8.6%,金福菇各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3425~0.808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时,可将13个金福菇菌株划为2大类群。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贾定洪  王波  彭卫红  
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23个金针菇菌株进行分析,使用生物软件构建系统树。试验筛选出了7个扩增谱带清晰、多态性好的SRAP引物。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143~1.000,遗传差异较大,相似系数为0.486时,23个菌株聚为3个群。实验结果显示出SRAP技术能够客观反映出全部供试材料遗传关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唐利民  鲜灵  贾英  
对草菇原生质体诱变选育的菌株Vp53 与亲株V4菌株进行了同工酶、菌丝生长速度、营养成分、产量和形态特征等方面的分析比较, 结果表明, 都存在差异。Vp53菌株的产量较V4菌株高29.1% , 表明Vp53菌株是一个优良的变异菌株。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祁丽萍  鲜灵  
以3个金针菇为材料,研究其单核原生质体不亲和因子基因型,双单杂交构建杂交种,并对其基因型和遗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金针菇菌株的单核原生质体形成率不同,单核原生质体率分别为31.9%、88.5%和13.4%;不亲和因子基因型为2种类型。以F32和F21的单核原生质体配对构建双核体,再与F2121的单核原生质体菌株配对构建杂交种,杂交亲和率为100%;双单杂交种与亲本双核体杂交存在拮抗反应,而杂交种杂交彼此无拮抗反应。双单杂交种的单核原生质体不亲和因子基因型分析显示,杂交种的基因型一个与受体相同,另一个与供体的一个基因型相同。ISSR分析显示,双单杂交种与其单核原生质体和具有相同基因型的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一  王波  卢冰  赵晓青  甘炳成  贾定洪  彭卫红  黄忠乾  张小平  
对川西高原113个蘑菇菌株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酯酶同工酶的遗传相似性聚类图,在相似系数0.5的水平上,可划分为5大类群,菌株间遗传差异与菌株采集地理位置差异相关性不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田娟  李玉祥  李惠君  
采用15g/L溶壁酶处理获得了香菇单核体L38-S03、L52-ade和金针菇单核体FV11-S23的原生质体。1g/L焦磷酸二乙酯灭活的L38-S03和腺嘌呤缺陷型L52-ade的原生质分别与8g/L碘代乙酰胺灭活的FV11-S23的原生质体进行PEG-Ca2+促融合,在RCM、IRMM培养基上再生,得到142个融合子。其中17个菌株能结实出菇。筛选出F01、F02和F033个融合子菌株,并从培养特征、显微结构、拮抗反应、同工酶谱分析和出菇特征等方面与亲本菌株L38、L52及FV11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融合子既有双亲菌株的特征,又有别于双亲菌株。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雪凤  郎宁  韦仕岩  吴圣进  王灿琴  吴小建  苏启臣  蓝桃菊  
[目的]筛选出不同种源关系的优良反季节秀珍菇栽培菌株,为广西反季节秀珍菇优良栽培种源的选择及今后优良菌株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8个菌株的栽培品比试验,观测菌丝后期生长、出菇、黄斑病发病、子实体性状等特性,对8个菌株进行农艺性状评价;对8个菌株的DNA进行ISSR-PCR产物扩增电泳检测,以ISSR聚类分析图谱判定菌株的亲缘关系。[结果]菌丝生长后期不吐黄水、黄斑病发病率低、出菇整齐、产量高的菌株是台秀57(农)、广温秀珍和台秀(天达)菌株;子实体灰黑色且性状较好的菌株是台秀57(农)和秀珍P-6菌株;8个菌株遗传相似性水平为0.59~0.77,在0.59水平上8个菌株分为2个群,在0.68水平上分为4个群。[结论]综合分子遗传及栽培性状而言:台秀57(农)菌株各项栽培性状均表现较好,可以进行栽培推广;秀珍P-6、广温秀珍和台秀(天达)菌株可做育种材料。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贾定洪  高俭  鲜灵  唐利民  
毛木耳栽培品种颜色主要为紫黑色、紫红色和褐色三大类;在栽培的紫黑色毛木耳品种AHP22中发现白色和浅褐色突变体,对其产量、耳片形态特征和ISSR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白色突变体和浅褐色突变体在产量上高于野生型,白色突变体APW11较野生型AHP22的产量高12.4%,浅褐色突变体APfc2较野生型APfc1的产量高5.3%,耳片除颜色不同于野生型外,其它形态特征与野生型相似;ISSR标记分析表明白色突变体与野生型之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636,浅褐色突变体与野生型之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788,突变体与野生型之间遗传差异较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詹才新  朱兰宝  杨新美  
用20个随机引物对16个不同来源的金针菇菌株进行了RAPD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个随机引物中,有6个引物的扩增产物DNA片段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其中每个引物对不同菌株扩增出现的DNA片段数目,少则没有,多达ll条,平均为5条,DNA片段从0.4kb到3.38kb;并且不同的引物扩增出的DNA片段带谱不同,差异较大,这6个引物对16个金针菇菌株共扩增出84条DNA片段带。采用系统聚类法中的类平均法,对16个菌株两两相似系数聚类分析生成树状图谱,可分为四大类,能直观准确地揭示菌株间的差异,并加以鉴别。因此,RAPD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有效地鉴别菌株的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