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00)
2023(7269)
2022(5988)
2021(5615)
2020(4622)
2019(10369)
2018(9886)
2017(20261)
2016(10602)
2015(11670)
2014(11657)
2013(11463)
2012(10694)
2011(9692)
2010(10047)
2009(9907)
2008(9061)
2007(8161)
2006(7465)
2005(7006)
作者
(27680)
(22611)
(22372)
(21691)
(14601)
(10689)
(10562)
(8948)
(8599)
(8391)
(7693)
(7506)
(7321)
(7298)
(7258)
(7042)
(6793)
(6742)
(6568)
(6349)
(5667)
(5599)
(5383)
(5240)
(5236)
(5194)
(4956)
(4906)
(4489)
(4445)
学科
(39202)
经济(39161)
(34045)
管理(30440)
(27457)
金融(27457)
(26391)
企业(26391)
(26012)
银行(26012)
(25189)
中国(20644)
方法(17014)
数学(15740)
数学方法(15558)
(15156)
(14093)
(12073)
中国金融(11409)
(10930)
保险(10839)
(10322)
财务(10298)
财务管理(10279)
(10177)
贸易(10166)
(10034)
企业财务(9842)
地方(9627)
业经(9364)
机构
学院(142833)
大学(139987)
(67077)
经济(65585)
管理(55659)
中国(49625)
理学(45880)
研究(45686)
理学院(45515)
管理学(44915)
管理学院(44648)
(37754)
财经(28545)
(27765)
(25897)
(25842)
(25658)
金融(25437)
中心(24889)
银行(24751)
(23156)
经济学(22111)
(22026)
科学(21959)
(21589)
财经大学(21468)
人民(20746)
经济学院(20091)
国人(19255)
中国人(19171)
基金
项目(84875)
科学(67619)
研究(66731)
基金(62673)
(51584)
国家(51099)
科学基金(45181)
社会(43660)
社会科(41608)
社会科学(41600)
(32205)
基金项目(31448)
教育(30007)
资助(27898)
编号(27737)
自然(27035)
(26634)
自然科(26441)
自然科学(26436)
自然科学基金(25991)
成果(23631)
(19632)
课题(19142)
(18946)
重点(18620)
(18334)
(18062)
国家社会(17871)
教育部(17704)
人文(17548)
期刊
(72495)
经济(72495)
研究(52334)
(44684)
金融(44684)
中国(29009)
(28405)
管理(20581)
(16714)
财经(14440)
科学(14092)
学报(13510)
经济研究(12236)
(12142)
大学(11586)
教育(11446)
技术(11235)
学学(11125)
业经(10704)
农业(9892)
理论(9535)
国际(9246)
(9134)
问题(8718)
实践(8658)
(8658)
中国金融(6980)
统计(6837)
现代(6835)
技术经济(6627)
共检索到2370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朱兆文  
我国近几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梗阻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风险约束环境的变化,即金融机构风险硬约束和社会信用风险软约束的矛盾冲突激化。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东南亚及港澳金融问题”研究小组  林平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海全  郭斯华  
由于近年来金融改革和创新的发展,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实践表明,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正在对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应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训,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对我国影子银行系统风险的监测、评估,逐步纳入监管框架,同时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充分考量影子银行的影响。
[期刊] 征信  [作者] 熊劼  
分析资本监管对银行行为的影响途径及其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系,揭示风险识别与定价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拓展风险承担渠道的概念后,发现流动性与风险承担行为是紧密相连的,并且会相互加强。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妍  王继红  
中国从影子银行的风险承担角度出发,分析了金融摩擦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理论机制,并基于15家上市影子银行金融机构2015年第1季度到2016年第4季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以流动性缺失为表征的金融摩擦能够增强影子银行个体风险承担对于货币政策冲击的敏感性,最终因为风险传染或共同风险暴露的出现而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子银行也可能出现逆周期的风险承担,这主要出现在金融系统出现严重损失时,此时"风险转嫁"机制发挥作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关注金融摩擦状态,警惕影子银行顺周期风险承担带来的金融不稳定性以及逆周期风险承担导致的货币政策失效。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管衍锋  徐齐利  
为深入研究在资本约束下货币政策对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影响,本文选取225家中国商业银行2007—2017年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GMM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而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信贷风险的提高,对于上市商业银行来说,信贷风险与货币政策显著相关,而非上市商业银行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这一新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货币政策对信贷风险影响的研究文献,为决策部门调整货币和资本监管政策,注重银行异质性和资本充足特征,实行差异化的货币政策和资本监管政策提供了参考。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波  卢露  
针对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问题,本文运用内生性网络模型和仿真模拟技术考察了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实施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演变。研究发现,短期中当向市场释放或者收缩大致相同的流动性时,利率工具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工具更有利于金融体系稳定。系统性金融风险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央行目标利率的调整表现出不同的演化趋势,异质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对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反应存在差异。金融稳定视角下的货币政策实施可通过对银行的差别监管政策或宏观审慎工具的搭配使用来降低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不利影响。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妍  王继红  
基于2013—2018年16家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数据,从同业业务规模角度出发,研究结构性货币政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和作用渠道,实证结果表明,以短期流动性调节为主要目标的常备借贷便利工具增加了同业业务规模,但以结构性调整为主要目标的中期借贷便利降低了同业业务规模,并且结构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因为同业业务规模的增加,提高金融系统风险关联性,从而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加强资金流向的监管,防止金融机构的套利行为导致资金在金融系统的"空转",警惕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姚雪松  徐晓光  
文章将中国金融风险压力指数引入到泰勒货币政策规则模型中,通过NLS和时变参数法对构建的模型进行估计,再通过马尔科夫两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对通货膨胀缺口、金融风险压力和产出缺口的状态进行了识别和区制划分,结合模型估计结果分析货币政策在各种组合区制下的反应。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货币政策规则具有“非对称性”和“非线性性”的反应特征;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缺口和产出缺口的反应都是逆周期的,且为较稳定的货币政策规则,而对金融风险压力的反应规则并不稳定;中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相对于金融风险压力和经济产出对通货膨胀的状态更为重视和关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锡良  
文章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总是客观存在的,而金融危机则是金融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中国的金融风险与东南亚国家不同,它主要不是来自国际游资的冲击,或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向以金融市场为主体的金融体系转化过程中金融监管制度的缺陷,而是根源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本身,并与转轨过程中财政货币政策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中国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一方面要加快制度性变迁,逐步消除金融风险产生的制度性因素;另一方面要制定适当的财政货币政策,并注意二者的适当搭配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黄志忠  谢军  
本文以2002—2010年期间深沪上市公司季度数据为基础,从区域金融发展的角度评估了宏观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从企业投资层面考察了宏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文章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了企业扩张投资,通过降低企业投资内部现金流敏感性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改善了企业金融生态环境。2)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激励了企业扩张投资,营造了良好的企业金融生态环境,从而有效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压力。3)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强化了宏观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优化了宏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本文的研究发现为宏观货币政策及其区域效应的传导机制提供了企业投融资层面的微观证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高然  陈忱  曾辉  龚六堂  
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不同,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以商业银行为主导,这使其具备独特的经济波动特征。本文运用基于符号约束的SVAR模型对中国影子银行的周期性特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于商业银行融资规模的顺周期变动,影子银行融资规模的变动是逆周期的。本文随后构建DSGE模型刻画中国的银行体系,通过引入商业银行的信贷约束机制,有效解释了影子银行的逆周期特征。模型分析表明,货币政策冲击与存贷比监管冲击是导致中国影子银行信贷波动的主要驱动力,且这两类冲击分别通过商业银行面临的两类信贷约束——资本充足率约束和存贷比约束——导致影子银行融资规模的逆周期变动。反事实模拟验证了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子银行造成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渠道被部分替代,从而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吕政   刘丽萍  
监测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识别该风险对货币政策操作效果的影响,对于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具有重大现实价值。创新性地应用DMA-TVP-FAVAR模型从动态视角搭建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并借助MS-VAR模型评估金融风险对价格型货币政策产出效应、价格效应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货币市场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防范金融风险离不开货币市场平稳运行,银行业、股票市场、房地产业、外汇市场在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中虽占比有限,但相对重要性上升。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区制特征,并且维持高风险区制的持续性更强。在系统性金融风险作用下,价格型工具的操作效果呈现非对称性,金融风险的存在大幅削弱了货币政策有效性,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中央银行有必要加大货币政策操作力度。研究工作有助于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机制。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胡健  周浩  佘焕宇  
近年来,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已引起了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的较多关注,特别是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经营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以及规避金融监管、弱化宏观调控等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予以规范引导。银行同业业务及其相关议题正成为当前经济金融运行关注的热点和重点。因此,本文从分析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现状、主要动因入手,创新性地对银行同业业务、货币政策传导与金融风险防控的整体关系进行研究,并试图为构建一揽子政策框架提供一个全新视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