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79)
2023(14614)
2022(12135)
2021(11160)
2020(9470)
2019(21785)
2018(21600)
2017(40996)
2016(22393)
2015(25648)
2014(25834)
2013(25367)
2012(23572)
2011(21256)
2010(21917)
2009(20805)
2008(20179)
2007(18515)
2006(16284)
2005(15023)
作者
(65143)
(54184)
(54140)
(51859)
(34368)
(26054)
(24869)
(21030)
(20563)
(19491)
(18505)
(18483)
(17527)
(17271)
(17064)
(16992)
(16452)
(16026)
(15960)
(15681)
(13675)
(13409)
(13226)
(12441)
(12304)
(12245)
(12241)
(12166)
(11041)
(10862)
学科
(88654)
经济(88527)
管理(68897)
(64281)
(53841)
企业(53841)
方法(36613)
数学(31735)
数学方法(31383)
中国(29749)
(29381)
金融(29377)
(29035)
(28481)
银行(28447)
(27375)
(25973)
(24748)
地方(22054)
业经(20924)
(18756)
财务(18705)
财务管理(18645)
企业财务(17704)
(17667)
(16739)
贸易(16723)
(16634)
农业(16376)
(16236)
机构
学院(319712)
大学(317523)
(128889)
经济(125798)
管理(118101)
研究(106100)
理学(99911)
理学院(98747)
管理学(97051)
管理学院(96447)
中国(88698)
(66865)
(66248)
科学(63931)
(54524)
(52404)
中心(51782)
(51557)
财经(51097)
研究所(48763)
(45997)
业大(45157)
北京(42290)
(41439)
农业(41027)
(41009)
师范(40566)
经济学(40460)
(38368)
财经大学(37718)
基金
项目(204547)
科学(159288)
研究(152251)
基金(145506)
(126048)
国家(124967)
科学基金(106314)
社会(94961)
社会科(89907)
社会科学(89877)
(81827)
基金项目(76938)
教育(70744)
(68004)
自然(66880)
自然科(65254)
自然科学(65238)
自然科学基金(64087)
编号(63812)
资助(59356)
成果(53147)
重点(46894)
(44954)
课题(44842)
(44703)
(43158)
(41278)
创新(40460)
(39642)
科研(39004)
期刊
(146766)
经济(146766)
研究(96649)
中国(69513)
(55152)
学报(48532)
(47857)
(45695)
金融(45695)
科学(43688)
管理(43487)
教育(37115)
大学(36829)
学学(34576)
农业(30782)
技术(28859)
财经(25911)
业经(23899)
经济研究(22915)
(22146)
问题(18961)
(16749)
理论(16204)
(15594)
财会(15465)
(15281)
技术经济(15137)
商业(14709)
实践(14625)
(14625)
共检索到4951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杜佳佳  
"穿透式监管"自提出以来便备受金融领域的关注,频频出现于监管机构的规范性文件中。从我国金融监管实践来看,穿透式监管能有效破解混业经营下金融创新业务的监管困境,推进功能监管的改革趋势。然而,目前穿透式监管的适用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集中体现为主体单一且缺乏协调、规范层级低且实施细则缺失,以及监管权的扩张倾向。为推进其适用,必须从主体协调机制、立法规范体系、适度干预原则等方面克服法律障碍,形成相对完善的制度环境;另外,应坚持穿透产品性质、强化信息披露及投资者适当管理等核心理念,使其成为真正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妍  赵杰  
"金融的法律理论"是融合了法律不完备理论的一种研究范式,既包括宏观层面金融与公法秩序、私法规则的内生关系,也涵盖微观层面金融监管的成本与完善路径。"穿透式"监管是对金融新业态跨界经营、金融新产品交叉持有、以及金融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所进行的监管回应,但存在监管"穿透"边界划定不清、监管对象不明确、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在"金融的法律理论"视域下,"穿透式"监管本身可以理解为对"标准化能力"的提升,其包含法律(监管和裁判)与金融发展的内生关系、合理确定金融监管权的边界、法律的"弹性"理论。在"金融的法律理论"框架下,"穿透式"监管有以下提升路径:在法律规范层面,以法律、行政法规形式统一监管标准,充分发挥司法裁判的作用;在金融监管层面,完善监管机制,实现法律"弹性"适用;在技术层面,提升"标准化能力",降低监管成本。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郑彧  
在以融资为唯一诉求的市场背景下,我国金融市场及产品的创新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一种以“监管套利”为主的演进特点,由此始终遭遇“合理”与“不合理”的非议与挑战。就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特点而言,在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名义下越来越强调对于金融主体或者金融行为的“穿透式监管”。然而如果无视金融工具自身的特性及由其所决定的金融监管应有的边界,对于金融工具的任意“穿透”可能不仅无益于有效监管的总体目标,还会扼杀金融市场按其自有规律前行的动力和基础。总体而言,金融监管的“穿透”只应是一种实现功能监管的辅助工具而非主要手段,更加科学的方式是在对“系统风险”与“系统性风险”进行区分识别的基础上实现“和而不同”的功能监管。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郭艳芳  
"穿透式"监管这一主题词逐渐被扩展到我国金融领域的各个层面,成为学术界、业界使用频次较高的术语,但其作为一项监管原则或是一种监管方法尚未达成共识。对"穿透式"监管与功能监管、行为监管的关系分析表明,"穿透式"监管应当定性为监管原则而不是监管方法,并有适用于私募基金监管的必要性。"穿透式"监管原则在私募基金监管中的适用范围主要是以信息披露为手段,从资金端层面考虑识别最终投资者,从资产端层面考虑底层资产透明化。确定统一监管标准的法律形式、决定"穿透式"适用"度"的监管成本与监管收益等影响因素,是完善"穿透式"监管原则在私募基金监管中适用的关键环节。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苟文均  
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攀升,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资产管理领域也存在不少乱象,如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名股实债、监管套利、非法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等,显著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尽管各监管部门都出台了本行业资产管理业务规范,但并没有有效地解决这些突出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分业监管体制下不同类型机构开展同类业务的行为规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胡静  张伟  
同业监管政策变化针对同业业务的开展情况,监管政策经历了一个从相对宽松到逐步收紧的过程。20112013年,证监、保监相继放松资管业务,券商、基金子公司、保险加入资管大军,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增长迅速,引致其资产规模大幅增长。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风险也逐步显现,自2014年开始,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重新规范和定位同业业务,引导同业业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苟文均  
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攀升,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资产管理领域也存在不少乱象,如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名股实债、监管套利、非法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等,显著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尽管各监管部门都出台了本行业资产管理业务规范,但并没有有效地解决这些突出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分业监管体制下不同类型机构开展同类业务的行为规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许恋天  
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和业务性质的日趋复杂加剧了行业风险的不确定性,为建立和完善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特点的监管长效机制,监管机构针对互联网金融提出了"穿透式"监管方案。其基本逻辑在于:监管机构通过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形式的"穿透",发现并规制相关企业的"实质"违法行为。从理论上看,互联网金融"穿透式"监管之概念的提出具备合理性,实施机理具有正当性,功能定位具有针对性。但在实践中,鉴于其是一项行政手段,而仍须遵循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互联网金融"穿透式"监管的实施,应确保目的与手段的双重正当性,特别是应坚持"穿透"的合理性、必要性和法益相称性原则。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婧  
首先介绍当前我国对穿透式监管的相关规定,对穿透式监管在资管业务中的多重层次进行分析。而后分别论述功能性监管视阈下的资管业务穿透式监管、资管业务穿透式监管的协调与分工和穿透式监管保障投资者适当性的法制化问题。随后提出了穿透式监管法制化的具体途径,指出应该健全穿透式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协调司法监管化视阈下的资管合同条款文义与法律关系的判定、从一致性角度出发协调金融监管与金融司法之间的关系。最后,从完善数据基础建设和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为穿透式监管在资管业务中的法制化规划了保障机制。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陆颖  
在宽松制度的制约下,ICO在过去几年野蛮生长,成为引发金融风险的巨大隐患。从ICO的运作方式、法律分析、监管现状来看,ICO的存在实质就是对传统金融监管制度的挑战。在“重典治乱”的监管政策达到预期效果后,本着鼓励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理念,对ICO进行穿透式监管还有众多问题需要解决:监管部门难以掌握ICO融资的资金流向;ICO代币融资机构难以纳入具体部门的监管范围;单独监管难以满足穿透式监管的统筹性要求。为了达到穿透式监管的最终目的,还需克服纵向监管困境与横向监管困境,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期刊] 征信  [作者] 王妍  赵杰  
以不完备法律理论对现行穿透式监管进行分析,提出监管权是在行使剩余立法权与执法权,穿透式监管之目的是提升"标准化能力",穿透式监管是对监管权的限制而非扩张,并为穿透式监管的提升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案。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蔺鹏  孟娜娜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蔺鹏  孟娜娜  
作为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产物,交叉金融创新拓展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优化了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然而,交叉金融创新具有涉及机构多、嵌套环节复杂、资金链条长的特征,容易引发金融风险的传染和蔓延,危害金融体系稳健运行。这对我国目前以机构监管为主体的分业监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此,要坚持"穿透式"监管理念,深化金融监管改革,建立符合交叉金融创新规律的机构监管、功能监管与行为监管协调机制,构建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相结合的协同监管框架,完善与"穿透式"监管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与"穿透式"监管相关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从向下穿透识别底层资产、向上穿透核查最终投资者和中间穿透核查融资交易全链条三个层面,加强对商业银行交叉金融创新的"穿透式"监管,防控金融风险交叉传染,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刘伟明  
公司融资是个跨界的实践性问题,法学研究公司融资问题则主要侧重于融资过程的合法性分析。本文试从公司融资体系与现有监管框架角度切入,通过剖析我国目前尚未处于有效监管框架下的影子银行融资实践中的三类典型现象,得出公司融资监管的主要关注点在于融资资金来源和用途的合法合规性的结论,并进一步提出了穿透监管的方法。同时,由于金融监管目标本身存在矛盾和冲突的特点,以及对公司融资资金来源和用途进行穿透审查时“先天”存在一定的制度和现实困境,因此,对公司融资资金来源和用途进行穿透审查需要把握深度问题。最后,本文为公司融资监管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张郁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其交叉持有、跨界经营的特征比较突出,募集资金的流向不透明,交叉性金融工具的大量使用导致杠杆率较高。虽然监管部门提出要对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穿透式监管,但在监管实践中仍面临一些难点:一是监管部门难以掌握理财产品跨行业的资金流动信息,加之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之间、不同监管部门之间存在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实施穿透式监管尤其是纵向穿透监管的难度较大;二是现行分业监管模式难以适应穿透式监管的协调性和整体性要求;三是金融数据的分散式统计管理不利于穿透式监管的实施。为完善商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