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10)
- 2023(5298)
- 2022(4326)
- 2021(4007)
- 2020(3458)
- 2019(7934)
- 2018(7536)
- 2017(14070)
- 2016(7607)
- 2015(8701)
- 2014(8642)
- 2013(8641)
- 2012(7699)
- 2011(6708)
- 2010(6974)
- 2009(7288)
- 2008(6619)
- 2007(6195)
- 2006(5689)
- 2005(5318)
- 学科
- 管理(36020)
- 业(31807)
- 企(30882)
- 企业(30882)
- 融(25248)
- 金融(25248)
- 济(24467)
- 经济(24447)
- 银(23726)
- 银行(23718)
- 行(22840)
- 财(17267)
- 中国(14957)
- 务(14533)
- 财务(14494)
- 财务管理(14466)
- 企业财务(13845)
- 制(11868)
- 中国金融(10989)
- 方法(10189)
- 数学(8163)
- 数学方法(8090)
- 业经(7575)
- 体(6641)
- 地方(6399)
- 度(6093)
- 制度(6087)
- 理论(6045)
- 策(5948)
- 体制(5941)
- 机构
- 学院(96861)
- 大学(95504)
- 管理(39727)
- 济(39297)
- 经济(38125)
- 中国(34965)
- 理学(31266)
- 理学院(30987)
- 管理学(30647)
- 管理学院(30442)
- 研究(28602)
- 财(25356)
- 京(20364)
- 银(19294)
- 银行(18659)
- 财经(18155)
- 中心(17538)
- 行(17530)
- 经(16351)
- 江(16256)
- 融(16232)
- 金融(15893)
- 人民(15096)
- 科学(15050)
- 州(14235)
- 所(14079)
- 财经大学(13701)
- 农(13538)
- 国人(13350)
- 中国人(13286)
- 基金
- 项目(55501)
- 科学(42974)
- 研究(41588)
- 基金(40000)
- 家(33804)
- 国家(33476)
- 科学基金(29393)
- 社会(25751)
- 社会科(24607)
- 社会科学(24600)
- 省(22328)
- 基金项目(20859)
- 自然(18827)
- 教育(18763)
- 自然科(18410)
- 自然科学(18409)
- 自然科学基金(18088)
- 划(17875)
- 资助(17270)
- 编号(16960)
- 成果(14566)
- 重点(12522)
- 创(12084)
- 部(12057)
- 性(11915)
- 课题(11767)
- 项目编号(11374)
- 发(11348)
- 创新(11338)
- 制(11282)
共检索到1725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殷兴山
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态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常态"的论断。这是一个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在此过程,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经济从高速向中高速平稳过渡,导致经济运行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从金融角度看,一个突出问题是金融机构作为理性市场主体,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顺周期行为,可能给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等工作带来负面影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课题组 郑南源 盛文军 尤瑞章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在经济周期的不同时段,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和绩效具有非常明显的顺周期性,从而导致其信贷周期、资本周期、风险周期与经济周期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以信贷周期为例,在经济上升时期,商业银行对借款人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洋
本文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构建理论模型,研究了银行信贷顺周期性的根源,从微观的风险偏好视角证明银行在放大经济周期中的角色。之后,选择中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作为样本,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与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分析,表明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具有显著的顺周期性,银行自身供给因素在顺周期性中占据主要位置。在此基础上,再次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构建理论模型,从微观的角度研究了监管当局对资产风险权重和资本充足率进行的逆周期调控对银行信贷风险资产结构的影响,并为监管当局如何进行逆周期调控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闫坤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其中一个重点目标就是解决财政政策顺周期性问题,使财政政策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减小财政政策顺周期效应的不利影响已成为当前我国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财政政策顺周期性的特点及主要表现所谓顺周期性即相关宏观调控政策取向(或实际运行效果)表现出与经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文忠平
我国的宏观调控一直践行着"逆周期调节",力图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逆周期调控有两个核心:一是需要超前的前瞻性,正确预判当前形势或向好或向坏的趋势性走向并进行反向操作调节,以稳定某种相对均衡的经济增长预期;二是运用"有形之手"应对致使市场失灵的现象如羊群效应等,给经济主体以明确的经济运行指向,使整个市场趋于稳健,经济向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逆周期调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货币信贷处课题组 王鲁滨 霍帅
从理论上讲,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最大的区别在于逆周期调节,熨平金融周期波动,实现金融稳定。从实践上讲,我国从2011年开始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和宏观审慎相联系,2016年正式升级为MPA。然而,政策目标效果实现与否尚缺乏实证,在应对近期"宽货币、紧信用"方面面临挑战,表现为宏观审慎评估政策目标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行为之间偏差较大。这种偏差在削弱数量型货币工具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时,是否说明金融遇冷期宏观审慎评估逆周期调节存在一定边界,导致宏观审慎评估目标难以实现呢?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认为以往的宏观审慎理论研究易于忽视经济周期信息;宏观审慎评估在金融周期的收缩阶段,释放一定的资本缓冲,可以给予金融机构一定"宽松"的信用创造环境,但经济下行以及金融在上一轮经济繁荣阶段的扩张带来的"过度透支"与内生性信用创造受损导致的经济金融周期"双紧缩"可能导致逆周期调节"失效",最终影响政策目标实现。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何嘉萍
本文从金融危机的背景出发,对导致会计准则顺周期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和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进行了理论分析,总结了其顺周期的产生原因,并结合主要国际组织和主要国家的应对措施,提出了逆操作建议。
关键词:
会计准则 顺周期效应 逆周期操作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放
互联网金融是网络时代金融业的重大创新,它的运行具有重要价值。但互联网金融在经济的顺周期性效应下蕴藏着巨大的风险,为了保证金融的健康运行,必须进行逆周期监管。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顺周期性效应问题,揭示了互联网金融在顺周期性效应下的运行风险及其特点,基于此,建议建立顺周期效应下互联网金融运行的专业化监管机构,加强顺周期效应下互联网金融运行的信息网络化建设,完善顺周期性下互联网金融运行的动态拨备计提制度,加强互联网金融运行的风险预警与安全评估机制,以及加强立法监管等缓释互联网金融顺周期性风险。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张金城 李成
商业银行信贷和资本监管具有顺周期性。银行信贷顺周期性导致经济繁荣时期的贷款扩张和经济衰退时的贷款紧缩。《巴塞尔资本协议Ⅱ》下的资本监管约束,在经济衰退时会促使银行形成信贷萎缩效应,影响和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发挥,次贷危机为《巴塞尔资本协议Ⅱ》下的银行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创新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要减轻顺周期的影响,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需要建立逆周期动态调整的资本监管制度,构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并协调运用与宏观经济运行相逆的货币政策,协调各宏微观监管部门,完善风险预警体系和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放
互联网金融是网络时代金融业的重大创新,它的运行具有重要价值。但互联网金融在经济的顺周期性效应下蕴藏着巨大的风险,为了保证金融的健康运行,必须进行逆周期监管。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顺周期性效应问题,揭示了互联网金融在顺周期性效应下的运行风险及其特点,基于此,建议建立顺周期效应下互联网金融运行的专业化监管机构,加强顺周期效应下互联网金融运行的信息网络化建设,完善顺周期性下互联网金融运行的动态拨备计提制度,加强互联网金融运行的风险预警与安全评估机制,以及加强立法监管等缓释互联网金融顺周期性风险。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昌忠泽 曹沁
金融顺周期性是金融系统与经济系统的一种正向反馈机制。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中,金融顺周期性显示出其巨大影响,从而成为学界和政府政策制定的焦点。论文研究表明,金融顺周期性在金融系统的信贷行为、筹资能力、资本实力和盈利能力等多个方面表现出来,并受到金融加速器效应、信息不对称和非理性行为等内在因素,以及资本监管、贷款损失拨备和公允价值计算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逆周期金融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昌忠泽 曹沁
金融顺周期性是金融系统与经济系统的一种正向反馈机制。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中,金融顺周期性显示出其巨大影响,从而成为学界和政府政策制定的焦点。论文研究表明,金融顺周期性在金融系统的信贷行为、筹资能力、资本实力和盈利能力等多个方面表现出来,并受到金融加速器效应、信息不对称和非理性行为等内在因素,以及资本监管、贷款损失拨备和公允价值计算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逆周期金融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冀申
经济系统中存在大量的正向反馈机制,使得系统对冲击的反应被显著放大,即顺周期性,并导致整个经济系统大起大落。本文在分析了经济主体的周期性特征后认为,减弱经济主体行为的顺周期程度,并建立一些负向反馈机制,这有助于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系统运行的稳健性。
关键词:
经济周期 反馈机制 宏观调控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程海星
本文运用滚动回归VAR模型,动态地考察了不同金融周期和三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金融稳定的政策效果,并通过累计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配合情况。研究表明:宏观审慎政策对维护金融稳定是有效的,但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还需探索;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正负影响都较大,维护金融稳定应主要依靠宏观审慎政策。具体来看,在金融状况平稳期,三种政策工具均发挥了维护金融稳定的效果,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配合较佳;在金融状况出现剧烈波动期,流动性比例监管政策实施效果最好,如果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同向变动,有增加金融不稳定的风险;在金融状况企稳期(MPA实施后),资本充足率的地位得到强化,逆周期资本政策效果较好,但因"双支柱"调控还处在探索阶段,货币政策承担了较多维护金融稳定职能。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祝林 何剑
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重要调控方式,调控效果和如何协调配合是两个关键问题。本文在运用TVP-FAVAR模型测算中国金融稳定状况的基础上,通过CF带通滤波法和转折点法识别金融稳定周期,结合TVAR模型和TVP-VAR模型重点考察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逆周期和跨周期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第一,中国金融稳定状况经历了五轮周期性波动,呈现出风险“快聚集、慢消融”的特征;第二,在金融稳定恶化阶段,宏观政策可以有效平抑金融风险,在金融向好阶段,宏观政策也能够防止金融过热,两个阶段均能体现宏观政策逆周期调控的意图;第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具有同向性,2017年以后宏观政策具有明显的跨周期调控偏好且调控效应逐年增强。据此,本文提出跨周期和逆周期财政货币政策配合的现实方案,并为维护金融稳定、促进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
跨周期调控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金融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