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576)
- 2023(20579)
- 2022(17376)
- 2021(16111)
- 2020(13769)
- 2019(31283)
- 2018(30935)
- 2017(58979)
- 2016(32113)
- 2015(36092)
- 2014(35393)
- 2013(34736)
- 2012(31883)
- 2011(28731)
- 2010(29078)
- 2009(27423)
- 2008(26503)
- 2007(23739)
- 2006(20572)
- 2005(18212)
- 学科
- 济(127157)
- 经济(126989)
- 管理(96910)
- 业(94098)
- 企(79473)
- 企业(79473)
- 方法(60339)
- 数学(53320)
- 数学方法(52531)
- 财(37715)
- 中国(37021)
- 农(33708)
- 融(30630)
- 金融(30624)
- 银(29592)
- 制(29571)
- 银行(29527)
- 业经(28839)
- 行(28292)
- 地方(27099)
- 学(25454)
- 务(24279)
- 财务(24205)
- 财务管理(24145)
- 贸(24001)
- 贸易(23981)
- 易(23267)
- 企业财务(22966)
- 技术(22756)
- 农业(22731)
- 机构
- 学院(451408)
- 大学(450817)
- 济(182132)
- 经济(178294)
- 管理(173834)
- 理学(150505)
- 理学院(148817)
- 研究(148808)
- 管理学(145906)
- 管理学院(145089)
- 中国(117346)
- 京(93907)
- 科学(92741)
- 财(86881)
- 农(78956)
- 所(75093)
- 中心(71088)
- 业大(69774)
- 财经(68932)
- 研究所(68305)
- 江(68301)
- 经(62558)
- 农业(62311)
- 北京(58294)
- 经济学(56508)
- 范(56166)
- 师范(55426)
- 州(54348)
- 院(53952)
- 财经大学(51310)
- 基金
- 项目(307589)
- 科学(242239)
- 基金(224375)
- 研究(217814)
- 家(197823)
- 国家(196214)
- 科学基金(168501)
- 社会(138693)
- 社会科(131664)
- 社会科学(131626)
- 省(121592)
- 基金项目(118755)
- 自然(111751)
- 自然科(109281)
- 自然科学(109250)
- 自然科学基金(107305)
- 划(102570)
- 教育(101904)
- 资助(92238)
- 编号(86783)
- 重点(69845)
- 成果(69731)
- 部(67253)
- 创(67074)
- 发(65096)
- 创新(62323)
- 课题(60671)
- 科研(59643)
- 国家社会(57789)
- 教育部(57729)
- 期刊
- 济(193260)
- 经济(193260)
- 研究(126748)
- 中国(90031)
- 学报(75294)
- 农(70665)
- 财(69638)
- 科学(67628)
- 管理(64925)
- 大学(56868)
- 学学(54086)
- 融(51680)
- 金融(51680)
- 农业(46578)
- 教育(45896)
- 技术(39965)
- 财经(34384)
- 经济研究(31527)
- 业经(31232)
- 经(29482)
- 业(25946)
- 问题(25256)
- 统计(22929)
- 版(22637)
- 技术经济(22124)
- 策(21784)
- 科技(21766)
- 理论(20410)
- 贸(20361)
- 商业(20103)
共检索到6644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若愚 张莹
本文考察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地区创新扩散的影响。在分析金融集聚促进创新扩散具有融资支持、信息传递、风险分散三大机制基础上,本文通过构建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将三大机制引入空间杜宾模型,利用2006-2018年间长三角地区地级市层面数据,实证分析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地区创新扩散的促进机制与成效差异。结果表明:第一,总体来看,长三角地区金融集聚主要通过信息传递机制促进区域创新扩散。第二,从金融各子行业角度来看,长三角地区保险业集聚有利于创新扩散,且作用机制全面、成效显著;证券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扩散的影响并不显著,甚至抑制了长三角大部分城市的创新;银行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扩散呈现积极影响,但主要是通过风险分散机制发挥作用的。第三,从空间效应角度来看,长三角地区创新腹地金融集聚的本地发展效应要弱于创新极地的空间溢出效应,创新扩散更多通过跨地市的空间转移完成。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慧一 祝滨滨
基于集聚外部性的角度理论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采用长三角地区2003—2018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从地区异质性视角出发,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三种外部性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总体而言,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发展主要受益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Porte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且Jacobs外部性的创新带动作用明显强于Porter外部性;邻近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Mar外部性、Porte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均能推动本地创新能力发展;不同类型的集聚外部性在不同地区间存在选择效应,受地区差异因素影响,三种外部性的作用方向有所差异。研究表明,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可以并存,结合地区特征的差异化、层次性的区域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若愚 霍伟东 张莹
本文通过构建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将金融集聚促进区域技术扩散的融资支持、信息传递、风险分散三大机制引入空间杜宾模型,利用2006—2018年长三角地区地级市层面数据,实证分析并比较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六大都市圈技术扩散的促进机制与成效差异。结果显示:上海大都市圈金融集聚促进技术扩散主要体现为融资支持机制,宁波都市圈主要体现为融资支持和信息传递机制,苏锡常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的作用机制全面且成效显著,南京和合肥都市圈内技术扩散成效不显著;从金融子行业集聚来看,银行业集聚在各都市圈技术扩散中起主导作用,证券业集聚对苏锡常和杭州都市圈的促进成效突出,保险业集聚的技术扩散成效不显著;在各都市圈中心城市构成的Z字型辐射带域中,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对所处都市圈的技术扩散起到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瑞雪 司孟慧 张汉飞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探究金融集聚效应与区域工业绿色经济高效率发展的关系,对建立绿色高效工业体系、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选取2005—2019年长三角地区16个主要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金融集聚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影响及行业异质性。结果发现: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地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保险业集聚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正相关关系,而银行业、证券业集聚水平较低和过高都会制约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且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集聚都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门槛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钟立新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源自于临近地区间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还与地区间优势互补效应的发挥密切相关。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地理临近性在给模仿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容易出现路径依赖和技术锁定,从而导致老工业区的没落。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地区两位数制造业的分行业SP指数及其引申变量值的测量,发现在省域范围内制造业集聚存在一定的自相似性。而在跨省空间范围内,这种自相似性并不存在。省际间行业要素流动正趋于缓慢的集中优化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的这一演化趋势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空间转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政策启示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青霞 夏传信 施建军
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科技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及其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都与科技人才集聚形成正向的交互效应,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技人才集聚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更大,科技人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产业协同集聚的效应则显著为负,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科技人才集聚的对数值超过0.254 3时,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总效应为正,低于0.254 3时,产业协同集聚则对区域创新起着抑制的作用。
关键词:
科技人才集聚 产业集聚 区域创新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仇怡
以中国长三角地区为例,分析了长三角城市体系的分布结构与等级特征,并使用县级及以上城市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城市体系的技术创新等级扩散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体系具有等级分布特征,城市体系与创新扩散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关联性,且创新扩散呈等级扩散模式;城市创新流强度表现出显著的行政等级扩散特征,而对各省份自身而言,地级市之间的创新扩散主要受人口规模的影响。认为应按照城市体系优化创新布局,积极加快城市群发展,以促进城市间的技术创新扩散。
关键词:
城市体系 创新扩散 长三角地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邓向荣 刘璇
本文利用Esteban-Ray指数和脉冲响应函数模型分别测算了长三角与京津冀地区的创新极化与扩散效应并进行比较,研究表明相对于长三角,京津冀极化效应较强而扩散效应较弱。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杨晔 王佳妮
相关经验表明,某一区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可以与周边区域、城市乃至更远地区的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如技术引进、技术转移等活动),以便提升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依托国际五大城市群发展模式的研究,从相关运营主体的发展模式、市场载体演进路径、政策导向及其制度框架三个层面,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长三角地区技术扩散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明,长三角产业集群合作的目标达成情况良好,但存在着主体之间技术转移力度较小,有效资源禀赋缺乏,短期利益导向,缺乏企业内生驱动能力的培育等问题。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区域内产业集群良性互动,应从主体角色的发展机制建设、市场载体的发展机制建设、政策导向及制度框架的发展机制建设等三...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谢牧人 于斌斌
本文探讨长三角地区高端人才集聚的问题所在和机制创新,指出了该地区人才发展亟需解决的三个关键问题,并提出了创新人才机制的对策。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陆文聪 祁慧博
笔者对2002年~2008年长三角地区排污强度的空间差异进行β收敛检验。研究表明,江、浙、沪三地的排污强度特征各异。绝对β收敛模型结果得出,长三角地区工业三废的排污强度均呈现显著的β收敛。条件β收敛模型分析显示,除了人均GDP增长率的提高有助于三类排污强度的空间收敛外,其余因素对排污强度收敛与否的作用不同,这体现出各城市产业、贸易和人口等因素的分化对各类污染物排污强度的不同影响。
关键词:
排污强度 空间差异 收敛 长三角地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毛金祥 张可
基于2000-2016年长三角地区地级市层面的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了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显著正相关,经济集聚和区域创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地区交互影响,即邻近地区的经济集聚对本地的区域创新具有促进作用,邻近地区的区域创新亦对本地的经济集聚存在促进作用。经济集聚和区域一体化具有促进区域协调和区域创新的双重政策红利,构建长三角地区创新共同体应具有全局意识。
关键词:
集聚 创新 区域 空间依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乃全 吴友 赵国振
本文利用三阶段DEA方法,测度了我国2003-2012年30个区域的创新效率、规模效率以及纯技术效率,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进一步考察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空间差异;(2)总体而言,专业化集聚能有效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和规模效率,而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作用不明显,但能显著提高纯技术效率;(3)分区域而言,东部西部地区多样化集聚能有效提高创新效率,而中部地区表现为专业化集聚促进创新效率;(4)区域之间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联动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聂永有 姚清宇
本文基于2005~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与面板门槛模型(PTR)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效应及中间机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本地碳排放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且该种非线性特征同样存在于空间溢出效应之中;在人口密度、对外开放、经济规模3种中间机制约束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呈现非线性冲击。其中,人口密度与对外开放存在单一门槛效应,经济规模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在更换回归样本以及计量模型的情况下,实证结果仍然稳健。本文深化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低碳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从供给侧角度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提供不同的治理思路与政策建议。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刘中起 张伊娜
交通对经济扩散具有重大影响,可利用经济距离来分析研究长三角地区城市圈层结构。基于目前的交通轴与经济扩散圈层的关系,长三角仍是“之”字型点轴系统结构;该点轴系统结构的进化将趋向于网络系统结构;因此,应构造长三角大都市圈的广域交通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