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67)
- 2023(15054)
- 2022(12378)
- 2021(11431)
- 2020(9662)
- 2019(21481)
- 2018(20736)
- 2017(38901)
- 2016(20465)
- 2015(22673)
- 2014(21431)
- 2013(21312)
- 2012(19715)
- 2011(17748)
- 2010(17690)
- 2009(16615)
- 2008(15482)
- 2007(13671)
- 2006(11869)
- 2005(10660)
- 学科
- 济(86167)
- 经济(86084)
- 业(64079)
- 管理(61186)
- 企(52347)
- 企业(52347)
- 方法(40839)
- 数学(36890)
- 数学方法(36678)
- 中国(31344)
- 融(27884)
- 金融(27884)
- 银(25974)
- 银行(25929)
- 行(25059)
- 财(23847)
- 农(22770)
- 技术(21530)
- 贸(19804)
- 贸易(19785)
- 易(19362)
- 制(19168)
- 业经(18932)
- 地方(16333)
- 农业(15988)
- 务(15059)
- 财务(15037)
- 财务管理(15012)
- 企业财务(14445)
- 学(14340)
- 机构
- 大学(286059)
- 学院(284004)
- 济(130421)
- 经济(128349)
- 管理(110992)
- 研究(99677)
- 理学(96695)
- 理学院(95706)
- 管理学(94441)
- 管理学院(93914)
- 中国(83462)
- 京(59299)
- 财(57905)
- 科学(57347)
- 农(49006)
- 所(48810)
- 中心(47751)
- 财经(46995)
- 研究所(44677)
- 经(43279)
- 经济学(42635)
- 业大(42230)
- 江(40209)
- 经济学院(38760)
- 农业(38592)
- 北京(37426)
- 财经大学(35552)
- 院(35493)
- 范(32709)
- 师范(32263)
- 基金
- 项目(196401)
- 科学(156777)
- 基金(147043)
- 研究(140790)
- 家(130324)
- 国家(129288)
- 科学基金(110939)
- 社会(94957)
- 社会科(90605)
- 社会科学(90583)
- 基金项目(77385)
- 省(74369)
- 自然(70442)
- 自然科(68997)
- 自然科学(68978)
- 自然科学基金(67875)
- 教育(63651)
- 划(63217)
- 资助(59204)
- 编号(52525)
- 创(47143)
- 重点(44774)
- 部(44681)
- 创新(43359)
- 发(42583)
- 国家社会(41752)
- 成果(41282)
- 教育部(38924)
- 科研(37595)
- 人文(37317)
共检索到4258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黎杰生 胡颖
本文考察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总量和技术创新的差异性影响,以及上述影响在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异质性。结果表明:在促进经济总量增长的表象下,金融集聚对技术创新具有抑制作用;金融集聚具有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征,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随集聚程度的高低产生规律性的变化;金融集聚的技术创新效应具有显著的行业异质性,银行业和保险业集聚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证券业集聚则会逆向挤出技术创新。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黎杰生 胡颖
本文考察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总量和技术创新的差异性影响,以及上述影响在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异质性。结果表明:在促进经济总量增长的表象下,金融集聚对技术创新具有抑制作用;金融集聚具有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征,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随集聚程度的高低产生规律性的变化;金融集聚的技术创新效应具有显著的行业异质性,银行业和保险业集聚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证券业集聚则会逆向挤出技术创新。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叶德珠 王佰芳 黄允爵
硅谷和深圳的经验表明,对创新来说,用风险投资类证券市场资金来匹配高技术人才会更有效率。因此本文根据新结构金融学强调的金融要与资源禀赋结构相匹配的原则,考察金融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之间的匹配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借鉴社会学排序匹配方法,将中国2005~2018年间31个省的金融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分别通过标准排序并相减来构造匹配度指标,进而对创新进行回归。实证结果表明:匹配度与创新之间显著正相关,市场型金融结构与高技能劳动力匹配、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低技能劳动力匹配能够促进创新产出增长,且匹配度对创新增长的解释力强于金融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简单交乘项;金融-劳动力结构差距与创新成“倒U型”关系,即匹配度存在最优状态使得创新产出边际增长达到最大值;创新产出水平越高,结构匹配对创新增长效应越大。本文首次考察并验证了金融与劳动力的结构匹配问题的重要性,拓展了传统增长理论中有关劳动与资本相互替代这一总量分析结论,也为新结构金融学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武小菲 岳中刚 周勤
数字金融借助信息技术,通过新型金融产品影响城市创新发展。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28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探讨数字金融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显著提升城市创新能力。进一步对数字金融降维发现,相对数字金融的使用深度而言,覆盖广度更有助于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促进资本集聚和高素质劳动力集聚推动城市创新发展。此外,数字金融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本文研究结论为数字金融发展、城市创新发展和包容性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城市创新 包容性发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岑聪
本文阐释了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选取2006—2018年中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市场化进程与对外开放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分布呈现出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市场化进程与对外开放对区域创新效率增长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与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上述结论在分区域分析与创新主体异质性分析中依然成立,但影响效果具有异质性特征。中国区际经济制度发育情况的异质性与创新效率增长空间溢出的局部性是造成区域创新效率差距的重要原因。上述研究为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缩小区际创新效率差距、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
关键词:
经济制度 创新效率 区域差异 空间溢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岑聪
本文阐释了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选取2006—2018年中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市场化进程与对外开放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分布呈现出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市场化进程与对外开放对区域创新效率增长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与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上述结论在分区域分析与创新主体异质性分析中依然成立,但影响效果具有异质性特征。中国区际经济制度发育情况的异质性与创新效率增长空间溢出的局部性是造成区域创新效率差距的重要原因。上述研究为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缩小区际创新效率差距、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
关键词:
经济制度 创新效率 区域差异 空间溢出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立军 张伯伟 朱春礼
论文通过构建技术创新倾向指标,对中国工业行业技术研发策略的理论实证分析发现: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企业规模、政府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是影响各行业技术创新倾向与规模的主要因素;政府在进行财政补贴时,主要倾向于技术水平高、企业规模大以及技术研发投资规模高的行业,而对于产业特征、银行融资规模这两项指标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产业特征,企业规模对行业技术创新竞争力和技术创新策略选择具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企业规模 产业特征 技术创新 宏观调控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熹微 邹克 郑云丹
基于2003-2016年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分布滞后、交互效应与门槛效应模型,检验投资、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投资与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效果不同,投资驱动效果是短期的,长期呈现明显负效应;创新驱动长期效应表现为正负交替特征;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依赖投资结构与技术积累的路径;创新驱动与投资驱动存在差异化的门槛效应,当创新水平超过阈值时才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而过度投资不利于经济增长。鉴于此,可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来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
关键词:
创新驱动 投资驱动 经济增长 交互效应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田虹 秦喜亮
运用我国29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绿色技术创新对城市碳排放影响的区域差异性和收敛性。结果表明: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可以降低碳排放水平,且存在空间关联效应。横向来看,不同区域的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影响效应更强,中西部、京津冀等地区相对较弱。纵向来看,2015年以来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影响的区域差异持续收敛,根源在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未来持续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邓翔 黄志
基于Acemoglu的任务模型和2003~2016年我国行业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人工智能与行业收入差距问题。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阶段差异性,在导入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使行业收入差距呈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且对工作重复性高、创造性低的行业冲击更大。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除了通过劳动力就业对行业收入差距产生影响,还可以通过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和行业生产效率传导影响行业收入差距。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创新 行业收入差距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毛文峰 陆军
利用2009—2016年中国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考察了蔓延的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创新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蔓延对城市创新质量存在显著的负向效应;对于中西部地区中小规模城市、人口收缩型城市,城市蔓延对城市创新质量的负向影响更为明显;第二产业比重越高的城市,城市蔓延对城市创新质量的负向影响越明显。推进紧凑化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和秉承精明增长的城市规划理念是未来提升城市创新质量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
城市蔓延 创新质量 空间形态 收缩城市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昌忠泽 孟倩
本文利用1995—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消费需求、创新驱动、劳动力禀赋、劳动生产率等效应进行了检验。实证研究表明:信息技术能有效推动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引导或倒逼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但存在"产业结构演进无效率"现象,且信息技术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差异,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要大于东部地区。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中介效应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岳龙 袁旺平
地铁开通能有效促进人们的交流,本文使用2001—2016年28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地铁开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地铁开通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能解释同时期城市创新水平变化的24.13%,且结果高度稳健。机制分析表明,地铁开通后导致的校企联系增加、诱使的人力资本和FDI流入,是解释其提高城市创新水平的重要机制,这种机制可能有助于缓解当前中国“西低东高”的区域创新格局。本文研究结论为政府如何利用地铁网络引导区域创新要素合理流动提供了经验层面的证据,同时为缓解当前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地铁 区域创新 要素流动 发展不平衡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游霭琼 王明珂
文章使用2005—2019年中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从五大发展理念出发,相对全面地构建综合指标测算经济发展质量,借助实证模型分析了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及其区域和子系统的异质性,并从科技创新投入的调节门槛效应视角探究了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质量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存在区域和五个子系统之间的异质性,环境规制的正向作用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显著,在创新、协调和开放子系统显著;科技创新投入具有调节和门槛作用,科技创新投入会负向调节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并通过各个子系统使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呈正向作用显著、负向作用不显著的“倒U型”关系,该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区域异质性。为此,建议加快补足环境规制价格手段的缺位,在实施环境规制时,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鼓励加大和优化科技创新投入,提高基础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的投入比重,进一步完善创新制度和市场环境,出台激励性财税金融政策,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环境规制和科技创新对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联动效应,推行区域协同治理环境和协调创新,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环境污染防治的同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经济发展质量 科技创新投入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凯 黄容霞
通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就业保护程度指标,可以构建适合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弹性体系。利用2003—2016年相关数据验证,中国劳动力市场弹性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劳动力市场弹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不同地区劳动力市场弹性均会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用大小依次为中、东、西部;从时间效应来看,短期作用大于长期。此外,劳动力市场弹性通过工资效应和社会保障效应对中国创新型人才产生影响作用,因此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弹性以及完善相关的保障机制都有利于吸引创新型人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