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23)
2023(6967)
2022(5633)
2021(4885)
2020(3960)
2019(8912)
2018(8047)
2017(15755)
2016(7840)
2015(8380)
2014(7830)
2013(7682)
2012(6901)
2011(6071)
2010(6180)
2009(6078)
2008(4775)
2007(4212)
2006(3758)
2005(3419)
作者
(20433)
(16979)
(16759)
(16232)
(10524)
(8208)
(7533)
(6554)
(6361)
(5799)
(5796)
(5649)
(5529)
(5233)
(5126)
(5077)
(4973)
(4938)
(4929)
(4643)
(4073)
(3995)
(3988)
(3905)
(3836)
(3672)
(3620)
(3382)
(3364)
(3359)
学科
(34988)
经济(34961)
(24652)
金融(24650)
(23305)
管理(22028)
(21609)
银行(21605)
(21054)
(19011)
企业(19011)
中国(16917)
方法(15722)
数学(14720)
数学方法(14645)
(11114)
中国金融(10958)
地方(10538)
(9469)
业经(8551)
(8035)
(7683)
财务(7671)
财务管理(7666)
企业财务(7423)
(6186)
贸易(6175)
环境(6013)
农业(5994)
(5972)
机构
学院(105254)
大学(104040)
(52513)
经济(51575)
管理(40213)
理学(35228)
理学院(34859)
管理学(34412)
管理学院(34235)
研究(34045)
中国(32930)
(24378)
财经(20142)
(19924)
经济学(18919)
(18448)
中心(18283)
科学(17984)
经济学院(17486)
(17084)
金融(16783)
(15539)
财经大学(15394)
(15083)
银行(15042)
(14567)
(14125)
研究所(13769)
(13743)
业大(13153)
基金
项目(75765)
科学(62247)
基金(58474)
研究(55230)
(50187)
国家(49852)
科学基金(44637)
社会(39821)
社会科(38408)
社会科学(38402)
基金项目(31684)
(29597)
自然(27293)
自然科(26815)
自然科学(26813)
自然科学基金(26342)
教育(24076)
(23972)
资助(22728)
编号(20324)
国家社会(18025)
(17274)
重点(17157)
(16992)
(16864)
创新(15988)
人文(15287)
教育部(15234)
(14806)
成果(14521)
期刊
(49917)
经济(49917)
研究(33578)
(27159)
金融(27159)
中国(18263)
(18012)
管理(14222)
科学(12965)
学报(12888)
(11804)
大学(10447)
财经(10369)
学学(10254)
经济研究(9554)
(8984)
业经(7837)
技术(7758)
农业(7265)
问题(6592)
技术经济(5413)
统计(5391)
理论(5348)
教育(5295)
(5251)
(5168)
商业(5098)
现代(5087)
实践(4696)
(4696)
共检索到1548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余泳泽  宣烨  沈扬扬  
本文从金融集聚的机制出发,分析了金融集聚对工业生产效率提升产生空间外溢效应的原理和机制,并提出了随地理距离递减的空间外溢效应假说。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中国230个城市数据,以地理距离作为空间权重矩阵,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金融集聚对工业生产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并检验了随地理距离递减的空间外溢效应假说。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空间集聚对工业生产效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较为明显,而且信息化水平可以通过金融服务业的集聚间接提升工业效率,长三角城市的数据进一步证实了以上结论。金融空间集聚对于工业生产效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表现为一定的区域边界,在300公里以内为空间外溢的密集区域,超过500公里后则出现了较为...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梁红艳  
本文分析了物流业集聚影响工业生产率的空间外溢效应机制,利用中国265个城市2003-2008年的面板数据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全国、东中西部内部、东中西部之间物流业集聚对工业生产率的直接影响、外溢效应及总效应,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并考察了这三种影响的实现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在全国整体层面,物流业集聚对工业生产率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通过技术效率路径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外溢效应和总效应。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物流业集聚对工业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外溢效应;在中部地区,物流业集聚对工业生产率的外溢效应不显著;在东中部地区之间,物流业集聚对工业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外溢效...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孙健  丁雪萌  
从金融集聚视角出发,本文通过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定量分析金融集聚对我国及各地区科技人才开发效率的空间溢出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加入空间效应后,金融集聚与科技人才开发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的关系,科技人才开发效率先是随着金融业就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而后在达到一定程度时,随着金融业就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呈现下降趋势。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信息化水平、市场化水平以及产学研合作程度对我国科技人才的开发也会起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最后,根据以上发现,从完善金融市场环境、深化区域金融合作以及推动金融体制改革3个方面对推动我国金融集聚、提高科技人才开发效率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宣烨  
本文利用2003—2009年247个城市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效率的空间外溢效应。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不仅能够提升本地区制造业效率,且能够通过空间外溢效应提升周边地区制造业效率,空间外溢系数达到了0.864。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会通过竞争效应、专业化效应以及外部性等途径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进而提高制造业效率。鉴于此,政府应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突破影响空间外溢效应区域边界的自然条件和制度约束,加大人力资本、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积累和投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的有效发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耀群  葛星  
金融业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对绿色和环保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源头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生态效率。通过建立金融集聚和生态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超效率DEA、Moran’s I等,对金融集聚和生态效率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验证金融集聚对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和生态效率呈现出区域差异性,表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特点;区域差异源于局部集聚性和集聚阴影效应;银行业对中部地区生态效率溢出效应明显,证券业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生态效率的溢出效应明显,保险业对生态效率溢出效应不明显,金融密度对西部地区生态效率溢出效应明显。最后,根据实证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包晓红  
本文首先基于空间集聚与劳动分工等关联理论,阐述了流通产业空间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机理,其次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流通产业空间集聚对城镇化的外溢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流通产业空间集聚对提升本区域城镇化水平具有积极影响,而对邻边区域城镇化发展产生抑制作用。为更好验证外在因素的影响效果,加入控制变量进行研究发现,工业水平、外商利用水平均与本区域城镇化呈正相关关系,与邻居省份呈负相关关系;教育水平对城镇化影响作用不够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国亮  
利用修正后的E-G系数对中国海洋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借助Moran’s I指数探讨了空间外溢效应。研究表明:1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具有空间分异显著、空间连续性增强以及"单中心"与"多中心"交替转换等特征,而且分为空间大尺度变迁、邻近地理变迁和空间更加集中变迁三种类型;2知识外溢和海陆联动有助于海洋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周边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对本地区的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形成也有积极作用;3运输成本的阀值的存在使得海洋产业从协同集聚向空间分离转换,促使海洋产业间从以互补效应为主向以挤出效应为主转变;4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存在空间外溢效应,并受区域边界约束,其中,长三角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在500km范围内存在溢出效应,珠三角的作用范围限于广东省内,而京津唐的辐射范围只有75km。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杨晓丽  吴富强  
本文选取2008—2018年中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探讨了金融集聚与绿色发展效率的时序演进趋势及其背后的影响机制,并在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金融集聚能提高中心城区的绿色发展效率,也能对周边地区产生空间溢出影响,且呈现出先增后减、再增再减的"M"型空间衰减趋势。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集聚的直接效应只在东西部地区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只在东中部地区显著,特大型和大型城市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惠  苗壮  王树乔  
本文将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纳入工业企业创新效率测度框架内,利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度量2003—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通过核密度估计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方法考察产业集聚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历年均值最高,核密度曲线显示中国省际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经历由"单峰"到"双峰"的动态演进过程;深入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在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提升有着显著贡献的同时还存在明显空间外溢效应,并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徐晔  宋晓薇  
通过优化金融资源空间配置效率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研究发现,中国金融集聚度的空间分布显现出从东向西的梯度型减弱态势,并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匀质性和外溢性特征。金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随着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而这一差异性来自于金融集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的门槛效应的存在。因此,应根据地区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强化金融集聚的外溢效应,在金融集聚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如何将各地区配套经济条件调整到最优阈值范围内。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凯风  李政青  吴伟伟  
基于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将区域金融集聚和能源效率内生化,建立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金融集聚、能源效率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与交互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区域金融集聚、能源效率直接带动经济的增长,但在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未得到体现;同时发现,发挥金融集聚与能源效率的协同作用对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凯风  李政青  吴伟伟  
基于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将区域金融集聚和能源效率内生化,建立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金融集聚、能源效率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与交互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区域金融集聚、能源效率直接带动经济的增长,但在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未得到体现;同时发现,发挥金融集聚与能源效率的协同作用对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史梦昱  沈坤荣  
本文系统考察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检验人才集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共轭驱动效应及空间外溢效应。结果表明:人才集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符合威廉姆森假说。就全国而言,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背离共轭状态;分区域样本中,中部地区人才和产业集聚处于协同发展的共轭驱动状态,东、西部地区尚未对区域经济增长形成协同发展的正向互动关系。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影响,产业集聚在短期和长期内均对邻近地区存在显著的负向作用,而人才集聚则表现出非线性溢出效应。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李延军  李海月  史笑迎  
本文研究京津冀区域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影响路径。研究表明:样本期内京津冀区域金融集聚存在比较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溢出效应影响路径主要有: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其中金融集聚通过金融效率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大于金融集聚通过金融规模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京津冀区域在扩大金融规模的同时应大力提升金融效率,加强区域金融协同发展,以保证区域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吴茂国  陈影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区域间资本流动加速,资源流动范围扩大,其中金融行业的集聚效应最为明显,一些地区高度集中形成金融中心。通过建立金融产业集聚的综合指标体系,对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金融集聚水平进行测定。并进一步研究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三大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影响途径。通过搜集2006-2015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面板数据,结合地理位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我国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发现,各省(区、市)金融集聚对该省经济及周边省份经济都有显著的影响,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金融集聚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呈现不同的特征。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不同区域在供给侧改革的新形势下在金融行业发展上提出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