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45)
2023(12234)
2022(10094)
2021(9114)
2020(7541)
2019(16363)
2018(15645)
2017(29466)
2016(15366)
2015(16401)
2014(15299)
2013(14856)
2012(13370)
2011(11960)
2010(11966)
2009(11324)
2008(10067)
2007(8935)
2006(7659)
2005(6675)
作者
(43032)
(35834)
(35570)
(33398)
(22364)
(17291)
(15884)
(13765)
(13634)
(12337)
(12250)
(11942)
(11299)
(11129)
(11007)
(10860)
(10558)
(10531)
(10234)
(10153)
(8855)
(8504)
(8495)
(8151)
(8118)
(7880)
(7734)
(7715)
(7081)
(7039)
学科
(61403)
经济(61350)
(49988)
管理(47724)
(41605)
企业(41605)
(25713)
金融(25712)
方法(24867)
(23474)
银行(23437)
中国(23331)
(22723)
数学(22040)
数学方法(21894)
技术(18195)
地方(17770)
(17360)
(16591)
业经(15236)
(13937)
技术管理(12780)
农业(12292)
(11584)
贸易(11572)
(11566)
财务(11552)
财务管理(11540)
(11235)
中国金融(11187)
机构
学院(206364)
大学(204489)
(89093)
经济(87538)
管理(81755)
理学(71721)
理学院(70938)
管理学(69916)
管理学院(69535)
研究(69470)
中国(58161)
科学(43007)
(41071)
(39078)
(37541)
中心(34097)
(33838)
业大(32737)
财经(31798)
研究所(31253)
(29883)
农业(29630)
(29072)
经济学(28338)
经济学院(25803)
(25289)
北京(25006)
(24318)
(24137)
财经大学(23945)
基金
项目(149174)
科学(119583)
基金(109792)
研究(105725)
(97541)
国家(96725)
科学基金(83738)
社会(70954)
社会科(67702)
社会科学(67685)
(60700)
基金项目(59244)
自然(54024)
自然科(52907)
自然科学(52888)
自然科学基金(51998)
(50398)
教育(46628)
资助(41959)
编号(39839)
(38340)
创新(34948)
重点(34153)
(33874)
(31670)
国家社会(30419)
成果(29675)
(29346)
科研(28589)
计划(28486)
期刊
(89220)
经济(89220)
研究(57502)
中国(41913)
学报(34563)
(32947)
金融(32947)
(32941)
科学(32259)
管理(30536)
(29084)
大学(25849)
学学(24948)
农业(21547)
教育(17456)
技术(16256)
经济研究(15826)
财经(15618)
业经(15590)
科技(14463)
(13470)
(12106)
问题(11244)
技术经济(10914)
商业(10487)
(9737)
(9673)
(9342)
论坛(9342)
理论(9220)
共检索到3004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琳琳   胡骁宇  
选取2008—2022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运用DEA-BBC模型测算了各省份科技创新效率水平,并通过T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金融集聚对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及影响路径。结果表明:2008—2022年中国科技创新效率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区域间的差异较为明显;金融集聚对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东部地区最为显著;产业结构升级在金融集聚促进科技创新效率的过程中发挥的中介效应约为16.09%;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持、信息化水平与交通基础设施等也是影响科技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琳琳   胡骁宇  
选取2008—2022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运用DEA-BBC模型测算了各省份科技创新效率水平,并通过T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金融集聚对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及影响路径。结果表明:2008—2022年中国科技创新效率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区域间的差异较为明显;金融集聚对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东部地区最为显著;产业结构升级在金融集聚促进科技创新效率的过程中发挥的中介效应约为16.09%;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持、信息化水平与交通基础设施等也是影响科技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修国义  朱悦  刘毅  
采用2005-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效率的作用关系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和空间效应。结果发现,区域内部金融集聚与科技创新效率间存在非线性关系,门槛效应显著,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效率的支持作用存在阶段性差异;通过测定Moran’s I指数值发现,金融集聚与科技创新效率在空间上具有协同变动趋势;政府科技支持、人力资本储备和对外开放度均可推动科技创新效率提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晓婉  
本文基于2005-2014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金融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都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表现出极强的空间关联特征,即地理位置相邻是影响我国金融集聚和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资本投入、创新人员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及人力资本等,均是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晓婉  
本文基于2005-2014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金融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都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表现出极强的空间关联特征,即地理位置相邻是影响我国金融集聚和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资本投入、创新人员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及人力资本等,均是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文洋  徐玉莲  于浪  
基于201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距离函数模型,分析科技金融结构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科技金融总投入占GDP的比例、公共科技金融占市场科技金融的比例、风险投资投资额占科技资本市场筹资额的比例与科技创新效率呈显著负相关;风险投资投资额占商业银行科技信贷总额的比例与科技创新效率并无显著相关关系;科技资本市场筹资额占商业银行科技信贷总额的比例与科技创新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江  刘莎莎  
基于西北五省区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地理邻近和经济距离两种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杜宾模型对该区域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西北五省区金融集聚和科技创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整体金融业集聚对区域科技创新有明显正向影响;分行业来看,银行业集聚和保险业集聚对区域科技创新有正向促进作用,证券业集聚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则显著为负。此外,经济发展、政府科技投入以及人力资本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显著为正,对外开放度对区域科技创新则有负向抑制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芹  蒋伏心  
为了厘清科技服务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内在机制,本文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下的知识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三个阶段,利用DEA方法测度2009—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创新各阶段效率,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考察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各阶段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创新效率存在阶段性差异,与知识创新效率、成果转化效率相比,技术研发效率较低;科技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区的知识创新效率、技术研发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成果转化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科技服务业集聚对相邻地区的知识创新效率有正向溢出作用,对成果转化效率产生"虹吸效应",而对技术研发效率无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芮雪琴  李亚男  牛冲槐  
借鉴产业聚集指数,本文建立了科技人才聚集空间结构系数来反映科技人才聚集的变化态势。并据此应用DEA-Tobit两步法,基于2003—2013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中国科技人才聚集的区域演化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整体水平不高,经济发达地区整体上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聚集强度与科技人才聚集均衡度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促进作用;科技人才聚集规模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主要因为当前的科技人才聚集规模与区域创新效率不匹配,经济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过度聚集,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聚集不足。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丙泉  刘增果  王月  孟令奇  聂博洋  
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文章将绿色创新划分为绿色创新研发与绿色创新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在对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绿色创新效率测算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各阶段及整体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绿色创新效率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区域间绿色创新效率差异显著,整体呈东高西低的态势,多数省份重研发、轻转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有助于绿色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与整体效率的提升,但对绿色创新研发效率的作用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两者的协同集聚不利于东部地区绿色创新研发,但对中西部地区绿色创新成果转化具有正向作用。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丁焕峰  谢丽娟  孙小哲  
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282个城市的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讨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及其传导路径。研究发现: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发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金融资源初始禀赋比较薄弱的欠发达地区的裨益更为明显,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区域间的创新差异。机制分析表明,金融集聚可通过扩大金融规模、提高金融效率、提升人力资本三条路径,发挥规模效应、配置效应和虹吸效应以促进资金融通和人力资本积累进而激励技术创新。综上,在制定金融集聚支持区域创新发展政策时,相关部门应当充分考虑区域发展差异,加强金融集聚水平,助推区域创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谢丽娟  丁焕峰  王露  
金融是促进创新的重要因素。采用2011—2019年26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金融集聚不仅能有效助推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还对邻近区域创新产生了空间正外溢性;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集聚对实质性创新、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存在显著的空间正溢出效应,西部地区则表现为“虹吸效应”;机制分析表明,金融集聚能通过金融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两条渠道促进区域创新。基于此,当前应优化金融空间布局,充分发挥金融集聚的空间正溢出效应,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创新发展策略,同时应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区域协同合作。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庄毓敏  储青青  
本文基于区域创新系统视角,对金融集聚通过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创新的内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中国30个省份2002—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结果显示:(1)金融集聚显著地促进了区域产学研合作,并且能相对独立地施加影响;(2)教育和人才因素与金融集聚之间存在相互强化的关系,在推动区域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产学研合作能有效提升区域整体的创新投入和产出水平;(4)金融集聚显著推动了区域研发创新,且有10%~20%的影响经由产学研合作渠道实现。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证实了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从机制上明确验证了产学研合作的渠道作用,为理解金融支持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陈春明  麻艳林  陈佳馨  
知识技术密集的先进产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提高区域的创新效率,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动能向创新驱动转变。本文通过构建超效率BCC模型对我国的区域创新效率进行测算,以2010—2020年省级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分析我国先进制造业与科技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业协同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在地理层面具有空间相关性,且对本地区域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两业协同集聚对邻近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在东部地区对地理邻近区域主要表现为创新资源虹吸的负向影响,对经济邻近区域主要表现为创新成果共享的正向影响,而中西部地区则需要进一步加大要素投入,以确保两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发挥正向的空间外溢效应。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亮  
为促进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发展,通过区位熵模型构建生产制造业集聚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实证代理变量,然后将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进行拓展、重整并对数化处理,构建产业集聚对区域科技创新效率影响的基准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应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2010—2020年的宏观经济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我国四大一线城市产业集聚对科技创新效率的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结果显示,(1)城市产业内生产制造业集聚规模与其科技创新效率发展呈现出倒“U”型非线性关系,也即产生拥挤效应;(2)城市产业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与其科技创新效率发展呈现单调递增的正向线性关系,也即还存在集聚效应;(3)城市产业间生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集聚与其科技创新效率发展也呈现出倒“U”型非线性关系,关联集聚也出现拥挤效应。由此提出,以品牌质量为核心抓手推动生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国际创新资源,继续做大做强北上广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北上广深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对传统落后制造业与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升级等相关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