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92)
- 2023(12090)
- 2022(10135)
- 2021(9173)
- 2020(8153)
- 2019(18520)
- 2018(18267)
- 2017(35641)
- 2016(19174)
- 2015(21824)
- 2014(21979)
- 2013(21781)
- 2012(20330)
- 2011(18347)
- 2010(18746)
- 2009(18344)
- 2008(17824)
- 2007(16410)
- 2006(14380)
- 2005(13339)
- 学科
- 济(77143)
- 经济(77028)
- 管理(61424)
- 业(61177)
- 企(50262)
- 企业(50262)
- 方法(35925)
- 数学(31563)
- 数学方法(31283)
- 融(29065)
- 金融(29061)
- 银(28114)
- 银行(28088)
- 财(28041)
- 中国(27604)
- 行(26961)
- 制(23838)
- 农(20666)
- 务(18921)
- 财务(18877)
- 财务管理(18832)
- 业经(18434)
- 企业财务(17972)
- 地方(15623)
- 贸(14656)
- 贸易(14645)
- 体(14520)
- 学(14481)
- 易(14276)
- 农业(13588)
- 机构
- 大学(279836)
- 学院(277436)
- 济(117411)
- 经济(114807)
- 管理(107741)
- 理学(90992)
- 理学院(90063)
- 研究(89652)
- 管理学(88680)
- 管理学院(88135)
- 中国(79211)
- 财(62029)
- 京(57997)
- 科学(51713)
- 财经(48028)
- 中心(45085)
- 所(45071)
- 农(44512)
- 经(43290)
- 江(43191)
- 研究所(40247)
- 业大(38544)
- 经济学(37623)
- 北京(36555)
- 财经大学(35700)
- 农业(34923)
- 州(34715)
- 经济学院(34187)
- 范(32959)
- 师范(32616)
- 基金
- 项目(176799)
- 科学(139077)
- 研究(130798)
- 基金(129522)
- 家(111079)
- 国家(110174)
- 科学基金(94970)
- 社会(84038)
- 社会科(79745)
- 社会科学(79723)
- 省(68644)
- 基金项目(68340)
- 自然(59878)
- 教育(59748)
- 自然科(58501)
- 自然科学(58483)
- 自然科学基金(57473)
- 划(57191)
- 编号(54172)
- 资助(53460)
- 成果(45774)
- 部(40020)
- 重点(39631)
- 制(37347)
- 发(37031)
- 创(36840)
- 课题(36154)
- 国家社会(35069)
- 教育部(34874)
- 创新(34631)
- 期刊
- 济(127088)
- 经济(127088)
- 研究(85262)
- 中国(56681)
- 财(51323)
- 融(46159)
- 金融(46159)
- 学报(41144)
- 农(40360)
- 管理(37948)
- 科学(36479)
- 大学(31194)
- 学学(29328)
- 农业(25452)
- 财经(24573)
- 教育(23981)
- 技术(22771)
- 经(20838)
- 经济研究(20155)
- 业经(19336)
- 理论(16643)
- 问题(16631)
- 实践(15138)
- 践(15138)
- 图书(14628)
- 财会(14330)
- 技术经济(13723)
- 贸(13628)
- 业(13474)
- 统计(13006)
共检索到4288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黄佳军 蒋海
信息缺陷是金融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其中信息不完全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信息不对称则通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途径形成金融风险。金融集聚促进了金融信息的大量集聚,提高了金融主体对信息的认知水平,降低了金融主体间认知水平的差距,提高了信息抽象和编码系统的处理能力,便利了金融信息的传播和扩散。金融集聚通过上述几方面作用,影响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影响金融风险的形成。一方面,金融主体对信息平均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抽象和编码系统能力的提升扩大了金融信息中"知识部分"的比例,但金融信息的大量集聚又会扩大"噪音信息"的比例,因而信息不完全未能消除,系统性金融风险始终存在。另一方面,金融认知水平的普遍...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韩启东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活动是需要健全的法律进行规范和约束。健全的法律体系是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防范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的重要保证。而实际情况是我国目前规范和约束金融行为的法律体系并不健全,这不仅无法确保我国的经济金融秩序,也难以遏制金融领域不断累积的金融风险。
关键词:
法律缺陷 市场经济 金融风险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陈艺云
次贷危机以来国际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变革就是引入了中央对手方机制来管理交易对手风险,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管理,但中央对手方机制内在的一些缺陷,如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激励问题、保证金与保障基金的顺周期性、集中清算市场的分割等,都可能会引发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通过对中央对手方机制内在缺陷的分析,本文对相关的监管措施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中央对手方机制及监管体系的完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姣 姚爽 王文荣
数字普惠金融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三大风险缺陷,即数字鸿沟缺陷、因商业可持续而使社会效益目标失效的风险缺陷、数字普惠金融机构因"去风险化"产生风险缺陷。这些风险缺陷导致新型金融排斥的产生,尤其对农村地区表现更为明显,数字鸿沟引发金融机构对农村技术性金融排斥、因追求商业可持续引发对农村市场性金融排斥,因数字普惠金融机构"去风险化"引发对农村风险性金融排斥。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风险缺陷 金融排斥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李瑞缘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消费者隐私权作为金融消费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民事权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实践中金融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在其与金融机构利益博弈的过程中,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屡屡成为博弈的牺牲品。鉴于此,我国法律有必要对此加以规制。但是,目前我国金融消费者隐私权保护机制还存在诸多制度性缺陷。为弥补这些缺陷,将完善相关立法、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及疏通权利救济路径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今后解决该问题的必经之路。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殷孟波 甘煜 张颖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断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商品货币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金融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改革开放20周年的时候回顾这一发展的过程,其成效,同时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未来的走势和...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夏建邦
我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存在的问题2017年3月底,央行个人征信系统共收入自然人9.21亿,其中4.42亿有信贷记录,累计为各类机构提供信用报告查询服务40.6亿次。然而,在法律层面上,我国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缺乏顶层设计,尚未对个人数据保护确权立法,个人信息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关键词:
个人金融信息 规范性文件 一行三会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夏建邦
我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存在的问题2017年3月底,央行个人征信系统共收入自然人9.21亿,其中4.42亿有信贷记录,累计为各类机构提供信用报告查询服务40.6亿次。然而,在法律层面上,我国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缺乏顶层设计,尚未对个人数据保护确权立法,个人信息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崔琳熠
目前,我国地方债务平台贷款风险、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房地产行业贷款风险以及影子银行和非法集资等金融风险问题比较突出,客观上需要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政府行为与金融机构的关系、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以及金融机构信贷规模扩张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探究我国金融风险的形成机理。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叙果 蔡则祥
中国客观存在严重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却没有转化为金融危机,形成了令西方世界困惑的“中国之谜”,“谜底”就是中国有效的隐性政府担保机制。本文系统分析了政府担保机制发挥作用的原理,指出该机制的局限性,也提出了以保持社会稳定为基础的担保机制的修正思路。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吴小北
从长期的高压态势打击高息揽存,到央行正式开启存款利率上限浮动空间,金融机构利率风险定价已经从相对简单的贷款利率定价延伸到涉及范围更广,技术操作更难,定价机制更为复杂的资金来源利率风险定价,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再次迈出突破性一步。但由于金融机构区域经济结构的严重差异,其利率风险的定价技术、定价操作和定价机制的差异性也越来越突出。本文以四川宜宾市为例,通过典型案例解剖,对地方性金融机构利率风险定价缺陷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提高地方性金融机构利率风险定价能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地方性 金融机构 利率定价 缺陷分析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馨
本文给出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关于资本充足率的定义及最新的发展特征,在对西方商业银行资本金配置模型及其在我国应用的适应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资本金配置数量的计算模型,同时还分析了我国地方性金融机构资本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指出了地方性金融机构完善资本金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资本充足率 补充机制 路径选择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史桂芬 陈倩 王佳莹
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构建非对称信息视角下中国区域金融风险影响机制的分析框架,并采用TVP-SV-VAR模型探究不同地区区域内金融风险影响机制的异质性。研究表明,非对称信息下金融系统委托代理行为致使商业银行存在信贷配给,资金倾斜助长了地方债扩张和房地产泡沫累积,一旦债务违约及泡沫破裂造成大量银行不良资产积聚,将引发区域金融风险。异质性研究发现,经济发达地区中房地产泡沫是区域金融风险形成的主导因素;经济次发达地区中地方政府过度举债是引致区域金融风险的主要冲击;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区域金融风险是地方政府过度举债与房地产泡沫共同作用所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应严控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流向,并对地方债扩张和房地产泡沫等区域金融风险影响因素实行“属性+对策”的差异化监管,构建风险治理的区域协作平台,提高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处置能力。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蔡森
金融集聚风险的传导主体多元、诱因复杂、路径多变,它不仅对金融集聚区本身产生影响,也极有可能通过对实体产业和区域经济的传导引发产业危机和区域经济危机。金融集聚区内竞争和创新过度、金融脆弱性和外部因素是引发金融集聚风险传导的主要诱因;金融集聚风险的传导方向和路径主要有金融集聚区内传导、向实体产业传导、向外部联系地区传导和国际化传导。预防金融集聚风险,要加强对集聚区内各主体的风险监管,构建金融集聚区与实体产业的风险防火墙,建立金融集聚风险识别平台和金融集聚网络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加强金融机构、金融集聚区与政府的协同交流,完善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国际金融集聚风险防控交流合作。
关键词:
金融集聚风险 传导机制 金融功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