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50)
- 2023(7147)
- 2022(5810)
- 2021(5300)
- 2020(4366)
- 2019(9573)
- 2018(9017)
- 2017(17273)
- 2016(8792)
- 2015(9826)
- 2014(9014)
- 2013(8821)
- 2012(7957)
- 2011(7210)
- 2010(7556)
- 2009(7484)
- 2008(6315)
- 2007(5848)
- 2006(5207)
- 2005(4657)
- 学科
- 济(36489)
- 经济(36469)
- 业(32557)
- 管理(29014)
- 企(27686)
- 企业(27686)
- 融(24718)
- 金融(24718)
- 银(22027)
- 银行(22011)
- 行(21490)
- 中国(17709)
- 方法(12994)
- 技术(12742)
- 数学(11130)
- 数学方法(11042)
- 制(10992)
- 中国金融(10951)
- 地方(10175)
- 业经(10167)
- 农(10109)
- 财(9977)
- 技术管理(9488)
- 体(7952)
- 农业(7361)
- 贸(7183)
- 贸易(7169)
- 易(6954)
- 务(6898)
- 财务(6885)
- 机构
- 学院(117356)
- 大学(114483)
- 济(55349)
- 经济(54307)
- 管理(46232)
- 研究(39523)
- 理学(39481)
- 理学院(39125)
- 管理学(38658)
- 管理学院(38434)
- 中国(37226)
- 财(24545)
- 京(22921)
- 科学(20906)
- 中心(20384)
- 财经(19341)
- 农(18741)
- 所(18477)
- 经济学(18027)
- 江(17795)
- 经(17561)
- 研究所(16691)
- 银(16562)
- 经济学院(16353)
- 融(16332)
- 金融(16007)
- 银行(15969)
- 业大(15670)
- 州(14986)
- 行(14970)
- 基金
- 项目(78587)
- 科学(63422)
- 研究(60300)
- 基金(57293)
- 家(49329)
- 国家(48896)
- 科学基金(42913)
- 社会(40456)
- 社会科(38727)
- 社会科学(38721)
- 省(32497)
- 基金项目(29995)
- 教育(26540)
- 划(25806)
- 自然(25482)
- 自然科(25011)
- 自然科学(25007)
- 自然科学基金(24584)
- 编号(23625)
- 资助(22468)
- 创(20700)
- 创新(19587)
- 发(18688)
- 成果(18465)
- 重点(17965)
- 国家社会(17597)
- 部(16924)
- 课题(16628)
- 制(16312)
- 发展(15727)
共检索到1862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任宇新 吴艳 伍喆
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维度构建区域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金融集聚、产学研合作与新质生产力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可促进新质生产力提升,且表现出区域异质性特征;产学研合作在金融集聚对新质生产力影响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基于此,应加强金融集聚建设,加快产学研合作标准化、网络化,为支持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韩国强
<正>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机遇,苦练内功、守正创新,持续强化金融服务“硬支撑”科技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一直要求必须抓实抓好的“国之大者”,并且赋予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任务。上海银行业肩负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时代使命,理应更好地发挥金融改革“试验田”作用,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走在前列,增强“金融承载力”,深植“文化软实力”,服务“科技硬实力”,打造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最佳实践。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庄毓敏 储青青
本文基于区域创新系统视角,对金融集聚通过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创新的内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中国30个省份2002—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结果显示:(1)金融集聚显著地促进了区域产学研合作,并且能相对独立地施加影响;(2)教育和人才因素与金融集聚之间存在相互强化的关系,在推动区域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产学研合作能有效提升区域整体的创新投入和产出水平;(4)金融集聚显著推动了区域研发创新,且有10%~20%的影响经由产学研合作渠道实现。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证实了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从机制上明确验证了产学研合作的渠道作用,为理解金融支持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
关键词:
金融集聚 产学研合作 区域创新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超 郑宇 王建华
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变革和升级生产方式,开辟创新增长新赛道,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选取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高技术产业集聚、要素市场化与新质生产力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显著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且该结论在进行更换核心解释变量、剔除直辖市样本以及缩尾处理这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高技术产业集聚对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存在明显异质性,具体表现为高技术产业集聚在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要素市场化在高技术产业集聚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中发挥中介作用,即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通过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集聚对新质生产力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提出构筑高技术产业集聚新高地、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辐射引领新质生产力高阶发展的政策建议,为加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研究新视野。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丁志勇
<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明确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金融机构应深入贯彻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向“新”而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机遇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包括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工具和新型基础设施。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庞加兰 查雨城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而数字普惠金融则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将数字普惠金融融入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论文利用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自治区与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推动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在进行了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对新质生产力产生影响,同时市场化程度在数字普惠金融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此外,数字普惠金融作用于新质生产力时存在自身双重门槛效应。论文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入理解数字普惠金融对新质生产力影响的内在机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路径选择与理论支撑。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东民 张旭
数字金融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理论逻辑上,数字金融使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提升,劳动资料进一步优化配置,劳动对象更精准和个性化。实践逻辑上,数字金融通过提高金融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更好地发挥数字金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数字金融环境、注重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培养专业人才以及加强国际合作。
关键词:
数字金融 新质生产力 制度优势 科技创新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京辉 李菡
<正>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重要着力点。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科创金融起着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山东作为我国工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大省,有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环境。近年来,山东省各级政府部门、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金融监管部门以及相关金融机构携手联动,立足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发展实际,充分利用济南市作为全国首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优势,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全方位开展金融集成创新。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何德旭 曾敏
<正>为了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就必须通过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来提供助力新质生产力,特别是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新旧产业、新旧模式、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提出的重大理论,是生产力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和突破,充分体现了对我国经济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及发展面临机遇挑战的深刻把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燕凌 蔡湘杰
基于2012—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深入探究科技金融对工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共科技金融与市场科技金融对工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且通过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有效传导。同时,该作用在地理区位、政策试点方面呈现出异质性特征,并受到创新人才集聚、服务组织集聚、服务组织与工业协同集聚的显著调节。鉴于此,各地区应加快科技金融发展步伐,注重创新要素集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背景下工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工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静 李国志
科技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模式,能够塑造发展新优势,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推进共同富裕注入新活力。基于2012—2022年全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及其子维度均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且此种作用在腰尾部省份与数字基础设施水平较高省份更强。分维度考察发现,市场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更强,且公共科技金融与市场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协同效应。空间检验显示,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机制检验表明,科技金融可通过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间接促进共同富裕。对此,有关部门应从提升科技金融专业水平,推进新质生产力加速涌现等方面着手,助力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邓辉
<正>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科技金融列为“五篇大文章”之首,从战略高度明确了科技金融的重要意义。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科技金融和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热门话题。为了解相关情况,笔者对国家创新型城市——湖南省衡阳市开展了科技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专项调查。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国玉 唐亮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9月于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主导,摒弃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生产力演进路径,展现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而数字普惠金融利用数字化及金融工具助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地区的金融科技创新水平及区域产业升级。基于此,文章采用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和阶段性特征。因此,对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需因“群”施策,要针对不同省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出相应策略以助力新质生产力水平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丁朝霞
<正>关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体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续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矗立起新的里程碑。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会围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从货币政策传导、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监督体系等多方面作出顶层设计,一系列部署锚定金融强国建设目标,凸显改革力度;在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领域,都直接提到金融;其他改革任务也与金融密切相关。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连俊华
<正>要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支撑,通过优化创新环境,推动整个社会的要素配置实现结构重组和效率改善当前,以数字技术颠覆式应用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使得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推动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用创新的方式激发生产要素的活力,构建对创新更为友好的要素资源支持体系。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