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76)
- 2023(10279)
- 2022(8200)
- 2021(7520)
- 2020(6144)
- 2019(13836)
- 2018(13147)
- 2017(25381)
- 2016(12790)
- 2015(14569)
- 2014(14206)
- 2013(14474)
- 2012(13792)
- 2011(12792)
- 2010(12932)
- 2009(12665)
- 2008(11440)
- 2007(10010)
- 2006(9462)
- 2005(8985)
- 学科
- 济(80768)
- 经济(80706)
- 管理(36250)
- 业(33354)
- 中国(27377)
- 方法(26372)
- 融(26237)
- 金融(26237)
- 企(25415)
- 企业(25415)
- 数学(24117)
- 数学方法(24032)
- 银(23502)
- 银行(23496)
- 行(22870)
- 地方(20595)
- 农(16169)
- 财(16063)
- 制(15133)
- 业经(14727)
- 贸(14188)
- 贸易(14173)
- 易(13850)
- 地方经济(13031)
- 学(12182)
- 农业(11793)
- 环境(11395)
- 中国金融(11333)
- 体(10784)
- 发(10527)
- 机构
- 大学(194535)
- 学院(192995)
- 济(105178)
- 经济(103586)
- 研究(74837)
- 管理(70219)
- 中国(65627)
- 理学(59331)
- 理学院(58684)
- 管理学(58059)
- 管理学院(57697)
- 财(46309)
- 京(40971)
- 科学(38596)
- 财经(37087)
- 所(36853)
- 经济学(36636)
- 中心(34506)
- 经(34003)
- 研究所(33211)
- 经济学院(32972)
- 财经大学(27790)
- 北京(26968)
- 江(26846)
- 院(26175)
- 农(25828)
- 融(24009)
- 金融(23640)
- 科学院(23195)
- 范(23114)
- 基金
- 项目(121598)
- 科学(97396)
- 基金(92704)
- 研究(91363)
- 家(80002)
- 国家(79417)
- 科学基金(68065)
- 社会(64552)
- 社会科(61669)
- 社会科学(61657)
- 基金项目(47273)
- 省(42770)
- 自然(39245)
- 教育(39140)
- 资助(38791)
- 自然科(38232)
- 自然科学(38222)
- 自然科学基金(37613)
- 划(36010)
- 编号(33819)
- 国家社会(29546)
- 部(28983)
- 发(28809)
- 成果(27802)
- 重点(27632)
- 中国(27097)
- 教育部(25647)
- 创(24970)
- 人文(24636)
- 发展(24523)
共检索到3136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鲁晓东
本文利用我国1995—200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经济增长和引起经济增长的质和量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选择表现中国金融资源错配现象的金融发展变量,研究了它们与经济增长及其主要组成部分——资本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由于中国目前的金融体系存在严重的金融资源错配现象,这使得现有的金融体制并没有很好地完成优化资金配置从而为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功能,反而对经济增长产生牵制作用。而标示中国金融市场化程度的变量与经济增长、资本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积极关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的金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支持国有企业的政府控制性金融。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何美玲 张硕楠 莫建明
在分析金融分享实体利润“质”的合理性基础上,以2007—2019年城市层面数据为样本,探讨金融分享实体利润“量”的合理值并实证检验金融利润对经济增长的非对称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金融分享实体利润的合理区间内,金融利润适度提高有助于经济增长,但金融分享实体利润超过合理值后,继续膨胀则会阻碍经济增长。不同区制内,金融利润非对称地调整民营和国有经济增长速度是其非线性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之一。具体而言,金融利润适度上升时,民营经济融资水平的边际改善效应较强,将带动经济更快增长;若金融利润过度膨胀,则会对民营经济产生较强抑制,从而制约经济增长。这一机制在微观层面得到更充分诠释:金融适度逐利,民企融资难得到缓解,净资产收益率显著上升;金融利润过度膨胀后,民企融资环境恶化,并受高额金融利润吸引持有更多金融资产,出现实业投资挤出、主营业务萎缩以及利润率下降等问题。进一步分析发现,当国有企业利用融资优势充当“信用中介”并参与金融利润分割情况下,民营经济的实业投资和经营绩效未受到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马昭君 葛新权
文章从宏观金融杠杆的动态角度出发,选取200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究了金融杠杆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讨论对经济稳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我国的金融杠杆率存在着明显的波动现象,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产生的负面冲击更为明显。基于经济增长核算框架的作用机制检验表明,物质资本投资的降低是金融杠杆波动阻碍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杠杆的剧烈波动减小了经济增长跨越减缓拐点的可能性,不利于驱动地区经济稳定增长。
关键词:
金融杠杆 杠杆波动 经济增长 经济稳增长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邹薇 楠玉
当一个国家跨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如果不能实现经济的加速增长,将无法实现向高收入阶段的跨越,其结果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之中。本文通过构建用于计算中国经济增长减缓和增长加速的时间点约束条件,通过对中国1960—2012年数据进行筛选,找出中国经济增长的增长减缓点和增长加速点,并且借助于Probit模型,从结构性因素、社会与环境因素、官员腐败因素三个方面实证考察阻碍中国经济加速增长之源。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孔东民
本文基于门槛回归模型,以通货膨胀率作为外生的门槛变量,探讨在不同门槛值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尽管金融发展作为弱外生变量在整体上并没有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二者之间存在通货膨胀的门槛效果,当通胀率高于3·9%(或6·5%)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但在通胀率低于门槛值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而在较低(高)通胀率的情况下,资本(劳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整体而言,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存在反向关系。
关键词:
门槛回归 通货膨胀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辽 范佳佳
本文基于我国金融资源歧视和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低下的现实背景,从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两个层面分析了金融资源错配影响企业技术差距的内在机制,并利用2010—2019年我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资源错配如何影响不同企业间技术差距水平。研究发现:金融资源错配程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导致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和产品质量差距分别扩大了0.174%和0.109%;信贷融资约束、要素价格扭曲、研发投入漏损以及非效率投资是金融资源错配阻碍技术创新的重要传导变量,金融资源错配的信贷融资约束效应、非效率投资损失效应、研发投入漏损效应和要素价格扭曲效应占总效应的相对贡献份额分别达到33.92%、28.61%、23.98%和10.54%。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袁庆禄
从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两个方面设置空间性权重矩阵,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考察2007—2015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银行信贷配置的空间经济效应。研究表明:中国不同地区间存在信贷错配现象,并有明显的空间相关特征。估计结果显示,地区信贷错配对本地和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均产生不利影响。央级政府在制定信贷政策时,既要考虑地区信贷的异质性,又要考虑地区间信贷流动的平衡;应结合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水平和潜能,设定与其相匹配的信贷资金分配机制;对信贷短缺地区增加资金投放量的商业银行,政府在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上应有所降低。
关键词:
信贷错配 经济增长 动态空间面板模型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孙浦阳 张蕊
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向一直是不明确的,本文旨在解释清楚金融创新影响经济增长的内部机制,并对其进行验证。包括金融创新对微观技术的支持,以及进一步扩展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通过应用工具变量法对全球的面板数据进行处理,建立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为基础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金融创新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存在内生性的情况下:与金融发展不同,金融创新单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向是不确定的,甚至可能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而金融创新通过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并且这种作用更多地通过企业的技术进步来体现。
关键词:
金融创新 内生性 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于中琴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化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但与此同时 ,亚洲和拉美的一些新兴工业国在 2 0世纪下半叶以来 ,经济却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发展 ?整个发展中世界的经济增长与发展为什么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 ?发展经济学家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制度和国际等各个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障碍。笔者认为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最根本的障碍应该是制度约束。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 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 制度约束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志刚 李小凤
理论和经验研究表明,经济集中不利于一国或地区的金融发展。文章基于2004-2015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对经济集中阻碍金融发展的假说是否适合中国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经济集中阻碍了我国的金融发展;分地区而言,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经济集中抑制金融发展的假说并没有得到验证,而在中部、西部、东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集中度明显阻碍了金融发展,尤其是在东北地区。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应该因地制宜地制订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降低经济集中度,致力于提高经济多样性,并以此促进金融发展和长期稳定
关键词:
经济集中 金融发展 区域差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志刚 李小凤
理论和经验研究表明,经济集中不利于一国或地区的金融发展。文章基于2004-2015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对经济集中阻碍金融发展的假说是否适合中国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经济集中阻碍了我国的金融发展;分地区而言,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经济集中抑制金融发展的假说并没有得到验证,而在中部、西部、东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集中度明显阻碍了金融发展,尤其是在东北地区。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应该因地制宜地制订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降低经济集中度,致力于提高经济多样性,并以此促进金融发展和长期稳定
关键词:
经济集中 金融发展 区域差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志刚 李小凤
理论和经验研究表明,经济集中不利于一国或地区的金融发展。文章基于2004-2015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对经济集中阻碍金融发展的假说是否适合中国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经济集中阻碍了我国的金融发展;分地区而言,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经济集中抑制金融发展的假说并没有得到验证,而在中部、西部、东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集中度明显阻碍了金融发展,尤其是在东北地区。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应该因地制宜地制订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降低经济集中度,致力于提高经济多样性,并以此促进金融发展和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同时要完善与健全法律制度、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运行机制,以实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经济集中 金融发展 区域差异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勇刚 罗海艳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有力支撑。文章讨论了土地资源错配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内在逻辑机制,并利用中国城市和行业层面数据验证了相关假说。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低价过度出让工业用地、高价限制性出让商业和住宅用地的"双二手"供地策略是土地资源错配的根源。(2)土地资源错配进一步强化了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刚性,抑制了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转变,这表明土地资源错配的确是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3)土地资源错配对不同产业和产业内部升级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促进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对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性服务业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土地资源错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效果呈现出明显的东、中西部区域分化以及显著的时序异质性,其中,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显著为正,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则显著为负。
关键词:
土地资源错配 产业结构升级 供地策略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勇刚 罗海艳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有力支撑。文章讨论了土地资源错配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内在逻辑机制,并利用中国城市和行业层面数据验证了相关假说。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低价过度出让工业用地、高价限制性出让商业和住宅用地的"双二手"供地策略是土地资源错配的根源。(2)土地资源错配进一步强化了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刚性,抑制了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转变,这表明土地资源错配的确是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3)土地资源错配对不同产业和产业内部升级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促进
关键词:
土地资源错配 产业结构升级 供地策略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永进 刘灿雷
本文借鉴AntrAs等(2012)提出的最新方法,从价值链上下游的视角对国有企业垄断上游行业的现象进行了测算,并刻画了其动态变迁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微观企业数据库和生产率增长的分解方法,从技术进步、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动态性方面,考察了国有企业垄断上游行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垄断上游行业阻碍了整体的技术进步,恶化了资源配置效率,使得低效率的国有企业进入市场,并挤出了高效率的非国有企业。因此,推动上游行业的"去管制"和市场化改革,从而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对于长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
国有企业 上游垄断 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