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94)
2023(15169)
2022(12815)
2021(12086)
2020(9932)
2019(22823)
2018(22483)
2017(42833)
2016(23195)
2015(25853)
2014(26005)
2013(25722)
2012(23660)
2011(21226)
2010(21446)
2009(19804)
2008(18550)
2007(16467)
2006(14320)
2005(12418)
作者
(67108)
(55646)
(55178)
(52611)
(35297)
(26766)
(25292)
(21693)
(21176)
(19833)
(19225)
(18684)
(17565)
(17542)
(17320)
(17173)
(16419)
(16346)
(15881)
(15868)
(13766)
(13696)
(13452)
(12608)
(12423)
(12389)
(12346)
(12205)
(11212)
(11052)
学科
(92074)
经济(91983)
管理(66567)
(61458)
(51262)
企业(51262)
方法(39821)
数学(34432)
数学方法(34050)
中国(30620)
(27335)
金融(27333)
(25714)
银行(25675)
地方(25534)
(24772)
(24177)
(23593)
业经(21036)
(20936)
(18784)
农业(16763)
理论(16356)
(15787)
财务(15709)
财务管理(15686)
(15544)
环境(15169)
企业财务(15016)
(14606)
机构
大学(322293)
学院(321018)
管理(126104)
(123532)
经济(120602)
研究(109301)
理学(108972)
理学院(107692)
管理学(105695)
管理学院(105101)
中国(85796)
科学(69677)
(69241)
(57479)
(54955)
(52018)
中心(51372)
研究所(50454)
业大(48099)
(46606)
财经(46290)
(43900)
北京(43888)
师范(43480)
(42094)
农业(40634)
(40264)
(39328)
经济学(37081)
师范大学(35249)
基金
项目(225158)
科学(176385)
研究(164175)
基金(162110)
(141905)
国家(140718)
科学基金(120383)
社会(102043)
社会科(96735)
社会科学(96708)
(88455)
基金项目(86504)
自然(78934)
自然科(76962)
自然科学(76945)
自然科学基金(75536)
教育(74777)
(74588)
编号(67341)
资助(66509)
成果(54382)
重点(50790)
(48927)
(48898)
(46617)
课题(46423)
创新(43503)
科研(43119)
国家社会(41698)
教育部(41499)
期刊
(133115)
经济(133115)
研究(93482)
中国(64509)
学报(52979)
科学(48308)
(46689)
管理(44838)
(42182)
大学(39239)
(38960)
金融(38960)
教育(38019)
学学(36576)
农业(32044)
技术(27308)
财经(22019)
业经(21693)
经济研究(20604)
图书(19789)
(18720)
问题(17059)
资源(16450)
(16397)
理论(16312)
科技(15723)
实践(15151)
(15151)
(14458)
技术经济(14434)
共检索到4740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耿小烬  
金融集聚有助于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提升金融效率,然而过度的金融集聚将造成金融排斥与金融脱实向虚问题,缩小经济发展空间、滋生金融泡沫,不利于金融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出金融适度集聚与分散理论,认为实现金融资源合理分布和经济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合理布局区域性金融中心。我国金融资源分布存在东部多、中西部少的问题,区域金融资源分布严重不均,金融发展内部分异显著。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有助于实现我国金融资源合理分布,改善长期以来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对我国金融整体稳定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俞红玫  
我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均提出了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发展目标。但经济规律和我国经济总量、现行金融监管体制表明,如此多的城市发展成为金融中心,势必造成无序竞争、资源浪费以及金融集聚功能的有效发挥。建议由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引导,建设多层次金融中心和国家新区级金融中心,发挥各新区中心城市政府的积极作用。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张启富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国内已有广州、深圳、天津等近20个城市明确提出要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之争日趋激励。对此,人们难免心存疑问,我国需要这么多区域性金融中心吗,这些城市具备基础与条件,如何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等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兴江  王燕飞  
推进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是突破甘肃发展瓶颈、提升区域经济开发建设成效的战略选择。对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分析,提出推进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路。兰州金融中心目前应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与主导作用,积极引进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加快兰州金融产业聚集区形成和完善区域金融市场体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启富  
金融中心是指聚集着银行、证券发行者和交易商,承担着资金交易中介和跨区域价值贮藏功能的中心区(金德伯格,1974)。根据金融中心服务(辐射)范围的大小,可将金融中心分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内金融中心,其中,国际金融中心可进一步划分为全球性金融中心(服务全球,如伦敦、纽约)和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服务某一国际区域,如香港、新加坡),国内金融中心可进一步划分为全国金融中心(服务全国)和区域性金融中心(服务国内某一区域)。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金融中心的最低等级——区域性金融中心。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邱兆祥  
重庆是我国西部最大的城市,在历史上长期是我国西部的一个金融中心,应当仁不让地构建成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借以更好地发挥金融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第一推动力”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天大研究院课题组  
本报告认为布局和建设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意义突出表现为:推进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于中国大国战略的实现,并促进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深化。报告强调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风险,如操之过急的金融自由化引发金融动荡、虚拟经济的过度泡沫化危害经济发展,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向国内蔓延更为迅速等都是需要密切关注的风险点。报告提出了中国布局和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原则,即遵循金融改革开放风险可控的首要前提、坚守金融依附实体经济的基本底线和把握金融中心服务国内经济的根本宗旨,坚持这些基本原则有助于中国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尽可能趋利避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中国应以国际金融多中心为战略选择,以...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光溪  
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正式下发,支持把昆明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云南成为第一个以国务院文件明确支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昆明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定位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正先行突破、率先推进、特色发展。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陆磊  
本文就当前中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进行讨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金融中心的本质特征是金融交易的集中性与金融资源配置的分散化,在现有决策体制下,金融资源分配权导致了只有北京具备建设中国金融中心的唯一可能性。因此,金融中心建设在实质上必然要求对现有金融体系进行改造。第二,当前的金融中心建设仍主要立足于对特许权和行政审批的高度依赖,而真正的金融中心具有不依赖于行政决策的自发形成特征,这就要求任何具备建设金融中心冲动的城市必须反思构建金融中心的基本目标与发展模式。第三,从现有经济制度和金融发展初始条件看,北京是金融行政中心,也是中国唯一真正的金融决策中心;上海是北京中心的执行中心,具有行政特许权背景...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田梦现  舒红霞  
金融中心具有层级特征,不同层级的金融中心其功能也不同。结合宜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竞争优势、发展方向,可以将其定位为区域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区域金融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信息服务中心。本文从政府、金融机构和市场、实体经济、金融人才等方面提出了实现上述功能的对策建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玉霞  
本文针对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结合实际,对宜昌市经济、社会、区位、文化、政策等因素进行了优劣势比较分析,提出了构建宜昌区域性金融研究中心的战略措施,其中主要措施是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和培育完善的市场主体。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义奇  
要在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考虑金融中心布局,尽快明确北京金融街国家金融中心定位,坚固其设施,完善其功能,并理顺北京、上海和香港这三个金融中心的关系,推动错位发展,形成合力,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币国际化和国家金融发展战略大局。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曾毅坚  
随着深圳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由此引致的强烈融资需要,使得深圳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既有必要又有可能。本文阐述了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种类、功能和内涵;分析了深圳金融业的现状及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优势和劣势;明确了深圳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定位;提出了深圳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税收对策。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天大研究院课题组  王元龙  
本文认为国际金融多中心是中国布局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选择,国际金融多中心可顺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助于维护金融安全,促进竞合效应的发挥,符合中国主要城市金融实力格局。选定上海、香港和北京作为布局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城市,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利益,与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现状是相适应的。布局建设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总体政策取向是:中央政府总体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布局、加大金融软件设施环境的建设力度、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金融机构、探索培养和吸引金融人才的长效机制、加强具有实际需求的金融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