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38)
2023(7763)
2022(6282)
2021(5929)
2020(5102)
2019(11161)
2018(10511)
2017(20832)
2016(10948)
2015(12033)
2014(12062)
2013(12006)
2012(11131)
2011(9951)
2010(10268)
2009(10140)
2008(9347)
2007(8513)
2006(7535)
2005(7265)
作者
(32381)
(26688)
(26258)
(25289)
(16994)
(12975)
(12319)
(10451)
(10280)
(9736)
(9214)
(9165)
(8623)
(8605)
(8590)
(8577)
(7865)
(7792)
(7589)
(7517)
(6786)
(6558)
(6379)
(6132)
(6075)
(6027)
(5990)
(5786)
(5532)
(5266)
学科
(36538)
经济(36496)
(34238)
银行(34093)
(33524)
(32492)
(30546)
金融(30546)
管理(28737)
(26730)
企业(26730)
(21398)
中国(20017)
方法(18309)
数学(16326)
数学方法(16164)
(14435)
(13634)
制度(13627)
业务(12420)
中国金融(11935)
(10986)
财务(10961)
财务管理(10940)
(10904)
保险(10812)
企业财务(10588)
银行制(10523)
(8794)
业经(8638)
机构
大学(151285)
学院(147855)
(60992)
经济(59264)
中国(54950)
管理(54849)
研究(50755)
理学(45334)
理学院(44852)
管理学(44007)
管理学院(43735)
(34828)
(32111)
(31668)
银行(30395)
科学(28482)
(28333)
中心(27261)
财经(27162)
(26438)
(25600)
金融(25191)
(24952)
(24729)
(23479)
研究所(22520)
农业(20963)
财经大学(20900)
业大(20778)
北京(20662)
基金
项目(95590)
科学(74679)
基金(70874)
研究(67650)
(61665)
国家(61149)
科学基金(52655)
社会(43119)
社会科(41056)
社会科学(41044)
基金项目(36750)
(36740)
自然(34898)
自然科(34145)
自然科学(34133)
自然科学基金(33571)
教育(31458)
(31153)
资助(30717)
编号(25967)
重点(21936)
成果(21297)
(21282)
(20485)
(19734)
(19582)
创新(19234)
科研(18974)
课题(18586)
教育部(18509)
期刊
(62482)
经济(62482)
研究(53639)
(51002)
金融(51002)
中国(34300)
(27479)
学报(24132)
(23167)
科学(20939)
管理(19670)
大学(18566)
学学(17748)
财经(14184)
教育(14056)
农业(12930)
(11850)
技术(11149)
经济研究(9975)
理论(9523)
实践(8759)
(8759)
中国金融(7764)
业经(7761)
(7584)
财会(7332)
问题(7125)
国际(6879)
农村(6797)
(6797)
共检索到2452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肖飞  徐龙炳  
从巴林银行倒闭到中航油、中石化衍生品交易巨亏,重新审视金融衍生工具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成为必然。金融衍生工具运用规模和比例呈急剧上升趋势,其初衷为对冲风险,契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但由于其交易规则具有复杂性和不透明性,实施效果亟待检验。本文采用金融衍生工具视角,探索了分类金融衍生工具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金融衍生工具会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包括外汇类和利率类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运用总体效果并不理想,且存在情境依赖,作用发挥呈现异质性。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以及股市处于熊市时,金融衍生工具均加剧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在危机前则降低了银行系统性风险,但当处于牛市时则无显著影响。此外,在市场化进程高、机构持股比例高时,金融衍生工具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作用更为明显。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检验了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因素,为探究其成因提供了新解释,也为未来系统性风险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刘志洋  宋雨楠  
虽然全球将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归因于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快发展,但金融危机后全球衍生产品市场仍旧快速发展,且目前没有直接的实证证据验证全球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究竟是否增加了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文章认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本身脱胎于各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因此兼具共性与特性,这就要求在此问题的研究中充分考虑各国的异质性问题。文章使用国际清算银行(BIS)全球金融衍生产品统计数据和美国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波动率实验室发布的全球各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短缺(SRISK)数据,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直接与各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关联起来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第一,场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增加了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系统性风险,但以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则存在降低系统性风险的现象,这说明过度的金融深化反而不利于场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挥风险管理功能;第二,场外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仅仅在危机期间增加了系统性风险,但在非金融危机期间则降低了系统性风险,这说明在金融体系正常运转时期,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具有风险管理的功能;第三,在不同的风险状态下,场内金融衍生产品在低风险状态下存在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趋势,而在高风险状态下利率和汇率类衍生工具则存在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作用,场外衍生产品在高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分位点能够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这说明高风险状态下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存在风险管理功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百胜  霍学喜  刘新生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避险和投机两大功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和实行强有力的外部监管是控制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有效措施。独立审计作为商业银行三大外部监管之一 ,有助于规范衍生金融工具运作。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爱俭  
金融衍生工具特点及风险管理●王爱俭金融衍生工具是基于或衍生于金融基础产品(如货币、汇率、利率、股票指数等)的金融工具。与其他金融工具不同的是,衍生工具自身并不具有价值,其价格是从可以运用衍生工具进行买卖的货币、汇率、证券等的价值衍生出来的。这种衍生性...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田军  王性玉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马孝先  郑萍  公伟  
本文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中美商业银行配置金融衍生工具的绩效差异。结果发现,美国商业银行配置金融衍生工具对其权益收益率有正向的显著影响,而对其股票价格波动率和财务困境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中国商业银行配置金融衍生工具对其权益收益率和证券市场波动率均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并且对权益收益率的影响强度明显大于对市场波动率的影响强度,对财务困境程度的影响也不显著。中国银行业应更积极参与金融衍生市场,逐步加大金融衍生工具配置比重,改善非传统业务利润的构成。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志洋  
本文使用面板变系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利率衍生产品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当总体名义价值变化率、互换类利率衍生产品名义价值变化率、期权类利率衍生产品名义价值变化率增加时,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整体降低,但各个商业银行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第二,总体利率衍生产品资产方公允价值变化率、互换类利率衍生产品资产方公允价值变化率增加时,各家商业银行的对冲交易所造成交易方向的一致性会导致整体系统性风险的增加;第三,负债方总体公允价值变化率、互换类利率衍生产品负债方公允价值变化率和期权类利率衍生产品负债方公允价值变化率增加时,整体上会导致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的增加,且商业银行个体层面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特征。本文认为,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价方式能够有效反映市场对未来资产状况的预期和评估。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李源远  
交易员违规交易酿成巨额损失的案例屡见不鲜。从2008年法国兴业银行的违规操作丑闻到2011年9月15日瑞士联合银行(UBS,以下简称瑞银)的丑闻,交易员违规操作的出现为金融机构敲响了风险管控的警钟。为何金融不断创新而银行的风险控制依然如此脆弱?纵观国内外诸多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严丹良   张桂玲   郭飞  
本文基于中国衍生品监管制度和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特征探讨金融衍生工具使用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金融衍生工具可以显著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水平,且利率衍生工具和外汇衍生工具发挥了有效的风险管理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商业银行使用衍生工具通过降低净利息收益波动和不良贷款率减少银行风险,说明使用衍生工具能有效对冲利率风险与外汇风险,开展代客衍生品业务能获取更多客户信息,降低信用风险。进一步分析发现,信息透明度和市场化程度越高,使用衍生工具降低银行风险的作用越显著;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冲击下,使用衍生工具的商业银行相对于未使用衍生工具的银行表现出更好的经营稳定性。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商业银行衍生工具使用及风险管理相关文献,为明晰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办衍生品业务作用、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提供证据支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谭春枝  陈超惠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一种用于管理信用风险的新技术信用衍生工具成为金融界关注的对象。它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信用风险管理的静态特征,使之表现出动态管理的发展趋势;它使信贷机构只需改变其贷款头寸的风险收益特性就能将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中剥离并转移出去,从而使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从消极、被动的风险回避,变为积极、主动的组合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在已有的信用风险管理措施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应利用该项新技术转移分散信用风险,从而改变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高的现状,达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目的。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徐喆  雷汉云  李艳艳  丁志勇  
本文以2011-2022年沪深A股的16家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以2018年资管新规的发布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DID方法对影子银行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影子银行规模越大的银行在资管新规实施后其系统性风险降低越显著;异质性检验显示,国有控制、高存贷比的银行受资管新规政策影响更大,系统性风险下降更明显;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商业银行通过提高贷款质量和资本充足率的路径可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罗萍  
本文利用2007—2018年间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财务数据和基于尾部依赖度量的系统性风险,分析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在经济上行时期会降低系统性风险,在经济下行时期会增加系统性风险;第二,按照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来看,在经济下行时期,商业银行衍生金融负债业务、理财及代理业务创新会增加系统性风险,而衍生金融资产业务和信贷业务创新会降低系统性风险。本文对实证结果提供了可能的经济学解释,并基于实证结果及原因,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监管措施和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马孝先  周连超  郑萍  
基于面板数据效应模型,本文研究了相关因素对商业银行配置衍生金融工具的驱动效应。结果发现,美国商业银行的投资套利工具效应与节税工具效应是显著的;而国内商业银行套期保值效应与衍生金融市场参与能力效应是显著的。这说明体制环境不同、经营模式不同的中美商业银行,其配置衍生金融工具的动因也不同。最后在中美比较的基础上,给出了我国金融机构参与衍生金融市场的几点建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林波  吴益兵  
法国兴业银行的内部舞弊事件让全球再一次面对金融系统由于内部控制不力而产生的危机。本文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分别分析了法国兴业银行内部舞弊产生的根源,并在吸取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框架,以期为我国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建设提供帮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