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38)
2023(10993)
2022(8953)
2021(8131)
2020(6931)
2019(15355)
2018(14456)
2017(27913)
2016(14904)
2015(16342)
2014(15820)
2013(15769)
2012(14495)
2011(12936)
2010(13132)
2009(12730)
2008(12165)
2007(10881)
2006(9611)
2005(8803)
作者
(45307)
(37237)
(37171)
(35191)
(23720)
(18024)
(16939)
(14743)
(14465)
(13317)
(13102)
(12535)
(11916)
(11794)
(11711)
(11677)
(11126)
(11010)
(10842)
(10806)
(9382)
(9276)
(9067)
(8592)
(8555)
(8411)
(8303)
(8096)
(7542)
(7437)
学科
(52386)
经济(52317)
(44914)
管理(41300)
(35747)
企业(35747)
(34118)
银行(33971)
(32339)
(30778)
金融(30776)
方法(25250)
中国(22778)
(22670)
数学(22453)
数学方法(22260)
(18476)
(14337)
(13986)
制度(13976)
(13393)
财务(13378)
财务管理(13355)
业经(12997)
企业财务(12837)
业务(12267)
(11985)
贸易(11975)
中国金融(11940)
(11731)
机构
大学(211790)
学院(208079)
(86062)
经济(84088)
管理(78571)
研究(71078)
中国(67980)
理学(67360)
理学院(66626)
管理学(65422)
管理学院(65080)
(43755)
(43645)
(42997)
科学(42663)
(35607)
中心(35562)
财经(35049)
农业(34432)
业大(33990)
研究所(32758)
(32114)
(31969)
(31623)
银行(30774)
(28670)
经济学(28255)
(28001)
金融(27560)
北京(27273)
基金
项目(141671)
科学(110909)
基金(105421)
研究(97344)
(93931)
国家(93142)
科学基金(79299)
社会(63981)
社会科(60737)
社会科学(60720)
基金项目(55959)
(54566)
自然(53079)
自然科(51894)
自然科学(51873)
自然科学基金(51017)
(46696)
教育(44593)
资助(43084)
编号(37024)
重点(32350)
(31286)
(30434)
(29399)
成果(29163)
创新(28502)
科研(28231)
计划(27259)
国家社会(27119)
教育部(26808)
期刊
(87213)
经济(87213)
研究(66340)
(51569)
金融(51569)
中国(42294)
学报(38427)
(37749)
(33404)
科学(33261)
大学(28518)
学学(27552)
管理(25749)
农业(22980)
财经(17777)
教育(17268)
(14876)
经济研究(14456)
业经(13171)
技术(13095)
(12249)
理论(11522)
(10978)
问题(10867)
实践(10522)
(10522)
业大(10146)
国际(9824)
(9501)
商业(9268)
共检索到3192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赵旭  李浩  
本文使用2007~2011年半年度衍生品相关经营数据,对中国上市银行衍生品使用动机及其对银行风险、价值的影响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银行规模、资本充足率是银行衍生品使用的主要影响因素,银行规模假说、监管与市场约束假说得到验证。使用外汇衍生品将降低市场和汇率风险,而使用利率衍生品反而增加银行风险。规模大的银行使用衍生品面临的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暴露更多,具有风险管理意识的银行合理使用利率、汇率等衍生品能够降低银行利率、外汇风险等内生性风险,有利于银行价值提升,而外汇风险与银行价值呈内在互动因果关系。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凤元  
随着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品业务将逐渐成为银行的主导业务之一。本文归纳和梳理了银行参与金融衍生品投资的目的,以及金融衍生品表外业务对银行风险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市场关于衍生品导致银行风险增加的观点是有偏见的,希望能对银行和监管机构的政策设计提供借鉴。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张肖飞  赵康乐  贺宏  
商业银行持有金融衍生品的规模和比例与日俱增,与之伴随的风险成为关注的焦点。基于2007-2019年沪深A股上市银行样本,文章研究了金融衍生品持有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银行持有金融衍生品会提高其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将衍生品细分为货币类和利率类进行检验,结果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不确定性高、国有银行属性均会弱化“金融衍生品-银行风险承担”的正相关性,而经济下行时则有所强化。影响机制分析显示,持有金融衍生品会通过放宽信贷标准、降低流动性创造水平增加银行风险承担。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持有金融衍生品更多出于利益驱动考虑,而不是风险管理。研究不仅丰富了银行风险承担的理论文献,而且对金融衍生品的使用和监管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段军山  张锐豪  
基于2006-2014年间16家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和bankscope等多个数据库,就金融衍生品对于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进行的考察,以及就货币环境与金融衍生品对于银行风险承担的交互效应进行的探讨。结果表明:金融衍生品在总体样本上对于银行风险承担有明显的加剧作用;货币环境与银行风险承担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即低利率环境增加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程度;高利率环境和低衍生品对冲规模的情况下,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程度较低;金融衍生品的运用会加大银行的盈利波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斯文  
本文基于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6-2012年间的半年度数据,通过建立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分别考察了整体衍生品和不同类型衍生品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探究了衍生品对银行事前风险和事后风险影响的差异性。实证结果显示,整体衍生品和按合约类型划分的单一衍生品均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并且从衍生品的信贷扩张效应视角阐述了内在的传导机制。研究还表明,与事前风险相比,整体衍生品、利率衍生品对银行事后风险的影响更大,而外汇衍生品则对事前与事后风险的作用趋同,同时从国内银行信贷结构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本文提出了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监管、银行管理层需重新审视衍生品业务发展战略等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胡晓云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产品日趋复杂,杠杆效应使金融风险大幅升高,稍有不慎,可能对金融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1990年以后,导致数亿美元亏损的交易事件就达十多起,有些甚至使金融机构最终倒闭。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萌洁  
引发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法律风险的原因包括:金融衍生产品销售合同文本存在缺陷;产品风险披露和揭示不充分;金融衍生产品开发设计不合理;对客户实际风险承受能力不了解;司法实践中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强化。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防范法律风险:固定金融衍生产品信息综合披露的形式要件,以防范"重大误解"风险;完善"适格投资人制度"和"专业管理人标准",以防范"显示公平"为由的合同法律风险;建立金融衍生产品研销全过程台账记录机制,以防范举证责任倒置引发的法律风险;提升金融衍生产品创新质效,确立风险递进保护原则,防范法律风险。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林欣  
场外衍生品交易中,交易对手违约的风险与市场风险相结合,极其容易导致错向风险。随着危机前场外衍生品交易量的快速增大,在本轮金融危机中,错向风险出现在各种衍生品的交易中,由其造成的损失较大。许多国际组织、市场参与者和监管机构越来越重视对错向风险的防范。不过,对抵押品管理、交易压缩技术、引入中央对手方和采用信用估值调整等这些措施的研究有待深入,以更好地降低错向风险带来的损失。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胡阳  李艺凡  王欣然  
近年来,许多中国企业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受到重创并陷入财务困境,给相关银行带来巨大的信贷风险。本文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角度,首先探讨了企业利用金融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的积极意义以及该业务一旦转化为投机给企业带来的巨大风险,发生这种转化的关键原因是其内部控制失效。商业银行不应对正常套期保值的企业"惜贷",但必须对涉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企业贷款提高风险意识,一方面要严格监控贷款企业的相关内部控制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建立银行自身与衍生品交易企业贷款有关的内部控制机制,这一机制包括事前防范、事中监控和事后处理三个方面。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海垚  
在世界发达国家市场,企业普遍把金融衍生品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在为其客户提供金融衍生品经纪服务的同时,往往把企业是否使用金融衍生品对冲自身风险作为融资重要参考指标。选取2012年底A股有色金属板块企业为样本,考察作为商业银行重要信贷投放对象的企业客户使用金融衍生品对其偿债能力的影响情况,探索我国商业银行应用金融衍生品的客户条件和基础,以期为商业银行经营提供借鉴。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应贵  
自1995年巴林银行倒闭以来,银行衍生品交易重大损失案多有发生。本文以法国兴业银行为主线,兼论巴林银行、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和爱尔兰联合银行巴尔迪摩分行衍生品交易亏损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分析了涉案交易人员的欺诈手法基础上,本文发现巨亏的原因不仅来自市场风险,更主要来自操作风险,对两种风险的联合监控方能治标又治本。本文最后提出了4条风险管理对策:(1)加强国内外宏观经济研究,准确判断市场走势;(2)倡导诚实为本的企业文化,确保风险管理部门工作的独立性;(3)加强会计核算管理,完善的交易确认、清算和结算制度;(4)根据市场变化,随时检验和调整计量模型。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斯文  
以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6~2012年87组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外汇衍生品对人民币汇率风险暴露的影响。就方向而言,外汇衍生品对银行汇率风险暴露系数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有效缓解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负面冲击;就规模而言,当外汇衍生品的对冲比例提高1%,汇率风险暴露系数平均提高0.11。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玉杰  
文章基于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1-2015年的经验数据,对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影响其公司治理的效果进行了检验,并基于控股股东的内外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风险防御方面,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金融衍生品呈负相关关系,即金融衍生品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对冲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外资控股的商业银行中,在内资控股的商业银行中,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对冲作用并不明显;在银行绩效提升方面,银行经营绩效与金融衍生品显著正相关,即发展金融衍生品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但该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内资控股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玉杰  
文章基于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1-2015年的经验数据,对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影响其公司治理的效果进行了检验,并基于控股股东的内外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风险防御方面,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金融衍生品呈负相关关系,即金融衍生品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对冲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外资控股的商业银行中,在内资控股的商业银行中,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对冲作用并不明显;在银行绩效提升方面,银行经营绩效与金融衍生品显著正相关,即发展金融衍生品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但该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内资控股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玉杰  
文章基于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1-2015年的经验数据,对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影响其公司治理的效果进行了检验,并基于控股股东的内外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风险防御方面,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金融衍生品呈负相关关系,即金融衍生品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对冲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外资控股的商业银行中,在内资控股的商业银行中,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对冲作用并不明显;在银行绩效提升方面,银行经营绩效与金融衍生品显著正相关,即发展金融衍生品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但该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内资控股银行中,而在外资控股银行中并不明显。以上结果表明,在外资控股银行中,金融衍生品主要扮演"风险对冲"角色,而在内资控股银行中却主要扮演"业绩提升"角色,发挥提升银行经营绩效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