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13)
2023(13733)
2022(10969)
2021(9967)
2020(8418)
2019(19073)
2018(18467)
2017(36248)
2016(18991)
2015(21318)
2014(21061)
2013(20347)
2012(18273)
2011(16069)
2010(15953)
2009(14960)
2008(13272)
2007(11294)
2006(9700)
2005(8614)
作者
(50009)
(41639)
(41265)
(39714)
(26661)
(19870)
(18968)
(16237)
(16154)
(14521)
(14250)
(14037)
(13288)
(12966)
(12895)
(12594)
(12315)
(11985)
(11967)
(11818)
(10167)
(10129)
(9786)
(9628)
(9570)
(9514)
(9117)
(8870)
(8281)
(8044)
学科
(84198)
经济(84117)
管理(55382)
(55360)
(45556)
企业(45556)
方法(42860)
数学(39303)
数学方法(38904)
中国(27909)
(27648)
金融(27647)
(25262)
银行(25249)
(24343)
(23164)
(21622)
业经(18238)
(17264)
地方(17176)
(15906)
财务(15848)
财务管理(15813)
企业财务(15206)
农业(15010)
(14505)
贸易(14492)
(14149)
(12641)
理论(12055)
机构
大学(258546)
学院(258031)
(114555)
经济(112576)
管理(104435)
理学(91385)
理学院(90596)
管理学(89079)
管理学院(88626)
研究(79794)
中国(68044)
(53266)
(51826)
科学(44407)
财经(43609)
中心(40641)
(40029)
经济学(38003)
(36271)
(36225)
(36157)
业大(35273)
经济学院(34657)
财经大学(33110)
研究所(32987)
北京(31637)
(30596)
师范(30273)
(29332)
(29243)
基金
项目(181491)
科学(146247)
基金(136637)
研究(133312)
(117332)
国家(116416)
科学基金(103071)
社会(89547)
社会科(85315)
社会科学(85297)
基金项目(71855)
(69263)
自然(65292)
自然科(63907)
自然科学(63896)
自然科学基金(62779)
教育(61986)
(57748)
资助(55926)
编号(52407)
(41254)
成果(41041)
重点(40566)
国家社会(38712)
(38584)
(38532)
教育部(36745)
创新(36074)
人文(35886)
课题(35187)
期刊
(111900)
经济(111900)
研究(74195)
中国(44301)
(41525)
(39776)
金融(39776)
管理(38003)
学报(35470)
科学(33862)
(32209)
大学(29279)
学学(27814)
技术(23166)
教育(22183)
财经(22069)
农业(20942)
经济研究(19754)
(18860)
业经(17936)
问题(15422)
统计(13545)
理论(13001)
技术经济(12490)
(12397)
(12217)
实践(11639)
(11639)
商业(11597)
(11113)
共检索到3708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松  陈野华  
本文的研究回答了一个与近40年来金融自由化改革相关的基本问题,即金融自由化是否提高了国民储蓄率?哪些具体改革措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通过对一个包含90个国家和地区1973年至2005年改革进程的宏观面板数据样本的计量分析,我们发现:(1)金融自由化改革显著提升了储蓄率,但提升效果全部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储蓄的影响不显著。(2)与金融抑制理论的预测不同,利率渠道没有对储蓄率产生显著影响。(3)金融自由化改革进程与国家个体效应存在非常强的正相关性。(4)所有改革政策中,放松证券市场管制对全样本储蓄率提升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银行监管模式改革,放松银行业进入限制则显著降低了储蓄率。对发达国家而...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陈杰裕  余芳睿  温洁洁  
经济理论及一些国家的经验都表明金融自由化能提高储蓄率,但是近年来学者的研究并没有得到这一结论。本文对已有的模型进行重新设定,通过三个发展中国家:智利、马来西亚、韩国的经验证据来继续探讨金融自由化对储蓄率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有稳健的证据支持金融自由化促进储蓄率上涨的结论,且该结论对中国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沈坤荣  谢勇  
本文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模型与预防性储蓄理论的框架内,使用1997~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动态系统广义矩的估计方法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显示:持久收入的增加和储蓄惯性显著提高了城镇居民的储蓄率,并且以上两方面因素可以对1997~2008年间城镇居民储蓄率增幅中的大部分进行解释;但与传统的LC-PIH模型不同,少儿抚养比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通过降低不确定性,从而显著降低了城镇居民储蓄率,而就业的市场化程度却产生了与之相反的影响。但公共支出的结构、通货膨胀率以及实际利率没有对城镇居民储蓄率产生显著的影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汪伟  
文章运用1995-2005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研究了城镇与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并检验了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与永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理论)对中国的适应性。计量结果表明:城镇样本较好地支持了永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理论),农村样本则较好地支持了凯恩斯理论。长期收入增长率是居民储蓄率的基本决定因素,高增长是高储蓄的主要原因。另外,居民储蓄的行为模式、人口年龄结构、社会保障制度、不确定性、信贷约束以及地区差异都是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决定因素,但这些因素对城镇与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金才玖  
一、引言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要素投入量、全要素生产率、制度创新、政策及资源配置等。在Rostow的"起飞"理论中,一国要顺利实现经济"起飞",投资率或储蓄率至少要达到10%以上。在H-D模型中G=s/C,资本-产出比C(代表投资效率)被假定为不变,因而储蓄率s就成为济增长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彭志远  
扩大消费是我国当前宏观政策的重点,通过运用索洛-斯旺模型和哈罗德-多马模型对我国宏观储蓄率进行测算,我国宏观储蓄率应控制在40%左右,净储蓄率(净储蓄占净产出的比重)应控制在30%左右。近年来我国宏观储蓄率有高于合理水平的趋势。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郑基超  倪泽强  刘晴  
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理性人会将工作阶段收入在终生进行平均,这会带来消费和储蓄的变化,推而广之,随着整个社会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储蓄率会相应变化,文章通过实证发现2000年来的储蓄率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当整个社会工作年龄人口比重变大时储蓄率会上升,实证结果有利于厘清关于储蓄率变化的误解,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的储蓄率变化并根据情况完善和调整相应政策。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钟晓华  
长期居高不下的储蓄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深入探究高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对于保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99-2012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分析我国高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魏勇强  王伟龙  
现有文献在探讨美国储蓄率下降的原因时,往往是从居民储蓄率等国民经济具体部门储蓄率的角度展开分析。该文从软资源视角探讨了美国近年来储蓄率下降的原因。此文将一个国家可以利用的资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其通常是固定不变的;另一部分则是软资源,即虽然不属于一国的固有资源,但可以通过策略的、柔性的方法从别国获取并利用的资源。美国正是凭借冷战后独霸全球的综合实力,使得其软资源大幅增加,几乎囊括了全球所有可以利用的软资源,这是美国近年来储蓄率不断降低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扬  
正是因为储蓄率较高,我国经济才得以长期保持高投资和高出口。也正是由于高投资和高出口与高储蓄相互适应,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才得以顺利展开,并且在总体物价水平没有较大上涨的条件下,创造了连续多年高增长的奇迹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江静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是当前中国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而对中国储蓄率的分析则是扩大内需战略研究的逻辑起点。作为国民储蓄率的重要构成,企业储蓄率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在对企业储蓄率界定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局工业企业数据库1996—2007年共188.6万个企业微观数据对中国企业储蓄率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是:(1)中国企业储蓄率依然处于较高的水平,1996—2007年这12年的企业平均储蓄率高达28.7%(储蓄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近几年依然在逐年上升;(2)中国企业储蓄率在绝对水平上始终高于发达国家,但当前企业储蓄率持续增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趋势而非中国的特有现象...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龙  刘金全  
储蓄率具有宏观经济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效应方向相反。本文首先基于DSGE模型模拟分析我国储蓄率的宏观经济效应,进一步通过扩展的索洛模型求解以经济稳态增长为目标的最优储蓄率,并运用SV-TVP-FAVAR模型比较分析实际储蓄率和最优储蓄率的宏观经济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实际储蓄率长期高于最优储蓄率,实际储蓄率存在帕累托改进;(2)实际储蓄率和最优储蓄率均具有宏观经济效应,效应维度和效应极值存在差异;(3)最优储蓄率为产出的帕累托最优,实际储蓄率为通货膨胀的帕累托最优,"储蓄率走廊"可能为宏观经济的帕累托最优。新常态下,高储蓄率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典型化"事实,中央银行可以考虑将"储蓄率走廊"系统纳入储蓄政策框架。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祖源  庞丽华  陈功  
探讨人口结构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对于释放居民购买力,促进消费内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1990—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差分GMM和系统GMM模型,更加系统地研究了人口结构对居民储蓄率的作用机制,得到以下结论:(1)随着经济发展,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对居民储蓄率的负向和正向作用均会被强化,并且少儿抚养比的负向作用要大于老年抚养比的正向作用;(2)受教育水平、性别比和家庭规模小型化会增加居民储蓄率,城镇化会抑制居民储蓄率的提高;(3)老年抚养比、性别比、家庭规模、受教育水平和城镇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均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通过加入控制变量和转换计量方法,人口结构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方向和显著性均未发生改变,模型稳健性较好。基于结果,本文提出了私人养育成本社会化、建立动态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城镇化质量、缩小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鸿沟、持续提升人力资本等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周俊山  尹银  
通过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可知,计划生育政策的确对居民储蓄率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影响并不一致,1991~1997年间,由于社会抚养费的征收,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了储蓄率。1998~2007年间,独女可生二孩政策与二孩政策混合的地区尽管相对于二孩及以上的政策地区,存在储蓄与孩子的互替,储蓄率较高,其主要原因是性别比失调导致的婚姻市场挤压,储蓄的婚姻作用远远超过了教育;在高储蓄率的背后是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对储蓄率影响的下降,预计中国未来的居民储蓄率会有所降低。适度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常态发展。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苏华山  吕文慧  张运峰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家庭中未婚成员人数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我们发现:首先,家庭未婚成员人数的增加显著地提高了家庭储蓄率。其次,分性别研究表明,尽管未婚男性和未婚女性成员人数对家庭储蓄率都有正向影响,但未婚男性的影响程度比未婚女性更大。进一步分年龄段的研究表明,家庭为未婚成员所作的储蓄具有明显的生命周期特征:16-30岁、31-40岁未婚男性和16-30岁未婚女性人数都对家庭储蓄率有正向影响,其余年龄段的未婚成员人数对家庭储蓄率无显著影响。最后的面板分位数回归显示未婚家庭成员人数对低储蓄率家庭的影响更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