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51)
- 2023(11209)
- 2022(8922)
- 2021(8121)
- 2020(7007)
- 2019(15550)
- 2018(14954)
- 2017(29738)
- 2016(15697)
- 2015(17162)
- 2014(16991)
- 2013(16867)
- 2012(15531)
- 2011(13499)
- 2010(13918)
- 2009(13630)
- 2008(13326)
- 2007(12202)
- 2006(10922)
- 2005(10610)
- 学科
- 业(80411)
- 企(75918)
- 企业(75918)
- 济(68461)
- 经济(68386)
- 管理(61543)
- 银(33894)
- 银行(33749)
- 行(32184)
- 融(30388)
- 金融(30388)
- 方法(30154)
- 业经(27632)
- 财(27629)
- 制(25336)
- 务(22740)
- 财务(22724)
- 财务管理(22705)
- 数学(22357)
- 农(22250)
- 数学方法(22231)
- 企业财务(21725)
- 中国(21235)
- 农业(17422)
- 技术(16356)
- 体(14981)
- 策(14289)
- 理论(14280)
- 体制(13641)
- 划(12798)
- 机构
- 学院(222353)
- 大学(215959)
- 济(98226)
- 经济(96394)
- 管理(89323)
- 理学(75395)
- 理学院(74747)
- 管理学(73914)
- 管理学院(73510)
- 中国(69313)
- 研究(68056)
- 财(51502)
- 京(43990)
- 财经(40363)
- 农(38974)
- 科学(37808)
- 经(36741)
- 江(34891)
- 中心(34707)
- 银(34093)
- 所(33948)
- 银行(32806)
- 经济学(30956)
- 行(30674)
- 农业(30636)
- 研究所(30228)
- 财经大学(30171)
- 业大(29868)
- 州(28817)
- 融(28561)
- 基金
- 项目(138015)
- 科学(110831)
- 基金(103294)
- 研究(101183)
- 家(88391)
- 国家(87540)
- 科学基金(77715)
- 社会(67180)
- 社会科(64025)
- 社会科学(64009)
- 省(54785)
- 基金项目(54374)
- 自然(50019)
- 自然科(48937)
- 自然科学(48924)
- 自然科学基金(48169)
- 教育(45176)
- 划(44009)
- 资助(42526)
- 编号(39081)
- 业(34396)
- 创(32795)
- 部(30826)
- 重点(30694)
- 成果(30542)
- 创新(29723)
- 发(29512)
- 性(28641)
- 国家社会(28227)
- 制(27655)
- 期刊
- 济(110079)
- 经济(110079)
- 研究(69531)
- 融(52009)
- 金融(52009)
- 财(45592)
- 中国(43196)
- 管理(38958)
- 农(37035)
- 学报(30083)
- 科学(29437)
- 大学(23844)
- 农业(23431)
- 学学(23345)
- 财经(21940)
- 技术(19156)
- 业经(18965)
- 经(18804)
- 经济研究(17803)
- 业(14802)
- 教育(14442)
- 财会(13875)
- 问题(13690)
- 技术经济(13114)
- 现代(11974)
- 理论(11185)
- 世界(10881)
- 会计(10861)
- 商业(10825)
- 贸(10814)
共检索到3529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任再萍 赵自兵
银行授信具有外部性,当一家银行增加对某一企业授信时,将导致早期对该企业授信的银行出现风险敞口,承受外部性损失;从企业角度看,这种银行授信外部性损失转移为企业负债剩余,并因此导致企业最优资本结构外展,整体经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获得初始负债剩余提升了企业履约可能性,并导致企业负债向有负债剩余的银行集中,最终这种银行授信外部性没有通过市场交易而自动消除,相反在经济体中不断积累,演化为金融危机;与其他关于金融脆弱性“内在性”这一悲观主义观点不同,本文认为,如果银行认识到授信外部性问题并因此完善授信定价机制和信贷合约,则金融脆弱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
关键词:
银行授信外部性 企业负债剩余 金融脆弱性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徐劲
由内生特点决定的银行体系脆弱性会阻碍市场机制的高效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传导,引发金融危机。作为银行业务的重要分支,小企业金融的脆弱性较银行体系更甚。单体银行脆弱性的测度与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不良贷款率、杠杆率和RAROC等指标相关。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某银行小企业金融实际数据的分析,验证了单体银行脆弱性测度同样适用于小企业金融。据此可以找出小企业金融脆弱性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出有效应对小企业金融脆弱性的路径和策略,即保持合理的小企业金融发展速度,加快实施内部评级法,丰富小企业金融服务内涵和建立逆周期计提拔备机制。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小企业金融 脆弱性 测度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荆逢春 李翠锦 周一
文章从金融脆弱性的角度,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建立实证模型,考察了外资银行进入对企业出口决策的影响。同时,基于Notton等(2004)的方法纠正了以往企业出口决策相关研究中logit模型交互项处理中存在的误区。研究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会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增加企业出口的可能性,这种正向促进作用对处于金融脆弱性更高产业的企业更强。对于私营企业、港澳台地区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来说,外资银行进入将显著提高其出口可能性;而对于集体企业,外资银行进入将降低其出口概率;对于国有企业,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不显著。值得关注的是,对于私营企业,外资银行进入对私营企业出口决策有正向促进作用,在金融脆弱性越高的产业越显著。分析中利用不同的样本,控制了潜在内生性,都得到了稳健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
外资银行进入 金融脆弱性 企业出口决策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董金玲
本文在对国有商业银行金融脆弱性及其原因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应从解决法人治理、不良资产处置及资本金补充等问题入手,作者同时认为,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发生根本性转变还必须辅之以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及允许一定程度的混业经营等相关政策改革。
关键词:
金融脆弱性 国有商业银行 改革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高山
从银行的自身特征来看,银行机构天然具有脆弱性。当这种脆弱性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有可能引发银行危机。银行危机的生成机理,可以概括为银行体系内脆弱性聚集、临界点冲击、银行危机爆发三个阶段。根据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政府部门为了有效治理银行体系脆弱性,一方面要将传统的行政约束转变为法律约束,另一方面要将银行分支机构的经营主体地位法律化。在加强法律约束的同时,重建储蓄银行序列,进一步加强银行组织体系建设。
关键词:
银行 脆弱性 危机 传染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健英 李娟 赵津
抗战前国内银企关系始终若即若离,但在抗战特殊的环境下,内迁企业的资金困难和后方银行的投资需求构成有力的资金供需组合,产融结合达到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金城银行与天字号企业的合作就是其中的典型范例。产融携手后,银行与企业原先管理团队的矛盾让人始料未及。银行与企业创办人对经营权的争夺,企业生产热情与银行投机阴谋的冲突,甚至政治立场的不同,在战时都成为原则性的问题。资金供需的合拍引发了银企合作的幻想,双方长期目标的不同打破了"合作愉快"的脆弱表象。种种矛盾最终导致银企合作分崩离析,折射出战时特殊环境对企业决策的误导和影响。
关键词:
产融结合 金城银行 天字号企业 吴蕴初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赵旭
Erkki Koskela & Rune Stenbacka(2 0 0 0 )所构造的投资技术模型来分析银行业市场结构与信贷市场上风险 (项目选择 )之间的关系以及把竞争引入借贷市场的社会福利涵义。该理论表明 ,银行竞争与金融脆弱性之间没有均衡点 ,而贷款市场的竞争能够降低贷款利率 ,有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同时也使社会净福利增加。本文在分析该模型的基础上 ,论证了银行竞争在我国金融稳定与发展中的必要性 ,要求我们要加快银行业改革 ,促使利率市场化。
关键词:
银行竞争 金融脆弱性 银行改革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林琳 曹勇 肖寒
本文基于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迅速增长的现实特征,建立了一个引入影子银行部门的DSGE模型,对中国式影子银行发展过程中的金融系统脆弱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疏于监管的影子银行信贷扩张所推动的经济上升期中,商业银行规避监管、取得监管套利的行为主导了影子银行的发展,形成了高杠杆、高度期限错配、关联关系复杂的金融系统,经济上升时期众多单独业务机构忽视系统性风险的行为加剧了顺周期效应,集聚了大量金融风险。
关键词:
影子银行 金融系统脆弱性 风险传递机制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高建华
金融安全网作为保持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而建立的危机防范和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一直受到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和相关学者的关注。日本从二战后至80年代金融业处于长期稳定状态,使许多人推崇日本当时的金融安全网。然而,正是这个安全网阻碍了市场约束发挥作用,掩盖了日本银行体系长期积累下的脆弱性。进入90年代,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日本传统的金融安全网明显失效,其金融业进入长达十余年的不稳定时期。安全网也随之发生变革。
关键词:
金融安全网 银行脆弱性 护航制 市场约束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国松
在经济制度变迁中 ,中国选择了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和金融控制政策。金融控制政策虽然促进了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 ,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支持 ,也加剧了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脆弱性。实施国有产权股份制改革 ,建立合理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金融脆弱性问题的根本之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邓可斌 旷鹏程
人口集聚对金融稳定具有潜在的外部冲击,可能导致金融体系内在的脆弱性暴露。选取2000—2019年中国上市银行微观数据以及城市人口密度数据,通过实证检验人口集聚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方向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人口集聚显著引起了银行违约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水平升高,即人口集聚加剧了金融脆弱性;而在银行业恐慌时期和低程度信息不对称的银行分组中,人口集聚对于银行风险水平的影响更强。这表明人口集聚既能通过加剧金融恐慌导致银行风险升高,亦能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银行风险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政策推动的人口集聚显著引起了区域性银行杠杆率和存贷比上升,进而加剧了银行风险。这表明人口集聚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稳健存在。因此,需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避免过度的人口集聚;需要提振公众信心,对人口密集地区的金融风险进行防控;需要重点加强银行业监管,以保障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熊启跃 初晓
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构成元素,发挥着信用创造、期限转换、经纪媒介及担保增信等基础性功能,对全球金融稳定具有重要影响。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球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事件频发,其脆弱性特征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本文研究了全球金融机构版图的演变特征,并结合2020年以来最新风险案例,重点对货币市场基金、对冲基金、养老金、房地产投资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脆弱性特征进行剖析,归纳出非银行金融机构脆弱性产生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非银行金融机构稳健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宋瑞波 刘江会
传统上对构成金融业分业经营的一个重要理由——“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应该得到澄清。一个基本的结论是,认为混业经营会加剧银行体系不稳定性并危及金融安全的理论根据不足,并且缺乏经验支持。因此,基于“银行体系脆弱性”角度考量的分业经营理念应该加以修正。金融业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对于中国而言,金融管理体制由分业模式向混业模式的转变也将只是一个时间和时机的问题。
关键词:
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分业经营 混业经营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卜华白
企业高层必须高度重视企业脆弱性管理,建立企业脆弱性扩散的反扩预防体系,把关联企业之间的关系从非合作博弈转化为合作博弈,只有这样,企业才可能避免脆弱性的不断积累和诱发,确保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企业脆弱性 战略管理 遗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雪松 洪正
本文利用中国上市公司2005—2010年的数据,考察银行授信是否降低了金融危机中企业的预防性现金储备。研究发现,获得银行授信的企业在危机期间现金储备的增幅更小,这表明银行授信发挥了流动性保障作用。但是我国特殊的经济制度环境也影响着这种流动性保障作用的有效发挥:(1)相较于国有银行,源自非国有银行的银行授信为企业提供了更有效的流动性保障;(2)银行授信的流动性保障取决于银企关系的强弱;(3)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依赖银行的流动性保障。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授信的流动性保障能够改善企业在危机中的经营业绩。文章结论表明,我国银行体系在帮助企业部门应对金融风险时存在不足,政府应该尽量剥离国有银行的"政治性"贷款,让国有银行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流动性保障。
关键词:
银行授信 金融危机 企业流动性管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