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57)
- 2023(10307)
- 2022(8470)
- 2021(7651)
- 2020(6458)
- 2019(14412)
- 2018(13926)
- 2017(27653)
- 2016(14537)
- 2015(15999)
- 2014(15598)
- 2013(15443)
- 2012(14086)
- 2011(12669)
- 2010(13146)
- 2009(13013)
- 2008(11908)
- 2007(11025)
- 2006(10012)
- 2005(9307)
- 学科
- 济(59803)
- 经济(59709)
- 业(55441)
- 农(45881)
- 管理(43425)
- 企(34587)
- 企业(34587)
- 农业(30633)
- 融(27161)
- 金融(27159)
- 银(25302)
- 银行(25295)
- 行(24456)
- 中国(22293)
- 制(21502)
- 方法(20499)
- 财(20391)
- 业经(19802)
- 数学(18431)
- 数学方法(18320)
- 体(14604)
- 地方(13473)
- 务(12571)
- 财务(12545)
- 财务管理(12518)
- 企业财务(12017)
- 贸(11487)
- 体制(11482)
- 贸易(11475)
- 易(11314)
- 机构
- 学院(203997)
- 大学(198733)
- 济(94762)
- 经济(92991)
- 管理(79934)
- 理学(68679)
- 理学院(68133)
- 管理学(67344)
- 管理学院(66988)
- 研究(65809)
- 中国(61725)
- 农(50225)
- 财(46483)
- 京(39359)
- 农业(37899)
- 财经(36063)
- 科学(34644)
- 中心(34616)
- 业大(33068)
- 经(32839)
- 江(31859)
- 所(31757)
- 经济学(30020)
- 研究所(28042)
- 经济学院(27316)
- 财经大学(26606)
- 银(26565)
- 银行(25654)
- 州(25120)
- 经济管理(24801)
- 基金
- 项目(132885)
- 科学(106550)
- 研究(102803)
- 基金(99097)
- 家(84046)
- 国家(83247)
- 科学基金(72953)
- 社会(69571)
- 社会科(65889)
- 社会科学(65876)
- 基金项目(52523)
- 省(52372)
- 教育(44734)
- 自然(43222)
- 编号(42471)
- 自然科(42246)
- 自然科学(42240)
- 划(41678)
- 自然科学基金(41526)
- 资助(38953)
- 成果(33983)
- 制(32964)
- 部(30889)
- 国家社会(29955)
- 发(29500)
- 农(29390)
- 重点(29063)
- 创(28744)
- 课题(27586)
- 性(27582)
- 期刊
- 济(108628)
- 经济(108628)
- 研究(62940)
- 农(55423)
- 中国(44302)
- 融(43966)
- 金融(43966)
- 农业(36205)
- 财(36102)
- 学报(27277)
- 科学(26408)
- 管理(25891)
- 业经(23049)
- 大学(22964)
- 学学(22197)
- 财经(18410)
- 业(16384)
- 技术(15815)
- 经(15658)
- 农村(15599)
- 村(15599)
- 问题(15276)
- 经济研究(15210)
- 教育(14579)
- 农业经济(13824)
- 世界(12127)
- 经济问题(10926)
- 版(10828)
- 理论(10772)
- 技术经济(9838)
共检索到3204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樱 王静
信誉机制是缓解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制度补充。从信誉机制中的信誉传递环节出发,建立信号传递博弈模型,探究金融联结中信誉传递的制度优势。基于金融联结信贷模式的信息传递均衡分析,提出研究假设:金融联结的信誉传递机制可以改善农户信贷可得性和信贷数额;金融联结的信誉传递机制可能存在中介效应。利用陕西省725户农户实际数据进行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分析“农户+农民合作社+银行”的金融联结模式,并运用逐步检验回归系数法和Bootstrap方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证明通过农民合作社向正规金融机构传递农户信誉信息,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用评级反馈,金融联结的信誉传递机制能使农户信誉起到抵押品替代作用,对改善农户信贷配给起到积极作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性玉 任乐 赵辉 姚唯一
本文通过建立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分析信誉作为农户还款意愿的抵押品替代与农户信贷可得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并根据信号传递博弈的均衡分析结论提出研究假设,进一步以农户获得各类荣誉称号、表彰以及他人评价情况作为农户信誉的替代变量,利用河南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通过Logit回归模型和Tobit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农户具有高信誉特征能够有效增加其信贷可得性和信贷额度,表明农户信誉可以作为一种抵押品替代缓解农户所受信贷配给。此外,农户是否获得信用评级、家庭总收入也显著影响农户信贷可得性和信贷额度。研究结论对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推进金融扶贫工作,振兴乡村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小知 米运生
为探索农户分化背景下,信息分割是否促使金融两部门在信息领域自发合作而形成一种新的金融联结即信息领域的水平联结,基于农户分化及其信息结构变化的现实背景,通过信号传递博弈模型,逻辑演绎农户分化—信息分割—金融联结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户呈现亲缘小型化、地缘远距离化以及业缘多元化等特征;农户分化导致还款能力信息和还款意愿信息在金融两部门分割,诱使金融两部门通过信号传递形成水平的信息联结模式。因此,建议以新型金融联结模式发展为着力点,创新农户贷款模式,助推农村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小知 米运生
为探索农户分化背景下,信息分割是否促使金融两部门在信息领域自发合作而形成一种新的金融联结即信息领域的水平联结,基于农户分化及其信息结构变化的现实背景,通过信号传递博弈模型,逻辑演绎农户分化—信息分割—金融联结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户呈现亲缘小型化、地缘远距离化以及业缘多元化等特征;农户分化导致还款能力信息和还款意愿信息在金融两部门分割,诱使金融两部门通过信号传递形成水平的信息联结模式。因此,建议以新型金融联结模式发展为着力点,创新农户贷款模式,助推农村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徐慧贤 肖一鸣
贫困地区农户社会网络资本有助于农村信贷市场金融机构对贷款农户进行筛选,缓和农村信贷市场中常见的信息不完备和不对称问题。本文主要探求社会网络资本对农户信贷信号的传递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贫困地区农户社会网络资本能够作为传递农户风险状况的信号、反映农户还款能力的一项指标。同时,合理设置农户的社会网络资本,可以分离农户风险类型,既有助于低风险的农户获得贷款,也有助于正规金融机构规避信用风险。
关键词:
社会网络资本 信号传递机制 农户信贷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董晓林 朱敏杰 张晓艳
本文基于"共跻监督"的视角,通过建立监督的成本与收益模型、社员间"共跻监督"的博弈模型,理论分析了合作金融的"共跻监督"对缓解农户正规信贷配给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以江苏省825户农户为样本,运用Heckman两阶段样本选择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共跻监督"机制对农户正规信贷配给的缓解作用。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农民资金互助社能够降低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的数量配给、交易成本配给的程度;"共跻监督"是一种有效的抵押品替代机制,它降低了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借贷成本和交易风险;此外,在"共跻监督"机制的作用下,贫困农户获得信贷资金的机会有所增加。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治国 景辛辛
农户风险性信贷配给是当前较为重要的农村金融问题,构建理论模型对风险性信贷配给的形成机制进行理论探析,研究表明农户自身的风险偏好特性致使风险性信贷配给自发形成。同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风险性信贷配给对农户家庭纯收入、家庭消费支出、家庭农业生产性投资支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风险性信贷配给导致农户家庭福利受损,尤其对家庭农业生产性投资支出与家庭纯收入引致的损失效应比较明显。且分位数分析发现风险性信贷配给对较低与较高福利水平农户家庭产生的福利损失效应较强,特别是给福利水平较高农户家庭带来的福利损失效应最大。据此在农村金融创新深化期针对性地提出治理风险性信贷配给的政策启示,充分释放农村金融的支农惠农潜能。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性玉 杨涛 王开阳
本文以信号传递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号传递博弈分析框架,研究农户信贷中社会资本的信号传递机制,并讨论了如何依据社会资本来区分不同农户的风险类型。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资本可以作为一种抵押替代传递出农户的风险状况;(2)当社会资本处于一定区间内时,农户与金融机构间的信号传递博弈达到分离均衡,此时社会资本可以准确的传递出农户的风险类型;否则会出现混同均衡,无法传递有价值的信号;(3)金融机构可以在信贷业务中设置社会资本门槛,以规避信用风险;农户可以调整所提供的社会资本,以增加获得贷款的可能性。
关键词:
博弈论 信号传递 社会资本 农户贷款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黄晓红
农户声誉是一种显示农户内在特征的信号机制。农村借贷市场中,农户声誉能揭示其偿还能力、偿还意愿等信息。贷方可以经由声誉信号判断借方农户的还款能力与意愿,并据此进行贷款决策,从而影响农户的借贷结果。研究中利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构建变量间关系模型,实证分析显示,代表农户声誉的偿还历史、人缘关系、经营效果与代表还款特征的偿还能力、偿还意愿总体是正相关的,而后者又对农户借贷结果有显著影响。由此证明,农户声誉具有信号传递功能,可以降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实现借贷交易的帕累托改进。
关键词:
信号传递 农户声誉 农户借贷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段小燕 王静 彭伟
以陕西省309个农户为样本,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农户金融联结行为与金融联结效率的互动效应,并分析影响农户金融联结行为和金融联结效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农户的联结行为和联结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促进关系;农户的年龄和教育程度与联结行为呈正相关关系;农户对正规金融机构的评价与农户联结行为呈反向关系;农户的种植面积、农业收入占比、社会资本、对专业合作社的评价与联结行为及联结效率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农户对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的认可是金融联结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农户 联结行为 金融联结 金融联结效率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治国 李成友 李红
笔者根据2005年~2013年全国15个省区1500个样本农户的跟踪调研数据,基于面板部分可观测BiproBit模型和引入哑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估计出农户的信贷配给程度及其对家庭金融资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到信贷配给的农户占53.1%,其中受到完全配给的农户占41.3%,受到部分配给的农户占11.8%;完全信贷配给对家庭金融资产具有显著影响,它使农户家庭手持现金增加1521元,使农户家庭手持现金与储蓄的比值上升了5.61%。基于以上实证结论,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正规金融组织、非正规金融组织及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机构有机协同的多元化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建立产权担保...
关键词:
信贷配给 家庭金融资产 农户 面板模型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邓朝春 邢祖礼
经济运行是有信息成本的。在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信贷契约各方对风险和收益的评价分歧,压缩契约空间,贷款机构依赖非价格手段配置信贷,形成信贷配给。信贷配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贷款机构对市场信息不足作出的信息挖掘和信号增强响应,贷款机构借助信贷合约条件,获取有关道德风险、风险分担机制、违约制裁可行、长期合作意向等信息,来识别评估风险,从而达成合意的利率—风险组合,实现信贷资金使用的收益最大化。改进信息生产和信息供给机制,降低信息成本和缓解信息不对称,拓宽契约空间,对于缓解信贷配给和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有重要意义。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董晓林 吕沙 汤颖梅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信贷联结型银保互动对农户信贷配给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江苏和黑龙江两省的305名农户为田野调查对象进行了选择实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信贷联结型银保互动对农户的风险配给存在负向的干预效应,且这一效应对小农户来说程度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信贷联结型银保互动对规模农户的数量配给具有缓解作用。根据上述结果,本文认为应继续加强银保互动的合作深度,并针对不同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地设计和开展银保互动项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朱喜 马晓青 史清华
文章使用2006年云南、宁夏近800个农户家庭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欠发达地区不同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行为。在区分农户的名义需求和有效需求的基础上,研究发现信用社和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偏向富有农户,民间借贷者没有这种偏向,因而其服务的覆盖面远远超过正式机构。两者都重视农户的信誉状况,但信用记录没有实现共享。这些行为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各类金融机构之间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差别。
关键词:
农村金融 信贷配给 信誉 财富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顾庆康 林乐芬
探析不同农地抵押贷款机制设置下异质性农户面临的信贷配给情况,对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在农地抵押贷款目标机制下,存在较多农户面临着新的交易成本配给、风险配给以及数量配给,实践中农地抵押贷款设置了不同的增信机制,分为内部增信与外部增信两类,其中外部增信又分为信息甄别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不同增信机制对缓解农户信贷配给有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相应的局限性,农户普遍面临不同程度的供需型信贷配给。在推进以农地为代表等"估值难、处置难"的标的物抵押贷款可从,下沉信贷服务覆盖范围优化农村贷款流程,稳步推进政府引导下的预授信模式;增强标的物价值稳定性,完善农村农户信息体系建设,构建多元风险分担机制等多方面着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