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03)
2023(8257)
2022(6695)
2021(6305)
2020(4944)
2019(11336)
2018(10435)
2017(21308)
2016(11138)
2015(12099)
2014(12050)
2013(11735)
2012(10955)
2011(9839)
2010(10413)
2009(10092)
2008(9168)
2007(8519)
2006(7836)
2005(7487)
作者
(30241)
(24866)
(24731)
(23892)
(16027)
(11807)
(11382)
(9790)
(9400)
(9153)
(8426)
(8267)
(8014)
(8000)
(7949)
(7906)
(7391)
(7327)
(7212)
(6961)
(6375)
(6123)
(5873)
(5832)
(5718)
(5671)
(5490)
(5287)
(5013)
(4918)
学科
(45973)
经济(45937)
(34286)
管理(32981)
(28337)
企业(28337)
(27022)
金融(27022)
(24600)
银行(24594)
(23919)
中国(21009)
方法(17529)
(16089)
数学(15917)
数学方法(15749)
(15128)
(14245)
地方(11575)
中国金融(11363)
业经(11066)
(10565)
财务(10541)
财务管理(10527)
(10311)
贸易(10296)
企业财务(10158)
(10062)
(9458)
(9256)
机构
学院(156721)
大学(154113)
(74113)
经济(72566)
管理(60212)
研究(53459)
理学(50574)
中国(50566)
理学院(50109)
管理学(49516)
管理学院(49198)
(38552)
(31156)
财经(29554)
中心(27146)
(26815)
科学(26713)
(25584)
(24422)
经济学(24376)
(23440)
(23389)
金融(22980)
银行(22664)
研究所(22465)
财经大学(22060)
经济学院(21965)
(21313)
(21131)
北京(20145)
基金
项目(95436)
科学(76728)
研究(74559)
基金(70594)
(59158)
国家(58617)
科学基金(51531)
社会(49072)
社会科(46873)
社会科学(46864)
(36373)
基金项目(35491)
教育(33761)
自然(30708)
编号(30446)
(30234)
自然科(30032)
自然科学(30027)
资助(30020)
自然科学基金(29547)
成果(25765)
(21959)
(21767)
重点(21481)
课题(21302)
国家社会(20539)
(20480)
(20415)
教育部(19610)
(19295)
期刊
(84126)
经济(84126)
研究(54572)
(38885)
金融(38885)
中国(31260)
(29445)
管理(23581)
(19968)
科学(18140)
学报(17400)
财经(15862)
教育(14584)
大学(14460)
经济研究(14314)
学学(13802)
(13615)
业经(13367)
技术(12610)
农业(12221)
问题(10679)
(9870)
理论(9509)
国际(9371)
实践(8396)
(8396)
技术经济(7708)
现代(7610)
商业(7582)
世界(7482)
共检索到2556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徐义国  
今年以来,加快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毕显无疑。其中,金融结构问题成为核心焦点。可以预见,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过程中,只有立足中国实际,尊重市场逻辑,重塑和提升政策效应,才能够探求最具效率的金融结构,实现改革成功的战略目标。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杨新铭  杜江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进发展中,所有制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在"两个毫不动摇"方针指导下,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以私有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并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所有制结构调整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遵循指引,凝聚改革共识,优化营商环境,共筑价值基础,激发发展活力,推动和支撑不同所有制经济沿着高质量路径竞合发展。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王家强   梁斯  
金融机构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强大的金融机构”更是金融强国应当具备的关键要素之一。强大的金融机构应当具有优质的服务、高效的创新及全球领先的竞争力等。在建设金融强国进程中,打造强大的金融机构不仅是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及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本文从强大的金融机构发展的历史与理论逻辑出发,分析我国建设强大的金融机构具备的基础条件、优势与不足,并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陈丹  高锐  
农地抵押金融风险既有金融风险的一般特征,也有农村土地金融风险的独有特征。由于农地抵押金融风险具有负面影响,必须对其加以规制。由政府主导对农地抵押金融风险规制,是维护农村金融体系稳定、纠正农地抵押市场失灵的需要。为此,应从法律规制、经济规制、行政规制三方面入手,完善对农地抵押金融市场的间接调控机制,明确政府的风险规制职能,健全配套支持体系,强化风险规制的行政监督机制;以县级政府作为农地抵押金融风险规制主体,以提高风险规制效果、降低规制成本。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明喜   苏牧   张俊芳   周代数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在梳理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理论源流和研究文献基础上,基于创新经济学基本原理,对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内在逻辑进行研究。在理论逻辑层面,研究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基本范畴和核心要义。在历史逻辑层面,从国际实践中提炼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价值匹配与互动规律,总结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关系的新变化。在现实逻辑层面,挖掘制约我国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主要堵点与原因。基于此,面向建设金融强国,从深化改革、制度设计、资源支持、平台建设、创新服务、全球生态等方面提出启示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林   温涛   刘达  
大力发展乡村内生性合作金融组织可以有效缓解农村金融服务包容性缺失问题,是新时代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湖南沅陵、安徽金寨、河南兰考三个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紧扣“信用合作、产业发展”两大主题,以降低金融准入门槛与创新合作金融扶贫机制相结合为手段解决了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以农村基层组织为依托革新了合作金融管理体系和降低交易成本,以生产关系为纽带探索了多样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模式,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然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也存在组织性质和法律地位不明确、内部治理与互助机制有待优化、政府扶持力度有待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和处置机制有待完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因此,新时代新征程要促进乡村内生性合作金融组织规范发展,亟需强化顶层设计与优化监管机制、完善管理运营和治理体系、加大政府支持与多部门协同配合、以金融科技创新促进风险防控升级、创新合作金融服务有效满足多元化金融需求。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经伟  姜能鹏  李欣  
政策性金融是一种政府与市场相结合、财政与金融相兼容、有效缓解生态产业"强位弱势"与融资约束的有效机制。生态文明建设中资金"双缺口"是我国在现代金融体系中构建"绿色金融"的基本逻辑和出发点。坚持政策性金融属性、追求公益性和逐利性平衡、弱化行业"绿色标准"和专业第三方"绿色标准"评价机制的最优边界,是完善"绿色金融"制度的主攻方向。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瑜  刘妍  
双语教育政策制定往往会根据"问题观""权利观"和"资源观"这三种语言规划观念而呈现出缩减性沉浸式双语教育、多样性保持式双语教育、添加性双向式双语教育这三种政策选择。基于对美国、印度、新加坡三国双语教育政策价值逻辑分析,提出双语教育政策制定应具有"强调国家核心意识主导""注重多元民族文化整合"和"关注学术认知语境建构"等特征,即以国家文化安全与利益为根本前提,以促进主流文化整合与认同为重要内容,以培养教育者的跨文化理解与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
[期刊] 改革  [作者] 毛中根   王鹏帆  
促进消费发展,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就需求结构视角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从低水平消费主导到投资和出口双主导,再到消费主导的演进历程。与之相对应,政府分别实施了倡导适度消费、全面促进消费和推动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消费政策。在以人民为中心和改善民生的价值观引导下,消费政策演进的理论逻辑是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处理好消费与生产的比例关系以及发挥消费能动作用的互促共进。新时代消费政策必须关注消费发展不均衡、需求结构失衡、供需结构错配等挑战。推动消费持续发展,应强化以富裕共享为指导的均衡发展策略、实施以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需求促进政策和推进以供需匹配为导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期刊] 改革  [作者] 普蓂喆  吕新业  钟钰  
我国粮食产需关系经历了从产不足需到产需稳定、丰年略有余的转变。从产需张弛视角来看,我国粮食政策演进可分为五个阶段,其变迁逻辑表现为:在产不足需背景下,注重数量安全和经济安全;随着产需矛盾逐渐弥合,消费升级强调"质""量"并重,注重经济与市场安全。在每个阶段,市场反应与政府决策相互交织、动态适应、共同推进。为促进未来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应坚持粮食生产主动权、强化科技支撑、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结构调整。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肖加元  
地方主体税种选择是地方税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分税制改革后我国地方税体系的突出问题之一是缺乏地方主体税种。物业税税基具有非流动性,物业税还能将地方公共品的成本和收益很好地结合起来,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应该成为我国县级财政地方主体税种的选择方向。在新一轮税制改革中,要将物业税的改革和地方税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在稳步推进物业税改革基础上,确定符合我国实际的地方主体税种。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贾利军  陈恒烜  
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都为后进国家实现赶超提供了机会窗口。而一个完备的机会窗口存在两个不可分割的维度,即与技术动态性相关的技术窗口,以及与政策动态性相关的政策窗口,两者协同发力促成新技术与新政策范式的正反馈是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从历史上看,19世纪的美国正是抓住了当时完备的机会窗口实现了技术赶超和跨越式发展。当前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在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能的同时,更为国家实现技术赶超提供了重要的机会窗口。而要放大这个机会窗口推动效应的关键是要实现技术体系与政策体系的协同演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将数字技术与产业政策视为一个整体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之中加以考量,通过数字经济的发展为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从而最终实现技术赶超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手段。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姜仁良  
低碳城市建设在基本理念、运行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与传统城市建设存在本质差异。低碳城市建设就是要通过有效途径控制城市中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城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为人类创造适宜居住的城市环境。本文深入研究了低碳城市建设的逻辑程式,对低碳城市建设功能进行了透视,并解读了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取向。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乔榛  陈俊宏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又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由过去的短缺经济发展到普遍的产能过剩。政府应对产能过剩通常采取的是需求管理宏观政策,但其只具有短期效应,甚至会延滞结构调整并强化产能过剩。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主要基于量的扩张,这又积累了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单一的需求管理越来越不适应这样的形势。因此,转变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更加注重供给管理无疑是新形势下的正确选择。现代经济运行越来越复杂,任何一种理论或政策都会在现实中遇到挑战,适应形势发展理论和调整政策是无法回避的选择。但是,我们要实施的供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乔榛  陈俊宏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又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由过去的短缺经济发展到普遍的产能过剩。政府应对产能过剩通常采取的是需求管理宏观政策,但其只具有短期效应,甚至会延滞结构调整并强化产能过剩。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主要基于量的扩张,这又积累了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单一的需求管理越来越不适应这样的形势。因此,转变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更加注重供给管理无疑是新形势下的正确选择。现代经济运行越来越复杂,任何一种理论或政策都会在现实中遇到挑战,适应形势发展理论和调整政策是无法回避的选择。但是,我们要实施的供给管理不仅有其特殊性,而且还存在着特殊的逻辑,进行供给管理必须基于中国的实际并选择特殊的政策,以提高我国供给质量和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