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02)
- 2023(12695)
- 2022(10585)
- 2021(9406)
- 2020(8137)
- 2019(18558)
- 2018(17779)
- 2017(34510)
- 2016(18678)
- 2015(20433)
- 2014(20171)
- 2013(20207)
- 2012(18633)
- 2011(16779)
- 2010(16874)
- 2009(16039)
- 2008(15131)
- 2007(13705)
- 2006(11674)
- 2005(10461)
- 学科
- 济(77978)
- 经济(77900)
- 业(54078)
- 管理(51976)
- 企(43271)
- 企业(43271)
- 方法(37730)
- 数学(34049)
- 数学方法(33816)
- 融(27150)
- 金融(27148)
- 财(25582)
- 中国(25167)
- 银(25031)
- 银行(24975)
- 行(24080)
- 农(21890)
- 制(18097)
- 业经(16912)
- 贸(16812)
- 贸易(16803)
- 地方(16781)
- 易(16389)
- 学(16095)
- 务(15584)
- 财务(15561)
- 财务管理(15529)
- 农业(15168)
- 企业财务(14841)
- 体(11883)
- 机构
- 大学(269772)
- 学院(269038)
- 济(116818)
- 经济(114701)
- 管理(102040)
- 研究(91308)
- 理学(89371)
- 理学院(88383)
- 管理学(86955)
- 管理学院(86485)
- 中国(73712)
- 科学(57331)
- 京(54913)
- 农(54316)
- 财(53296)
- 所(47144)
- 业大(44972)
- 中心(44051)
- 研究所(43477)
- 财经(43455)
- 农业(43432)
- 经(39618)
- 江(38932)
- 经济学(38336)
- 经济学院(35264)
- 北京(33743)
- 财经大学(32579)
- 院(32136)
- 范(31958)
- 师范(31455)
- 基金
- 项目(186648)
- 科学(146444)
- 基金(138104)
- 研究(128357)
- 家(123179)
- 国家(122199)
- 科学基金(103779)
- 社会(84444)
- 社会科(80438)
- 社会科学(80411)
- 基金项目(73953)
- 省(73017)
- 自然(68507)
- 自然科(67034)
- 自然科学(67009)
- 自然科学基金(65890)
- 划(61753)
- 教育(57962)
- 资助(55930)
- 编号(49117)
- 重点(42670)
- 部(41303)
- 发(40438)
- 创(39761)
- 成果(38261)
- 创新(37360)
- 科研(37097)
- 计划(36174)
- 国家社会(36069)
- 教育部(35118)
- 期刊
- 济(116272)
- 经济(116272)
- 研究(73994)
- 学报(49802)
- 农(47895)
- 中国(45588)
- 科学(42747)
- 财(41233)
- 融(38005)
- 金融(38005)
- 大学(36248)
- 学学(34993)
- 管理(33444)
- 农业(31015)
- 财经(21830)
- 经济研究(20470)
- 技术(19633)
- 业经(19012)
- 经(18733)
- 教育(17796)
- 业(16559)
- 问题(16202)
- 版(13833)
- 技术经济(13543)
- 商业(13218)
- 贸(13190)
- 理论(13051)
- 统计(12716)
- 业大(12508)
- 科技(12366)
共检索到3824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贯春 刘媛媛
现有关于金融与收入不平等的研究多集中于金融发展的规模因素,忽略了金融结构的重要性。考虑到当前阶段中国仍处于"金融抑制"状态,如何将有限的金融资源分配到不同金融部门尤为关键。基于金融部门与结构特征的双重视角,在1996—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基础上,本文实证检验了金融结构对不同区域(城镇、农村和整体)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其边际效应的动态演化特征。全样本估计结果发现,提升直接融资比例有利于缓解农村和整体两个层面的收入不平等,但在城镇层面不存在积极效应。同时,金融结构在不同时期的边际效应存在结构性突变,2002年后仅在农村层面存在缩小效应。进一步,面板分位数估计结果表明,伴随着收入不平等...
关键词:
金融结构 收入不平等 边际效应 动态演化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成思 刘贯春
本文基于金融内生视角,运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研究最优金融结构形成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及最优金融结构的动态特征(演化轨迹、偏离及恢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考察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框架,并采用1996-2012年间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分位数技术检验经济增长进程中金融结构的边际效应。研究表明,伴随着资本形成,存在最优的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相匹配,且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最优金融结构是动态演化的。同时,最优金融结构内生决定于其要素禀赋结构,而非单纯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即不存在"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孰优孰劣之说。最后,以股市交易总额与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占比作为金融结构的测度指...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阿布都瓦力·艾百 马思超
收入不平等一直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重点问题。与现有研究不同,本文以金融功能为视角,基于1990—2014年4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对金融结构与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金融结构市场导向程度提升将扩大收入不平等;在金融稳定性较好、金融可及性较高的国家,金融结构市场导向对收入差距的恶化作用较弱。本文的政策建议在于,在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同时,政府应该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提高区域金融可及性,这将有助于缓解金融结构市场导向对收入公平的负面作用。
关键词:
收入不平等 金融结构 金融功能 金融风险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余玲铮
文章在Clarke、Xu和Zou(2006)的分析框架上,采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检验金融中介发展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金融中介发展对收入不平等的持续扩大具有相当的解释力。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金融中介发展与收入基尼系数呈现稳健的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金融中介发展 收入不平等 面板数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传豹
金融体系能否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提升收入分配的均等化?从分工视角研究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在金融结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金融选择指数和结构错配指数对此给出了自洽的解释。19802013年全球64个经济体的实证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均存在一个基于要素禀赋结构、企业规模及其风险特性的最优金融结构,采取违背最优金融结构的金融模式,不管是放松金融工具创新的监管、过度重视大银行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方式还是过度压抑小额信贷、民间借贷市场等非正规金融渠道均会恶化收入不平等问题。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传豹
金融体系能否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提升收入分配的均等化?从分工视角研究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在金融结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金融选择指数和结构错配指数对此给出了自洽的解释。1980~2013年全球64个经济体的实证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均存在一个基于要素禀赋结构、企业规模及其风险特性的最优金融结构,采取违背最优金融结构的金融模式,不管是放松金融工具创新的监管、过度重视大银行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方式还是过度压抑小额信贷、民间借贷市场等非正规金融渠道均会恶化收入不平等问题。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培辉 袁薇 王征
采集55个新兴市场国家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使用动态门限面板模型实证结果表明,金融改革与收入不平等间存在明显的门限效应,当金融改革水平低于门限值时,金融改革会扩大收入差距;当金融改革水平越过门限值时,金融改革有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多数新兴市场国家金融改革对降低收入不平等已经发挥正向效应,为缩小新兴市场国家收入差距,必须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
关键词:
金融改革 收入不平等 动态门限面板模型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宋文文
学术界普遍认为金融发展能促进经济增长,但对金融发展能否减少收入不平等却存在分歧。本文使用1978-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动态模型系统GMM分析方法发现:金融发展减少收入不平等最大的作用来自间接机制,即通过劳动力市场增加就业和工资;金融发展的直接机制主要体现在深化效应上,金融服务的质量和范围的提升主要有利于富人;间接机制减少收入不平等的作用大于直接机制扩大收入不平等的作用。
关键词:
金融发展 收入不平等 间接机制 直接机制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晨 张卫东
有效推进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微观基础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所以本文基于机会不平等与努力不平等理论视角,研究收入不平等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理论分析、实证检验以及异质性分析等方法,有效识别不平等指标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努力不平等可通过激励企业员工努力工作促进企业创新,机会不平等导致企业人力资本扭曲与错配抑制企业创新能力。(2)实证检验表明,由于努力不平等的促进作用与机会不平等的抑制作用相互抵消,收入不平等对企业创新无显著作用,且机会不平等通过降低社会流动预期和社会信任间接抑制了企业创新能力,其中降低社会流动预期效果更为显著。(3)合理企业结构、健全创新激励制度、财政适度的"有为政府"以及高水平的企业人力资本能够降低机会不平等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4)不平等指标对企业非核心创新影响较大,对企业核心创新影响较小。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健全创新产业政策,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飞 何永涛
文章通过非参数核密度估计表明,兰州市城镇居民内部基尼系数不断增加,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农村居民内部基尼系数存在较小的变动,收入差距基本上保持稳定。城镇居民内部收入不平等要大于农村居民,且分布相对分散,收敛性特征不够明显。
关键词:
收入不平等 倒“U”型理论 核密度函数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陈文 刘汉成
文章基于2011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CFPS数据库构建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收入不平等与居民金融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居民的金融行为,提高其进入金融市场的概率以及程度;收入不平等在两者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数字普惠金融提升了农村地区居民收入,缓解了地区收入不平等状况,使得更多居民拥有闲置资金进入金融市场进行投资。进一步分析发现,使用深度和覆盖广度均能促进居民金融行为,但覆盖广度对居民金融行为的影响更加明显。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居民的金融行为影响更加显著。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许传华 陶珍生 段小玲
本文基于VAR模型运用我国1981年~2008年的数据,对我国金融发展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的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金融发展对收入不平等有正的影响,并且经济增长是金融发展的Granger原因,而金融发展是收入不平等的Granger原因,所以,我国应进一步推动金融发展迎来收入不平等下降的拐点。
关键词:
金融发展 收入不平等 VAR模型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昭 王爱萍
本文从"投资领域分割"和"多级信贷约束"两个基本假设出发,在理论上分析了金融发展从资本市场、实体经济以及人力资本积累三个通道影响收入分配状况的微观机制。文章进一步结合中国省际层面2002—2013年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目前的金融发展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呈现显著的负向作用,这种负向影响通过不同渠道发挥作用的机制有所差异。此外,金融发展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是长期演化的结果,类似于金融危机的事件性冲击长期而言不会对这种影响机制产生显著的作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斯丽娟 汤晓晓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Kakwani指数和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通过缓解信贷约束和提高互联网信息可得性有效抑制农户收入不平等。从结构上看,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农户的收入不平等产生差异化影响,覆盖广度的影响效应最显著,而使用深度不显著。异质性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对东部地区、受教育程度高、纯农业型和纯非农业型农户收入不平等抑制效应更显著。最后,本文提出通过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引导农户增加知识储备进而提高金融素养,促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和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度渗透发展,打破农村“金融排斥”和“数字鸿沟”等政策建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新华 唐荣 伍再华
构建包括家庭、企业和资本生产部门的KGM宏观经济模型,利用1997~2013年的相关数据,采用Routh-Hurwitz稳定性检验法,实证检验收入不平等和私人债务对中国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3年,中国金融系统存在不稳定性,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恶化、私人债务规模过度扩张等是造成金融系统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必须缩小不断扩大的收入鸿沟,完善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居民的消费信贷政策,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与经济的有效运行。
关键词:
收入不平等 私人债务 金融稳定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