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71)
2023(12369)
2022(10303)
2021(9347)
2020(7785)
2019(17421)
2018(16450)
2017(31089)
2016(16915)
2015(18482)
2014(17942)
2013(17292)
2012(15568)
2011(13992)
2010(14281)
2009(13601)
2008(12502)
2007(11159)
2006(9912)
2005(8997)
作者
(48459)
(40470)
(40341)
(38187)
(25257)
(19524)
(18320)
(15474)
(15464)
(14307)
(13897)
(13467)
(12964)
(12780)
(12655)
(12493)
(12177)
(11839)
(11695)
(11620)
(10081)
(9984)
(9810)
(9190)
(9181)
(8996)
(8943)
(8926)
(8084)
(7996)
学科
(59617)
经济(59504)
(51917)
管理(51332)
(41299)
企业(41299)
(26943)
金融(26941)
方法(25651)
(24748)
银行(24700)
(23859)
中国(23112)
数学(22886)
(22780)
数学方法(22686)
(20275)
(19978)
业经(15711)
农业(14670)
(14666)
财务(14638)
财务管理(14611)
企业财务(14014)
(13048)
(12618)
贸易(12608)
(12365)
地方(12251)
(11378)
机构
学院(233121)
大学(232232)
(96581)
经济(94631)
管理(85191)
研究(77780)
理学(73885)
理学院(73117)
管理学(71862)
管理学院(71466)
中国(64302)
(48342)
(46928)
科学(46546)
(45280)
(38822)
财经(38154)
业大(37742)
中心(37697)
农业(35753)
研究所(35313)
(34910)
(34705)
经济学(31443)
北京(28677)
经济学院(28651)
财经大学(28632)
(27919)
(27815)
(27396)
基金
项目(160680)
科学(125814)
基金(117224)
研究(114482)
(103806)
国家(102896)
科学基金(87745)
社会(75205)
社会科(71478)
社会科学(71463)
(64010)
基金项目(62061)
自然(56058)
自然科(54821)
自然科学(54803)
自然科学基金(53895)
教育(53622)
(53332)
资助(46950)
编号(44739)
重点(36855)
成果(36105)
(35403)
(35018)
(34546)
(34041)
创新(32854)
国家社会(32197)
课题(31803)
科研(31057)
期刊
(100535)
经济(100535)
研究(67587)
中国(49205)
学报(42457)
(41961)
(38631)
(36898)
金融(36898)
科学(35759)
大学(32389)
学学(30963)
管理(30548)
农业(27006)
教育(24996)
财经(19683)
技术(17831)
经济研究(17052)
(16821)
业经(16576)
(13445)
问题(13184)
(12527)
业大(11552)
理论(10958)
科技(10815)
(10729)
农业大学(10120)
技术经济(9897)
财会(9851)
共检索到3477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雷汉云  谭卓敏  
2020年后,我国贫困治理的重心从绝对贫困转向了相对贫困,而金融素养作为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其是否能发挥改善自我发展能力的作用以促进长期减贫,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构建了两期决策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金融素养与相对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7年的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构建金融素养指标,并运用Probit模型、工具变量法(Ⅳ)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金融素养能够显著抑制家庭相对贫困状况的发生,促进家庭金融决策优化是金融素养发挥作用的重要传导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嫣娟  陈海龙  
数字经济通过降成本、可达性、信息完备、服务灵活等优势促进普惠金融政策的深化,助推改善相对贫困。文章借助分位数回归模型,选择2011—2019年的样本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的改善效应。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有效促进了相对贫困状态的改善,但改善效应存在分布差异,依相对贫困深度呈现“倒U”型特征;(2)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和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对相对贫困影响系数的波动幅度较大,数字化程度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小;(3)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的改善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主要体现在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为相对贫困程度低的居民改善了生活状态,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的影响极为有限,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程度最高居民生活的改善效果相对较弱,但与西部地区相比明显较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春  刘荣增  
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期,如何实现环境保护和相对贫困减缓的双赢局面是当今的热门议题之一。文章提出了环境规制影响相对贫困的理论假设,并基于三种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利用2000—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加剧了相对贫困且结论具有稳健性;环境规制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减少污染行业就业加剧相对贫困;环境规制对相对贫困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环境规制能够加剧本地区的相对贫困,减缓周边地区的相对贫困。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单德朋  
城市贫困是2020年后反贫困政策的重点盯住问题,本文引入金融素养视角,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了金融素养对中国城市的影响。考虑到反向因果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本文使用父母金融素养和同社区平均金融素养作为工具变量,还使用联立方程模型约束了遗漏变量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并对金融素养减贫效应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扩展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素养对城市贫困减缓具有显著积极影响,该种影响有其金融知识属性和金融决策内涵,不同于一般认知能力。但中国城镇居民金融素养水平较低,通过金融教育改善金融素养是实现城市减贫的重要政策选择。比较金融素养对收入贫困、资产贫困和贫困脆弱性的不同影响发现,金融素养不仅能够体现贫困人口的收入"开源",而且可以通过影响资产配置行为,实现财富积累,并提升收入稳健性,金融素养不足是城市贫困主体增收但不减贫现象的重要原因。基于异质样本的研究表明,贫困深度更浅的贫困主体,从金融素养提升中获得的相对收益更高,金融素养对城市减贫体现为收入加成作用,是收入提升政策的有效补充。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理解城市贫困的致贫原因提供了新视角,对城市贫困政策制定有参考价值。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爱萍  胡海峰  张昭  
本文结合中国2010—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金融发展对收入贫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论表明:总体而言,金融发展对收入贫困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影响,即金融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会降低贫困发生率;分地区来看,在包含国家级贫困县的省份,金融发展对收入贫困影响的倒U型趋势更为明显。机制检验表明:金融发展通过经济增长渠道和人力资本积累渠道改善了收入贫困,而金融资源向研发投入水平较高的非贫困地区和非农部门的集聚可能"挤出"贫困人口的资金供给,不利于收入贫困的改善;此外,考察期内,金融体系并未通过影响收入分配而对收入贫困产生影响。本文进一步从金融视角探讨了改善收入贫困的政策启示。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谭卓敏  柳松  陈楚娜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针对农户相对贫困问题亟需重视的现实,论文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工具变量法(IV)实证检验了金融素养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金融素养能够显著缓解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且促进农户商业购买是金融素养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素养对东中部地区家庭、非政府扶贫户家庭、高物质资本家庭和高教育水平家庭的影响更大。上述结论在倾向得分匹配法、替换核心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因此,推进农村地区金融基础建设、开展金融教育活动和引导农户合理参保,是提升农户脱贫内生动力,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政策手段。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永静  纪阳阳  
文章选取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多维相对贫困和乡村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乡村数字经济对多维相对贫困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数字经济的直接减贫作用显著,且乡村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升公平性、振兴乡村产业和优化资源配置三条路径发挥减贫作用,具有明显的间接效应。区域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乡村数字经济对多维相对贫困的直接减缓程度明显大于东部地区;资源配置在东部地区起到了完全中介效应,公平性和乡村产业振兴分别只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程静   陈佳睿   杜震   曾小艳  
金融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家庭的金融决策能力与金融资源利用能力,家庭在金融素养上的相对差距是造成相对贫困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分析了金融素养如何影响家庭相对贫困脆弱性。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素养显著降低了家庭的相对贫困脆弱性,这一结果在考虑内生性、更换变量测度方式、更换样本与进行倾向得分匹配法之后依然稳健。作用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素养主要通过增加家庭财产性收入、金融市场参与、商业保险参与和创业行为这四个方面来降低家庭相对贫困脆弱性。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素养对人力资本较低家庭与农业户籍家庭的相对贫困脆弱性减缓作用更为显著。基于此,本文为进一步重视金融教育,加强普惠金融发展力度,完善金融服务机构体系,满足不同贫困群体的金融需求,从而降低家庭相对贫困脆弱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春红   郭继涛  
基于中国2011—2021年和2011—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相对贫困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显著缓解农村相对贫困;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支付、信贷、保险和收入分配等渠道缓解农村相对贫困,且支付渠道的减贫效果更好;空间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缓解本地区的相对贫困,但空间溢出效应尚不显著。因此,要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视对农村相对贫困群体数字金融素养的提升和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助力农民共同富裕。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刘自强  张天  
为检验我国数字金融发展的普惠程度,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微观匹配数据,考察区域数字金融发展对乡村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区域数字金融及其子维度的发展能显著提升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但惠及的重点人群是相对贫困线以上的农户,而相对贫困户受益面不足,现阶段无法显著缓解相对贫困。对其机制的分析表明:数字金融更多地表现为对传统金融业务的替代,仅显著促进了相对贫困线以上农户金融可得性的提升,促进了这部分农户使用数字金融以实现增收;进一步地,相对贫困户难以获得数字金融服务的主要障碍因素并不是技术层面的数字鸿沟,即网络基础设施滞后,而主要源于相对贫困户因受教育水平所限导致金融素养较低而形成的参与门槛较高。对此,建议提升农户的教育水平和金融素养,推进农村金融数字化进程,促进其与传统金融融合发展以提升相对贫困农户的数字金融参与。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欢欢  熊学萍  
居民金融素养偏低会影响金融决策,降低其金融福祉。利用山东省调查数据,通过中介和调节效应检验农村居民客观和主观金融素养对其金融决策的影响路径,结果显示:客观金融素养对金融市场和保险市场参与、金融市场参与态度产生正的直接效应;主观金融素养对金融市场和保险市场参与产生负的直接效应,但对金融市场参与态度产生正的直接效应;主观金融素养在客观金融素养对金融市场和保险市场参与的影响中发挥不完全中介作用;客观金融素养对金融市场参与和金融市场参与态度的影响受主观金融素养的调节。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武志伟  殷明  吴宜真  
数字金融素养是数字经济时代体现金融素养的新维度和新领域,也是在微观层面衡量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Lyons和Kass-Hanna对数字金融素养的分析框架为基础,利用1 506位中国居民数字金融素养问卷调研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确定了中国居民数字金融素养的构成维度,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个体因素与家庭环境因素对居民数字金融素养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居民数字金融素养由金融知识、数字知识、数字金融可得性意识、数字金融参与性意识、数字金融使用技能和数字金融维权意识等六个维度构成;性别、教育水平、经管课程学习、个人收入、身体健康水平、家庭财商培养和家庭金融氛围等因素对居民数字金融素养水平存在正向影响,年龄因素对居民数字金融素养存在负向影响。本研究拓展了数字金融素养理论的应用边界,丰富了中国居民数字金融素养的相关文献,研究结论可以为提升我国居民数字金融素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白冰  
运用中国营养与健康(CHNS)1989-2015年面板数据,在测度资产指数的基础上使用面板半参数、截面非参数等方法检验中国农户相对贫困陷阱是否存在,并揭示其存在或不存在的具体原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蔡昉,都阳  
大多数迁移研究都以托达罗绝对收入差距假设作为解释迁移动因的理论依据。但是,该假说有时并不能完全说明现实中的迁移现象。因此,国外经济学界出现了一个建立在相对贫困假说基础上解释迁移动因的理论。然而,对该理论的经验检验往往是间接的。本文利用贫困农村的调查数据,直接检验了相对贫困假说,发现绝对收入差距与相对贫困同时构成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动因。由此引出的政策含义是,缩小农村收入差距、消除劳动力市场上的扭曲,有利于保证迁移健康、有序地进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姚兴安  朱萌君  季璐  
文章基于2016—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实证检验了公共教育投入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效应。结果显示:公共教育投入能明显减缓多维相对贫困程度,并且减缓效应具有典型的门限特征。公共教育投入水平与受教育年限缓解相对贫困的门限效应特征类似,当二者均处于较低层次时,提高公共教育投入能显著降低多维相对贫困程度,但超过门限值后减贫效应不再明显。当教育质量低于门限值时,公共教育投入能明显减缓多维相对贫困,但超过门限值后减缓效应显著减弱。因此应适度增加公共教育投入、优化公共教育体系结构、完善公共教育投入与相对贫困减缓相互促进的一体化机制、保障外部条件供给、精准识别相对贫困个体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