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10)
- 2023(14339)
- 2022(11885)
- 2021(10769)
- 2020(9087)
- 2019(20029)
- 2018(19391)
- 2017(36837)
- 2016(18977)
- 2015(21098)
- 2014(20315)
- 2013(20252)
- 2012(18907)
- 2011(17158)
- 2010(17636)
- 2009(16361)
- 2008(14952)
- 2007(13325)
- 2006(12030)
- 2005(10958)
- 学科
- 济(98670)
- 经济(98608)
- 业(56541)
- 管理(55412)
- 企(47269)
- 企业(47269)
- 方法(31061)
- 中国(28932)
- 地方(28795)
- 融(26650)
- 金融(26647)
- 数学(26547)
- 数学方法(26335)
- 银(24373)
- 银行(24343)
- 行(23615)
- 农(22477)
- 业经(22239)
- 技术(21761)
- 财(19707)
- 学(18626)
- 制(18527)
- 地方经济(16456)
- 农业(16144)
- 产业(15558)
- 体(13877)
- 贸(13772)
- 贸易(13755)
- 技术管理(13664)
- 理论(13486)
- 机构
- 学院(268906)
- 大学(265156)
- 济(123586)
- 经济(121185)
- 管理(100707)
- 研究(97293)
- 理学(85908)
- 理学院(84830)
- 管理学(83560)
- 管理学院(83030)
- 中国(77976)
- 科学(56771)
- 京(55693)
- 财(53685)
- 所(47917)
- 中心(45598)
- 研究所(43382)
- 财经(42341)
- 江(42023)
- 农(39784)
- 经济学(39550)
- 经(38197)
- 院(35832)
- 业大(35765)
- 经济学院(35478)
- 范(35377)
- 北京(35286)
- 师范(35037)
- 州(33633)
- 财经大学(31166)
- 基金
- 项目(179061)
- 科学(142772)
- 研究(133570)
- 基金(129498)
- 家(112681)
- 国家(111775)
- 科学基金(96546)
- 社会(87524)
- 社会科(83371)
- 社会科学(83353)
- 省(72126)
- 基金项目(69485)
- 自然(59773)
- 划(59197)
- 教育(59076)
- 自然科(58327)
- 自然科学(58316)
- 自然科学基金(57314)
- 编号(52147)
- 资助(50511)
- 创(42899)
- 发(42566)
- 重点(41211)
- 成果(41024)
- 创新(39355)
- 部(38576)
- 课题(37329)
- 国家社会(37097)
- 发展(34728)
- 展(34230)
- 期刊
- 济(144160)
- 经济(144160)
- 研究(86642)
- 中国(57735)
- 财(40788)
- 管理(40754)
- 科学(37364)
- 融(36815)
- 金融(36815)
- 学报(35873)
- 农(35694)
- 大学(27842)
- 教育(26558)
- 学学(26465)
- 技术(26131)
- 经济研究(24398)
- 农业(23616)
- 业经(21755)
- 财经(21680)
- 经(19046)
- 问题(18376)
- 技术经济(16387)
- 科技(14845)
- 业(13853)
- 贸(13581)
- 现代(13247)
- 资源(12632)
- 商业(12502)
- 世界(12371)
- 坛(12331)
共检索到4220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何宜庆 吴铮波 吴涛
采用我国30个省(区、市)2005—2016年的面板数据,从经济区视角对区域间的金融空间特征、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进行测度和比较,研究了这三者的耦合关系和空间效应。然后通过空间面板模型,分析金融空间特征和技术创新能力及二者交互项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对金融空间特征、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的测度中,东部沿海经济区评分最高,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次之,随后是东北地区、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大西北经济区位列最后,各区域三者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且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金融空间特征与技术创新能力的优化因为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投资收益率,所以会对区域内产业结构升级有促进作用并且有空间溢出效应,而金融空间特征优化却因为会将低端产业转移到周边地区,所以导致对区域外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抑制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凤朝,潘雄锋
本文借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划分八大经济区的观点,以八大经济区为分析单元,进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并通过对各经济区优劣势的比较,对不同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的途径进行了讨论,试图为我国科技力量布局调整和区域创新资源整合对策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八大经济区 技术创新能力 聚类 评价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黄贤凤 武博 王建华
本文以中国八大经济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为研究对象,应用SE-DEA视窗分析和计量分析技术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八大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在2001—2011年期间的均值存在区域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南部沿海、东部沿海、北部沿海、西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东北地区、黄河中游、西北地区;从长期趋势看,效率值变化不稳定,忽高忽低;政府创新资金资助、国有产权比例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有负面影响,高技术产业技术溢出、企业规模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煜 高永琳 骆温平
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价值链提升的必然要求。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不仅是总量的同步增长,更是效率的适应与协同提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八大经济区的物流业与制造业的综合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发现物流创新不足导致我国物流业效率明显落后于制造业;从效率角度对八大经济区两业灰色关联度进行测量与比较分析,发现各省市区两业联动水平和区域整体两业联动水平存在显著的不一致。因此,加快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区域一体化对于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庞瑞芝 李鹏 李嫣怡
创新效率问题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解剖创新过程中的要素流动机理出发,揭示了创新过程的网络化特征,并通过构建网络DEA模型,测算了创新过程整体效率、"创新资源转换"效率与"创新知识转化"效率。以我国八大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发现:"创新资源转换"与"创新知识转化"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前者受到R&D人员区域分布结构影响,后者受到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区域创新过程整体效率与"创新知识转化"效率高度相关;区域创新整体效率与"创新知识转化"效率在样本期间稳步上升;整体效率与"创新知识转化"效率出现地区追赶的收敛现象,"创新资源转换"阶段是整体效率发散的隐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玉雯 薛伟贤 张青芬
文章借助耦合度模型测度2011—2022年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发展水平,运用Markov链模型揭示耦合发展规律,利用ARIMA-GM组合模型预测2023—2027年的耦合演进趋势。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均处在轻度失调阶段,区域间耦合发展水平显著非均衡;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整体上以保持原有耦合类型以及向邻近细分类型转变为主,未有耦合发展水平越级或下降的现象;2023—2027年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发展水平均将得到不同程度提升,全面协调加强型情景下耦合发展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碳排放效率提升加强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型情景下提升幅度次之,现状维持型情景下提升幅度最低。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孙勇 张思慧 赵腾宇 张亚峰
基于长江经济带2003—2018年1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数字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都具有空间集聚现象,重点城市化地区的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均相对较高;数字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空间滞后项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数字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驱动作用在城市群地区、中游地区和下游地区较为显著,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在城市群地区和下游地区更为显著。在推动地区数字技术创新发展时,需要注意数字经济发展中数字技术创新的垄断效应,推进城市化地区与非城市化地区的数字技术创新合作,实现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福利均衡。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婉君
为了考察"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文章采用TOPSIS方法对八大综合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以农业和矿产采掘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区域经济发展缓慢,而以出口贸易和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区域经济发展则相对较快。最后根据测度结果进一步将八大经济区归类为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八大经济区 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凤朝 潘雄锋
本文借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划分八大经济区的观点,以八大经济区为分析单元,利用布局系数指标和顺序分布模型,从区域"特化"角度对我国八大经济区专利结构分布、变动的差异和基本特征进行考察,以期为我国科技力量布局优化和区域创新资源整合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谢兴龙
产业集聚能够有效提高商贸流通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绿色知识外溢,推动商贸流通业绿色韧性发展。本文通过构建指标测度了商贸流通业绿色韧性,并基于2012-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在对我国八大经济区商贸流通业绿色韧性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产业集聚对八大经济区商贸流通业绿色韧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八大经济区商贸流通业绿色韧性总体呈增长趋势,产业集聚对商贸流通业绿色韧性整体呈现显著正向促进作用。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陶长琪 彭永樟
经济集聚的外部性导致知识溢出,知识溢出会使技术创新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空间效应。通过基于结构偏离度的Hamming贴近度、夹角余弦法、PCA等测度了产业结构"两化"水平和技术创新强度,构建了基于经济集聚度的空间权重矩阵,并利用1997—2014年间30个省市(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进行SDM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强度对我国"两化"发展具有显著为正的空间效应;经济集聚是促进创新对高级化空间效应的必要条件,它能将创新对合理化的空间效应放大近4倍;就合理化维度而言,东部地区创新的边际收益高,中部地区集聚的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陶长琪 彭永樟
经济集聚的外部性导致知识溢出,知识溢出会使技术创新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空间效应。通过基于结构偏离度的Hamming贴近度、夹角余弦法、PCA等测度了产业结构"两化"水平和技术创新强度,构建了基于经济集聚度的空间权重矩阵,并利用1997—2014年间30个省市(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进行SDM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强度对我国"两化"发展具有显著为正的空间效应;经济集聚是促进创新对高级化空间效应的必要条件,它能将创新对合理化的空间效应放大近4倍;就合理化维度而言,东部地区创新的边际收益高,中部地区集聚的边际收益高,西部地区依赖政府调控,技术创新强度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空间效应不显著。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金春雨 陈霞 王伟强
我国区域服务业集聚水平由沿海到内陆依次递减,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服务业集中度水平在八大区中始终处于最高水平,而长江中游、西南和黄河中游地区在八大区中居于中游水平;东北、西北地区服务业平均集中率水平相对较低,位于八大区下游水平,各区域服务业专业程度较低,而且波动性较大。服务业发展在相邻地区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服务业集聚和专业化水平对服务业产出的直接影响效应均为正,但二者的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为负。劳动投入对服务业产出增加的直接效应为正,但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而相邻区域资本投入对服务业产出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其直接影响效应不显著。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地区专业化 服务业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尹相森 翟宛东 王逸初
数字经济不仅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更是我国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研究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选择2011-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数字经济发展对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在全国层面以及东部和西部地区,数字经济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而在中部地区,未来数字经济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提升空间更大。基于此,应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引导数字经济推动技术创新协调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曾春水 蔺雪芹 王开泳 柳坤 王婷
本文构建了中国地级市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中国286个地级市工业竞争力水平,研究了中国经济区的工业竞争力水平和空间格局特征。并尝试将集聚和外部联系作为空间要素引入生产函数模型,探讨不同的工业发展水平下,综合技术、资本、劳动力和空间各投入要素的贡献程度。研究表明:①经济区工业竞争力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沿海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北部沿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黄河中游经济区、西北经济区、西南经济区,各经济区各具独特的空间格局特征。②把空间要素引入生产函数模型是可行的,并验证了空间要素对产出具有重要影响,但对于不同的工业发展水平的贡献强度存在差异。③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要素贡献程度的趋势分别是:综合技术先增大后减小,劳动力持续减弱,资本稳步增大,空间要素则先减小后增大。④在现有工业投入结构下,强和弱等级城市具有明显的投入规模报酬递增,而较强和较弱等级没有明显的投入规模报酬递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