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04)
2023(15318)
2022(12761)
2021(11677)
2020(9611)
2019(22010)
2018(21278)
2017(41203)
2016(21319)
2015(23321)
2014(22692)
2013(22095)
2012(20234)
2011(18041)
2010(17917)
2009(16304)
2008(14714)
2007(12568)
2006(10888)
2005(9744)
作者
(56110)
(46949)
(46495)
(44004)
(29624)
(22388)
(21219)
(18232)
(18000)
(16335)
(15891)
(15838)
(14729)
(14597)
(14309)
(14150)
(13934)
(13444)
(13431)
(13413)
(11462)
(11254)
(11129)
(10833)
(10712)
(10440)
(10135)
(9928)
(9242)
(9119)
学科
(91900)
经济(91820)
(58878)
管理(58424)
(47330)
企业(47330)
方法(37427)
数学(33184)
数学方法(32766)
中国(31481)
(27326)
金融(27324)
地方(25990)
(25505)
银行(25493)
(24716)
(24668)
(22497)
业经(22204)
(17996)
农业(17209)
(17121)
贸易(17104)
(16551)
(14595)
财务(14538)
财务管理(14511)
技术(14341)
环境(14160)
(14104)
机构
学院(285688)
大学(282272)
(122973)
经济(120574)
管理(113413)
理学(98048)
理学院(97007)
管理学(95424)
管理学院(94899)
研究(93390)
中国(76458)
(58021)
(56238)
科学(53901)
中心(46535)
财经(45256)
(43653)
(41381)
(41330)
(41059)
研究所(39583)
经济学(39002)
业大(37957)
(37920)
师范(37546)
北京(35975)
经济学院(35360)
(34363)
财经大学(34102)
(33970)
基金
项目(198538)
科学(159854)
研究(147738)
基金(146753)
(126360)
国家(125323)
科学基金(110517)
社会(98045)
社会科(93358)
社会科学(93340)
基金项目(78247)
(77697)
自然(69585)
自然科(68104)
自然科学(68092)
教育(67677)
自然科学基金(66867)
(64619)
编号(59181)
资助(58350)
(47381)
成果(45995)
重点(44564)
(44057)
(42822)
国家社会(41631)
课题(40186)
创新(39963)
教育部(38898)
人文(38566)
期刊
(131344)
经济(131344)
研究(84296)
中国(56089)
(42204)
管理(42022)
(40320)
金融(40320)
(37745)
学报(37356)
科学(37252)
大学(29917)
教育(28968)
学学(28241)
技术(25987)
农业(25644)
业经(23360)
经济研究(22067)
财经(21889)
(18900)
问题(17054)
商业(13974)
理论(13723)
技术经济(13524)
(13284)
图书(13044)
(13017)
现代(12854)
统计(12756)
科技(12713)
共检索到4243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恒   殷志高  
基于城市网络视角探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差距的影响,对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推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使用2011—2020年中国284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实证检验金融空间关联网络的平衡发展效应。研究表明,金融网络中心性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缩小城市经济差距,有利于推动经济平衡发展。地理区位和城市群类型差异会诱致金融网络中心性的平衡发展效应产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对东部地区和核心城市群地区的影响更为明显。在宏观层面,金融网络中心性能够通过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和市场潜能缩小城市经济差距,而企业进入和企业成长则是金融网络中心性推动城市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网络中心性会缩小城市内部差距和南北地区差距,但并不利于城乡之间的经济平衡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玥   代亚强   柯新利  
研究目的:探究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及其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为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前者空间分布由“点—带”分布转为“T”型格局,后者空间分布由“大分散、小集聚”转为“东高西低”。(2)中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呈现“东密西疏”特征,网络关系数和网络密度先上升后维持稳定,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逐渐下降。北京、天津、上海等省份具有较高中心度,中西部多数省份中心度有所提高,新疆中心度始终处于较低水平。(3)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的网络中心度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提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作用在东部地区最为突出,而中介中心度的作用则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研究结论:应以网络化思维促进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并依托城镇化建设加强土地优化配置,同时注重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胡宗义  李明月  
文章运用我国31个省份2005-2016年的统计数据,采用非线性格兰杰检验和社会网络分析构建空间关联网络,研究各省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空间关联及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普惠金融发展的关联网络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均衡性有待加强;各省份在关联网络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北京、上海、天津、山东等发展较快的省份在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接收到的关联关系较多,对其他地区主要产生溢出作用;发展较慢的沿海省份起到传导普惠金融资源的桥梁作用;而西部落后地区位于网络中的边缘,核心地区与偏远地区的关联关系较弱。提高普惠金融发展的整体水平,可建立全国性的示范性区域,促进普惠金融的持续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亮  尹艳冰  朱春红  
产业关联网络高密度、加权有向和带有自环的特性不同于一般复杂网络,使得传统的基于最短路径的紧密中心性、介数中心性和特征向量中心性算法无法适用于产业关联网络。在随机游走的基础上设计的随机游走中心性算法,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通过对中国2010年投入产出延长表的计算验证了该算法能有效合理的对产业的重要性进行区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红霞  雷佳  
基于经济活动的空间关联角度,应用关系数据,综合运用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等,从空间分布、空间关联强度、空间关联网络等三个层面分析省际金融科技发展的空间组织规律,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关联网络的空间结构呈明显的东部多核、西部少核、多中心网络化发展的特征,地理临近引发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省际间存在明显的空间距离衰减效应;(2)近十年中,省际金融科技关联网络由单向松散型演变为多向密集型,最终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为核心并辐射全国的纺锤型团簇状网络;(3)网络核心—边缘特征明显,北京、上海等占据主导,是重要外溢源,同时,位于网络边缘的地区增速明显,正逐渐改变传统区位、经济基础等相对比较优势的影响;(4)目前,整体关联网络以三四级联系为主,但弱联系逐年下降,有效联系网络不断扩大,正处于网络加速架构的提质增效阶段;(5)地理临近、经济基础、市场化水平、网络化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创新水平等是影响空间并联网络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羌建新  
在网络空间条件下,金融业的创新变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推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金融稳定具有双重效应,既可能给金融稳定带来巨大的潜在收益,也可能给金融稳定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网络空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金融稳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为此,需要以互联网思维加强和完善网络空间条件下的金融治理,以更好地维护和保持网络空间条件下的金融稳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肖沁霖  邓宗兵  王炬  曹宇芙  文江雪  
【目的】旨在明晰区域间生态文明发展的空间关系,为推动区域生态文明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定量测度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基于修正引力模型的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空间收敛性。【结果】(1)整体网络结构特征显示,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空间关联的网络通达性及其溢出效应呈现多重叠加态势,省际间关联度提升,网络稳定性提高,呈现出“核心-边缘”圈层式复杂网络结构形态。(2)个体网络结构特征显示,江苏、山东和河南等省份在网络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并发挥“中枢”和“桥梁”的作用。(3)内部交互特征显示,西部地区省份所在板块是网络中要素的主要溢出方;而东中部地区省份所在板块是要素的主要受益方,且在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极化作用大于扩散作用。(4)全国、分维度及分地区生态文明发展均存在绝对与条件β空间收敛,收敛速度呈“中-西-东”递减格局。(5)考虑空间网络外部性后,全国收敛加速且周期缩短,但各地表现不一,网络外部性对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空间收敛的加速效应较东部更明显;市场化、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等因素对生态文明发展空间收敛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结论】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亟需健全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要素市场,加强区域间生态合作,提高板块间联动效应,强化跨区域网络效应,促进生态文明协同发展。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刘孜  范秋芳  王燕丽  
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绿色金融、清洁能源和生态可持续三系统耦合协调空间关联网络,结果表明: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呈显著且复杂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显示出“无标度”和“小世界”特征,空间溢出效应明显;空间关联网络“中心”省市较为均匀分布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样本考察期内,三系统耦合协调度提升过程呈东部引领、中部传递、西部崛起和东北落后之态;“经纪人板块”中部地区和东南沿海省份发挥着良好的“桥梁”作用,“净溢出板块”西部和东北省市发挥了良好的“资源库”作用,“净溢入板块”东部沿海省市多处于空间关联网络中的“中心”位置,其自身耦合协调度的提升能通过空间关联网络高效传递,实现全国绿色金融、清洁能源与生态可持续共融共享式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金丹  黄晓  
在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利用修正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识别省际文化产业发展间关联关系,构建空间关联网络并研究其结构特征。研究表明:1样本考察期间,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呈现为"东强西弱、南高北低"的非均衡发展格局。2省际空间关联关系逐渐密切,整体网络结构较为稳定;上海、北京、天津等发达省市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具有较强的网络控制力。3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传导路径在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上均具有较为明显的梯度特征。其中,东南沿海地区是产业发展的"发动机",中西部地区是动能传递的"主要桥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金丹  黄晓  
在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利用修正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识别省际文化产业发展间关联关系,构建空间关联网络并研究其结构特征。研究表明:1样本考察期间,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呈现为"东强西弱、南高北低"的非均衡发展格局。2省际空间关联关系逐渐密切,整体网络结构较为稳定;上海、北京、天津等发达省市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具有较强的网络控制力。3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传导路径在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上均具有较为明显的梯度特征。其中,东南沿海地区是产业发展的"发动机",中西部地区是动能传递的"主要桥梁"。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武澎  王恒山  
文章主要将超网络和特征向量中心性的理论方法运用于社交网络信息交互过程中重要节点的评判研究,在对社交网络信息交互系统构成及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社交信息超网络模型,并通过例子构建超网络的邻接矩阵和网络直观图。根据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向量中心性的社交信息超网络节点信息交互综合能力的评判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与分析。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容  潘明清  曾志庆  谢清华  
基于当前城市网络和金融地理研究,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城市金融中心性指标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并运用中国2005-2019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对金融中心性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中心性指数的增强显著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且这种促进作用呈现明显的"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特征;城市金融中心性的提高不仅能直接作用于区域创新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加快生产资本形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加大外商投资力度产生积极影响;中、西部区域创新系统将从城市金融中心性提升中获益更多,金融危机前后城市金融中心性的提高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明显不同,危机后的作用效果上升明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肖燕飞  
文章以1978—2018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金融发展数据为样本,通过社会网络方法构建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关联网络,并通过块模型和QAP模型分析关联网络的特征。结果表明:①在930个可能存在关联关系的网络中,共有765个关联关系,区域金融发展网络的互联互通程度较高;②可将31个省(市、区)划分为4个板块,板块Ⅰ为净溢出板块,板块Ⅱ和板块Ⅳ为中介板块,板块Ⅳ的中介角色更为突出,板块Ⅲ为净受益板块;③虽然金融发展相对较高的板块Ⅰ、板块Ⅱ对欠发达的板块Ⅳ存在溢出效应,但从现实来看,溢出效应并未缩小金融发展差距;④如果区域之间在经济基础上的差距过大,金融发展存在关联性的概率会降低。最后,从如何充分发挥溢出效应、提升资金效率给出应对金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达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美国各界在不同时期对此进行的大量研究和探讨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本文认为,基于网络经济学的视角,对中美互联网金融进行比较应当考量网络规模因素。互联网金融只是可能导致中国金融脱媒加速和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上升的众多因素之一,不能一概而论。尽管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将对传统的金融机构产生冲击,但其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的金融业态与竞争格局的可能性很小。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金融风险问题,对垄断与不正当竞争的界定与监管、新兴网络金融领域的行业标准的制定以及监管中立与监管协调等众多理论与现实问题亟待国内学术界进行深入研究。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巴曙松   蔡泽栋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入探究贸易部门之间的金融风险交互特征、及时预警风险并做出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投入产出表测度结果,本文从关联网络和市场冲击两个视角出发,对中国产业贸易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心型和外向型部门展开金融风险溢出与预警研究。本文研究发现:中心型部门大多位于产业链中后端,而外向型部门大多处于中游制造行业,两类部门的波动溢出与市场有强相似性,容易受到国内外市场震荡的影响;市场对于两类部门整体风险的冲击具有持续性,且宏观经济景气度提升有助于化解风险,而股市波动则会加剧风险集聚;以上述变量构建的预警指标体系能够较好呈现两类部门金融风险的时变性。该结论对产业贸易风险防控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