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01)
2023(15096)
2022(12877)
2021(12008)
2020(10066)
2019(22915)
2018(22536)
2017(44637)
2016(24176)
2015(27012)
2014(26832)
2013(26420)
2012(24733)
2011(22249)
2010(22553)
2009(21566)
2008(21101)
2007(19069)
2006(16745)
2005(15397)
作者
(67930)
(56456)
(56430)
(53991)
(36050)
(27115)
(26087)
(21820)
(21288)
(20437)
(18986)
(18819)
(17898)
(17854)
(17729)
(17703)
(17217)
(16657)
(16591)
(16236)
(14048)
(13913)
(13740)
(12975)
(12889)
(12771)
(12664)
(12618)
(11370)
(11294)
学科
(93972)
经济(93872)
管理(68404)
(67829)
(54498)
企业(54498)
方法(42435)
数学(37631)
数学方法(37212)
中国(32253)
(29569)
金融(29567)
(29516)
(29091)
银行(29064)
(28503)
(28028)
(23768)
(21787)
贸易(21771)
(21288)
业经(21024)
地方(19446)
(18630)
财务(18585)
财务管理(18542)
农业(18459)
(18197)
企业财务(17631)
理论(15208)
机构
学院(341347)
大学(338294)
(144525)
经济(141406)
管理(127944)
研究(114178)
理学(109077)
理学院(107922)
管理学(106131)
管理学院(105497)
中国(94860)
(72609)
(69832)
科学(66536)
(57890)
财经(56815)
(55717)
中心(55059)
研究所(51901)
(51607)
(51411)
业大(47366)
经济学(45528)
北京(44185)
农业(43895)
(43102)
师范(42692)
(42279)
财经大学(42112)
经济学院(41373)
基金
项目(216202)
科学(169809)
研究(161584)
基金(156209)
(134569)
国家(133430)
科学基金(113876)
社会(102248)
社会科(97027)
社会科学(97000)
(84749)
基金项目(81410)
教育(74951)
自然(71648)
(71214)
自然科(69972)
自然科学(69946)
自然科学基金(68714)
编号(67153)
资助(65022)
成果(55868)
重点(49026)
(48722)
(47394)
课题(46351)
(45474)
(43325)
创新(42519)
教育部(42104)
国家社会(41873)
期刊
(159282)
经济(159282)
研究(104784)
中国(65497)
(56477)
(51723)
金融(51723)
(51268)
学报(49471)
管理(45979)
科学(45187)
大学(37520)
学学(35492)
教育(35314)
农业(33547)
财经(28347)
技术(27819)
经济研究(26934)
业经(26816)
(24331)
问题(21178)
(19629)
理论(17927)
国际(17279)
(16989)
商业(16431)
技术经济(16430)
实践(16129)
(16129)
统计(15980)
共检索到5188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波  陈瑶雯  
文章基于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的实际情况,通过构建中国金融稳定指数,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分析框架内纳入金融稳定因素,并从实证的角度来验证金融稳定能否作为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研究结论对于中央银行而言,能够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拓展思路,在满足货币稳定的同时兼顾金融稳定,寻求政策的平衡点,同时也要利用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配置组合提升金融稳定性,保障货币政策效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焦继军  李晓宁  
2009年以来,面对持续走高的物价,央行采取了连续上调准备金率的政策,以求减少货币供给量,稳定物价。通过建立CPI、广义货币供给量M2和GDP之间的回归模型,对1994~2010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我国货币政策对稳定物价有效的结论。认为治理通货膨胀要采取多样化的宏观经济政策,注意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搭配使用。同时要加快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易纲  
本文试图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作一个框架性的描述,说明其中的基本逻辑和运行机制。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首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这是保持经济金融稳定运行并从宏观层面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两类政策不是并列关系,利率是货币政策的核心和纲,汇率在利率政策影响下由市场形成。货币政策调控首先要将国内目标放在首位,并为实现国内目标选择利率等最优政策,其次需创造良好环境,使汇率由市场决定。遵循上述思路,在近年来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利率大幅变化的环境下,中国的货币政策没有简单跟随,而是坚持“以我为主”,自主性和有效性明显上升。在调控中充分考虑时滞等复杂因素,在做好逆周期调节的同时,注重跨周期调节和跨区域平衡,在收紧和放松两个方向都相对审慎、留有余地,货币政策始终运行在正常区间,实际利率与潜在经济增速大体匹配。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增强,提高了利率调控的自主性,促进了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基本面稳定又对汇率稳定形成支撑,外汇市场运行更有韧性,利率和汇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总体上,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控一直是比较主动的,以相对平稳、成本更低的自主货币政策操作,保持了经济金融体系稳定,应对了来自内外部的多重冲击,实现了较好的调控效果,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梦乔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经济,金融月度数据,采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了货币存量中介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效率问题。由于2008年7月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因此以该时点为分界,从通过前后的比较式实证分析,其结果表明:狭义货币供应量M1仍是最合适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中介目标,在特定阶段可能由于资本市场的影响而出现反预期的表现;信贷渠道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仍然有效;利率作中介目标的条件尚未达到。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卢君生  
本文在回顾货币政策有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实证分析了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经验证据显示,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是GDP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因此,我国并未陷入"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是显著有效的。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周钟山  王国忠  欧培彬  
金融创新泛化使我国虚拟资产大量扩张,经济虚拟化程度加深,特别是在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货币传导机制变得更为复杂,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遭到破坏,单一的货币政策影响不断下降。由于目标的多重性使货币政策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本文从实证角度分析我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旨在为货币政策走出困境提出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邹小梵  汪传敬  
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操作空间,得出有效性不足和操作空间有限的结论。其原因在于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制约了货币政策作用,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剧了这种状况。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杨中东  
从我国货币政策的数量与质量效果和货币政策的时滞三个方面,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了分析,不难看出,货币政策已成为我国调控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应该密切关注货币数量特别是M2的变动、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和货币政策时滞等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三个主要因素,以利于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欣  
本文运用协整、向量自回归的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预测方差分解等方法 ,对我国1994~ 1997年以及 1998~ 2 0 0 3年第一季度这两个时期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货币渠道、信用渠道都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发挥一定的作用 ,但在第一阶段起主要作用的是信用渠道 ,而第二阶段起主要作用的则是货币渠道。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董美  杨思群  
本文利用扩展的泰勒规则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对金融不稳定因素,如汇率、房价和股价的反应情况。研究发现:利率对汇率反应显著。平滑转移模型STR的分析发现利率对房价具有非线性的反应特点,当房地产市场下调时,利率不对房价做出反应,当房地产市场过热时,利率会有所增加。此外,本文建立了金融状况指数FCI,发现利率对整体金融状况有所反应。最后,利率不对股价直接反应,当股价的波动对整体金融状况造成较大影响时,利率才会进行调控。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邓创  谢敬轩  
金融稳定事关经济与金融发展全局,维护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双重稳定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任务。通过对中国货币需求的动态评估,为数量型货币政策立场提供了一个评价基准,并基于此对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性与非对称性特征进行再评价。结果表明:首先,现代金融环境下,国民收入、金融资产以及支付手段创新因素对货币需求存在正向影响,机会成本与货币替代因素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货币需求;其次,货币缺口可以用来合理划分数量型货币政策立场,以货币需求为基准、货币缺口为指示器的数量型货币政策整体有效,并且可以兼顾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双重调控;最后,中国数量型货币政策效应具有典型的非对称性特征,其中紧缩性货币政策具有较强的产出效应,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和金融稳定效应则更为显著。这些研究结论或可为切实提高数量型货币政策在通胀预期管理、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并有效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的效应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向前  诸葛瑞英  黄盼盼  
近年来影子银行系统的快速扩张已成为我国经济中不可忽略的问题。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VAR模型,对2000~2012年的相关经济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三点结论:第一,影子银行系统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负向作用,对于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以及传导机制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第二,影子银行系统使我国金融稳定性有所降低;第三,近年我国相对稳定的金融系统、较快的经济增长以及货币供给的不断增加是影子银行系统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剑  林冬冬  冯广波  
金融稳定与货币价格稳定之间的关系,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已被重新定义,需要更高利率以抑制金融风险,将金融稳定的内涵纳入我国货币政策中,以降低因系统性低估而导致的风险诱因。因此,本文提出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将金融稳定纳入其考量范围内,使有效的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构成产生重要意义,并通过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内涵,制定适宜的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剑  林冬冬  冯广波  
金融稳定与货币价格稳定之间的关系,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已被重新定义,需要更高利率以抑制金融风险,将金融稳定的内涵纳入我国货币政策中,以降低因系统性低估而导致的风险诱因。因此,本文提出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将金融稳定纳入其考量范围内,使有效的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构成产生重要意义,并通过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内涵,制定适宜的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