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19)
- 2023(6701)
- 2022(5483)
- 2021(5015)
- 2020(4248)
- 2019(9655)
- 2018(8979)
- 2017(17738)
- 2016(9258)
- 2015(10438)
- 2014(9969)
- 2013(9953)
- 2012(8971)
- 2011(7964)
- 2010(8202)
- 2009(7989)
- 2008(6946)
- 2007(6226)
- 2006(5631)
- 2005(5303)
- 学科
- 济(38186)
- 经济(38140)
- 业(37005)
- 企(31870)
- 企业(31870)
- 管理(31472)
- 融(25130)
- 金融(25130)
- 银(22238)
- 银行(22219)
- 行(21536)
- 方法(19090)
- 财(17797)
- 数学(17510)
- 数学方法(17418)
- 中国(17047)
- 务(14919)
- 财务(14905)
- 财务管理(14886)
- 企业财务(14439)
- 制(12337)
- 中国金融(10973)
- 农(10125)
- 业经(9673)
- 体(8458)
- 地方(8106)
- 农业(7668)
- 体制(7457)
- 贸(6370)
- 贸易(6359)
- 机构
- 学院(127529)
- 大学(127251)
- 济(58842)
- 经济(57841)
- 管理(50684)
- 理学(44000)
- 理学院(43631)
- 管理学(43122)
- 管理学院(42903)
- 研究(39965)
- 中国(39788)
- 财(30219)
- 京(25222)
- 财经(24330)
- 经(22357)
- 农(21491)
- 中心(21051)
- 科学(20934)
- 经济学(19529)
- 所(19167)
- 融(19129)
- 金融(18756)
- 财经大学(18705)
- 江(18209)
- 业大(18155)
- 经济学院(17842)
- 银(17219)
- 研究所(17109)
- 农业(16816)
- 银行(16580)
- 基金
- 项目(83845)
- 科学(67234)
- 基金(63861)
- 研究(60517)
- 家(55075)
- 国家(54617)
- 科学基金(48335)
- 社会(41333)
- 社会科(39636)
- 社会科学(39627)
- 基金项目(33908)
- 省(31912)
- 自然(30831)
- 自然科(30224)
- 自然科学(30217)
- 自然科学基金(29783)
- 教育(27645)
- 资助(26618)
- 划(26562)
- 编号(22994)
- 部(19487)
- 重点(18835)
- 创(18394)
- 成果(18076)
- 国家社会(17932)
- 发(17708)
- 教育部(17369)
- 创新(17214)
- 人文(17105)
- 科研(16439)
共检索到1969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盛明泉 龙卉卉
基于2009—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考察了金融租赁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采用金融租赁进行融资会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一步分析表明:大规模企业和国有企业金融租赁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加显著,小规模企业和非国企采用金融租赁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够显著。金融租赁通过增加税收优惠、降低融资成本、缓解融资约束这三个中介有效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通过研究金融租赁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为促进金融租赁行业改革提供借鉴。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盛明泉 龙卉卉
基于2009—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考察了金融租赁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采用金融租赁进行融资会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一步分析表明:大规模企业和国有企业金融租赁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加显著,小规模企业和非国企采用金融租赁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够显著。金融租赁通过增加税收优惠、降低融资成本、缓解融资约束这三个中介有效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通过研究金融租赁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为促进金融租赁行业改革提供借鉴。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美涛
当前学术界对租赁融资的政策效果存在一定分歧,租赁融资能否赋能企业生产效率、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2004—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研究租赁融资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租赁融资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当使用不同方法估计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按照注册地把上市公司划分为东中西部、划分不同的时间阶段进行回归,结论依然是稳健的;(3)使用PSM-DID进行内生性讨论,结论仍然成立;(4)引入融资成本、融资约束和技术创新等关键节点,发现租赁融资通过缓解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困境,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进而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研究结果为支持租赁融资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新视角,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租赁融资 全要素生产率 PSM-DID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金球
基于可持续金融效率观,从构建融资租赁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理论框架出发,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松弛变量SBM-Luenberger方法,设计了融资租赁服务全要素生产率模型,对我国2008—2020年31个省份的融资租赁服务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对融资租赁无效率值进行分解和区域比较。进一步设立了融资租赁服务效率影响效应回归模型,运用Tobit与FGLS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各省份融资租赁服务效率真实水平和内在影响机制。研究还发现:(1)近年来我国融资租赁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总体呈现出N形上升发展趋势,各省份之间表现出不平衡性,整体呈现出“东强西弱”的状态;(2)我国现阶段融资租赁机构数量、从业人员、交易规模与坏账余额等在多数省份表现出总体无效率;(3)国有融资租赁服务资源的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融资租赁服务实体经济的总体效率,金融市场化与普惠金融水平、直接融资比例以及社会信用与法治环境的改善等,均正相关于我国融资租赁服务效率。
关键词:
融资租赁 实体经济效率 租赁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白万平 孙溶镁 白鸽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金融能否提高中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备受各界关注。本文在梳理出数字金融对中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采用2011—2018年中国589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显著提高中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从结构上来看,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中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但数字化程度的影响不显著;从传导机制来看,融资约束、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都是数字金融提高中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路径;从结构性变化来看,随着中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数字金融的边际影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非对称U型"结构。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多维度发展数字金融、缩小地区间数字鸿沟、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充分发挥融资约束、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的中介作用等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石琳 王圣博
运用OLS、OP、LP三种方法对2011—2017年55家信息产业军民融合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并用DID、PSM-DID等多种方法对自主可控政策与企业TFP的关系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军民融合企业的TFP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11—2012年低于其他企业发展至2017年略高于其他企业,但整体差异不大;(2)2014年以来逐渐加强的自主可控政策对于军民融合企业的TFP提升并没有显著影响,而是显著提升了企业的总市值,从而表明现阶段自主可控政策对于企业发展的深层次影响尚未完全体现。
关键词:
军民融合 自主可控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卜君 朱悦
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发展供应链金融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抓手。本文以2007—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供应链金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准分析结果表明,供应链金融有助于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这一关系在经过内生性处理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供应链金融通过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和提高资源整合效率两个机制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当市场环境较差、行业竞争程度较小、融资约束程度较高、信息披露质量较低、供应链集中度较高、供应链整合度较强、供应链专业化分工程度较高时,供应链金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不仅拓展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因素的相关研究,也为践行供应链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证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周易 王晓亮 吴金柯
供应链金融同时具备供应链属性和金融属性,其如何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以2010—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供应链金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供应链金融会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机制检验发现,供应链金融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检验发现,与企业数字化程度低、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存在银企关系的企业相比,在企业数字化程度高、地区市场化程度低、非银企关系下,供应链金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该研究丰富了供应链金融经济后果的研究文献,也对提高企业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促进企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晔 宋晓薇
在资源环境约束下,改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一个改进的三部门内生增长模型为基础,通过构建金融资源扭曲度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非线性动态面板回归模型,探究金融资源错置对全要素生产率带来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显示,金融资源错置并不一定完全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减损,这取决于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在我国,金融资源错置通过直接效应引致全要素生产率减损0.802 1%,并分别通过对人力资本市场、外商直接投资市场和对外贸易市场产生抑制作用,间接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减损,减损度分别为-0.324 0%、0.633 5%、0.122 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世文 张尹 祝演
金融科技被认为是破解融资约束问题的有效手段,而融资约束又是制约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以中国2016—2020年6985家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数据挖掘法构建区域金融科技指数,利用OP法和SA指数法分别计算全要素生产率、融资约束,对金融科技、融资约束与全要素生产率三者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科技能够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这一结论在剔除直辖市的数据和进行随机样本抽取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金融科技能够通过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相比于国有企业,金融科技对民营企业的正向影响更加显著;金融科技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作用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而更加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力伟 吴传清
基于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采用OLS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个维度识别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考察“市场—政府”外部因素对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上、中游企业的影响效果相对显著,对下游企业的影响效果相对有限。(2)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企业研发投入、推动数字化转型、强化企业绿色治理、扩展企业海外经营以及增加职工薪酬,有效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3)在“市场—政府”外部因素促进下,数字普惠金融的赋能效果显著增强。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需要加强数字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优化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夏一丹 胡宗义 戴钰
采用Global Malmquist指数研究我国26家文化传媒上市公司2006~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从总体上来说,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GM)、技术效率(EC)、技术进步指数(BPC)均呈现上下波动趋势。从平均水平来看,全要素生产率呈U型变动,而技术效率(EC)指数和技术进步(BPC)指数的平均水平变动不太稳定,说明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没有形成核心力,内生增长的方式需进行转型。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许明 张其仔
基于BVD-OSIRIS全球上市公司数据库,本文对中美两国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研究发现:中美两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差距明显,但差距存在缩小趋势,中国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更快;中国在食品等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普遍高于美国,在木材等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于美国,在电子信息行业差距较小。不同行业类型的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结果显示,中美两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技术差距主要体现在高技术行业;在代表性上市公司比较上,中国食品行业的代表性公司具有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但是在电子信息行业和运输行业均普遍低于美国。通过对2000年、2008年、2018年中美两国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前50名上榜企业的统计发现,中国上榜企业排名波动、所属行业变化大,而美国上榜企业则保持较为稳定。
关键词:
中国 美国 上市公司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郑宝红 张兆国
本文以我国2008年新所得税税法的实施为外生事件,以2002-2015年深沪两市A股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Difference-in-Differences(DID)法,考察了企业所得税率降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所得税率降低会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这种提高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缓解融资约束、增加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四条路径来实现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所得税率降低当年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大,此后逐年递减;产生的累积效应逐年递增,到2014年趋于平稳。本文为研究减税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对于政府应如何实施税收政策以及通过何种路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任胜钢 郑晶晶 刘东华 陈晓红
本文利用中国首次大规模的市场型环境规制——2007年SO_2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研究排污权交易制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检验"波特假说"在中国是否成立。基于省份和地级市层面数据的预评估,本文发现,试点地区的SO_2减排和经济增长显著高于非试点地区,排污权交易制度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三重差分法、工具变量法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排污权交易制度显著提高了试点地区的上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年度效应滞后两年后逐年递增。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排污权交易制度主要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两条途径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从企业所有制类型看,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对排污权交易制度更加敏感;从环境执法力度看,环境执法力度越高的地区排污权交易制度对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作用越大。本文的发现为中国在环境治理领域进一步推行市场型环境规制有着重要的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